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建立,元朝的建立者和都城
元朝的建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这个时候的蒙古人还是非常强大的,他们不仅有骑兵,而且还有火器,所以当时的明朝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是随着清朝的崛起,蒙古人开始慢慢衰落,最终被赶出了中国。不过在这之后,蒙古人还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他们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很有机会进入中原地区。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蒙古人才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一、元朝的建立过程?
元朝是忽必烈由蒙古汗国改为元朝的。
二、朱元璋是如何建立明朝,灭掉强大的元朝的?
优质答案1
-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造反势力多如牛毛。朱元璋饿得当过和尚乞丐,为了吃口饱饭,为了不被杀死,加入起义队伍,拉起自己的势力,握住枪杆子,一点点壮大。
-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不做出头鸟,等到元朝反应过来,他已强大的无法剿灭了。
- 与陈友谅大战,大破其水军,攻进元都,赶得皇帝逃到大漠吃土,完成天下一统,由乞丐变皇帝,完成最大逆袭,君临天下,成为了明太祖。
优质答案2
朱元璋,从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小子,成长为一个主宰明王朝的大皇帝,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从25岁投奔义军,到40岁登基称帝,我们可以将其奋斗的15年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招揽自己的队伍从加入义军到攻占应天之前这段时间,朱元璋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招兵买马,招揽自己的队伍。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到濠州城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起义军队伍,迈出人人生的关键一步。朱元璋作战勇敢,又富于谋略,很快就被郭子兴认为义子,并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
当时的濠州城有郭子兴、孙德崖、赵君用等五位大帅和数万义军人马。城内各部之间矛盾重重,争斗不断。朱元璋觉得困于濠州孤城非长久之计,必须要向外线发展,并且要有自己的兵马。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回到家乡凤阳募兵,小时候的玩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纷纷投奔,募得七百多人。年底,朱元璋从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二十四人跟随他离开濠州,经略定远。这二十四人史称“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之后征战依靠的基本力量。
在进攻滁州途中,朱元璋结识了谋士李善长,在李善长的建言下,朱元璋整肃军纪、保境安民,队伍面貌为之一新。占领滁州后,朱元璋的人马由24人发展到三万人;而且这期间,朱文正、李文忠、沐英、常遇春等战将陆续加入;而后廖永安、俞通海巢湖水师的归附,使得朱元璋具备了南下渡江作战的实力。
短短四年间,朱元璋已从一个小兵成为三万大军的主帅,兵强马壮,人才济济。
第二阶段,创建自己的根据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趁元军与张士诚交战之际,攻占了应天(今南京)。南京虎踞龙盘,地理位置优越。自此,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贯彻“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步步为营,稳固发展。
占据南京的朱元璋四面受敌,地盘狭小,东、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陈友谅,北面是小明王的义军。朱元璋接受谋士刘伯温的建议,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以避免两线作战。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西面的陈友谅大军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被击败。陈友谅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对手,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便可轻松对付其他割据势力。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消灭了东面张士诚和东南的方国珍。
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稳固发展,采用先难后易的战术各个击破,逐步消灭江南地区的割据势力。
第三阶段,成立自己的帝国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中原,进击元大都。第二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北伐军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取山东,下河南,攻潼关,各路大军逼近大都,元顺帝北逃。至此,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
小编觉得有以下几点
战略得当。朱元璋一直谨遵“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注重发展自己的实力,不急于称王称霸。在自己弱小之时,能够韬光养晦,与各方势力结盟,甚至于向元廷求和。
- 位置优越。南京地处各方势力的包围之中,虽然危险重重,却幸运的避免了元朝军队的直接打击,给了朱元璋以发展壮大的时机。
- 朱元璋的统御才能。朱元璋作战勇敢、谋略得当,使他在郭子兴的义军中崭露头角;朱元璋志向远大、军纪严明,使他成为了诸将愿意追随的大帅;朱元璋善待儒士、虚怀纳谏,使他成为谋士们愿意效劳的明主。
元朝看似强大,却空有其表;群雄看似强大,却安于一隅。只有朱元璋,出身虽然低微,但他有志向、有勇气、能吃苦,能纳谏,所以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