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之年是多少岁_及笄之年是多少岁?意味着什么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有没有孩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的家庭氛围,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往往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在结婚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适合这个人,于是选择离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希望你不会遇到。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一定要珍惜。
一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指女子满了15岁,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二古代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在古代,及笄指的是女子满十五周岁的时候,,也可以将及笄视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
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时间各不相同,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古代女子成年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不过及笄只是被用来特指女子的年龄,而不能用来形容男子。
三男子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有同学问“垂髫”是什么年龄,学孟子的《富贵不能淫》时,又有同学问“加冠之年”是多少岁。孩子们的课外积累太“单薄”了!“令尊”不知道是父亲,“在下”竟用来说别人,尤其对古代年龄的称谓更是一头雾水。今天托台风“梅花”上岸的福,有时间把这些课外知识整理出来,给大家借鉴一下!
中国古代对各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至3岁孩提
4~7岁垂髫
8~14总角
女子
13~14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男子
13~15岁束发之年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 、 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期顾之年
不满周岁的婴孩儿,还包裹着小被子,所以叫襁褓之中。 2~3岁的儿童。自由自在,不谙世事,心清如许,就是最美好的孩提时代。
四到八岁的儿童统称为垂髫(tiao):(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把头发看成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胎发式样虽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剃发时要留下少许,不能剃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留“老毛”。小儿剃头时,常把囟门近旁的头发留下一撮,这种头发称为"鬌"(tuo三声)。每次剃发留一点,久而久之鬌便深垂下来,这便是髫。幼儿稍长,便不再剃发。《桃花源记》中有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垂髫为古代幼儿特有的发式,也是其代称。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这是古代八至十四岁的总体发式。
我们经常说的豆蔻年华就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少女(年),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多数时候形容娇羞可爱的少女。
男孩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开始立志学习了,孔子亦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行笄礼,15岁结发,用笄贯之,成人了,可以出嫁了。古时婚嫁有点早啊,现在刚读初二的年龄!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孟子三章中“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三十而立,男子三十岁应该修身立志,有所作为了。按现在年龄二十岁高考,二十四岁大学毕业,二十七岁研究生毕业,学有所成,正是大显身手,立业成家的好年华。
四十而不惑,不论男女到了四十岁后,不应该有困惑了,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能糊里糊涂,一意孤行。
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尽人事也知天命!五十岁人生过半,经历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大彻大悟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要乐天知命,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去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六十花甲,六十年一个甲子,天干地支又重新轮回。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圣人寿至七十三岁,何况寻常人等?耄耋之年,耄指九十岁,耋指八十岁。期颐之年指一百岁,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活到百岁不是梦!
同学们,记住了这些古代年龄称谓,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常识,而且在人前谈论起中国古文化时也会底气十足。何乐而不为呢?
四及笄之年是多少岁怎么读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五及笄之年是多少岁?意味着什么
读音 jí jī zhī nián意思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
翻译女子十岁还不到结婚的年龄,在15岁时要举行笄礼,以示成人,这时就可以结婚了。
例句她生得肌肤胜雪,发如堆鸦,及笄之年,容貌必更是极美,到时候订亲的人,不得把门槛都踩破。
1、豆蔻年华 [ dòu kòu nián huá ] 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出 处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翻译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例句这姑娘正值豆蔻年华,看起来颇有几分动人。
2、二八佳人 [ èr bā jiā rén ] 二八指十六岁;佳人美女。十五六岁的美女。
出 处宋·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翻译年方十六的俏丽女子用小马拉香车送来了,与美女饮着名贵的好酒,乘着醉意高声唱起了歌。
例句台上的这个组合是五位光彩夺目的二八佳人组成的。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在古代,及笄指的是女子满十五周岁的时候,,也可以将及笄视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而过了及笄之年的女子,在外形上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没有专门的90,只是八十九十合叫耄耋(mao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