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为什么不姓嬴?胡亥为什么这么蠢
胡亥为什么不姓嬴,反而姓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吕不韦的小妾,所以嬴政的名字就是“赵政”。而赵姬的儿子扶苏,也就是后来的的秦始皇,自然也就姓嬴了。不过这也是一个巧合,毕竟嬴政的父亲是秦庄襄王,母亲是赵姬,这样的关系,怎么可能不姓嬴呢?所以说,嬴政的名字是“嬴政”,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
一、秦二世为什么姓胡?
秦二世不姓胡啊!秦国王室都姓赢。秦二世叫“嬴胡亥”
二、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优质答案1
“扶苏”和“胡亥”都只是名字,秦国王族是“嬴姓赵氏”
在先秦时期,对于贵族男性,中国人在习惯上是称“名”不称“姓”的。通常情况下是用“爵位+名字”来称呼贵族男性。
举几个例子
秦始皇嬴政在称帝之前,《史记》上多称呼其为“秦王政”。
齐桓公在登基之前,史书上皆成称其为“公子小白”。
晋文公在登基之前,史书上皆成称其为“公子重耳”。
扶苏和胡亥应该被称之为“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
“公子”这个词在先秦时期是专门指代诸侯的儿子的,类似于今天的皇子。因为前秦时期是没有皇帝的,最高的统治者叫“王”。在理论上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诸侯最高的爵位就是“公爵”,所以对于诸侯之子都敬称为“公子”,意为“公爵之子”。
还有一种说法,“公”有“君主”的意思,“公子”即为“君主之子”。
对于这两种解释,第二种可能更加合理一点,因为即便是到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自封为皇帝,《史记》对于扶苏和胡亥的称呼却仍旧是“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而此时的“公子”显然不能解释为“公爵之子”了。
秦国王室肯定是有自己的姓氏的,秦国王室的姓氏是“嬴姓”,所以扶苏和胡亥的名字应该叫“嬴扶苏”和“嬴胡亥”。先秦时期的姓氏和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严格按照先秦的规矩,扶苏和胡亥应该叫“赵扶苏”和“赵胡亥”,而秦始皇则叫“赵政”。
在秦朝以前,中国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姓”发源于母系社会,基本上每个人都有的,而“氏”是起源于父系社会,只有贵族才有。
周代的贵族一般都有世袭的官职和封地,而贵族男性为了标榜自己家世的显赫,便将自家的封地或官职放到名字前面,称之为“氏”,比如秦国王族就是“嬴姓赵氏”
秦国王室的祖先是尧舜时期的大臣伯益,据记载伯益是黄帝的六世孙,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赐“嬴姓”,伯益就是“嬴姓”的始祖。
到了周朝时,伯益的第九世孙造父因擅长养马而得到周穆王的赏识。后来造父帮助周穆王平乱有功,于是周穆王就将赵城(今山西洪洞)作为封地,赐给了造父。
在得到赵城之后,赵父就以“赵”为氏,赵父也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始族。此后造父的整个家族都是“以赵为氏”,自称为“赵某某”,这里面也包括了造父的侄孙——秦非子。
秦非子的父亲是造父的侄子,秦非子也以赵为氏。后来秦非子同样因为养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天水),成为秦国始祖,所以秦国王族也应该叫“赵某某”。
不过到了秦朝以后,中国的“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统称为“姓氏”,并且逐渐固定下来。此后“姓氏”和“名”都被放在一起使用,不再分开。
优质答案2
最近只要涉及到秦始皇的问题,基本上都绕不过身世问题与姓名问题,今天我们暂且不讨论秦始皇究竟是秦庄襄王之子还是吕不韦之子,只对先秦时期的姓名问题做一下介绍。
图嫪毐与秦始皇母亲赵姬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要分清“姓”与“氏”的区别,远古时期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为了防止同宗结婚,于是就产生了八大姓姬、姜、姚、妫、姒、嬴、妘、姞。
随着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只用姓已经满足不了要求,很多人只用姓已经区别不出了,于是就出现了“姓”下面的分支,也就是“氏”,而在先秦时期每个人的称呼都是有三种叫法的,也就是姓+氏+名,但古人的称谓和记述多数用名。
