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干戈的意思,大动干戈的意思是什么?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4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大动干戈的意思。这样的行为不仅让人感到愤怒,更让人觉得无法理解。毕竟,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又何谈教育呢?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因为,在他们的心里,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离开自己。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变得非常依赖父母,甚至有些时候,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学业,也要跟着父母一起生活。


一大动干戈的意思

大动干戈[dàdònggāngē]
引证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乎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
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例句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请降低自己嗓音的分贝,地球不是围绕着你转的,谁都没义务去迁就你,因为一些小事儿就大动干戈纯属愚人。
偃旗息鼓[yǎnqíxīgǔ]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
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引证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出处《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而云入营;更大门开;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例句让我军来个欺敌之计,大开寨门,偃旗息鼓,引敌入彀。

二大动干戈的意思和造句

大动干戈意思就是,有很大动作及行动。大发脾气,干动肝火等。如某一领导为了某一件事情不顾劝阻就大动干戈。造成不好影响。


三大动干戈的意思是什么?

大动干戈 ( dà dòng gān gē )   解 释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示 例 同学们应友好相处,不能为一些小事情而~。   近义词 大打出手、兴师动众、大张旗鼓   反义词 鸣金收兵、偃旗息鼓   歇后语 玉皇大帝出征

四大动干戈的意思是什么生肖

一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
汉族民间故事说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其余的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窜到牛背上,猪也跟着起哄 ,于是老鼠排第一,猪排。虎和龙不服,被封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后面。兔子又不服,和龙赛跑,结果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气之下咬了兔子,为此被罚在了倒数第二。蛇、马、羊、猴、鸡也经过一番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形成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传说故事虽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 ,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希望对十二生肖的选择做出解释的愿望。
二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
黑天苟地,混沌一片,鼠,时近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天开之后,接着要辟地,“地辟于丑”,牛耕田,该是辟地之物,所以以丑属牛。寅时是人出生之时,有生必有死,置人于死地莫过于猛虎,寅,又有敬畏之义,所以寅属虎。 卯时,为日出之象,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内中所含阴爻,为太阳即月亮之精玉 兔,这样,卯便属兔了。辰,三月的卦象,此时正值群龙行雨的时节。辰自然就属了龙。巳 ,四月的卦象,值此之时,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鱼儿得水一般。,巳时为上午,这时候蛇正归洞,,巳属蛇。午,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马这种动物,驰骋奔跑,四蹄腾空,但又不时踏地。腾空为阳,踏地为阴,马在阴阳之间跃进, 所以成了午的属相。羊,午后吃草为最佳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时,故未属羊。未之后申时,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时辰,并且猴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而猴配申。酉为月亮出 现之时,月亮属水,应着坎卦。坎卦,其上下阴爻,而中间的阳爻代表太阳金乌之精。因 此,酉属鸡。夜幕降临,是为戌时。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与之结为戌狗。接着亥时到, 天地间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状态,如同果实包裹着果核那样,亥时夜里覆盖着世间万物。猪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猪成了亥的属相。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持此观点。
三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
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 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 ;狗,五趾(奇);猪,四趾(偶)。持这种说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学者郎瑛在其基础上进行 了归类,在其所著的《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 分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占了六项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六者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了六项地支。郎瑛的归类法,是借洪巽的分类法, 二者大同小异。
以上三种解释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生肖的排列,民间有关生肖动物排列的传说故事非常丰富,这些传说故事的流传一方面丰富了生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生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十二种生肖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将其纳入中国人五行信仰的观念之中,目的是将属相与人生仪礼相关连,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从而解释其它有关的人生文化现象。

五大动干戈的意思和拼音

1、秦晋之好(秦晋之缘)

【拼音】qín jìn zhī hǎo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典故】春秋时,晋献公将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秦晋之好”的开端。

晋惠公的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秦穆公把女儿怀赢嫁给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后来公子圉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当了国君,成为晋怀公。

