百家讲坛孝陵未被盗掘之谜
百家讲坛孝陵未被盗掘之谜》的文章,讲述了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孝陵发生的一起盗墓案。该案发生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一,当时,顺治皇帝的孝陵陵正在修缮,一个叫孙殿英的盗墓贼闯入陵墓,盗走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个盗墓贼是谁?他为什么要盗墓?又是如何得手的呢?今天,我们就就一起来看看。话说,1928年,孙殿英率领部队进入河北遵化清东陵,打算盗掘乾隆皇帝的裕陵。
1、顺治陵墓为什么不开放?
顺治的孝陵是清东陵里唯一未被盗掘的帝陵,是因清初火葬缘故,一般未陪葬许多珍宝,故躲过多次民国盗墓风潮。
解放后,清东陵文管所投入大量精力整治陵区环境,顺治的孝陵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由于未发掘孝陵地宫,故现在我们还没有机会一睹其地宫风采。
2、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却被盗多处?
自从曹操把军资目光盯向了地下,“摸金校尉”大肆向汉墓出手,盗墓贼从此便走向了历史前台。
很有意思的是元皇陵、明皇陵盗者甚少,而清皇陵则成了盗者的菜市场,在来来往往的盗墓人群中很是热闹。
光顾者拿着铲子而来,载着无数奇珍异宝而去,留下墓中的一片狼藉。
曾经高高在上的皇权尸骨,身上陪葬的珍宝被盗一空后,随意扔在了地上。
为什么盗墓贼青睐清皇陵呢?因为想盗元皇陵,找不到地点;想盗明皇陵,可惜挖不动,只有清皇陵,想怎么盗就怎么盗!
元皇陵神秘不知所踪
蒙古族,建立由少数民族大一统的王朝——元朝,传了五世十一帝,明知元皇陵肯定有钱,却进不了自己腰包,盗墓贼只能幽怨而无可奈何!
从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到忽必烈马踏中原大地,取了天下,元朝历代统治者仍然在富贵中清醒,保持着蒙古人的传统习俗元朝天子身死,必须运往成吉思汗指定的漠北起辇谷安葬。
身死魂归故乡,但葬地起辇谷只知其名,不知其处,这跟元朝皇权的安葬方式有关。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详细记载元朝皇帝驾崩后的安葬过程。
取大树一段圆木剖开,中间按人身比例凿空,然后将尸身放入,再置入各种陪葬品,合拢两半圆木,封闭缝隙,再漆遍棺身,以三个黄金圈固定,一头一尾腹中各一个,埋入挖好的深沟。
挖沟取土也有讲究,按方取土,做好标识,安置好棺椁后再一一回填,剩余新土用马匹置于他处。
填土完毕,再用马匹在墓地上方奔跑使之平整,掩盖了人为痕迹,这时牵来一对母子骆驼,杀尚食奶的其子,母骆驼悲之,来年可凭母骆驼识路寻子之能找到墓地。
埋葬完毕,千骑在此附近守卫一年,待到葬地之处长出新草,与周围环境无异才撤帐而去,所以元皇陵静悄悄地藏在了地下,上面青草葱葱,树木成林。
明叶子奇《草木子》载“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以黄金为圈,三圈定……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人莫知也”。
虽是蒙古族习俗,但成吉思汗也考虑到了盗墓、野兽寻食的可能,万马踏平墓地痕迹,也掩去了气味,让寻食的野兽也无从发现。
成吉思汗,便是以此方式安葬。
由于靠骆驼寻路才能找回墓地,随着骆驼死去,即使宗亲也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墓地祭拜。
后世蒙古人因为难以找回祖先墓地,便在某处地上挖坑心诚祭祖,“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杂烧之”,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面对元皇陵这种神秘性,盗墓贼绞尽脑汁也没法去盗埋藏一段树木大小的皇陵,这可是皇家后人都不知的具体之地,谁能乱下几铲子就刚好碰到一处皇陵?
明皇陵运气有点好
明皇陵共有两处,一是北京明十三陵,二是南京明皇陵,这两处均是人多的地方,敢在众目睽睽下盗老祖宗的墓,后人能扒掉后人的皮!
明皇陵运气之一汉人情节
汉人情节是个天大的理由,让盗墓贼至少不敢猖狂,即使“东陵大盗”孙殿英也没胆子动汉人祖宗的陵墓,让各种奇珍异宝陪着老祖宗们安眠于地下,勿要惊扰。
明皇陵运气之二满清保护
满清灭了明朝,本就招汉人恨,所以历代帝皇为了收络人心,同化汉人,弱化汉人的反抗意识,不但不去破坏明皇陵,反而注重保护,这是明皇陵运气之一。
从明朝崇祯皇帝的皇陵处置就知道清朝对明皇陵的重视程度。
当初崇祯皇帝自缢,李自成为了劝降襄城伯李国桢而答应以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但崇祯皇帝根本没有预建陵墓,于是李自成便命令将崇祯皇帝葬在还未完工的田贵妃皇陵中,没拨下任何安葬银两。
负责具体安葬的昌平州吏目赵一桂不得不组织募捐,以两千多两银子将崇祯皇帝草草与田贵妃合葬。
清朝顺治为笼络汉人心,将其命名“思陵”,并开始改建工作;清乾隆先后两次修缮思陵,并按照清朝皇陵同样待遇,配备司香内使二名、陵夫八名,春秋二季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委派工部堂官每年检查陵园建筑,加以修葺。
满清虽然出于政治需要保护明皇陵,但让汉人有根可寻,有祖可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算是功不可没。
明皇陵运气之三工程浩大
明皇陵的工程巨大,地宫深埋,最深的达到了27米深,足有九层楼的高度,没有建筑图纸,按照门户的方位挖下去,即使挖了了27米的深坑,碰到皇陵的墙根,依然进不去!