而至于名前加什么就看语境的需要了,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名政,在秦始皇活着的年代,别人都是称呼他赵政而不是嬴政,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与胡亥,自然就叫赵扶苏和赵胡亥了。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叫嬴扶苏、嬴胡亥。而起名扶苏是因为当时有“山有扶苏”的说法,意思就是茂盛生长;取名胡亥应该跟他的生母所在的民族习惯有关。
其实,在先秦时期称呼一个人未必是用姓或者氏,有时候这个人的国家、氏族、地位、封地哪个比较有存在感或者比较重要就用哪个,并不一定在名前就是氏。
比如商鞅,名叫鞅,后来的文史资料习惯叫他商鞅,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商”地,号商君,但他是姬姓,卫氏,可以叫卫鞅,而他又是卫国公孙氏的后裔,也可以叫公孙鞅。
而先秦时期,因为地位、经历不同,到底名前面放什么来标识人与人的不同,并不是一概而论的称“女称姓,男讲名”,比如对地位高的人就一般不称氏而称姓,比如齐桓公姜小白,就没有叫他吕小白,在成为国君之前,人们都称他公子小白。而有的人可以直接称呼名,比如晋文公重耳。
,屈原姓芈,而以氏称屈原。吕不韦姓姜,而以氏称吕不韦。管仲姓姬,用的也是氏。
而对于一般平民,有很多直接用职业加名称呼的,在先秦时期“师”是指乐手,很多乐手都被称“师某”。
,在先秦时期,称呼是不固定使用某一种组合的。
事实上,我们今天使用的统统都是氏+名的模式,只不过以前的“氏”后来叫成了“姓”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古八大姓,流传至今的只有姜和姚比较多,而芈、风等华夏集团之外的诸侯姓就更少了。
三、为什么感觉秦朝以前没有姓?
优质答案1
公元前491年,勾践献民女西施给夫差。吴王夫差得西施后,大为欢喜对勾践放下了戒心,作为中国四大美人之首,关于西施传说很多,可却很少人能准确的说出,西施姓啥?
纵观春秋战国的历史,会发现当时历史名人有个怪象,他们的称呼都很乱,有些人有姓有名,例如孔丘,李斯等,
有些人的称呼怪怪的,例如勾践,夫差,范蠡、文仲、墨翟,荆轲,专诸等,这些人还好理解,
一些更怪的名字,让我们现在人直呼不能接受,例如秦武王嬴荡,猗顿,鬻熊(Yù Xióng),特别是许多名人,后世的记载,都是直呼其名,
导致后世很多人不知道他姓啥,这在现在看来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但春秋时代周礼已经深入民心,诸国都以礼仪之邦为自傲,为何还会出现这种直呼其名不礼貌行为,甚至后世还把他们的姓氏都遗忘的情况?
究其原因很多,最为关键的有五点。
第一任性和随意
在秦朝以前,虽然周朝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礼乐文化,可是对于孩子要起什么名字,可没后世那么严谨,要看什么生肖啊,五行啊,八字啊,占卜吉凶才给孩子起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
在左传中的记载,就能看出,当时的诸侯,即便是一定的学识水平和文化,起名字也相当的随意和任性,可以说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心情来取名字,
在当时,母亲和喜欢给孩子取名,如果孩子的父亲没啥意见,名字就这样很随意的定下来了。例如《左传》中提到的郑庄公,名字叫“寤生”,作为开启春秋时代的小霸王,他
这个名字的来源,竟然就是他的母亲临盘的时候,因为难产导致受到了惊吓,对他是十分的厌恶,就给他取了“寤生”,意思就是“脚先头后倒着生”,而他的父亲郑武公竟然答应了,所以这位小霸主,就有了一个奇葩的名字。
这种的例子很多,例如一代名臣姬旦的后代有个叫黑肩。楚国的王子有个黑肱,鲁国的王室有个黑肱,而在秦国宣太后的宠臣中,还有个一叫魏丑夫的人,孔子的大哥孔孟皮(跛),特别是晋文公的儿子,晋成公他的名字太过辣眼,这里我无法提及,
可见在当时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是非常的随心的,压根没有后世考虑的那么多,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对姓和氏更为看重,而名字不过是姓氏后的区别,倒是无伤大雅,而在当时也没有后世那么多禁忌,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就能理解当时的人们在思维上,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倒是做到了一起随心合乎自然的状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的平均寿命不长,哪怕是养尊处优的诸侯王,也很难保证的孩子健康的长大到成年,
