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灵什么意思?扶灵意味着什么意思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6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扶灵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日本去?难道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保护他的家人。当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抓了起来,后来他的母亲也死在了日本人的手里。所以他只能把自己的亲托付给了一个老乡,这个老乡就是张作霖。张作霖对他非常好,不仅给他安排了工作,还给他娶了一个媳妇。

一、扶灵执绋,是什么意思?

优质答案1

扶灵就是扶官材,死了的人放在官材里面的

优质答案2

扶灵执绋,长辈去世,一种最高礼节。

二、嫁给杜月笙的孟小冬的结局如何?

优质答案1

孟小冬,生于1907年,曾经被评为“京剧冬皇”。她的爱情婚姻与杜月笙紧密联系,因而充满传奇色彩,也确实是跌宕起伏、坎坷曲折。

孟小冬14岁的时候,就登上了那个时代中国最具吸引力的上海乾坤大剧场和上海共舞台演出,同台演出的有露兰春、姚玉兰。露兰春、姚玉兰后来都与杜月笙有关系。

虽然是女扮男装,孟小冬的美貌还是掩饰不了的。她清秀漂亮的容貌倾倒了无数上海滩的男人。杜月笙也被孟小冬迷住了。

杜月笙在黄金荣手下负责赌场事务,深受黄金荣影响,喜欢听京剧。在上海共舞台看到孟小冬演出时,杜月笙从内心里喜欢了孟小冬。

1920年代的上海滩有一股风气,艺人在上海滩演出,都需要得到黑帮的关照与保护。否则,没法在上海滩站住脚步的。

当时的杜月笙实力不够强大,所以,只能把对孟小冬的喜爱藏在心中。

后来,孟小冬离开了上海,到北京发展。“京剧冬皇”的一举一动都是全国新闻的头条,都会引起娱乐界的普遍关注。因为喜爱,杜月笙总是留意孟小冬的新闻。

在北京,孟小冬与梅兰芳同居。杜月笙心生醋意,可是无可奈何,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孟小冬的渴望。

1922年8月,孟小冬在汉口演出期间,与姚玉兰相遇,二人感情十分相投,结拜姐妹。后来,杜月笙与孟小冬的关系就是依靠姚玉兰牵线的。

1928年,杜月笙将姚玉兰娶进家中,成为第四房姨太太,并将露兰春、姚玉兰、姚玉英母女三人安排在单独的别墅中。


1930年,黄金荣在上海创办的黄金大戏院即将开幕。此时的杜月笙已经登上了华人在法租界的最高位置。无论经济地位、还是左右局势的实力,杜月笙都可以称得上“上海皇帝”了。

为了心中那份始终割舍不下的、对孟小冬的眷念,杜月笙与黄金荣商定,邀请孟小冬到上海来为黄金大戏院开幕剪彩。

孟小冬接受邀请,来到上海。因为种种原因,孟小冬已经厌倦了与梅兰芳的共同生活,正处在感情危机低谷中。

按照杜月笙指示,姚玉兰以姐妹身份邀请孟小冬住到自己家中。杜月笙软硬兼施,迫使姚玉兰从中撮合自己与孟小冬的关系。

姚玉兰带着孟小冬欣赏自己豪华别墅,并且向孟小冬讲述自己嫁给杜月笙之后、生活无比丰盈与快乐。也向孟小冬介绍杜月笙在上海滩的叱诧风云和赫赫威风。

孟小冬对姚玉兰的生活心生羡慕。

孟小冬在上海的20多天中,杜月笙天天请孟小冬吃饭,并在恰当时候,精心安排一些感动人心的情景,展示自己强大实力,并现实自己对孟小冬的真诚爱恋。孟小冬对杜月笙产生了敬意与爱慕。

一天晚上,姚玉兰特意请孟小冬与自己睡到一起。半夜,姚玉兰起床离开。杜月笙进到房内,孟小冬以身相许。

从此之后,孟小冬就在杜月笙家中生活。

1933年9月5日、6日、7日,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上,连续刊登重大启事,向民众表明以下事实

