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录的作者 宋四家茶录的作者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7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茶录的


一茶录的作者是北宋的谁

赵州桥是建造的,不是创作出来的,而且赵州桥是隋朝由李春带人建造的

二宋四家茶录的作者

1、蔡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 。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

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所著《茶录》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2、蔡和森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双峰。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

1921年10月,蔡和森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并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

3、蔡锡勇清末官吏,福建龙溪人;同治六年(1867)广州同文馆毕业,调京考试,回粤任职;光绪二年(1876)调任驻美使馆翻译,三年期满后,回广东任实学馆教习及文报局差使。十年由张之洞派充广东洋务局总办,负责办理交涉事务,开设银元局、枪炮厂、水陆师学堂以及制造兵轮等事。

十五年由张之洞调任湖北铁政局总办,先后筹办湖北炼铁厂、枪炮厂、银元局、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自强学堂、武备学堂。曾取法美国凌士礼(Lindsley)一派速记术,研制中国拼音文字方案。著有《传音快字》。

4、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三著有茶学专著茶录的作者

茶 叶类著作中以陆羽 的《茶经》 为最早。陆羽(733——804)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竟陵子”。原本为弃儿,后为僧人收养,因不堪师傅虐待,离开了寺院,并一度曾为伶工,后隐居。上元初(760)又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后来陆龟蒙 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茶 经》 分三卷十门,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之具”记采茶所用的器物;“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这两节的中心是叙述饼茶的制法,即用甑蒸茶叶,用杵臼捣茶,放入铁模中,拍以为饼,用锥刀开孔,用竹贯茶放入焙炉中焙之,剖竹或纫榖树皮串茶,每串有一定的重量,名之曰穿。“四之器”记茶叶加工时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记述茶叶的饮用方法,把茶饼以缓火炙过,用木质药研碾为粉末,用罗筛为茶末,煮时用鍑沸汤,一沸之时调以盐少许,二沸之时一边搅动一边放入茶末。饮茶之时,因为茶色以淡黄为贵,所以要酌入越州出产的青瓷茶具中,乘热啜饮浮其上的精英部分。“六之饮”,介绍了饮茶方法,列举了觕(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饼茶(砖茶)。“七之事”中掇拾古书中有关茶的文字,叙述了茶的历史。这部分所占的篇幅较长。“八之出”,叙述茶的产地,并按上、次、下三个等级评价各地茶叶的优劣。“九之略”,讲述野外茶叶加工的有关事宜。“十之图”,即将上述九个方面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置诸座隅,以备便览,实际内容还是九个方面。全书系统了唐以前种茶经验和自己 的体会,包括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药用价值等,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茶 经》 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茶事活动的历史,从而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茶经·一之源》记载“茶者,南方 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是对茶树的原产大树种的描述,比英国人1823年在印度发现的原产大树种要早一千多年。《茶经》还从植物学和古农学的角度,记录了茶树的植物形态、命名 、生态环境、种植方法,以及自古以来种茶的加工制作和饮方法等,表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二,《茶经》对饮茶功的探讨,为茶叶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书中把饮茶的作用概括为几个可以理解和验效的方面,即饮茶有解热渴,驱凝闷,缓脑疼,明眼目,息烦劳,舒关节,荡昏寐等功效,《茶经》中还具体提出,饮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长期饮茶能“有力悦志”,“增益思考”,“轻身换骨”(减肥);茶叶还被列入医药处方,主治“瘘疮”,“小儿惊厥”等症。三,《茶经》,推广了迄唐代中期我国先进的造茶工艺.把造茶法归结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并提出了制茶质量的鉴别方法“别”。使得造茶有个完整的概念和统一的规范,便于推广。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茶经·二之具》和《茶经·三之造》中。四,《茶经》记载了一整套茶的煮饮法。出了被后人概括称为的“煎茶法”的煮饮法,正如唐代皮日休在“茶经序”中所言“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沦蔬而啜者无异也。”陆羽 的煎茶法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茶法至今仍然保留在闽越一带的功夫茶和日本的茶道之中。
