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定后看到的境界,入定后看到的境界
入定后看到的境界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成功。”这是他的座右铭。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在学学习之余,他会经常拿起画笔,在纸上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大学期间,他参演的《少年包青天2之天芒传奇饰演展昭。在校期间,他的表现非常出色,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一入定后看到的境界图片
不一样的,一个是修炼出体,一个是因果轮回离体搜一下打坐出体,梦中出体看到的中阴境界与人死后神识出体后的中阴境界一样
二南怀瑾入定后看到的境界
南怀瑾曾不止一次地讲起过慧持法师的故事,而在《禅与生命的认知》一书中,非但讲了慧持法师的故事,还提到了北宋皇帝宋徽宗的三首诗。
在《禅与生命的认知》中,有一篇“树洞中的行者”,讲到了慧持法师就是晋代慧远法师的亲弟弟,是跟《达摩禅经》的
过了七百多年后的北宋徽宗年间,在四川的峨眉山下,大风吹倒了一棵大树,发现树洞中有个和尚在打坐,这个和尚就是慧持法师。
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还为这位慧持法师写了三首诗。
至于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暂时不作评论,我们且看宋徽宗的诗到底写得怎么样?先看他的第一首诗。
七百年前老古锥,
定中消息许谁知。
争如只履西归去,
生死徒劳木作皮。
宋徽宗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说慧持法师入定了七百年了,别人不知道慧持法师入的是什么定,但总比不上达摩祖师,因为达摩祖师已经彻底了断生死,仅留下“只履西归”的故事。
从这首诗来看,宋徽宗对于禅宗还是有所了解的,知道在树洞中一坐七百年就是入定,也知道达摩祖师的故事。
宋徽宗在这首诗中,拿达摩祖师来跟慧持法师相比,还认为慧持法师虽然入定了七百年,但还没有达到像达摩祖师一样能了断生死的修为。
如果从戒律的角度上讲,只有修为超过了慧持法师的人,才可以说你入定了七百年有什么用,你还没有了断生死呢。
如果自己的修为还不及慧持法师,说出这样的话,那就是一种罪过。
那么,宋徽宗的修为,有没有超过慧持法师呢?来看他写的第二首诗。
藏山于泽亦藏身,
天下无藏道可亲。
寄语庄周休拟议,
树中不是负趋人。
这首诗的意思也很简单,诗中引用了庄子的一个比喻,庄子认为“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不如“藏天下于天下”,因为“负趋人”能够一下子把他的所藏之物全部背走,只有把所有物品全部用于天下,自己没有私人物品,也就是“天下无藏”,别人来了也没有东西可拿,庄子的比喻只是指人的修为,并不是指真的财物。
宋徽宗就是用这个比喻,说慧持法师只达到藏身于树的境界,还没有达到“藏天下于天下”,也就是“天下无藏”的境界,所以在宋徽宗的眼里,慧持法师既不是“天下无藏”的人,也不是把别人的所藏之物背了就走的“负趋人”,而只是一个藏身于树的人,相当于《庄子》中“藏舟于壑,藏山于泽”的人。
从这首诗中,可见宋徽宗并没有对慧持法师入定七百年有任何的赞叹,反而认为他修为很有限。
在前面二首诗中,宋徽宗并没有显示他自己的修为水平,而是一味地认为慧持法师的修为只是半吊子,再看他的第三首诗。
有情身不是无情,
彼此人人定里身。
会得菩提本无树,
何须辛苦问卢能。
这首诗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都是空无一物不生不灭的,人人都在空无一物不生不灭的定境之中,只要达到了本来无一物,就是修为到家了,也不用再去向六祖请教了。
从宋徽宗的第三首诗来看,道理的确讲得不错,但懂得了这个道理,并不表示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六祖惠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子,相信很多人都会背,但有没有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很难说了,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而说这样的话,则就是鹦鹉学舌的口头禅而毫无意义,或者就是狂禅。
宋徽宗有没有达到惠能大师所说的境界呢?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还真找不到其他更多的资料证据,来证明宋徽宗曾经学过禅宗,并且还达到了“本来无一物”的境界。
再从宋徽宗的所作所为来看,更看不出他有“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宋徽宗把国家都弄坏了,怎么看都不像是禅宗大师的样子。
宋徽宗对道教倒是一直都很崇信,非但很宠信道士,还号称道君皇帝,这是有很多记载可以证明的。
所以,宋徽宗充其量只是读过一些禅宗的书,会几句口头禅,甚至还有点狂禅,却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禅师。
一个自身并没有多大修为的人,却对入定了七百年的人还看不上,用禅宗的话来说,这个罪过可就大了。
