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己是什么意思?随心随喜随安,阅己越己悦己是
悦己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你越喜欢一个人,你就越想和他在一起,你越想和他在一起,你就越不想分开。这是一种病,得治治。有人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如果你们结婚了,你们的家庭成员就是你们的另一半,所以你们之间的关系是非非常敏感的,也是需要注意的。那么,夫妻之间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悦己是什么意思
两个悦字应该是使动用法,是使人悦,使自己悦。意思应该是指使自己愉悦,使大家愉悦之意。
其实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做什么事情都能使自己开心,使大家开心。虽说不可能,尽量要如此,照着目标前进。
一定要自己开心,将自己开心的情绪传染给大家,悦己悦人。
为人处事,考虑自己,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然后再做让别人开心的事情。
这种处事观点虽然有些自私的成份。适度得保障自己的权利可以更长久的为他人服务。
不过,若是为人处事必先悦己后悦人,则此人过于刻薄自私。在遇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这样的人必定会弃他人于不顾。
二生以悦己是什么意思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历程。
见自己,就是阅己,是认识自己、悟透自己的过程;
见天地,就是越己,是超越自我,认识生活、体味生活的过程;
见众生,就是悦己,是超越生活,认识生命,顿悟生命的过程。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想活出一种高质量的人生,要认识自己,先把前提做好。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懂得时时完善自己,处处精进自己。
世间变幻,人间喧嚣,时常向内探求自我,认识自己,重塑自己,超越自己。
如此,才能真正达成“悦己”的境界,然后真正活出自己的价值。
1阅己
阅己,本就是一种认识自我、悟透自我、造就自我的历程。
在这种阶段里,并非是谁都能够真正做到此三要素,反而容易顾此失彼,或是直接跳跃前面两点,想要直接达成造就自我的目标。
这种心理,无异于“揠苗助长”,急不可待,火急火燎地想要干成一件事,却因为自身的焦急、急功近利等心理而导致了事情的最终失败。
人,也是一种生命,既然是生命,就有它的发展规律,成长历程,任何一段成长环节出了差错,人生节奏就打乱了。
,最为稳妥的方式就是好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悟透自己。
西塞罗说
“人生的跑道是固定的。大自然只给人一条路线,而这条路线也只能够跑一次。
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各自分配了适当特质童年的软弱,青春期的鲁莽,中年的严肃,老人的阅历,都各结出自然的果实,须在它当令的时候予以储存。
每个阶段都有值得人们享受爱好的事物。”
人的一生当中,总会分为童年、青春、中年、老人这些阶段,而每个阶段里,我们所要面对的任务都是不一样的。
童年既是软弱的,也是幼稚的,而在青春时期,人也多少会变得叛逆,也迷惘。
随着经历的生活阅历越多,懂得人情世故越丰富,就会对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人也活得更为理性、理智,到了中年和晚年,便能结出丰实的果子来。
伊本·穆加发就说过
“理智是经验阅历的成果,它潜在人身内部,如同火藏在石块内部,两块石头相撞,就迸出火花,人的经验越多,理智就越多。”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积累生活经验,人生阅历开始,审视自己,审阅自我,定期反思、复盘。
如此,让自己真正用时间和精力去积攒的经验,能够提炼出更多理智的智慧和哲理。
生活的阅历、经验、实践、忧患和感受,让自己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认知和理解,也更能够了解自己。
2越己
一个人千辛万苦也要做到阅己,是为了什么呢?