所以在古代流行着给孩子起个“不雅”名字的习惯,其作用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长大。这种情况现在许多农村依然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而在当时的民间,其名字就比诸侯更随意了,想不出来的,就按一二三来排名,不过当时排次序是用,“孟,仲,季”,如果有四个孩子的,就“伯仲叔季”,
非常经典的例子,就是儒家的创建者,孔子的一家,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给长子起了名字叫做孔孟皮,也称孔伯尼。很明显就是按排名加了一个字,而孔孟皮据说,是因为他顽皮或者是跛足的原因,这么称呼的,
而叔梁纥也是鲁国的一位陬邑大夫,所以地位上比平民百姓还要高一点,竟然也不能免俗,所以,孔子的名字也称为仲尼,其孔丘的来源,说法有两个,一个和孔子的母亲有关,据说孔母在山丘祈祷,得到了孔子,所以取名为丘,其二《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头上凹顶,所以被母亲起名为丘,根据他的长相特征有关。
除了孔丘,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人物,就是刘邦,他一个名字,叫做刘季,他的父亲刘太公起名字就是那么简单。 不过当时的人,在给孩子取名上可以随心所欲,在姓氏上就必须按照规矩来。
第二姓氏的限制
虽然先秦时期的人,给孩子取名可以任性和随意,在姓氏上,绝对不能逾矩。因为在古代的姓氏的学问,是周礼有严格规定的。姓和氏,有严格的区分,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和我们现在姓氏合为一不同,
姓可不是随便啥家族和人都有的,从黄帝时期形成了上古八大姓,它们是,姬、姜、姚、嬴、姒、妘、妫、姞。这八大姓氏都带女字旁,
可以推测是远古的母系氏族过度到父系氏族的一个见证,到了现在八大姓氏已经非常少见了,除了姜、和姚家族鼎盛之外,其他六大姓都鲜少见有报道,
秦国之前姓是个稀罕物,如果你的姓是上古大姓,那么恭喜你了,你的祖先可是有传承的家族,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有25个儿子,可只有14个儿子,得了12个姓。
姓简单的说,就是父系传承,而氏可不是母系传承那么简单,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的地域代表,类似于陌生人问你,你哪里人,你的报出自己的地域,
而氏的由来,和地域有非常大的关系,例如黄帝,姓有公孙,后来在姬水居住,是姬姓的起源,号”轩辕氏“,轩辕的来源就是他居住的地方在轩辕之丘,属于地域划分。
氏的由来,和姓有很大关系,是区别于父系传承的地域划分,就等于汉朝以后,刘姓满大街,那么怎么区分你是哪里的刘姓子弟,你又是谁的后人呢?这就依靠地域,例如刘备经常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原因他所处的地方,就是中山靖王封地里面,
特别是当时周天子赐封了不少子孙到各地,这些诸侯王都姓姬,怎么区分他们就需要依靠地域,这样一来发展到了秦始皇以后,就出现了氏代表的郡望,
到了东汉末年,我们看到双方即便在战场,也会用郡县自报家门,例如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等,发展到后来,郡望更超越了姓成了身份的象征,例如魏晋时期传世数百年的琅琊王氏,江南谢氏,其地位更是超越了司马家族,成为了左右东晋朝堂的存在。
到了秦朝以后,因为当时七国的发展,人口和地域不断的扩大,又产生了许多的“姓氏”,姓不止只有上古姓氏那么一丢丢,已经成为了庞大的姓氏家族。这时候,上古八大姓却渐渐地消失了,演化出来了很多不同姓氏,
例如鲁国,就是姬姓,因为分封在鲁国,所以出现了鲁姓等,并且随着发展,一些诸侯国被吞并和消失,他们的子孙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把氏改成了国名,例如蔡国,陈国,宋国等等。
但姓名在秦朝以前,却依然规矩森严,起名字可以随意,姓氏却不能胡来。
第三地域上的差异
以上只是说中原比较华夏文化比较繁盛的地区,在中原以外,姓名上还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当时,战国七雄各有各的方言和文字,各国也有拥有自己的史官,导致相互之间因为名称的文化背景不同,其称呼的转译的说法不同。
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感觉当时的人名非常奇怪,其实这都是在文化地域差异造成的,例如西施就有好几种称呼,有称为西子的,有称呼为西施的,那么哪种叫法最正确呢?