但南怀瑾先生对宋徽宗的评价是“他当时对这个入定的和尚作了三首诗,一看就是大彻大悟”、“他的文学,禅的境界那么高,很不简单吧”、“你看宋徽宗的文学、禅宗、道家、见解多高明啊”、“这三首诗太好了,看了宋徽宗的这三首诗,对他的亡国,一个君王亡国的罪过都把他免了,太高明了。”
在南怀瑾眼里,宋徽宗已经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了,所以对宋徽宗的亡国之罪都免了。
对于南怀瑾本人来说,的确是达到了“不见他人过”的境界,但从吾辈俗人的眼光来看,南怀瑾仅仅凭这三首诗,就认为宋徽宗已经大彻大悟,是非常草率的,这也说明南怀瑾在看人方面,是会看走眼的。
就拿《白话易经》这本书来说,南怀瑾刚开始把他的学生徐芹庭夸奖得特别好,说“除了欣赏他诚朴的气质以外,还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一个孝子,每个星期都要赶回苗栗乡下,赤脚耘田,帮助父母去种地。”所以,才让徐芹庭来续写《白话易经》。
但等到《白话易经》一书被反映有很多问题时,就立马说“已悔付托匪人”,“付托匪人”这句话,可是非常严重的一句话,这岂不是说自己看错人了吗?
更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是,就在南怀瑾去世以后,他的两位最亲近的学生李素美及其弟弟李传洪,这两姐弟可是跟随了南怀瑾二三十年的常随学生了,还跟南怀瑾的儿子闹出了南怀瑾遗产纠纷,官司打到了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大家只要搜索一下南怀瑾遗产这样的词条,可以跳出很多这样的内容,这可绝对不是冤枉了他们。
,南怀瑾还跟某个闹“台独”的前台湾地区领导人关系很好,也可以算是看走眼了吧。
由此可见,南怀瑾先生在看人的问题上,的确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南怀瑾对于认识了好多年的人,尚且还会看走眼,而对于宋徽宗这样的古人,仅凭人家口头禅的三首诗,就草率地认为人家已经大彻大悟,是不是也算看走眼了。
南怀瑾自己也多次说过,识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讲如何识人的,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跟大家分享这方面的内容。
三冥想入定后看到的境界
要想进人良好的冥想境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停止左脑活动不要做逻辑推理和得失计算之类的思维活动,只让右脑不断幻化出愉快的情景和美好 的图像内容。如果你总是想着自己还没有完成的工作,那么你就会让自己身心疲惫,越来 越累。相反,如果停止思考未完成的工作,只用右脑自由发挥,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就会 涌现,从而给左脑的思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四入定后看到的境界是真的吗
入定是人的思维从自然生活状态到修行练功状态的转变过程,在入定后,大脑里已经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完全进入练功境界内要调整的所需。通常修行者在练功时都是闭眼的,也就是练功所说内视。所以说入定后不是看到什么,而是用大脑在感觉着身体上或四肢的内气走向和大小,练功拼的是入定后的感觉,而不是眼睛的视觉。
1、再把入定过程讲一遍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渐由粗变细了;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怎样出定的呢。
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时或几天)。那么时间一到,自然会出定。
如果入定前,没动念头,即没把出定的时间输进去,又无外人引出,自己很难出定。有极个别的人,在入定前没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时间,他很难出定。必须要别人来帮助出定。
2、中国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的耳边三弹指叫出定。后来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
你们现在可以通过一种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
3、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反,忽然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再感受到自己有呼吸了,再下来就是感到有念头了,接着会分析,会判断了。当这三种现象一出现,眼睛一睁开,发现自己又存在。
五入定后看到的境界实例
“太神奇瑰丽了,打坐的感应太殊胜了。简直无法想象不可思议。”
很久以前一位修行多年的师兄如此告诉一位老和尚。说自己打坐的奇异感应。似乎说是看到了很多平常无法看见的境界。
这位老和尚一个人住在一个乡下小庙子里,粗布衣服粗茶淡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
老和尚说吃饭了没有?