秦穆公随后把逃亡楚国的晋公子重耳接过来,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并帮助他当上晋国国君(即晋文公)。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2、乘龙快婿(乘龙佳婿)

【拼音】chéng lóng kuài xù

【解释】乘龙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弄玉欲辞其父,萧史不可,曰“既为神仙,当脱然无虑,岂容于眷属生系恋耶?”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

【典故】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临窗吹笙。

穆公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赏月,倚著栏杆吹起笙来。这时似是有一阵袅袅的仙乐,在和着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细一听,是从东方远远传来的洞箫声。弄玉晚上做梦,梦见一美丈夫羽冠鹤氅,骑彩凤自天而下,立于凤台之上,与其相会。猛然惊觉,梦中景象,宛然在目。

公主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穆公便派大将孟明视,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来到秦宫,正好是中秋节。穆公见他举止潇洒,风度翩翩,心里十分高兴,马上请他吹箫。萧史取出玉箫,吹了起来。一曲还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龙、彩凤都好像在翩翩起舞。穆公大悦,弄玉于帘内,窥见其异,亦喜曰“此真吾夫矣!”

穆公命太史择日婚配,萧史和弄玉遂结为夫妻。日居凤楼之中,萧史教弄玉吹箫,为《来凤》之曲。

约居半载,忽然一夜,夫妇于月下吹箫,遂有紫凤集于台之左,赤龙盘于台之右。萧史曰“吾本上界仙人,上帝命我为华山之主,与子有夙缘,故以箫声作合,然不应久住人间。今龙凤来迎,可以去矣!”

弄玉欲辞其父,萧史不可,曰“既为神仙,当脱然无虑,岂容于眷属生系恋耶?”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今人称佳婿为“乘龙”,正谓此也。

3、幸灾乐祸

【拼音】xìng zāi lè huò

【解释】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又《庄公二十年》“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典故】春秋时,晋国发生灾荒,请求向秦国买粮。大臣百里奚赞同卖粮,秦国给晋国支援了大批粮食,使晋国渡过了灾荒。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向晋国求援,晋国不肯帮助,大臣庆郑劝谏晋国君“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

参见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化干戈为玉帛”。

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拼音】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yān fù

【解释】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典故】春秋时,晋国的公子夷吾请求秦国帮他登上君位,答应事成之后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违背诺言,拒绝割让城池给秦国。晋国有饥荒,秦国给它运送粟米,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第二年,秦国有了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却不给。

在讨论是否给秦国供应粮食的时候,晋国大臣庆郑希望卖给秦国粮食,他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大臣虢射反对说“(我们已经违背了给五座城池的诺言,引起秦国的怨恨。现在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也不会有所减少)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晋国最终没有卖给秦国粮食。

晋惠公如此忘恩负义,激怒了秦穆公。秦穆公讨伐晋国,活捉了晋惠公。

5、化干戈为玉帛

【拼音】huà gān gē éi yù bó

【解释】玉帛玉和丝织品,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在此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

【典故】春秋时,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为妻,两国非常友好。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秦穆公帮助晋献公的儿子晋惠公继承了君位。

可是,晋惠公对秦国却很不友好晋惠公曾经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东边到虢略镇,南边到华山,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后来都赖掉不给了;晋国有饥荒,秦国给它运送粟米,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秦国有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却不给。晋国还在很多其他的方面背信弃义。秦穆公很气愤,所以带兵攻打晋国。

晋军三战三败,晋惠公带兵逃到韩地。秦军追到韩地,结果晋惠公被俘。秦穆公打算把他带到秦国去。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听说哥哥晋惠公被俘,认为晋惠公忘恩负义,现在又成了俘虏,是她的极大耻辱。于是,她领着几个儿女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满柴草。她派人捧着丧服前去迎接秦穆公,并且告诉秦穆公“上天降下灾祸,让我们两国国君不能用玉帛相见,而是大动干戈。如果晋国国君早晨进入国都,那么我就晚上自焚;晚上进入,那么我就早晨自焚。请君王裁夺。”秦穆公只好把晋惠公暂时安置在灵台。