如果采取爆破方式,27米的深的盗洞一旦崩塌,没有一个人能活出来,盗墓贼不得不放弃这个天真的想法。
挖掘费时费力,还要防止汉人的发现,盗墓贼只能在明皇陵磕个头,表示我曾来过。
即使使用上了现代装备,考古队当年花费几个月发掘定陵,也没找到门户,差点放弃发掘定陵的计划,后来无意挖到一块指路石,才准确找到地宫大门的方向,这才让明皇陵的格局展现在世人面前。
传说中明皇陵墓中藏有机关暗器,即使没有,墓中存在的毒气也让盗墓贼望而怯步。
明皇陵之所以保存完好,我认为一是建筑本身就具有强大的保护功能,设计本意就是防止后人盗墓;二来本就是汉人的老祖宗,汉人心存敬畏,毒辣之人也要掂量汉人情结的影响力;三来就是地理位置比较显眼,处于人多之处,没有给盗墓贼可乘之机;就是满清的保护之功。
满清皇陵命运多舛
满清是推翻了汉人的明皇朝建立的少数民族一统的政权,过程自然充满杀戮和鲜血,这一性质永远没法赢得汉人的完全归心,孙殿英就是以此为借口,强掘清皇陵。
清皇陵分为三处,一处在关外,一处是东陵,一处是西陵。
关外三陵福陵(努尔哈赤)、昭陵(皇太极),永陵(肇、兴、景、显四祖)。
清东陵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惠陵(同治)。
清西陵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
清朝入关前,即便强大的努尔哈赤也只能葬在关外,看向中原。
01、地理位置偏远
关外三陵位于沈阳,距北京600多公里;清东陵、清西陵都位于河北,距北京100多公里,即使清朝派有专人看守,地理位置相对的偏远,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成为了盗墓贼最容易得手的原因。
02、建筑薄弱
清皇陵讲求风水格局,在规划、布局都很讲究,才葬在山川河流之间,与大自然共鸣,达到"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寓意千秋万世。
清皇陵建造虽然豪华、气派,与山水相融,但没有明皇陵的深度,大多在几米深,所以盗墓贼一旦下手,很容易找到地宫大门,开开心心进去,完完整整出来,空空双手,收拢了无数奇珍异宝。
03、时代乱象
清朝,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署各种不平等条约,一面是屈辱的百姓食不果腹,另一面却是清朝官员贪腐、慈禧挥霍无度,民心于此丧失。
内乱未平,外敌入侵,清朝不停地割地赔款,不停地退让,直到退无可退,这时对于百里之外的清皇陵,即使有心,也照顾不到,这成为战乱中难以饱腹之人铤而走险的来钱来源。
清朝最终走向了灭亡,而清皇陵原来的看守都已经散去,清皇陵这时成为了任人宰割的地下大型珠宝库。
孙殿英成为了最大的盗墓贼,而他声称与清朝有血海深仇。
孙殿英祖上是明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清兵攻高阳时城破时后自缢而死;其父与旗人争执时下狱并被打死于狱中,所以孙殿英以满清杀自己祖宗三代为由挖掘发陵,“丰藏国库”。
土匪、强盗也纷纷将手伸向了清皇陵,所以清皇陵被盗抢现象严重。
,我认为皇陵被盗与否涉及到安葬的风俗习惯、地理位置、保护措施等多个因素。元朝皇陵因为安葬的风俗习惯直接让盗墓贼无从下手,而明皇陵由于地理位置、深埋于地底、以及清朝的保护幸免于难,而清皇陵因为陵墓建筑特征、民心丧失,保护措施缺失最终迎来了盗墓贼的出手,把瓜分珍宝当成了一场盛宴。抛开立场来看,这三者其实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必然是属于民族的财富,值得重视和保护;皇陵是珍宝、也是历史的见证,任何缺失和破坏都是可耻的行为。
元朝皇陵找不着,没人知道皇陵的具体地点在哪里。不仅盗墓贼不知道,就连元朝皇室的后裔也都不知道。
据明朝人的资料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椁,而是砍一棵大树,劈成两半,将死去的皇帝装在掏空的树中,用三道金箍把树勒紧,埋葬在于一块没有明显地标的土地。万马踏平,播种牧草,绝不留下一点曾经埋葬过的痕迹。
如果要祭祀祖先,就会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一头小骆驼,母骆驼因为悲痛哀嚎,会记住这个伤心地方。等到第二年祭祖时,让母骆驼带路,母骆驼就能找到下葬的地方。如果母骆驼死了,那就再也没人可以知道先埋葬的具体位置了。所以迄今为止,没人知道元朝皇帝的陵寝埋于哪里。
据传说称,元代皇帝下葬,没有值钱的陪葬品,仅仅只有随身物品而已。因而这也更让人对元皇陵不感兴趣。爱在哪在哪,后人没兴趣找一座没有陪葬品的陵墓。
明朝皇陵的情况比较复杂。并非是如网络上的传言,从来没有被盗过。
明皇陵在五个地方都有分布,分别是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北京十三陵、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朱元璋的父母)、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朱元璋的爷爷奶奶)、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嘉靖皇帝生父)。
在这五处明朝皇陵中,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可以确定是被毁了,毁于张献忠之手;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应该没被盗过,因为一直都被淹在水里面;湖北钟祥的明显陵据说被人盗掘过,日本人在抗战期间偷搬过明显陵的石像生;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保存的比较完好。只有定陵因为“考古”,比较倒霉的挖开了。
,据一些资料记载。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虽然皇帝陵寝没被盗过,地面建筑和后妃陵寝有被盗掘的记载。不过这并不妨碍明代帝陵的完整性。
可以说,中国历朝历代的皇陵,只有明代帝陵是大多数没有被盗的,其他朝代能有一两座不被盗就算不错了,而明朝截止到现在,至少有十三座是完整的。这是中国帝陵的一个奇迹。
至于明朝皇陵为什么会保存的如此完整,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运气好。
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因为陵址都离大城市比较近,保卫严密,因而这两处皇陵在明末混战时,都免于了战火。(反面案例就是凤阳的明皇陵)
李自成进北京期间,时间太短,没来得及对十三陵下黑手就退出了北京。
清朝入关后,由于清朝是打退了李自成得到的北京,并没有与明军起什么冲突,况且清朝对崇祯自缢殉国的勇气也非常敬佩。所以清朝对十三陵的保护一直都很好。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祭拜明孝陵。俨然有一种“反清复明”的感觉。这等于是在给世人昭示明朝是咱们祖宗。难道子孙会挖祖宗的陵寝吗?