师兄答我顾不上吃饭,想和你老人家问问这个情况。
老和尚也没有理会,自己在那里炒菜盛菜装饭。一会儿他就把饭菜做好了在院子里的桌子上,准备开始吃了。
他老人家做完一个简单的供养和施食后,开始坐下,要师兄吃饭。
师兄没法,只好坐下吃饭。吃了二十分钟。老和尚去洗碗。他不让师兄帮他。
洗完碗后,老和尚休息了一阵子。下午的太阳正好暖洋洋,冬天正好在外面晒晒。老和尚坐在院子里,师兄凑过来,又开始问他。
“师父、打坐这样,行不行?到哪一个层次了?”
老和尚说祝贺你。
师兄说然后呢?
老和尚说然后就吃饭睡觉干活。
师兄说唉,又是这一套,我是想问,打坐入定了,出现了境界,这么殊胜,在我心头久久萦绕。怎么办?
老和尚说凉拌。好像我刚才吃的凉拌黄瓜。
师兄要哭了师父,你说说,接下来怎么搞?
老和尚说接下来该吃该喝该睡该干嘛就干嘛!
师兄说师父啊,总不能就是吃喝拉撒睡吧?
老和尚说,还有工作、你还要照顾老婆孩子,还有很多事要搞。
师兄问你老人家的意思是,不管它了?
老和尚说是的,不管它了,和它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能做到吗?
师兄说做不到,我无时不刻不在想要再进入那个感觉。
老和尚说进入就进入,也不管它。出来就出来了,也不管它。它很久没有来了就没来了,也不管它,它天天来了就天天来,也不管它。
有一天忽然再也不来了,也不管它,你心里知道了即可,不管它。最好忘掉它。
一年后,师兄又来找师父,他说师父啊,我还是被这个东西困扰,
它好像是我曾经得过的一次奖励,然后无论怎么努力,再也没有这个奖励了,
而且拿了这个奖励,在生活中却处处用不到。
好像在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社会却没有人承认。
我很苦恼。生活的处处我都无法定下来。情绪依然还在飘摇。我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以前打坐不是很好的吗?
老和尚说
打坐有了感应,没有什么好不好,都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不值得你欣喜雀跃、也不值得害怕担忧。打坐是一种修行方法,是很多人成功的一个方法,对身心都有好处,
你要知道,你哪里不如法,不受益,和打坐并没有关系,不是打坐造成你这样,而是你自己执着了打坐的奇异,而造成了你堵在这一块化不开。
进而去到了现实的生活里,你依然用那个堵的知见在活着,没有透过去。
知见透不过去,遇到的事情就透不过去,听到的声音就透不过去。
比如你听一首很喜欢的歌曲,一听,你就产生了情感的波动,因那个旋律和歌词产生了回忆和某种情绪的跳跃。
你遇到陌生人没有感觉,可是假如你遇到了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你就有了情绪的波动。
你丢了五块钱甚至五百块,你都毫无心动,可是当你丢了五十万的时候,你就舍不得要死要活了。
这些都说明你在座上的那个殊胜,对你的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任何作用。
如果是智慧出来了,一旦有修出来智慧,即使没有放光动地没有大地平沉,智慧出来了,你就一定或多或少会对世界对你遇到的一切有心态上的转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定会起变化。
可是为什么殊胜却不等于智慧呢?