因为年幼无知,听信介绍人的话语,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现在,梅兰芳不能履行诺言,丝毫不讲感情和道义,所以,孟小冬毅然与梅兰芳脱离家庭关系。

孟小冬宣布与梅兰芳的关系正式结束,,也宣布自己正式跟随杜月笙生活。

在杜月笙家中,姚玉兰对孟小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杜月笙对孟小冬尊敬爱护、照顾周到。孟小冬感到了真真切切的温暖与怜爱。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孟小冬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坚实的胸膛。

1949年,上海即将解放的时候,包括孟小冬在内,杜月笙一家迁居香港。

杜月笙这时候已经61岁,盛年的健壮一去不复返。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孟小冬积极主动担起了服侍杜月笙的重担,她竟然把为杜月笙保健当成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杜月笙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对孟小冬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杜月笙身边生活的日子里,孟小冬寡言少语,对所有事情都是安然若素、置之度外。,1950年的一天,孟小冬说了一句听起来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话,却让杜月笙做出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举动。

杜月笙计划全家都迁移到美国生活。那天,杜月笙在安排需要多少张护照时,坐在身旁的孟小冬轻飘飘地说“我跟着一起去,算什么呢?算一个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啊?”

听见这句话,杜月笙心头一震,这么多年了,孟小冬跟随自己生活、形影不离,为自己生养了女儿杜梅娟,可连一个正当的名分都还没有。杜月笙感到一阵歉疚。

经过思考,杜月笙郑重宣布他要隆重举行自己与孟小冬的婚礼。

杜月笙克服所有阻力,精心谋划婚礼。因为病情较重,出门很不方便,杜月笙将婚礼安排在家中举行。杜月笙邀请了自己在香港和在台湾的旧亲故友。

在婚礼现场,43岁的孟小冬穿上了特别定制的旗袍,焕发出年轻时的丰采。杜月笙坐在椅子上,尽量挺直腰杆。孟小冬手扶椅背、站在杜月笙身旁。二人表情轻快、心满意足。

杜月笙安排手下人叫了当时香港最好的酒宴。

杜月笙命令所有的子女向孟小冬下跪磕头,并喊叫两声妈妈!妈妈!

孟小冬心情很好。她早就备好了“改口礼”儿子、女婿每人一套最好的西装;女儿、媳妇每人一只最好的手表。

艺术上追求尽善尽美的孟小冬,终于也获得了婚姻生活中冠冕堂皇的名分。

结婚之后不久,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享年63岁。

杜月笙去世之后,孟小冬思念不已,固执地独自留在香港生活。她常年居住家中,很少出门,所有心思都用来教授京剧艺术的弟子。

随着年岁增大,孟小冬生活上也确实需要有人照顾,而亲人大都在台湾。

1967年,孟小冬迁移到台北定居下来,专心修身养性。光芒四射的京剧明星,渐渐过上了平淡如水的生活。

晚年的孟小冬患上哮喘疾病。1977年5月,剧烈咳嗽之后,一口恶痰堵住气管,孟小冬突然昏迷不醒。虽然紧急送到医院,,因为年龄大了,肺气肿和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死亡。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在台湾病逝,终年70岁。

杜月笙用心追逐的孟小冬,最终成为自己后半生的贴心爱人,并且一直陪伴到地老天荒。

你怎么看待孟小冬与杜月笙的爱情?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优质答案2

她曾在舞台上惊艳了一个时代,所以被称为“冬皇”。

一个女人,活在一个乱世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想要活得好,活得自由自在,更是一件渴求却求不得的事。

中国近代显然是一个乱得不能再乱的时代,即便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军阀显贵,也没几个人能够保证自己可以永远辉煌,曾经执掌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也逃不过落败的结局,更不用说一个每日只想油盐酱醋的贩夫走卒了。

更何况一个女人?