显然是不会的。
再加上明朝皇帝离大城市都近,而且明朝皇陵的宝顶特别大,地宫特别深,很难挖,不容易动手。所以在民国时期,明朝皇陵的保存一直都比较好。
在就是清朝。清西陵没啥大事,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但清东陵被盗的就厉害了,东陵除了顺治的孝陵之外,全部被盗。被盗的皇帝名单包括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以及埋在皇后陵中的慈禧。
为什么清东陵会被盗?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民族因素。
这个不用多解释,当年孙殿英盗东陵时,完全没有道德负担。事后他声称自己是大明首辅孙承宗之后,他挖东陵是替祖报仇。这种明显是胡扯的话,当时居然还有很多人同情他,觉得他做的对。这就足以可见,东陵被盜掘,民族因素是一个关键原因。
第二,陵园的选址太偏僻了。
除了民族因素之外,清东陵被盗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选址太偏僻了。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县,离唐山市有100公里,离北京市有140公里,离天津市有150公里。完全是三不管之地。如此之偏僻的地方,也不知道当时顺治皇帝是怎么挑中了那个风水宝地的?
1928年孙殿英盗掘东陵前,他的部队因为不受重视,不能驻扎在大城市,因而只能驻扎在小地方的蓟县。谁能想到,由于蓟县的马伸桥镇离清东陵只有不到15公里的路程。孙殿英看着东陵离自己近,然后他就把东陵给盗了。
清东陵被孙殿英盗掘之后,由于民国时代战乱不断,清东陵又被民间土匪反复盗掘。
相比之下,清西陵和明十三陵也很偏僻。十三陵和清西陵都在燕山山脉以南,一个靠近北京,一个靠近保定。相比于四面八方都不靠的清东陵,地理位置方面,两者都有一点点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当年乾隆跟雍正一起葬在清西陵,他的陵寝或许能幸免于难,可是他非要搞昭穆之制,非要把自己葬在清东陵内。结果被孙殿英盗个干干净净,也算是不作不死之典范了。
道光皇帝跟他正好相反,道光本来是要葬在东陵的,但他嫌弃东陵的地宫漏水,坚持把陵寝搬到清西陵。于是他的陵寝就搬到了保定,在民国期间幸免于盗掘了……
不过,清东陵虽然被盗的很惨。但相比于前代王朝来说,清帝陵园的保存情况还算是比较完整的。
汉帝陵一共22座,其中大部分被盗。西汉末年被赤眉军盗过一次,东汉末年又被董卓和曹操各盗过一次。基本被盗空了。据说只有汉文帝的霸陵的保存情况还算完整。
唐帝陵一共20座,也是大部分被盗。安史之乱之后就逐渐被盗,唐末黄巢、五代温韬各盗掘一次。上世纪90年代,民间盗墓者也是疯狂盗掘。除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因为依山而建,有积沙防护之外,其余19陵悉数被盗。
宋帝陵一共14座,这个不是大部分被盗,而是全部被盗。北宋帝陵在当时就被伪齐刘豫盗掘一空,南宋帝陵在被元代僧人杨琏真伽和允泽破坏殆尽,甚至辱及尸体,宋理宗的头骨剥下被作为饮器,一直到明代才入土为安。现如今的宋陵惨到可以免费参观,专家和盗墓贼都瞧不上眼的地步。因为啥值钱的玩意都没有了。
所以,清朝陵园跟明朝相比较,它确实被盗的很惨。但跟前朝相比,也不算特别惨。清东陵的顺治陵,清西陵的雍正陵、嘉庆陵和道光陵都保留的比较好。再怎么说,还有四座保存完好的陵。可以了。
这个说法其实大致正确,但也不全对,元皇陵确实一个都不见,清皇陵被盗多处也是事实,但明皇陵也不是一个都没被盗,只不过被盗的非常少罢了。
元皇陵为何没被盗?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一个王朝,由于习俗与汉人不同,所以蒙古人采取的下葬制度与汉人也是有一些区别的。
按照蒙古过去的风俗,人在去世之后必须在三天在下葬,为的是让使者早点入土,不然无法上天堂,而处理死人尸体的办法一般是天葬、火葬或者土葬。
这是民间的风俗,元朝皇室的风俗又有所不同,采取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
,直到现在都没人知道元朝皇帝的陵墓在哪里,所以就谈不上被盗了。
就拿成吉思汗来说吧,关于他的埋葬地点,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据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快要去世的时候,曾在肯特山(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一颗大树下静坐思考,良久之后他起身对身边人说,我死后就埋在这儿。
关于这一点,在宋人的笔记中得到了印证,说成吉思汗在远征西夏的时候病逝之后,他的尸体被运到肯特山下的某个地点,众人挖了一个很深的坑,然后将成吉思汗的尸体放在一个独木棺(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内,安葬在坑内,再墓土回填,“万马踏平”,不留下任何线索。
第二,有考古学者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附近发现了一座陵墓,极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的,证据来自于马可波罗游记,游记中记载成吉思汗的尸体被运往阿尔泰山,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被杀死,成为了成吉思汗的殉葬者。
第三,根据蒙古旧习俗,有学者指出,由于成吉思汗是死在六盘山附近的,为了在三天内将其下葬,所以成吉思汗应该是被就地安葬了,但没人知道埋葬地点。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何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人知道成吉思汗具体的埋葬点,最多只知道个大概而已。
成吉思汗不是皇帝,他的埋葬点尚且如此隐蔽,那就更不用说元朝的皇帝了,目前没人关于元皇陵的任何记录和线索。
并且,元朝皇陵极有可能采取的是薄葬制度,也就是没有大量财物作为陪葬,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采取厚葬制度,一是需要大规模修建陵墓,不利于保密;二是陪葬太多很容易被发现,有被盗掘的风险。
如果元皇陵真的采取的是薄葬制度,那么也就没什么盗掘的价值了,盗墓贼自然就不会光顾了。
明皇陵为何相对保存得比较完整?