因为殊胜是自我的感受,还是六根执着产生的幻相。
都是靠不住的,所以一年前我和你说,要你别管它,不知道你有没有去尝试放下它。
如果你放不下,怎么都放不下,那一定会对你的生活和修行有一定的影响。
师兄问师父,那么我怎么才能放下它?
老和尚说不和它纠缠,你放过它,它就放过你,所以,默照之、自然就会放下。一般放不下的东西,必定有点难度,好像缠人的坏蛋,总是来捣乱。
一种记忆挥之不去、一种情结堵在心里、一种无名的心绪不时浮上心头。
唯有默照之。
默照,是默然观照、是静静地用真心照看妄心。
本来你以为那些妄是真的,只有在照看之下,才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豁然洞明。
你会发现,是因为你没有抽离去观照你自己,才会误以为你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都是真实不虚的。
当你默然观照一切事物在你心里如何显影如何反应,你才会细细地咀嚼你坐上感悟到的那些东西,是否如实。
这样,所有的堵塞、搅扰、波动、都会在你默然照看下,悄悄地生灭。
反正它们不是生就是灭,凡是有生灭的,都是幻相。唯有那个能观照它们,又没有生灭的,才是真如。
慢慢地,你才会靠近,或者说,你才会正式腾挪开妄我心,而启用一直都在的真如心而活着。
如此,你才没有上坐和下坐的的区别。
师兄问那么,我还要继续打坐吗?
老和尚说按你自己的心意来吧,不强制不勉强、自如自在自然,三自法则。你要知道,打坐出现的殊胜,它既是殊胜也是魔障,当你不执著,它就是殊胜,对你非常有益。当你一执着,它就是魔障,对你有害。
它是什么,取决于你,不取决于任何别的东西。
有个文喜打文殊的故事你听过吧?
古时候有一位叫文喜的和尚,他从很远的南方去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到了那里后,看到一个茅棚,里面有一位老人。
到了晚上的时候,文喜问老人可不可以让我借住一宿?老人说你有执著,不能住在这里。
文喜说我没有执著。老人问他你受戒多长时间了?他说我出家受戒好多年了。
老僧人说你看你又执著了,若没有执著,怎么会说出家受戒好多年,这难道不是执著吗?
就叫送客,请走。
这时候文喜就很惭愧,很不好意思,只好离开这个地方。
当他回头看时,原来的茅棚和老人全都没有了,只见虚空中文殊菩萨骑着狮子腾空而飞。
这时候他才后悔莫及,觉得错失良机当面错过。后来他就精进修行,几年之后,终于大彻大悟。
彻悟后他就去一个大庙子里为僧众做饭。
有一天,正在做饭,那个庙里做饭的锅子很大,他正拿着锅铲要劳动,在他面前忽然出现一个文殊菩萨,当时那个文殊骑着狮子在锅台上像蜜蜂一样转来转去。
他看见了不以为然,说道文喜是文喜,文殊是文殊,我们互不相干,你不要打扰我。他随即拿起锅铲打文殊。
文殊在空中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
文喜看见文殊,用锅铲直接打过去了一点情面都不留,为什么?诸相皆妄啊,菩萨来了,也不做执着。才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啊,不在于这个文殊现身在锅边上是真还是假,关键在于你认为他是真还是假。
所以你要懂得自如、自在、自然去打坐。出现了任何感应觉受、哪怕虚空粉碎了,也由它而碎,还有个虚空在粉碎,肯定还有路可走。
这才是最要紧的。
修行啊,就是修平常心,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没有什么是不平常的。
当你到达这一处,看什么,都没有一物一人一事一音声一境界,对你来说是不平常的。你才算是解脱,才算是有了大智慧了。
如果还有什么是平常和不平常的分别。那就继续在柴米油盐吃喝拉撒里,好好地踏踏实实地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