《茶 经》 的问世对于茶业和茶学的发展起到奠础的作用。唐代皮日休评价陆羽 和《茶经》的功绩时说“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季疵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1]自陆羽著《茶经》以后,“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2],《茶经》的问世还促进了中国与周边民族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往。
《茶 经》 流传极广,版本很多。除收入《百川学海》、《说郛》、《文房奇书》、《山居杂志》、《百名家书》、《格致丛书》、《唐宋丛书》、《小史集雅》、《学津讨源》、《湖北先正遗书》、《唐人说荟》、《茶书全集》等丛书以外,还有大量的单行本行世,包括几种明刻本、清刻本和民国刻本,以及日本刻本。日本天野元之助在《中国古农书考》一书中对《茶经》在日本的流传情况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据他估计,《茶经》的刊本大约可以数上三十种[3]。还被译成外文,收录进英国人威·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AllAboutTea)中。
《茶 经》 之后,各种与茶有关的著相继出现,据《宋史·艺文志》的记载,陆羽 在《茶经》三卷之外,又有《茶记》一卷、温庭筠《采茶录》一卷,不知作者的《茶苑杂录》一卷,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一卷,毛文锡《茶谱》一卷,蔡襄《茶录》一卷、沈立《茶法易览》十卷,吕惠卿《建安茶用记》二卷,章炳文《壑源茶录》一卷,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一卷,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等12种。不见于“艺文志”的还有陶榖的《茗录》一卷,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一卷。周绛的《补茶经》一卷;刘异的《北苑拾遗》一卷;王端礼的《茶谱》;蔡宗颜的《茶山节对》一卷,又《茶谱遗事》一卷;曾伉的《北苑总录》十二卷;还有佚名的《北苑煎茶法》一卷;佚名的《茶法总例》一卷;佚名的《茶杂文》一卷;佚名的《茶苑杂录》一卷等。
在众多茶 叶类著作中,又以建安茶的著作最多。建安今属福建,北苑是建安属下的一个茶叶产地,其所产之茶,又名“建茶”。宋代福建是全国主要的茶叶生地之一,在宋代出现的各种茶录、茶经中,以记建茶者为最多,第一本就是丁谓的《北苑茶录》。丁谓在写作《北苑茶录》(又名《建安茶录》)时仍然采用了绘图的形式,所以有人称丁谓的著作为“茶图”。
紧接着蔡襄又撰《茶 录》二卷,蔡襄认为陆羽 的《茶经》 ,不载闽茶;丁谓的“茶图”虽载闽产,但仅仅是论采造,而不及烹试,于是作者便在皇佑中撰写了《茶录》二卷,并于治平元年(1064)自书刻石。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论茶”中说“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又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并认为“茶味主于甘滑”。自唐至宋,饮茶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前者为煮茶,后者为泡茶,从而使茶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代罗大经撰《鹤林玉露》中对此有如下的叙述“《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后世沦茶,鲜以鼎鍑,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说。又陆氏之法,以末就茶鍑,故以第二沸为合量而下末。若以今汤就茶瓯沦之,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4]《茶录》下篇“论茶器”中的“汤瓶”相当于陆羽说的“鍑”。在“汤瓶”取代“鍑”的,制造汤瓶使用的金属也趋于贵重。对此,《茶录》中也有论述。
不过蔡襄的《茶 录》也有不完备的地方,于是宋子安又作有《东溪试茶录》 一卷。东溪,是建安的地名,书中对它的地理情况做了详细叙述。宋子安作此书,目的是补丁谓“茶图”和蔡襄《茶录》之遗。书分八目,其基本观点是品茶要辨所产之地,有的产地相距很近,而好坏差别很大。书中对于诸焙道里远近,言之最详。在“茶名”条中提到,“柑叶茶树高丈余,细叶茶树高者五六尺,丛茶丛生,高不数尺”。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推想到当时摘叶茶树的大小。
《东溪试茶 录》之后,讲建茶的又有黄儒的《品茶要录》二卷。黄儒是建安人。这本书专门论述建茶的采制和加工,不过这本书与别人的著作有个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专讲有关建茶的好话,而是针对建茶在加工和制售过程中所出现的假冒伪劣现象进行暴光,以表建茶之真。全文约1300字。分为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三入杂;四蒸不熟;五过热;六焦釜;七压叶;八渍膏;九伤焙;十辨壑源沙溪。
黄儒之后,接着熊蕃又撰有《宣和北苑贡茶 录》一卷。北苑位于建安东部的凤凰山麓,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之初,在这里制造砖茶。到了宣和年间(1119-1125),北苑以盛产贡茶闻名。撰者熊蕃(建阳人)亲自观察了产茶的情况,并作了记录。全文约一千七、八百字,旧注约一千字。所论皆建安焙造贡茶的法式,包括建安茶的沿革、贡茶的变迁、茶芽的等级,还列举了贡茶四十余种的名称及其制造年份。书中附有三十八个图,是熊蕃之子熊克所补,把贡茶的形态和尺寸一一图示,以“写其形制”。书出版于淳熙九年。
赵汝砺又作《北苑别录》一卷。赵汝砺是熊蕃的门生,他在担任福建路转运使主管帐司之时,有感于《贡茶录》一书中有不完备的地方,撰著此书,全书约二千八百字,旧注约七百字。补“别录”所遗。熊氏书中辑入贡品,此书均有著录。其内容详于采茶、制茶的方法。在“采茶”条中写道“采茶之法……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山有打鼓亭),监采官人给一牌入山,至辰刻则复鸣锣以聚之”。在“拣茶”条中写道“小芽者其小如鹰爪”,“中芽古谓之一枪二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蒂,茶之蒂头是也”,又说“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蒂皆在所不取”。又在“榨茶”条中说把蒸好的茶叶做原料的“茶黄”再三淋洗,放在榨机中使它出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