我想是为了“越己”,是为了超越自己。
人,也只有不断地成长、进化、超越,才能让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哪怕优秀了一点,进步了一点,就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强大的表现。
到了一定的年纪,也许会明白,一个人要想超越自己,其实讲究的不是外部条件,而是内在因素。
日本钢琴家久石让说道
“今日的我要超越昨日的我,明日的我要胜过今日的我,以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为目标,不断地超越自己。”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件事,尤其是在没有任何资源和人脉的时候,只能靠自己熬着、扛着、忍着、坚持着。
瞄准一事,就时时刻刻为此一事,心无杂念,咬定青山不放松。
写了爆款《微尘》的陈喜年,从事的是矿井的爆破工作,即便工作环境风险大,写作环境清苦,但他始终没有荒废业余时间。
他一有时间就立马读诗、构思、写诗,将灵感记在公分本子上,也会临时写在炸药箱上。
坚持了三十多年的陈喜年,陆陆续续发表了四五百首诗歌,散文作品也约有了十余万字。
很多人,之所以老是觉得生不逢时,其实说白了就是懒,就是想要不劳而获,想着轻轻松松收获成功。
但像陈喜年这样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的,生活的平淡,工作的艰辛,都不足以阻碍他自学成才。
而他也再度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要是真想成功,就不要顾及自身的学历、成长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其他的外界因素。
只要告诉自己,自己究竟想要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想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然后付出行动,坚持执行,不断超越自己,一门心思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就足够了。
人生就像登山,如果爬了几步,就累了,不想继续了,然后回头走了,那么这一辈子你也攀不了几座山。
相反,拒绝不思进取,拒绝碌碌无为,敢于坚定信心,保持信念,不辞辛劳,勇于攀登的话,就能够攀登越来越多的山峰。
,哪怕面对着再高的山峰,你的内心也不会有多大的起伏,因为早期的经验和阅历,以及往日的打磨和锤炼,早已让你变得更有力量和信心去承受更大的代价和更大的困难。
面对再大的挑战,你也能够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甚至无所畏惧,最终抵达山顶,俯瞰大地,仰望苍穹。
3悦己
一个人阅己,是为了越己。
一个人越己,是为了悦己。
弗兰克·迈耶说
“你因成功而内心充满喜悦的时候,就没有时间颓废。”
当一个人认识了自己,悟透了自己,然后又在不断超越自己的时候,其实内心里时常会感到喜悦的。
因为当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在不断地成长,也就是在不断地收获到一些心得和成就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是满足的。
满足了,愉悦了,才能做到人生不虚此行。
在很多人看来,让事业成为一种喜悦,让喜悦成为事业,精神得以满足,生活势必幸福快乐。
很喜欢三毛说的一句话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人生万般活法,我想最好的活法就是,认清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又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过程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愉悦和满足,然后真正收获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end-
三识己 纳己 律己 悦己是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中。怎么理解呢?
,在《中庸》中,“君子慎独”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的方法之一它强调用自我道德修养对不正当的行为和意念加以节制、约束。《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独”,指人的独处;“慎”,指小心谨慎。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当一个人独处时,在没有人看见时要谨慎、警戒,在没有人听到时要格外戒惧、警醒,因为人的欲望或不正当的欲求,容易在隐蔽之处显露,在细微之处显现,所以,君子要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从道德准则。
,在《大学》中,“君子慎独”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大学》中,“君子慎独”被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在没有人看到、听到的地方,能够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且更强调要把思想提纯、升华到毫无邪念的高度,拥有纯洁、无欲的思想境界,自觉又自愿地做好事,不做坏事,那么,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了。《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体意思是,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一样,像喜爱美好的颜色一样,这就是不亏心、心安理得(“谦”,这里意即满足、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对独居这事必须谨慎。
接着,《大学》还从反面来论证“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意是品德低下的人私下里多不为善,无恶不作;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去躲闪,掩盖所做的坏事,张扬自己的善事。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说内心真诚,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这里所讲的“慎其独”,就是要保持内心的真与诚。
显然,从《中庸》的“慎独”到《大学》对“慎独”,其认识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思想与实践辩证的过程。
谢谢,不妥之处请批评。
四阅已越已悦己是什么意思
阅己审视自己,认清方向。人生如同万里长征,低谷和迷茫在所难免,抱怨的人会被困在原地,审视自己的人会获得重生。
越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
有人说“敢于奋斗的人地上有路,勇于打破的人处处有路。”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一生便是在不断地打破,不断地建立,最终找到了方向,建立了心学,人若想超越自己,唯有躬身入局,打破旧规则,建立新规则,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悦己愉悦自己,身心自在。
有人说“人在社会上打拼,为了让自己没有污点,难免会为人情名利所累,懂生活的人,会把身心的自在和愉悦放在首位。”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既然人生不完满,索性自在度余生。
在北大,季先生是有名的教授,在生活中却像一位洒脱幽默的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