孟小冬终究没有办法活得像宋美龄、宋霭龄这般自在、奢侈,她在经历了前半生的疲倦后,方才得到了后半生的平静。

她的一生,始终缠绕着两个男人,一个是“梅派”开创者梅兰芳,一个是曾被称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

梅兰芳给了她一段伤透心的爱情,杜月笙则给了她一段暖融融的爱情。

孟小冬生于1907年122月,这一年是羊年,当时的说法是属羊的女人命不好,她的命确实算不上好,谁看了也心生怜意,所以后来她便将自己的生日从1907年改成了1908年。

她想迷信吗?不想。中国人信佛也不一定真是信仰佛,只是命太苦了,所以想要以此麻痹自己罢了。

1919年12月,孟小冬成为了上海大世界的一员,然后登台演出,好戏的杜月笙自然没有错过她的戏。

这一年,已经31岁的杜月笙见到了12岁的孟小冬,然后成为了她的戏迷。他见了她,心中没有什么龌龊的心思,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爱意,他只是觉得她的戏好听,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红角。

她唱了一场又一场的戏,他捧了一场又一场的戏。

她在上海的这段时间里,杜月笙到底对孟小冬有没有心动,有没有追求过她,没有人知道。,孟小冬在1925年辗转去了北京后,杜月笙心中确实感到了失落。所以,后来黄金荣让他去北京寻露兰春时,他没花费多少精力去寻露兰春,反倒是费尽心思寻到了孟小冬。

他在6年前对着12岁的少女,只是斯斯文文地说了句“孟小姐,阿拉杜月笙这厢有礼了。”

1925年,孟小冬已经18岁,他看着18岁的孟小冬,虽然已经怦然心动,却没有表达心中的爱意。

这一年,孟小冬在北京以一场《四郎探母》唱响了名声,也认识了梅兰芳,然后陷了进去。

1927年,孟小冬飞蛾扑火般地嫁给了梅兰芳,一场简单、低调的婚礼却闹得满城风雨。孟梅的结合,一时传为梨园佳话,可是到了,却又闹成了悲剧。

一个男人为了得到一个女人,可以许下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可以说尽世间最动听的情话,可以给她她最想要的柔情蜜意,可是所谓的承诺,又值几个钱?翻脸不认账,也不过只是一个转身而已。

梅兰芳被家中的二夫人给治得死死的,后来又发生了“李志刚事件”,更是吓得梅兰芳逃离了孟小冬,什么女人,什么爱情,不过是狗屁而已,哪里有命重要?哪里有钱重要?不管在什么时代,只要你有钱,你便永远不会缺爱情。

孟小冬一气之下,去了天津,毅然回到了她的舞台上,也逐渐拉远了与梅兰芳之间的距离。

1930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让她与梅兰芳彻底决裂的事——梅母病逝后,孟小冬特意剪了短发,在头上戴上小白花,然后匆匆去奔丧。可是,等她到了梅宅想要进去时,却被拦了下来,原来是梅兰芳的二夫人早有所备,为了不让她进梅家的家门,她早让人在门外候着她了。

一顿争吵自然是免不了了,当梅兰芳闻声赶来后,却只是略显尴尬地对她说了句“小冬,你回去吧!”

听了梅兰芳的话,孟小冬的脸色顿时煞白!她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跌跌撞撞地独自流着泪地离开了。

这一回,她终于认清了他,也彻底想明白了他不是一个值得自己托付的人了。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大抵如此!

1931年7月,孟小冬和梅兰芳结束了。

,这时候有一个人却生气了,他很不高兴,特别是知道梅兰芳在给孟小冬的补偿这块做得很不厚道的时候更是恼羞成怒。他拿起电话打给了梅兰芳,对梅说,梅老板拿出个3万5万的给孟小冬,算作是给她的离婚赔偿,两人好合好散,你看怎么样?

他的话虽然客客气气,可是梅兰芳却听到了寒意,哪敢不答应?

这个给梅兰芳打电话的人便是杜月笙!