明皇陵主要分布在五个地方,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朱元璋父母、兄嫂的陵墓),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朱元璋爷爷奶奶的陵墓),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和嫔妃的陵墓),北京昌平区的明十三陵(从明成祖朱棣到明思宗朱由检之间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以及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嘉靖帝生父朱祐杬及母亲蒋氏的陵墓,因为朱祐樘和蒋氏分别被追封为皇帝皇后,他们的陵墓也被称为皇陵)。
了,明代宗朱祁钰去世后没有葬在明皇陵,而是以亲王礼安葬在了北京西山,所以他的陵墓不算是皇陵。
在明朝皇陵之中,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在明末之时被张献忠摧毁;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在水中泡了几百年,直到建国后才出现在世人眼前,所以没有被盗;湖北钟祥的明显陵被盗比较严重,就连日本人都偷过石生像运回日本;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保存比较完好,只有万历皇帝的定陵比较倒霉,因为郭沫若的坚持而被考古发掘,但也谈不上被盗。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明皇陵的主要构成部分明孝陵和明十三陵都保存完好,这在历史上绝对是个奇迹。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明皇陵受到了重点保护。
明朝历代皇帝对皇陵的保护措施都做得很好,有精锐军队对其进行保护。
比如说,朱元璋就曾在明孝陵设置孝陵卫(大约五六千人,且都是精兵将将,采取世袭制度,世世代代保护孝陵安全),还派遣了官员和太监负责管理和祭祀。
明十三陵也有类似孝陵卫的守卫力量,虽然明朝末期爆发了许多战争,但因为有军队保护明皇陵的安全,所以没有遭受盗掘,也没有被大规模人为破坏。
明朝灭亡之后,虽然一度没有军队保护明皇陵的安全,但由于清朝入关后不久就采取了汉化政策,为了拉拢汉人知识分子,所以从康熙时期就开始对明皇陵加以重点保护,使其免遭盗掘和破坏。
清朝末期到建国之初,国家战乱不断,明孝陵的地面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破坏,但也没有被盗掘过,明十三陵也只是被破坏了地面建筑,至于为何,后面会说到。
第二,明皇陵选址好,运气也不错。
明朝灭亡的时候,李自成曾动过明十三陵的念头,如果他当时出兵,明十三陵的守卫肯定是抵挡不住的,那么必将面临被盗掘的风险。
但比较幸运的是,李自成在北京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被赶走了,甚至还来不及对明十三陵下手。
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曾长期被洪秀全占领,明皇宫也在战乱中被毁,但明孝陵自始至终没有被太平军盗掘(太平天国不干盗墓这种事,至少没有任何相关记载),只是其地面建筑被炮火给烧毁了而已。
清朝末年到建国之初的战乱中,由于这两处明皇陵都比较靠近大城市,受到了中央政府的保护,所以免于被盗。
了,在这件事情上,孙中山是居功甚伟的,因为他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曾大张旗鼓地率领政府文武官员祭拜明孝陵,这是对汉人江山的一种尊崇,有反清复明的意味在里面,所以后来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对明皇陵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
就拿明孝陵来说吧,当时就有军阀和盗墓贼试图对其进行盗掘,但在国民党南京卫戍司令部的保护之下,最终未能得逞。
了,明皇陵之所以没有被盗掘,多少有些民族情怀的成分在里边,毕竟清朝被彻底推翻了,汉人终于出头了,难道还会去盗掘祖宗的陵墓吗?
相反的案例就是清皇陵了,具体情况我后面会说到。
第三,明皇陵一道防线,防盗系统做得比较好。
事实上,明皇陵并非完全没有被盗的痕迹,只是盗墓贼没有成功而已。
199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曾用精密仪器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考古勘探,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信息,其中有一条是明孝陵的防盗系统做得很好,虽然有多处被盗痕迹,但没有无一是成功的。
了,陵墓防盗是门学问,明孝陵的防盗系统之所以好,跟选址、历史机缘和人为防盗都有关系,三种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明孝陵很难被小股盗墓贼盗掘。
明十三陵同样是如此,当初李自成就曾短暂光顾过,但也只是破坏了地面建筑,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将其盗掘。
当初郭沫若在发掘定陵的时候,发现填土量非常大,必须用机械才能挖开,而且还有一道非常厚的金刚墙,金刚墙后面又是一道密闭的汉白玉宫门,又不能用炸药,所以只能再用机械挖开。
最终,前后花了近一年时间,考古队才将定陵给打开,要知道这可是在现代,就已经这么艰难了,要是在古代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说,明皇陵的一道防线做得很好,这也是其没被盗掘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皇陵为何被盗严重?
