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和锡尔河(阿姆河和锡尔河地图)
阿姆河和锡尔河汇合处,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上,罗马帝国曾长期统治这里,直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灭灭亡,在此之后,这里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到十九世纪初,才逐渐恢复平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比如圣母院、大教堂等等,且这里的景色也非常美丽,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阿姆河和锡尔河是中亚地区的母亲河,他们最终注入咸海,也是咸海最为主要的水源补充。随着河流沿岸各国人口的增长,对于土地的需求的日益增大,而阿姆河和锡尔河这两条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却分布着大面积的戈壁荒漠。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两河”中引水改造戈壁荒漠。加上河流两岸的戈壁荒漠地区整体上地势平坦,平均海拔在200米左右,非常适合修建引水灌溉工程。
在阿姆河附近修建了长达1400公里卡拉库姆运河,一下子抽取了阿姆河25%的水量送往土库曼斯坦的西南部戈壁荒漠之中,开垦了大量的土地,使得土库曼斯坦一举成为中亚第二大棉花生产国(要知道在棉花的种植中光照和水源是缺一不可的,可见阿姆河对于土库曼斯坦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锡尔河附近的水利工程。
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在流出费尔干纳盆地后进进入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地区,最终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注入咸海北部(目前哈萨克斯坦在咸海北部筑坝,把锡尔河的河水拦截在了北部湖区)。
前苏联时期,同阿姆河沿岸一样,锡尔河沿岸为了获得水源来开垦土地,工程师们在现在哈萨克斯坦的沙达拉地区的锡尔河上修建了查达拉大坝。为何这个工程要选在这里呢?原来在沙达拉大坝周围是克孜勒库姆沙漠中的洼地群,修建在这里可以尽可能多地拦截锡尔河的河水(锡尔河春夏两季流量最大,拦截后可以最大化地调节河水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衡)。1968年沙达拉大坝修建完毕,使得锡尔河河水漫入周围洼地,形成了面积900平方公里,蓄水量57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人们还在大坝内部安装了四台25兆瓦的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00兆瓦,可以满足周围10万户居民的家庭用电(每户消耗功率按1千瓦计算)。虽然沙达拉水库修建得非常成功,工程师们却低估了锡尔河洪水的威力。
1969年的春天,沙达拉水库上游地区(也就是锡尔河上游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强降水加上春季雪山开始消融,导致锡尔河流量暴涨,当洪水到达沙达拉大坝的位置时,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坝的泄洪速度,湖水水面高度不断上涨,难道沙达拉大坝要发生溃坝事故了?答案是不会!
在沙达拉水库西南方向有着一个名为艾达尔洼地的地方,这个洼地也是克孜勒库姆沙漠中的洼地群的其中一个,其面积要比修建沙达拉水库的洼地要深、要大,并且洼地内部本来就是一个干枯的盐湖。当沙达拉湖的湖水不断上涨之后,湖水从西南方向冲破了连接两个洼地之间“天然土坝”,洪水汹涌着进入了这个干涸了不知道多少万年的古老湖盆洼地,洪水不断切割两个洼地之间的土层,并很快形成了一条顺畅的水道。
据统计在1969年2月到1970年2月这一年的时间内沙达拉水库向艾达尔洼地一共排入了12.6亿立方米的淡水,使得在洼地内部形成了一个偏淡水的大型湖泊。由于沙达拉湖同艾达尔湖之间已经互通,所以从1969年以后,每年锡尔河在洪水期间的河水都会流入到艾达尔湖,艾达尔湖不断地增大。到目前为止,艾达尔湖水面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雨季洪水期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蓄水量达443亿立方米(锡尔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只有300多亿立方米,也就是说艾达尔湖储存了锡尔河近一年半的水量),是中亚地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湖,特别是在如此干旱的沙漠地区(这同伊拉克底格里斯河上的塞尔萨尔湖类似,都是大型的人工湖,不过塞尔萨尔湖是有心为之,而艾达尔湖却是无心插柳)。
前苏联解体后,沙拉达水库被划入了哈萨克斯坦,而艾达尔湖划给了乌兹别克斯坦,为了合理分配水源,两国在连接沙拉达水库和艾达尔湖的水道上修建了调水大坝(如下图所示)。
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资源大部分都被中途拦截了,导致到达咸海的水量“少得可怜”,这也直接导致了咸海的补给远远低于蒸发量,导致了咸海的湖面的大面积消退。从乐观的角度看,人民只是把咸海搬到了更加适合生产生活的位置,我们可以把沙拉达水库-艾达尔湖当中新的“小咸海”,把卡拉库姆运河当作阿姆河的一条分支,水并没有凭空消失,只是到了它该起作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