当时杜月笙为了防止梅兰芳反悔,又对梅说,我先给你垫上。如果说梅兰芳咬着牙答应杜月笙给钱给孟小冬,很可能只是敷衍的话,那么当杜月笙先掏钱拿给孟小冬后,梅兰芳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掏钱了,因为他敢欺负孟小冬,却不敢欠杜月笙的钱。

这世道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总也少不了欺软怕硬的事。

所以,孟小冬在杜月笙的帮助下,从梅兰芳手里拿到了4万的离婚赔偿。

此后,杜月笙便在各方各面照顾着已经是自由身的孟小冬,不过他并没有逼迫孟小冬,他也为了如何俘获孟的芳心而苦恼不已。

1937年,北方战事频频,孟小冬一路颠簸着来到了上海。

黄金荣当时怂恿杜月笙对孟下手,毕竟是老流氓,只想着以杜在上海的地位,拿下孟小冬只是一件小事。不过,杜月笙虽然很想这么做,却也很犹豫,因为他怕这么做会让孟小冬讨厌甚至记恨于他。

这时候,孟小冬在梨园的好姐妹姚玉兰出场了。姚玉兰让孟小冬和自己一起睡,可是睡到半夜,姚玉兰起床离开了,杜月笙则激动、紧张地爬上了床。孟小冬知道是杜月笙后,竟然默许了他的下作的行为,或许是杜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已经感动了他。

梅兰芳只用了一场戏便得到了她,只用一句话便彻底伤透她的心,可是杜月笙却用了6年的时间去温暖她的心。

感情和缘分这事,永远没有道理可讲。

,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能够用6年的时间去对一个离婚的女人好,并且往后更好,这总应该是爱情了吧?

是的,杜月笙是爱孟小冬的。

,杜月笙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他没有给她一个名分,所以流言四起,所以孟小冬几次来上海,又几次黯然孤身一人回了北平。

当我军围困北平的时候,孟小冬仍然还在北平,杜月笙很担心,为了确保孟小冬能够安全离开北平,他直接包了一架专机直飞北平,将她接到了上海。

1949年,我军迫近上海的时候,杜月笙带着孟小冬逃离上海,去了香港,孟小冬从此陪伴着他,一直到他去世。

1950年,杜月笙打算拖家带口迁居法国,在给孟小冬办护照时,孟小冬却冷不丁地说了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这句话瞬间惊醒了杜月笙,是啊,自己一直没有给她一个名分,确实应该为她办一场婚礼。

孟小冬和杜月笙结婚后,心里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她总算有了自己的归宿。

从1925年杜月笙去北平看孟小冬到1950年杜月笙在香港娶孟小冬,他们竟然花了25年的时间,也算得上是一对乱世佳人了。

1951年杜月笙病逝后,姚玉兰扶灵去了台湾,没过多久,孟小冬也在姚玉兰的邀请下移居台湾。

对于杜月笙的死,孟小冬最为伤心,曾经哭到昏厥。

孟小冬与杜月笙一生没有儿女,只是收养了一个女儿——杜美娟,后来因为杜美娟执意与一个美国华裔军官结婚,孟与她脱离了母女关系。

孟小冬的晚年则多数由姚玉兰的女儿杜美霞照料,后于1977年去世。

她的一生坎坷,尝尽喜怒哀乐,晚年生活的平淡如水,也许恰恰是她最想要的。

三、贾琏为何不远千里送黛玉奔丧?是责任、是义务、还是感情?

优质答案1

问题贾琏为何不远千里送黛玉奔丧?是责任、是义务、还是感情?

贾琏千里护送林黛玉奔丧,有责任和义务,也有情感因素。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地打点黛玉起身......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琏的亲姑姑,贾琏是荣国府的长房长孙,贾敏未出阁时,小姑和大侄子应该是很好的关系。

贾琏作为荣国府的长房长孙,姑姑疼爱侄子是没得说的。再加上贾琏好机变(冷子兴语),长的模样俊俏(否则王夫人也不会同意王熙凤嫁给贾琏),贾敏一定很疼爱这个大侄子。贾琏呢?也一定和姑姑很亲近。现在姑姑去世,他怎能不爱惜姑姑唯一的女儿林黛玉呢?而且黛玉自幼来贾府,来时也是不避嫌的年龄,和贾琏、王熙凤夫妻关系又很和睦,平时一定培养了很好的感情。

