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灭绝_地球大灭绝了几次
地球大灭绝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在这场灾难中,地球上的生物几乎全部灭绝,只有少数幸存下来的物种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在大灭绝之后后,还有一种动物没有灭绝,它就是海豚。那么,为什么海豚没有灭绝呢?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海豚的智商比较高,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化,并且它们的寿命很长,所以才没有灭绝。不过,也有人认为,海豚之所以没有灭绝,是因为人类的捕杀导致的。
一、地球经历了多少次生物大灭绝?
优质答案1
韩武纪大爆炸以来,也就是显生宙时期,地球共发生过五次大灭绝事件。而显生宙之前的生命历史细节已难以考证,像24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导致了大量厌氧的古细菌和真细菌消亡,但由于化石证据稀缺,灭绝程度到底有多惨烈已经无法证实。下面说一下显生宙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事件
时间古生代奥陶纪末期,距今4.5至4.4亿年前。
主要影响造成了27%的科、57%的属和60-70%的物种灭绝,是显生宙第一次大灭绝事件,也是有史以来第二大规模的灭绝事件。这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灾难,腕足类、苔藓虫、牙形虫、三叶虫、笔石类、双壳类和棘皮类等类群的大量种类绝迹。
奥陶纪的霸主直角石
原始鱼类存活了下来,并在这次大灭绝之后开始繁盛,渐渐取代无脊椎动物主导海洋。
原因奥陶纪末期,地球出现了严重降温,南极冰盖形成导致海平面下降,导致浅海区大面积减少,而浅海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大量海洋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底栖种类消亡。
有专家怀疑这次事件是银河系内一颗超新星爆炸引发的伽玛射线暴造成的,但目前没有有力证据。
第二次泥盆纪晚期大灭绝
时间泥盆纪晚期,距今3.75至3.6亿年前,可能持续2000万年。
主要影响造成了19%的科、50%的属和至少70%的物种灭绝。海洋无脊椎动物再遭重创,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和造礁生物中很大一部分种类灭绝。无颌鱼类消亡,盾皮鱼灭绝,“鱼类时代”终结。
泥盆纪的霸主邓氏鱼
在陆地上,这次大灭绝没有阻挡植物和节肢动物的活跃进化。由于海洋环境的极度不适宜,四足动物乘势登陆,原始两栖动物出现,脊椎动物开始抢占陆地。
原因这次大灭绝应归咎于当时长期的不稳定气候,冷热变换迅速。其中海水缺氧和海平面下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泥盆纪中期植物非常繁荣,它们的光合作用抽走了二氧化碳,导致气温骤降和海水缺氧。
第三次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
时间二叠纪末期,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界,距今2.58至2.52亿年前。
主要影响造成了57%的科、83%的属和90-96%的物种灭绝,其中海洋动物灭绝了96%,陆地动物灭绝了70%,是有史以来已知规模最大的一次灭绝。海洋和陆地的无脊椎动物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很多非常成功的无脊椎动物三叶虫、造礁生物、海蕾和纺锤虫惨遭灭门;其他生物种类锐减,包括海百合、腕足动物和陆生蕨类;只有少数生物受影响较小,如双壳贝类。
二叠纪末大灭绝
这场规模极大的大灭绝差点将地球打回寒武纪之前的单细胞生物时代,但对脊椎动物的影响实际较小,海洋里很多种类的鱼类活了下来。这场灾难对四足动物的最大影响是导致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改朝换代”,从合弓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主导改变为蜥形动物(爬行动物,包括恐龙)主导。
原因造成这次大灾变的是峨眉山超级火山爆发和西伯利亚超级火山爆发,由此导致了温室效应、酸雨频发和海洋缺氧。还要考虑到盘古超大陆形成导致的滨海区域缩小、气温下降和火山活跃。
第四次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
时间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2.01亿年前。
主要影响造成了23%的科、48%的属和70-75%的物种灭绝。这次事件是恐龙时代的黎明,早期的主龙类、多数合弓动物和大型两栖动物纷纷灭绝,使恐龙在几乎没有陆地竞争的情况下接管了陆地世界。鳄鱼接替植龙成为淡水生态系统霸主,直至今日。原始哺乳动物幸运地活了下来,它们将被恐龙压迫1.4亿年。
三叠纪末灭绝的植龙类凿齿鳄
鱼类和海洋爬行动物都有一部分灭绝,又有一部分出现。鱼类的古代种群开始向现生种群转变,现代意义的鲨鱼在这次大灭绝后出现。鱼龙和幻龙在该事件中灭绝,蛇颈龙类开始繁盛。
原因三叠纪末期,中大西洋超级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覆盖了7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现在整个欧洲。这次超级火山事件引发的气候灾变就是生物大灭绝的罪魁祸首。
第五次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
时间中生代白垩纪末期,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分界,距今6600万年前。
主要影响造成了17%的科、50%的属和75%的物种灭绝。由于这次大灭绝导致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崛起,而广为人所熟知。虽然这次大灭绝是最有名的,但却不是最严重的,相反,从灭绝的科的角度来看,这是五次大灭绝中灭绝程度最轻的一次。
在海洋里,除海龟以外的所有海洋爬行动物、菊石都消失了;在陆地上,非鸟恐龙全部灭绝了。上述动物的绝灭为哺乳动物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地球历史由此进入哺乳动物时代。鸟类是唯一还活着的恐龙,但它们未能像祖先一样成为地球的霸主。
霸王龙和三角龙
原因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几十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到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处,这是地球有史以来第二大的陨星撞击事件,留下的撞击坑半径有150公里。这次撞击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地球连续几年,有的地方甚至十几年都见不到阳光,足以导致植物枯萎,整个食物链崩溃,大型动物纷纷饿死。