清皇陵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一是位于沈阳的盛京三陵(有三座陵墓,分别努尔哈赤的父母、兄弟及先祖,努尔哈赤和嫔妃,皇太极和嫔妃),而是位于河北遵化和易县的清皇陵(埋葬自顺治帝之后的皇帝和嫔妃,又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皇陵在历史上被盗掘得比较严重,清东陵四座陵墓中只有顺治帝的孝陵没被盗掘,清西陵的情况相对好点,只有光绪帝的崇陵被盗掘,但其他陵墓的建筑破坏严重,倒是盛京三陵保存得相对比较完好,但也不是没人打过它们的主意。
那么,为何清皇陵被盗这么严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民族情怀使然。
前面我也说了,明皇陵之所以没被盗,有民族情怀的因素存在,但清朝就不一样了,他是满人的王朝,盗墓贼完全没有道德负担。
就拿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来说吧,当初他动用军队挖开了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其目的除了筹措军饷之外,还在于他宣称自己是明朝抗清将领孙承宗的后裔(孙承宗在与清军作战时战败,与几十位家人一起自杀),盗掘清皇陵是为了给先祖报仇雪恨。
后来,孙殿英盗墓事件被人发现,引发了溥仪等满清遗老的声讨,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首脑人物在得了孙殿英的好处之后,孙殿英不但没有被追责,还扶摇直上当上了大官,成为了蒋介石的红人。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孙殿英盗掘的是明皇陵,他还能安全着陆吗?
所以说,清朝灭亡之后,舆论力量偏向于明朝而不利于清朝,所以盗墓贼在选择盗墓对象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将目标定为清皇陵,而不是明皇陵。
第二,清皇陵的陪葬品很丰富,对盗墓贼吸引力特别大。
当初,孙殿英准备盗掘清东陵,在选择目标的时候,定为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乾隆帝的裕陵和康熙帝的景陵。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三个人要么名气大(康熙帝),要么喜欢收藏珍贵文物(乾隆帝),要么生前的生活是出了名的奢侈(慈禧太后),所以孙殿英觉得他们的陵墓中陪葬品肯定特别多,这才决定对其进行盗掘的。
,孙殿英成功盗掘了慈禧太后和乾隆帝的陵墓,用了四十辆车才将盗掘的宝物全部运走,并且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宝物,比如说乾隆帝的九龙宝剑,慈禧太后口中硕大的夜明珠,还有翡翠西瓜和翡翠白菜,等等。
只有康熙帝的景陵因为进水了,孙殿英才放弃对其盗掘,但在1945年的时候,景陵还是被一伙盗墓贼给盗掘了,几乎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留下。
反观顺治帝的孝陵,由于民间一直盛传他出家当和尚了,他的陵墓之中只有一双鞋子和一把扇子,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一直没有被盗,连盗洞都没有发现过。
所以说,清朝皇陵的陪葬品十分丰厚,这是其被盗严重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为明皇陵打了掩护,成为盗墓贼的首选目标。
第三,清皇陵的选址不太好,距离大城市太远了,不容易受到保护。
清东陵和清西陵到北京的距离都超过了一百二十公里,清朝皇帝每次去祭祖,都很难在一天之内来回一趟。
这么远的距离,意味着清皇陵如果发生什么大事,北京不容易知道,知道了也无法及时采取措施。
当初孙殿英之所以能够成功盗掘清东陵,就是因为距离北京很远,他可以以搞军事演习的名义派兵将陵墓周边封锁起来,然后慢慢盗掘,并将宝物神不知鬼不觉的运走。
试想,如果清东陵是在北京周边,那孙殿英有这个胆子吗,他还能这么顺利吗?
也不知道顺治帝为何选择这么个地方当皇陵,或许只是风水上的考量吧。
并且,孙殿英在盗掘清东陵一个多月之后,这件事才被人发现,可见清皇陵地理位置确实太偏僻了,被盗掘了都很难被人发现。
反观明十三陵就不一样了,它距离北京天安门的距离也只有五十公里,并且处在一个小盆地之中,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一条小河,正对着北京,地形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容易被盗,而且更容易受北京的保护。
了,清朝皇陵被盗掘得厉害,也只是相对于明皇陵而言的,如果跟汉朝,唐朝和宋朝等年代更久远的皇陵相比,清皇陵已经算是保存得不错的了,起码还有好几个皇帝的陵墓还没有被盗掘。
一下元朝的皇陵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秘葬制度所导致的,这或许是最聪明的下葬办法了,但无法彰显帝王的气度,所以多不被采用。
明皇陵之所以保存得比较完好,地理位置和防盗措施很关键,历史机缘也不可忽视,运气的成分也有,所以堪称是奇迹了,也是一件幸事。
清皇陵的遭遇就要差很多了,尤其是在战争时期,遭盗掘比较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清朝皇陵比较下血本,太舍得花钱了,让盗墓贼很眼馋,而且民族属性也是造成清皇陵屡次被盗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
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杰出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史称“后金”;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努尔哈赤之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清朝建立;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清亡。
从1636年清朝建立到1912年清帝国灭覆灭,清王朝一共存在了276年。在这长达276的时间内,清王朝先后为历代帝王及帝后、嫔妃等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按地理区域划分为关内和关外(这个关指的是山海关)。
