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山春居图_富山春居图的作者
富山春居图》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了一位少女坐在花园中赏花的情景。画中少女身着淡绿色衣裙裙,衣裙上绣着各种花卉,头戴花冠,手持花枝,神态自然,表现出一种娴静的气质。该画构图简洁,笔墨清新,色彩明快,富有生活气息。此画是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代表作之一。
一富山春居图的作者
好像是张静初,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二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是什么名字
《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为《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的“长披麻皴(村)”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三富山春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黄公望。黄公望,字子久,生于1269年,江浙行省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人。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中年时为一名书吏,被人诬陷入狱。出狱后,黄公望深感官场风险,不再做官,而是放浪形骸,过着我行我素的生活。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1日,分藏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这是中国十大山水名画《富春山居图》分离几十年后完整呈现,此次展出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四富山春居图多少钱一包
《富春山居图》在明朝未年穿到哪些收藏家的手中呢?这个好多的好多好多啊,都都都。五富春山居图简介
文 | 读书君
2011年5月,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全国极大的轰动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要奔赴台湾展出。”
出发之前,人们特意为这幅传世名画,定制了一个恒温恒湿的文物箱,生怕其受到丝毫的损伤。画在运送过程中,也是绝对保密的,生怕出了任何意外闪失。
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自此,分隔360年之后,现存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
展出时间仅仅两个月,前往参展的人数就高达了80多万人!
01 这幅画为何会成为瞩目的焦点?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幅画到底是什么来头。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晚年定居在富阳市,历时十年才完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幅画主要选择的风景地点为“富春江”和“桐庐江”两个景点,其创作景色的占比,分别为80%(富春江景)和20%(桐庐江景)。
具体来说,这幅画的创作内容,主要是山水风景,且为典型的江南山水。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禅宗山水画。
第一段是《富春山居图》开始的部分(剩山图),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拉开序幕,江湖水边,山峰一座座连绵起伏,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大有的小,紧密相连,错落有致。山林脚下,草木生长茂盛,应该处于夏季。
第二段画中不仅出现了山脉的变化,还有树木、土坡、房屋以及江中小舟等景色,给人一种山野人家的感觉。
第三段和第二段一样,都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层次变化最丰富的地方,风景灵动,山水间的视野很宽阔。
第四部分,只有山和水,着墨比较少,完全体现了自然的原始纯净。
第五部分到第六部分,留白的比较多,中宽远的白沙,以及远景看到的两艘江中小船和船上的渔夫,画面升起,视角开阔,给人一种生命如尘埃的感觉。
这幅画给的感觉,就像是在画中不断往返循环,不管是从右往左还是从左往右看,都是没有感觉到任何问题的。其展现就好像是春夏秋冬的轮回更替,生命的生生不息,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独有的朴素的自然思想和美学价值。
除此之外,这幅画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能引起如此大的瞩目?
起来,一句话就是开卷大,山水景色多且极具中国传统艺术美,身世传奇,收藏主多,名家所作……
反正随便拎出两点来看,它都足于引起话题舆论。
由于这幅名画声名显赫,影响大,1985年,富阳早向国家邮政部门提出申请,发行《富春山居图》邮票,之后得到了批准,于2004年“富春山居图”个性化邮票曾在富阳首发。
之后,还推出了限量珍藏版《富春山居图》铜雕艺术电话卡等。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这幅画有两段(本为一个完整版),后来被烧成了两段,如今这两段分别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博物馆中,即前文提到的两个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02 为什么说《富春山居图》身世传奇?这幅图又为何被烧成两段,被藏于两个不同的地方呢?,我们先说说这幅画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
黄公望最著名的江湖名号叫“大痴道人”,由于生不逢时,黄公望蹉跎半生,直到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谋得了一个书吏的活儿,结果凳子还没有坐热,就因为上司事发而受牵连,被打进了牢房。等他从牢狱里出来,已经是50岁的半百老人。这个年纪放在今天,都已经算是进入了暮年之际,何况放在古代那个人均寿命比较短的年代。
在目睹和经历了诸多人生不幸和坎坷后,黄公望开始入道隐居,并对江河山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为此,在他年过50岁之时,黄公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学习绘画。
身边的朋友都劝他,一大把年纪了,应该好好养生,不要再折腾身体。黄公望没听进去,去拜了师,结果却因为年纪过大而被拒绝了,不过,黄公望却越挫越勇。最终,他也凭借着惊人的长寿之命和绘画意志,在历经数年,时断时续后,终于完成了他的巨作《富春山居图》。
身世传奇
不过,这幅名画完成了之后,却被几度周转,身世成谜,真伪难辨,辗转于多个人手中,甚至被大火焚烧。
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书画家沈周手中,在他将画交给一个朋友题跋时,却不曾想朋友的儿子心生歹念,将画给卖掉换钱了。沈周知道后,悔恨不已,放声大哭。,他凭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后来,几经辗转,《富春山居图》传到了收藏家吴正志的手中,之后他又将其传给了孙子吴洪裕。
而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和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爱不释手,临死之时,留下了遗言,要求家人烧掉《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给自己殉葬,以达到独享名作的目的。
既然是遗言,中国人又向来都以“死者为大”,声名钱财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事人要求要烧掉那就烧吧,家属也只有照办。就这样,吴洪裕死了之后,《千字文》先被烧掉了,接着是《富春山居图》,而《富春山居图》将要被付之一炬的的时候,突然间人群中冒出了一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将画猛抢了回来,此人便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
不过,尽管画得救了,还是被烧毁了一些,中间被烧出了几个洞,断成了一大一小两截,自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分为了前段和后段。
前段虽然篇幅比较小,图画比较完整,后来被人们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被烧毁得比较严重,需要修补的地方比较多,后被命名为“无用师卷”。
关于这幅名画,乾隆皇帝也曾收藏过,且还闹出了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话。
200年的乌龙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花了两千两的银子,买下了《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而在这之前,乾隆还收藏有了一本《山居图》。有了两幅一样的作品之后,乾隆夜里点着灯看了半天,认为“旧为真,新为伪”,最早买到手的那一幅是正品。,其实那是临摹《无用师卷》的摹本,被伪造出来的。
虽然皇帝真假分不清,被蒙骗了,官员也不敢吭声,说皇帝慧眼有误,将赝品当真品,生怕惹祸上身。就这样,有那么一段时间,真正的《无用师卷》被打入了“冷宫”。后来,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真正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才得以被正名,洗去尘冤。
不过,不管怎么说,真迹确确实实辗转流进了宫内,并被完好保存了将近两百年。
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为了保护文物,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之后,又随着内战动乱,《富春山居图》辗转迁台。关于这段故宫部分文物被运到台的往事,读书君曾在此前的文章中细致讲过,因为审核等原因,这里不再重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找来看看。
后来,《剩山图》被近代画家吴湖帆所收藏,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知了此事后,心中颇有感想,认为这件国宝应该由国家收藏,才能得以更好的收藏留存。于是,他多次到上海拜访吴湖帆,吴湖帆被其真诚所打动,同意割爱。
自此,从1956年始,《富春山居图》的第一段《剩山图》进入了浙江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而剩下的第二段《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一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