除上述五次大灭绝,历史上还发生过很多次级灭绝事件,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如1.2万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灭绝事件,导致大地懒、剑齿虎和猛犸象等巨兽灭绝;而著名的巨齿鲨灭绝于260万年前的新近纪—第四纪灭绝事件。
另有研究者称,由于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破碎化、人口爆炸、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等原因,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与前五次大灭绝是地球环境变化导致的不同,这次大灭绝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措施,地球上的生物将越来越少,造成的生态灾难难以估量。
优质答案2
在地球生命史上总共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史上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虽然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可以肯定都与环境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0%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生物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最为人熟知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地球恐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据当英国媒体报道,他们对鸟类及蝴蝶所进行的详细调查发现,鸟类和蝴蝶的数量都大大减少,这表明全球可能正面临另一次重大的物种灭绝,也就地球历史上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一次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则是人类。
以英国国家环境研究委员会科学家吉里梅·托马斯为首的研究人员针对过去四十年间进行的多项物种数量调查展开分析研究,调查范围几乎涵盖了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斯的 每一平方公里土地,有超过2万名志工负责计算身边所能找到的每一种鸟类、蝴蝶及原生植物.调查的分析结果已刊登于最新一期的《科学》期刊上,托马斯是第一作者.他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蝴蝶减少的速度是否和鸟类一样快?” 研究发现,调查中所计算的英国各地物种数量都大幅锐减,更有一些物种已经消失.在1970年至1982年间对58种蝴蝶所进行的调查中,有些蝴蝶种类数量遽减了71%。
在分别自1968年至1971年,以及自1988年至1991年间,对201种鸟类进行的追踪调查,发现鸟类数量减少了54%.而两项针对1254种英国原生植物进行的调查也显示,在四十年里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了约28%.托马斯表示,有些科学家虽然找到了哺乳动物和其他动物种类减少的证据,但他们怀疑昆虫的种类也在减少.但对英国蝴蝶的研究发现,昆虫的种类也在锐减。
托马斯和其他作者在论文中写道“我们对英国各大生态系统都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物种锐减的情况相当严重,这说明生物界正在走向第六次大灭绝.”托马斯还指出,过去几次大灭绝毁灭了所有生命形式的90%以上,但现在没有人认为地球正遭遇另一次大灭绝,但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在一个很短的地理时间,人类将经历这样的大灭绝。
美国史密森自然历史博物馆生物学家斯科特·米勒表示,英国科学家研究之深入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可能不是这个世界的代表,但他们拿出了最好的数据.”这项研究的资料足以证明,人类的出现及气候改变正导致许多物种灭绝,自然世界面貌也受到重塑,可是科学家至今并没有对这个过程进入深入研究。
在此之前,地球生物出现过五次大灭绝,一次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3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科学家认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恐龙从地球上消失,哺乳动物出现.亚历桑纳州大学动物学家及地球化学家保罗·马丁也认为,地球正处于自5万年前所开始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只不过此次物种灭绝速度较缓慢,目前也不清楚是否会象过去的物种灭绝那么严重。
但米勒和马丁都将数百种物种的灭绝归因于人类的行为,因为很多化石显示,澳大利亚、北美等地的许多动物都是在人类抵达这里后才开始灭绝的
二、第一次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什么灭绝了?
1、第一次物种大灭绝
奥陶纪--海洋无脊物动物的全盛时期
奥陶纪历经6500万年。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
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奥陶纪简介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一词来源
“奥陶”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C.Laporth)于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于英国阿雷尼格(Arenig)山脉向东穿过北威尔士的岩层,位于寒武系与志留系岩层之间。因这个地区是古奥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奥陶纪生物演化
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
在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2、第二次物种大灭绝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历经约5000万年。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泥盆纪化石
泥盆纪简介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
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最重要的是显示出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原始爬行动物--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气候显示泥盆纪时是温暖的。化石记录说明远至北极地区当时处于温带气候。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