关外(共3处)
它们分别是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又称盛京三陵。
——清永陵(亦称清祖陵),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里面埋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等人。
——清福陵(因位于今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里面埋葬有后金的创建者努尔哈赤及其后妃。
——清昭陵(因位于今沈阳古城以北,故又称北陵),里面埋葬有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关外三陵,由于建造年代较久远,且历经数次战乱,故地面建筑多少有不同程度损害。但索性这几处陵寝的地宫均保存完好,未被盗掘。
(清东陵各陵布局图)
关内(共2处)
关内一共2处,以北京作参考,分别称之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一带的昌瑞山脚下,西距北京市125公里。
清东陵的陵址是有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选中。
清东陵也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布局最为得体、体系最为完整的皇家陵寝建筑群。清东陵陵区内埋葬有数位对清王朝历史走向起到影响深远的帝王及帝后。
清东陵共建有5座帝王陵寝、4座帝后陵寝。埋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为嫔妃、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
其中重要的陵寝有
——顺治皇帝的孝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乾隆皇帝的裕陵
——咸丰皇帝的定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
——东太后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
——西太后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
白云苍狗,世事变迁。
转眼到了20世纪初,清朝灭亡,民国初建,换了人间。
民国初年,战乱不断,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由于国民政府缺乏有效管治,1928年,原冯玉祥部下,驻守在遵化马兰峪清东陵一带的军阀孙殿英为筹措军饷,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盗掘了清东陵部分陵寝。
孙殿英开刀的就是以陪葬有无数奇珍异宝而著称的慈禧太后陵,就是乾隆皇帝的裕陵。
两陵被盗举世震惊!这些地宫内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不仅被悉数掠走,连陵墓主人的尸首亦是惨遭屠戮。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不出几年,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又相继爆发,整个华夏大地战祸不断。处在这一乱世,相当多的一部分盗墓贼又趁虚而入,纷纷觊觎清东陵。尤其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
1945年,虽抗战结束然彼时的中国依旧是动荡不安,而聚集在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又掀起了继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狂潮。
这次康熙皇帝的景陵、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等陵寝皆未能幸免,均遭盗掘。
时至今日,清东陵目前只有顺治皇帝的孝陵地宫保存尚未完整,未被盗掘。其余帝后、妃嫔陵寝均遭不同程度盗掘破坏。
(清西陵布局图)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西,东距北京市120多公里。
清西陵共建有3座皇帝陵墓,3座皇后陵。这3座皇帝陵是
——雍正皇帝的泰陵
——嘉庆皇帝的昌陵
——道光皇帝的慕陵
——光绪皇帝的崇陵
清西陵的陵址是由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选中。
不同于寻常老百姓,古代帝王丧葬遵从一套严格的礼仪规制,史称「昭穆之制」又称「昭葬之制」。即子随父葬,父昭右穆(父亲葬在左边,儿子紧靠父亲葬在右边)。
(昭穆之制)
事实上,雍正皇帝的陵寝原本也是要建在清东陵,建在距离其父康熙皇帝陵寝旁边。
最早为雍正皇帝选择的陵址是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下,选陵大臣将这一结果第一时间呈报给了雍正皇帝,但雍正皇帝却对地并不满意。理由是“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这个地方(陵址)虽然看上去气势恢宏,但极佳的“风水”格局仍尚未形成;且这一带土壤中砂石含量过多,故绝对不能在此地建陵。
这是因为皇陵建造需要建设规模庞大的地宫,若是土壤中砂石过多,很容易使已建造好的地宫发生变形,且砂石含量过高,更容易引发地宫渗水。
现在来看雍正皇帝的判断是正确的,清东陵的帝后陵寝地宫无一不饱受地宫渗水影响,尤其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及乾隆皇帝的裕陵,时至今日,康熙皇帝及其皇后的尸骨仍然侵泡在冰冷刺骨的地宫渗水当中。
后选陵大臣又为雍正皇帝在易县永宁山下寻得一“风水”上佳之地。据历史文献记载,选陵大臣在给雍正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易县永宁山下)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阅览后,也认为此地“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不久,雍正皇帝即下令在此地为自己筑造陵寝。
