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为了纪念谁?寒食节是哪一天纪念谁
寒食节为了纪念谁,在清明节这天吃冷食,这是中国古代传统习俗。在古代,人们认为吃冷食会伤身体,所以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不会吃冷食,而是吃热食。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一些热食,比如春饼、春卷、汤圆等等。而且,在清明节这天,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那就是扫墓。扫墓的时候,人们会把逝去的亲人的骨灰撒在墓地里,以此来寄托哀思。
一、清明纪念哪位古人?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清明节的形成应当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所设。
二、寒食节,我们最应该纪念谁?
我村有座岗,叫介子推岗,小时听老人经常讲一个故事“火烧绵山介子推”。这岗比周围其它的黄沙岗显得黑,为啥,火烧的,旁边有个庙叫介子推庙,庙里敬的神叫介子推。
故事是这样的
大约在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后来著名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受到迫害流亡在外仍被追杀,追随他的就剩介子推等几个人。
在一次的逃亡路上,重耳饿得昏过去了。为了保住重耳的命,介子推把自已腿上一块肉割下来,煮成汤给重耳吃了,重耳果然大难不死,保住了性命。当得知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
十三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举行了封赏大典,对追随自己的人加官进爵,唯独不见了介子推,原来介子推是个孝子,怕坐官后忙碌不能亲自照顾自己的母亲,就提前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难忘介子推当年的 割股奉君,一定要报答他的恩情,就带着人马寻到绵山,但绵山又大,树林又密,连找几天也找不到。
晋文公有些着急,手下有人建议道绵山只有一个出口,他是个孝子,只要三面放火,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从这里出来。
结果大火过后,也没见有人出来。晋文公忙派人搜上,才见他们母子二人抱在一起死在大树底下。
晋文公后悔莫及,把介子推葬在绵山之下并建祠庙。介子推死的那天,就是清明节前一天,于是下令定为“寒食节。”禁止烟火,只吃冷食。从此年年都过寒食节。
寒食节是祭奠节日,清明节是踏青春游节日,两节相差一两天,到了唐代,就慢慢地变为二节合一,流传至今。
老人在讲故事中,也提到说山西有绵山,这里也有绵山叫东绵山。
资料没查到,但本人小时就知道我们这里也叫绵山,80年代初村里办了个汽水厂,注册的牌子就叫绵山牌。解放前中原大战老蒋和老冯还在这个绵山打过仗呢,后来到了老日在郑州扔炸弹,城里人往乡下跑,就是奔着绵山来的。
(没人调查,没人研究,也许是天下谁不推崇晋文公的有恩必报,和介子推的孝而建的庙?本人曾在山上捡过手雷壳,做称锤用了几十年,可惜后来到底丢了)
(只是实话实说,并没争的意思)
三、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而有关吗?
寒食节的有关古人
寒食节与古人介子推有关。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造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
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拓展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
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
介子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柏、母子碑。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