其实都正确,我们要有一个概念,西施是越国人,春秋时代的越国其实不在中原核心区域内,可以说是个蛮夷之地,越国人的组成也非常的复杂,
越王勾践的先祖可追溯到大禹,是夏帝少康的儿子,被派遣到南方,为大禹守陵。《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可见越国的来源,少康的儿子,于越有关,而于越姓就非常好懂,跟着大禹姓。越王名字叫勾践,是上古八大姓中的姒姓,传承和姬姓一样来自黄帝。
越国后来的组成虽然以百越为主,其传承的文化多少都有一些夏朝的遗留,估计和三星堆文化,可能有过一定的交流,因为按照历史记载,古代四川是禹族的祖地,所以古蜀的三星堆文化,和夏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越国的地盘和起源也和夏朝有关,所以其文化和周文化差异很大。
勾践的全名叫姒勾践,可历史上对勾践姓氏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说他姓芈,是楚国的后裔,来源于战国的《世本》“越为芈姓,与楚同祖。”
还有一种说法,勾践其实是通假字,而在当时也可称为鸠浅。因为在现在考古发现中,发现越国的宝剑上刻有鸠浅,经过专家多越国的资料分析,鸠浅很可能就是指勾践。
可以见到,当时的历史,对勾践的记载也有很多不一致地方。主要的原因,地域,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导致勾践的姓氏争议很大,其名字也是一个译音,后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就不提他的姓氏,直呼其名这样一来,倒是剩下了很多麻烦。
同样,西施也存在这样的一个争议,要知道西施肯定不姓西,而是姓子,氏为施,名字据说叫夷光,施夷光就是她的全名,也可以称为子夷光,所以也成为西子。
西施的子姓也是春秋时代的大姓,并且是商朝的国姓,子姓的祖先最早可追朔到商朝的契,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被舜封赏赐姓为子,
后来商汤灭了夏朝,子姓一度繁衍成了了许多姓氏,周朝以后,宋国成为了商朝的遗民,子姓也是宋国的国姓,西施的家族估计是遇上什么事,不断的南迁到了越国,
他的祖辈在绍兴诸暨苎萝村西村定居下来,因为住在西村,所以也被称为西施,父亲是一位砍柴夫,她跟着母亲以浣纱溪畔浣纱为此生计。
一次被范蠡看中,范蠡看着浣纱的西施,不禁心动,后来经过努力取得了西施和父母同意,训练西施三年后,献给了吴王夫差。
那么这我们老是夫差夫差地叫他,夫差姓什么呢?
夫差是姬姓,吴氏,夫差不过是他的名字,吴国的起源比较简单,吴国第一位王是周文王的伯父,不过和中原不同,吴国在西周和春秋前期,一直是给边缘的小国,后来到了寿梦时期,吴国开始发展,几代人的努力,到了吴王阖闾和夫差,在春秋晚期会盟天下诸侯,一度到达鼎盛。
后来却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所灭,吴国并入越国,越国成为了春秋晚期的一个霸主。从他们的姓氏中,你会发现,勾践,西施,夫差,竟然是夏朝,商朝,周朝后裔的争斗。
第四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因素
之所以我们现在觉得,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字非常是奇怪,主要是每个时期,起名字流行的文化不同有关,古代一些寓意非常好的名字,到了现在就感觉很奇怪,这和历史传承有很大关系,例如臼、轲、鞅这些字,现在用来做名字的非常少,却很热门,臼是一种先进农具,轲则是的一种车叫叫法,婴在当时是指饰物如项链等等,
不过当时,春秋时代和现在一样,也与许多名字是通用的,例如武、信、义等,这些名字,在任何时代,都是通用词语。
并且在战国时代,氏大量出现,因为周室的衰弱,人们已经可以自己帮自己取姓氏,所以诞生了大量的氏,这样就诞生了许多我们觉得奇怪的氏,例如,其中七个取姓氏,人们有一居住地为氏,就出现了东郭、东门、南宫等姓氏。
以官职和职业为氏,就出现了司徒、司马、司寇、上官、尉、巫、卜等。以先辈曾经风光为姓氏的,就出现了公子、公孙等姓氏。以家里排名大小为姓氏的,就出现了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姓氏。
,还有和自己住的地方,或者标志物为姓氏的,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姓氏,丰富了中华文化姓氏的大家族,后来形成了百家姓。
第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他和李斯通过努力,鉴于的度量衡的混乱,和文化上的不同,为了方便管理,进行度量衡、货币、语言,包括姓氏改良,经过秦始皇的推动,诸侯消失,郡县制的推动,后来姓氏合二为一,姓即氏,氏即姓,
从秦始皇的王族能看出,除了“扶苏”、“胡亥”,子婴外,赵高,李斯等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和名字。《通志·氏族略》提到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名。