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初也想在清西陵追随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建造陵寝,但又想若是如此,后代子孙必然效仿自己皆会在清西陵择址建陵,如此一来,埋葬自己祖父的清东陵势必会园寝废弃,遭受冷落。为不使自己先祖孤寂,乾隆皇帝下令日后各代皇帝隔代葬于遵化和易县的东西两大陵区。
公元 1735年(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因积劳成疾,突发疾病逝于北京圆明园,终年58岁。
1737年(乾隆二年),雍正皇帝被葬入清西陵泰陵。
逝者如斯夫,转瞬间200载已过。
(泰陵宝城琉璃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泰陵宝城琉璃壁下曾发现一盗洞,故许多人一直认为泰陵曾经被盗过。为此国家文物局曾在1980年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但在正式发掘开始后就发现,盗洞只有2米深,而下面还是原来的原封土,这就说明雍正泰陵地宫仍然是原来的样子,未被此前认为的曾经被盗过。
国家文物局在获悉情况后,便下令终止了对泰陵地宫发掘,并派夏鼐亲自来到发掘现场宣布该决定。
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由于葬在了清西陵,雍正皇帝侥幸逃过了20世纪初年的战乱,逃过了历次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盗陵狂潮。
故时至今日,其地宫依旧是1737年(乾隆二年)下葬时的原样。雍正和自己后妃也已安卧静躺在里面近300余年。
至于题干所问的“雍正陵墓无人敢动?”只能说是因缘际会,巧合罢了。设想若雍正也葬在清东陵那其被盗的可能性亦是非常大!历史没有假如……
雍正陵墓叫做泰陵,位于河北省易县的永宁山下。之所以没有被盗,并不是无人敢动,而是而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加上大盗不稀罕,小盗没能力,最终顺利的保存了下来。
雍正泰陵
清朝入关之后,皇帝的陵寝分为两处,分别是清东陵、清西陵。
清东陵营建于公元1661年,第一个帝陵为顺治的孝陵,其后为康熙的景陵。
雍正继位之后,按照规定应该在清东陵内选址修建陵寝,雍正曾在九风朝阳山修建陵寝。但很快修建陵寝的工匠发现当地为沙石土质,一来容易渗水,二来容易塌方。雍正改变主意,让怡贤亲王胤祥另选陵址。
胤祥经过寻找,认为易县永宁山下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关键是土壤中没有砂石,在1730年时,雍正改变主意,在河北易县另辟陵区,建造了自己的陵寝——泰陵。
乾隆登基后,看到老爷子雍正突然改变了陵寝地址,所以左右为难。最终为了让康熙和雍正都能够有人作陪,乾隆下令“父东子西,父西子东”。即父亲葬东陵,则儿子葬西陵,反之父亲葬西陵,儿子必须葬在东陵。
清东陵
东陵内有5座帝王陵,顺治——清孝陵、康熙——清景陵、乾隆——清裕陵、咸丰——清定陵、同治——清惠陵,还有一座慈禧的定东陵。
6座大型陵寝之中,保存完好的仅有顺治的孝陵。乾隆裕陵和慈禧陵在1928年被孙殿英盗掘,其余陵墓全部在日本投降时被匪军盗掘。
清西陵
西陵内有4座帝王陵;雍正——清泰陵、嘉庆——清昌陵、道光——清慕陵、光绪——清崇陵。
反观清西陵,4座帝王陵之中,仅有光绪的崇陵在1938年被匪军盗掘,其余全部保存完整。
雍正陵墓保存完好原因
帝王陵建筑规模宏大,防盗措施充足,普通的盗墓贼根本无法盗掘。无论是清东陵或者清西陵,被盗的陵墓全部由匪军所为。之所以雍正泰陵没有盗掘,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清西陵地处河北易县,这里人烟稀少,位置偏僻。所以在当时没有驻军的需求,客观上防止了匪军或者军阀盗墓。
第二,清东陵墓葬主人生活相对奢侈,尤其乾隆、咸丰和慈禧等人,陪葬宝物更是多不胜数,这也增加了军阀土匪的觊觎之心。反之清西陵皇帝相对节俭,自然也降低了土匪军阀的觊觎之心。
,雍正的泰陵也曾经被盗掘过,并且在宝城琉璃影壁下留有一个盗洞,只不过没有打穿地宫。以此可见,并不是没有人敢动泰陵,只是大盗不稀罕,而小盗又没有能力。
雍正泰陵也是被盗贼动过的,在宝城琉璃影壁下就有一个深达两米的盗洞。但令人庆幸的是,不知因何原因盗贼放弃了挖掘,地宫才得以完整保存。
清朝在关内的皇陵群共有两处,分别是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其中有四座皇陵保存完整,地宫未被盗掘。保存完整的皇陵有清东陵中顺治的孝陵及清西陵中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和道光的慕陵。
顺治的孝陵是清东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帝王陵墓,而清西陵中的四座帝王陵墓,仅有光绪的崇陵地宫被盗掘。众所周知,孝陵中地宫仅有顺治的骨灰,陪葬品极少,盗贼不愿盗掘。那么西陵中雍正泰陵为何能幸免于难?
雍正的泰陵是清帝王陵墓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它的神秘不仅体现在墓主人的死因上,还体现在其地宫规模和陪葬品的鲜有记载上。目前仅有的资料显示,雍正泰陵的地宫都是用两尺见方的金砖铺成。
(崇陵地宫)
还有三件陪葬品可以确定,这在史料梓宫随葬簿册中有记载。当时雍正久病未好,便着手安排后事,雍正点名了三件陪葬品。分别是曾祖母孝庄赐予的番菩提珠,父亲康熙赐予的凤眼菩提珠,弟弟允祥留下的玻璃内画鼻烟壶。
与雍正的死因之谜相比,陪葬品可能并不那么神秘,至少对史学界来说是这样的。雍正棺椁中是人头还是金头,这才是泰陵备受世人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乾隆地宫被清理后,泰陵的发掘就不断被学界鼓吹。
加之当时泰陵在宝城的琉璃影壁处发现一个旧的盗洞,泰陵地宫被专家们一致认为早已被盗。于是在一些史学家的请求下,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泰陵地宫的发掘。考古人员就从旧盗洞处开始往下深挖。
在发掘到两米深后,考古人员发现下面的元砖与原封土,在场专家认为旧盗洞仅仅挖了两米深,泰陵的地宫没有被盗。发掘工作立即被叫停,盗洞随后被填埋。那么,盗贼既然已经挖了两米深,为何又停止挖掘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得先回答清西陵中为何只有光绪崇陵被盗而其它三座皇陵却保存完整的问题。这与两个帝王陵墓群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清东陵地处河北遵化西北三十公里,而西陵地处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