所以从亲情上来说,得知姑父林如海病重,护送表妹黛玉回去,是贾琏所义不容辞的。

从责任和义务上来看,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去是最合适的。

荣国府成年男子中,贾赦、贾政有公务在身,贾珍也有公务,并且贾珍是宁国府的人,和贾敏远着几层呢,荣国府自家的事儿,要由自家人去处理。况且,贾母和贾府里人已经猜测到,林如海一定病势很重了,无论请大夫看病,还是以后处理后世,以至后续奔丧,荣国府都应该义不容辞。

但荣国府“玉”定辈中只有贾琏是成年人,而且他具有多年管家的经验,处理事务也是行家里手,所以从家庭担当上来看,贾琏有责任和义务为贾母分忧,为家庭出力。

古代姥娘舅家大于天,姑爷去世理应娘家人出面料理后世,帮忙处理家产,这方面贾琏是最合适的。

第24回,贾芸和他舅舅卜世仕(不是人)说

“舅舅说的倒干净。我父亲没的时候,我年纪又小,不知事。后来听见我母亲说,都还亏舅舅们在我们家出主意,料理的丧事......"

贾芸父亲没的时候,母亲尚在,但料理丧事、出主意争家产等诸多事情多亏舅舅们(贾芸话里还有一层意思,他们家的家产他舅舅们也有藏掖)。

林如海一死,林黛玉就成了孤儿,一应后事需要荣国府出面料理。最主要的是林家的遗产,那是要为外甥女争回来的。林家人口稀疏,近支几乎没有,但肯定有很多族人虎视眈眈。这时候弱小的外甥就指靠姥娘舅家了。

黛玉的两个舅舅,贾政为人比较清高,不善于家庭事务的处理,贾赦又一味享乐,由成年的长子贾琏代替他们去处理林如海的后世,也是最佳人选。

再说一下林家是不是留给林黛玉家产了?答案是肯定的。林家祖家也曾经封为列候,林如海作为当朝探花、巡盐御史,虽不敢说大富,也一定留下丰厚的家产,而且贾敏当年出嫁时正赶上贾府盛时,贾敏的陪嫁也一定很丰厚。赖嬷嬷曾给王熙凤说,你和太太们哪个的头面不够吃一辈子的?

林家留给黛玉丰厚的家产也可以从第55回看出来,王熙凤语

“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待林黛玉出嫁时贾母拿出来的梯已钱,无疑是贾母暂时为林黛玉保管的林家的遗产。

也有人说了,林黛玉不是说了吗,自己一无所有,吃穿用度和贾府小姐一样,都由贾府所出。我认为这是曹公行的障眼法,也为了故事发展的需要,故意如此写的。

优质答案2

贾琏送黛玉回扬州奔丧,责任、义务和感情都有,三者是统一的。

,责任和义务的意思相近,可以说责任也就是义务,贾琏送黛玉奔丧,是贾母安排的,贾琏对于自己亲祖母的安排那自然得听从,从这一点来看,送黛玉奔丧是贾琏的责任,更是贾琏的义务。从在京城的贾府去扬州,路程遥远,不同于在家里方便,一路上黛玉的安全、吃穿用度等等都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来照顾,这个人不能是外人,那就是主子了,也必须有办事能力,纵观荣国府,可选择的人非常有限,除贾琏外,宝玉还小也没有办事能力,贾环更不行,几乎没有人了,只能是贾琏去。

感情方面,贾琏是黛玉的表哥,有较为近一些的血缘关系,而且黛玉从小就住在贾府,贾琏与黛玉的直接交往因男女授受不亲而不会太多,但见面说话还是有的,更何况黛玉与贾琏之妻王熙凤非常好,经常在一起玩笑什么的,王熙凤肯定也会经常对贾琏提起,像贾母要为宝钗过生日,王熙凤就问过怎么过,贾琏就说比照林妹妹就可以了。再有林妹妹素来身子弱,常年吃药,一来贾府就开始配什么人参养荣丸,之后肯定也吃过别的药,备药的过程中可能少不了贾琏跑腿服务吧,所以贾琏和林妹妹之间肯定有亲戚感情基础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

所以说,贾琏送林妹妹回扬州奔丧,对贾琏而言既有责任、义务也有感情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