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平仄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对联的平仄和押韵,还有一些诗词的格律,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不过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吟诗作对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宴会,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一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重考究。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刘勰对音律说得比较清楚生动,他主张飞沉交错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轳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紧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沈约说 “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平一仄,非平即仄。达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联诗同源,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规则对于对联依然适用。就是说,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规矩对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须按平仄格式对出,否则,便犯了孤平的错误。
现将五言、七言对联(同样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列举说明如下.先看长沙爱晚亭联
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
这是—副仄声起头式联,如用平仄调写出,即是
以上是七言字联格式。下面谈谈五言联的两种起头式
这是一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下联是一副峨眉山雷洞坪联
此为仄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用平仄调写出,则是
下面再谈一谈四字联。四字联没有固定格式,它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平仄交错,一般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为“平”。如奉节县白帝城联
再说六字联的格式。六字联的格式比较松散,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格式为
以上格式,为一般式。但什么事物也不是绝对的,如一些趣联巧对,则可打破原有格式。这里不一一赘述。
我们说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
我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有时也要灵活一些,律诗在这方面有很多说法,这里不再论及,只就一般现象加以说明。
1.一、三、五不能不论
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
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第五字原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这样.全联即成为
以上这些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在写对联时,值得借鉴。
平仄对仗,是指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音律相对而言。具体到对联的上下联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使用,既不能只用平声,也不能只用仄声。因为平仄的作用是掌握声调平衡的关键。如平仄单调,就会造成声调的枯竭、失调,读之也觉得吃力、不舒服。还有,如果上联和下联是几个短句组成,则必须在每个短句之间,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即上一个短句的末一个音步与下一个短句的头一音步,要平仄交替。
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吹晨笛起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上联的第一个短句中的“有情”音步为平平,那么接下来的二个短句中的第一个音步的“骀荡”必须是仄仄,其它处都必须是如此处理,我们通常把上下联的平仄相对称为相拗,以上这种平仄交换称为交替。一副好联,必须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产生轻重、缓急、回旋的音乐感,吟诵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说上下联平仄反要相拗,这是以上联交替为前提的,上联是依据,下联是协从,但有时在征联活动中出句是下联,这样对句就是上联了。
对联出、对句各分句的一字称“句脚”,也称“腰眼”,是平仄运用的关键所在,一般必须平仄相拗。请看成都武侯祠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上下联尾字,多为上仄、下平,视为正格。因仄声字短促有力,平声字舒缓悠扬,仄声收上联,声调抑而顿,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思;平声收下联,声调扬而舒,令人发余味无穷之感。但有个别的联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视为变格。这往往是由于内容所限或是某种需要,多不采用。如成都杜甫草堂联即上平下平式
奉节白帝城武侯祠联,即上仄下仄式
泰山壶天阁联为上平下仄
,对联要避免“三同调落脚”,即上联用三仄声收尾,下联三平声收尾。,“失替”、“失对”、“同声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调落脚”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失调现象,初学者应该尽量避之。
二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对联基本原则: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马蹄韵(又叫马蹄格),是以马蹄行进规律为喻,对对联格律的一般规律的,是对联格律的最标准形式。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三对联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上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符合吗?
这个问题简单说一下。
对联作为律诗中二联引申出来单独成联的一种小体裁,因为民间创作非常活跃,所以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不遵守律诗的规则了。轻松随意,开心就好。
如果做一个有追求的对联人,要搞清楚对联的哪些基本规则,就要认真了解一下。
因为出自律诗,所以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完全按照格律诗来的。
至于平仄对仗、词性相对、叠字相对这些内容,在本人以前的专门讲对联的文章里面提到过。而这个问题,只是问“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上联是否符合平仄,所以那些问题都不谈。
我们只看上联的平仄规则。
第一,上联是半句,没有说完话,相当于诗联中的出句,所以,对联上联必须是以仄声收尾的。而这个上联是符合规则。
第二,律诗平仄规则中的平仄相对规则,因为这里只给出上联,所以无从检验。律诗的平仄还有个最基本的单句规则,平仄交替。如果一句诗偶数位置上的平仄相同,就叫做“失替”,即整句出律,整诗都出律了,除非是有合理拗救。
那么我们来看这个上联是否“失替”?“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很清楚可以看到,关键位置为“平、仄,平、仄,平、仄、平”,这是及其规范的平仄交替两两前进的格式,用这种格式写出来的句子是合律的,虽然长短和律诗不同,确定是律句。
所以从平仄上来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上联是没有问题的。
记住,对联要求不严,开心就好。但要认真起来,还是有平仄基本规则的一,是律句(平仄交替,相对);二,上句仄收(这一点用来区分上下联极好)。
守住这两点,至少格式上就合规了,才能成其为对联,然后再讲究意思和词性相对之类内容上的东西。
至于有的联家认为,上联必须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才符合联律,一联由多个分句组成,分句之间必须“平顶平,仄顶仄”,忌讳“同声落脚”等。
这些东西,对不按平仄来对联的民间随意写法有些矫枉过正,已经超出了律诗规则,作为句内对,不是不可以,但并非对联本身产生的必要条件。诗词本来已经是文字游戏,很多人都认为规则过多,限制表达。对联只取诗歌中要求最高的字词构造,本身就已经非常精致,甚至精巧得有些过头。
这也是本人不喜欢对对联的缘故,即便写诗,也只是有感而发,或者应邀而作。没有来由的对对联,有喜欢烧脑细胞的人喜欢就够了。
诗词至少还可以“言志”,我们依然称之为“末技”。对联,不过图个喜庆、吉利、开心,不必太认真。
各位对联大佬不要喷,我绝不会回复。
四对联的平仄声调
古人有平仄音之分,简单说,汉语拼音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可以根据上下联一个字读音来判断,上联是仄声,下联是平声。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是按照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例如“千好万好年年好,一顺百顺事事顺”前句为上联,后句为下联!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