后来,秦穆公与晋惠公讲和,把他送回了晋国,秦、晋两国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6、劳师袭远

【拼音】láo shī xí yuǎn

【解释】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典故】春秋时期,秦国在郑国的留守官员杞子派人告诉秦穆公,他已负责郑国京城北门的防务,要是秦国派兵来偷袭一定成功。

秦穆公去问蹇叔。蹇叔说“使军队疲劳而去侵袭相距遥远的地方,我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衰竭,远地的国家有防备,恐怕不行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费了力气不讨好,士兵一定有抵触情绪。而且行军走一千里,谁会不知道?”

秦穆公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攻郑,结果中了晋军埋伏,三人被俘。

参见成语“厉兵秣马”、“不以一眚掩大德”。

7、厉兵秣马

【拼音】lì bīng mò mǎ

【解释】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典故】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帮助郑国守卫都城。

公元前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内应。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他不听大夫蹇叔的劝阻,立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在这里做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弦高说“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弦高的这一举动,使秦军怀疑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进军犹豫不决。

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门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束载、厉兵、秣马矣”,即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对此,郑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说“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们的孟明视将军就要来了,你们跟他走吧!”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怏怏地下令撤军。

成语“厉兵秣马”即来自于典故中“束载、厉兵、秣马矣”,指准备战斗。

参见成语“劳师远袭”、“不以一眚掩大德”。

8、不以一眚掩大德

【拼音】bù yǐ yī shěng yǎn dà dé

【解释】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典故】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率领数万大军去攻打郑国,结果出师不利。回军途中,这三位将军在殽山遭到晋军的伏击。几万大军变成了几万亡灵,三位统军将领也被俘虏。还是靠了秦国公主——晋国的王太后文嬴说情,才得以逃回故国。

秦穆公并没有责怪这三位将军,他认为自己应该负领导责任,最大的过错在于自己的决策错误。而三位将军的丧师完败,则被说成是很小的过失。

秦国此前的出兵,曾经有老臣竭力反对。认为劳军远征没有秘密可言,极容易被打败。穆公被眼前可能得到的一时利益所打动,一意孤行的派出了远征部队,结果导致了这场失败。

正是因为这样,当三位统兵大将狼狈不堪地逃回来时,秦穆公身穿素服亲自到郊外迎接,对着回来请罪的几位败将放声大哭“都是我不听忠言的罪过啊,让你们受委屈了;没有及早的召回你们也是我糊涂啊,你们哪有什么过错啊?而且,我也不会因为你们有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就忘记了你们的许多优点。”

参见成语“劳师袭远”、“厉兵秣马”。

9、惴惴不安

【拼音】zhuì zhuì bù ān

【解释】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出处】《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

【典故】秦穆公死后,杀了许多人殉葬,其中有奄息、仲行、鍼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良臣勇将,号称“三良”。秦国人作了《黄鸟》这首挽诗痛悼“三良”。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

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临其穴,惴惴其栗。”人们经临他们的墓穴,想到君主的残暴,不禁“惴惴其栗”,意即不寒而栗、胆颤心惊。

这首诗描写三兄弟殉葬时的情景,表达了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及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愤怒和抗议。

10、唯利是图

【拼音】éi lì shì tú

【解释】图贪图;唯,只要。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是无意义,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唯图利”,只谋求利益。

【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典故】春秋时期,秦桓公经常不讲信义,他与晋厉公在令狐签订盟约,回国后就背信弃义,怂恿狄、楚去进攻晋国,他对楚王说“我虽然和晋国交往,但我只重视是否有利可图。”

晋厉公非常气愤,派大臣吕相去与秦国绝交。两国断交后不久就发生了战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