可见当时秦始皇对姓氏进行了改良,把代表周朝分封制和姓氏结合的规矩进行了变更,推行了一个新的姓氏取名的方法,这种的方法直接影响了后世数千年,
并且随着刘邦逆袭成功,刘邦不但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东西,由于刘邦自身的原因,作为楚人的他,更不会管中原这些姓氏之间的区别,直接更彻底的推行以姓名为主的取名方法。
从汉朝开始,中国定下了以“姓”标识宗族、以郡望为地域区分,以个人名字为辨识度,加上外号的取名方式,例如诸葛亮,姓名诸葛,名亮,字孔明,外号卧龙。 姓氏是祖辈的,名是小时长辈起的,字是则是弱冠之年起的,号可以随便自己怎么起。
可是外人称呼,只有父母和祖辈可以直呼诸葛亮,朋友和外人只能叫诸葛孔明,或者卧龙,不能随意的叫诸葛亮,而曹操也是,对着曹操许多人会说孟德,阿满,很少会指挥曹操,这是古代相互称谓中的习惯。并且逐渐的发展成为非常严格和紧密的宗族取名方式,并且还诞生了族谱,
在姓氏的发展过程中,到目前为止,我们称呼自己的名字,很少说姓氏。姓氏确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的人们取名字有点奇怪,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其中许多人还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名字奇怪,遗忘他们的奉献。
优质答案2
这个问题,给我的感觉很大,要说清楚,可能要一部关于中国姓氏的大块头著作,我很明显是做不了的,但又要受邀回答问题,只能冒充大头来说一说,不对之处,还望海涵!
就我的感觉,中国姓氏发展与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不包括,懵懵懂懂的原始社会了,就从人们意识到人这种动物,在生养繁殖的过程中,需要有个秩序,这个秩序如何体现,不外乎产生生命的男女双方,姓氏文化历史,就是男女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姓氏转换历史!这种转换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古八大姓。在原始社会,人类生存有着无父无母的鸿蒙状态,人类不知来源,只有唯我,饱其腹而终日,进入母系社会后,人类开始认同母亲,为区别生来源于不同的母亲,就出现了“姓”,所以“姓”就是一种区分生命来源秩序的方法。
上古有八大姓,这八大姓有两种讲法,其一是姬、姚、姒、妘、妫、妊、姜、嬴,其二是姬、姜、姒、嬴、妘、妫、姞、姚,两种区别就是一“妊”一“姞”,其他相同。很明显,这种区分是很粗糙的,只是知道生命来源以及交配避亲,可以看出,生命来源区分的方法“姓”有女字旁,用“姓”这种方法区分的结果,即八大古姓也都有“女”字,这正是母系社会的重大特征。
第二阶段,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等社会发展进步后,人们发现仅由母亲的“姓”来区别生来源,已经不够精确与合理,人们开始考虑父亲因素的影响。
从父亲因素区分生命来源秩序的方法。人们定义为“氏”,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已经不得而知,不过开始的时候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氏”,这种奇怪只是现代人想来奇怪,当时肯定有一定的准则。这段时间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朝前期。
在“氏”这种方法刚开始的时候,男性成员在部落地位高的以“氏”相称的就是炎黄始祖,如轩辕氏、神农氏、青丘氏,神农氏、共工氏、蚩尤氏、颛顼氏、祝融氏、伏羲氏等,一至这种方法延续用在普通人身上,就有了如夫差,阖闾,勾践、专诸、要离等,甚至女性也趋之若鹜,用相同方法称呼,如太姒、褒姒、修己、无盐等。可以看出,这些姓氏直看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挺奇怪的!
第三段段,过渡完成,逐渐形成现代姓氏,这一阶段主要在周王朝分封制以后,大多以封到封建国后以国为姓,也有以国中官职为姓,而且随着官职封地的变化,姓氏不断变化的情况,如通过“商鞅变法”帮助秦孝公崛起的商鞅,属上古姬姓,与轩辕氏黄帝同一古姓,只是到了他这里又叫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所以叫公孙鞅,由于来自卫国,又叫卫鞅,又在秦国受封到商地,又叫商鞅,这么错综复杂的姓氏正好说明了这段时间姓氏变化的特征。
到了秦朝,这种变化基本稳定,一直延续几千年,基本没有多大变化,秦王朝虽经二世而亡,但有两个功绩千古不朽,一个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的郡县制,至今仍是国家基本结构形式,二是人口姓氏的稳定,现在百家姓内容与秦王朝时期百家姓内容基本相同!
所以,秦王朝之前有姓,但姓的局限性很大,只有区区八姓之分,而庞大姓的体系形成,也就是百家姓的形成,是从东周末期至秦朝完成,所以人们才有秦朝之前中国无姓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