两处陵区相距三百多公里,清东陵地处冀东地区,孙殿英盗掘前的清东陵是处于三不管的地带。此处长期是土匪盘踞之地,这些土匪虽被蒋介石收编,但实际仍处于无政府状态。而边区的游击力量对此也是鞭长莫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殿英才能打着剿匪的幌子大规模的盗掘东陵。而清西陵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清西陵地处河北易县,当时有奉系的各路军阀驻扎,这些军阀之间相互倾轧监督,没有人敢堂而皇之的去盗掘皇陵。
孙殿英之所以能得手,就是因为在遵化只有他一个大军阀,无他人干预。清东陵被盗掘之后,国民政府在舆论的重压之下非常重视。将除孙殿英之外的主要参与者全部缉拿归案,有些被枪毙,这也有效震慑了其他盗匪。
皇陵无人再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当时晋察冀边区刚开辟不久,河北保定一带军阀混战,局势一度比较混乱,于是光绪的崇陵被一伙规模不大的匪兵盗掘。从地宫清理情况来看,当时盗掘非常匆忙,风险很大。
崇陵中有不少的珍宝未被带走,说明当时不具备大规模盗掘的机会。之所以会选择清西陵中的崇陵下手,就是因为崇陵修建的最晚,地宫秘密被许多人所知,比起其它三座皇陵更容易进入地宫,才被盗掘。
清东陵第二次被大规模盗掘是发生在抗战胜利后,遵化一带的侵略者投降,国军积极调动忙于内战,边区力量不足,使得东陵被盗。而此时的清西陵,已完全处于晋察冀边区的抗战之下,大规模的盗掘不会出现了。
而小规模的零星盗掘很难对帝王陵寝构成威胁,正因当时的各种机缘巧合,才使得清西陵中的三座帝王陵墓得以保存。崇陵被盗而其它三陵完好原因还有另一个,就是当时泰陵、慕陵和昌陵靠近八路军驻地。
处在最边缘的光绪崇陵就成了盗贼的唯一选择。像雍正泰陵这样的早期陵墓,地宫规模及构造都是未知,要想成功盗掘,必须要出现孙殿英盗东陵那样的机会,才有可能盗掘成功。而西陵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泰陵的盗洞可能就是崇陵被盗时出现的,有可能是同一伙人所为,也有可能是单个的盗墓贼所为。地宫隧道没有被打穿的原因可能就是情况发生突变,放弃盗掘,也有可能是知难而退,单个盗墓贼想进入地宫还是有难度的。
有人认为泰陵没有被盗,是因为薄葬的原因。这个原因很难成立,难道光绪崇陵的随葬品能超过泰陵?泰陵能幸免于难就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大规模盗掘的机会,二是地宫口很难找到。
(崇陵地宫)
综上,雍正的泰陵并不是没人敢动,泰陵也曾出现过两米深的盗洞,但盗洞并未深入地宫隧道。清西陵有三座帝王陵墓保存完好,主要原因就是西陵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当时比较特殊。
4、1980年考古队正在挖掘雍正陵墓时,为何被紧急叫停?
这是因为在1975年的时候考古人员在泰陵发现了盗墓者的盗墓洞,导致考古学家以为泰陵地宫已经被盗墓贼给盗空了,所以专家对雍正的泰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考古学家们顺着盗墓洞继续往下挖的时候挖到了2米深却发现墓洞不见了,这就说明盗墓贼他们只挖了两米深,雍正的墓还没有被盗。所以专家们对这次发掘紧急叫停。
估计很多朋友们会问,既然都已经开始发掘了,那为什么不干脆整个发掘出来呢?这是因为国家有明文规定,帝王陵墓一律不允许发掘。为什么国家不允许挖帝王陵墓呢?这是因为在1958年郭沫若带队的考古学家们准备对万历皇帝的定陵发掘,结果发现虽然挖掘出来的文物价值很大,而且也有许多的金银珠宝,大量的瓷器,甚至还有万历皇帝的骨头。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技术能够保护出土的文物,这也导致了许多的文物,受到了严重损坏,所以国家规定帝王陵墓一律不允许发掘,如果被盗墓贼给盗了的话,那也只能是抢救性发掘。
雍正是大清入关以后定都北京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在雍正十三年,也就是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
雍正驾崩后的陵墓位于清西陵之泰陵,泰陵是雍正生前就为自己选好的万年吉地,虽然康熙和顺治都葬在清东陵,可是雍正偏偏不走寻常路,他率先打破子随父葬制度,远离了清东陵,在易县泰宁山太平峪为自己修建了万年吉地泰陵。
雍正之所以选择泰陵为自己的万年吉地,更多的还是因为风水,1729年,雍正登基后的第七个年头,便派风水先生在清东陵附近为自己寻找万年吉地,《清实录》里卷八十九详细记载了这一经过。
“朕之本愿,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他,伏乞钦派大臣,遵照定制,敬谨办理。自集纯嘏于万年,流嘉祉于亦业矣”在雍正的《起居注》中也记载了雍正选择万年吉地的情况,雍正把易县境内泰宁山下的太平峪选为他万年吉地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风水问题。
雍正认为清西陵泰陵所在的风水的确不错,因为泰陵地处永宁山峰之下,周围全部是山,永宁山属于太行山余脉,永宁山相当于是泰陵的靠山,屏立于陵寝之后,还有河流,周围都是天造地设以及自然成趣的天然景观。
雍正驾崩后,葬在了生前自己选好的清西陵泰陵,也正因为如此,在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慈禧陵墓和乾隆陵墓的时候得以幸免。
在1980年,考古队对被盗以后的清东陵地宫进行清理,发现清西陵泰陵的宝顶上有一个盗洞,于是考古队顺着这个盗洞往下挖。
可是让考古队想不到的是,挖了两米深的时候,便挖到了泰陵地宫上面的夯土层,当时考古队发现这层夯土便止住了,因为夯土层代表雍正陵墓泰陵还没有被盗。
之后考古队向文物局报告了这一事情,按照当时的规定,未经破坏的古代帝王陵墓禁止考古发掘,文物局指示,考古队立即撤离,将盗洞埋好之后要立即叫停并且马上撤离。
,雍正陵墓泰陵至今没有开启,这也是1980年考古队正在挖掘雍正陵墓时,被紧急叫停的原因。
5、强大的元朝灭亡后,为何现在很难找到元朝的皇陵?
在中国古代,不论是遥远的秦朝,还是近代的清朝,它们都留下了帝陵。即使有些帝陵在历史的打磨下已经残破不堪,但人们还是可以找到历代王朝的遗址。唯独元朝,这个中国的封建王朝之一,却存在一个诡异的现象元朝享国近百年,传承五世十一帝,但后世人们却找不到一座元朝的皇陵。那么,到底是什么缘故,让元朝皇陵消失不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