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能管王爷吗?王爷大还是宰相大
宰相能管王爷吗?我们知道,宰相是皇帝的智囊团,掌管国家大事,宰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他们的权力非常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决策。比比如宰相制度,就是由唐朝开始的,到了宋朝,宰相制度更加成熟,成为了一种官僚制度。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宰相都是男人呢?难道他们不怕怕自己的老婆被别人抢走吗?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古代的男人是没有妻子的,所以他们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一宰相能管王爷吗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名臣猛将数不胜数,以僧人的身份,帮助地方藩王起兵造反,最终夺得皇位的人,却只有黑衣宰相姚广孝一人。
对于这名“靖难第一功臣”,明成祖朱棣也是给予了他无限的荣光,封其为“荣国公”,让他以文臣的身份配享太庙,这是明代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人。
仅仅过去了105年,事情便发生重大改变,明代嘉靖皇帝亲自抹去姚广孝的荣誉,并将其移出了明代太庙。
那么,嘉靖为何要这么做呢?姚广孝的一生,又有哪些经历呢?
姚广孝
黑衣僧人,追随燕王姚广孝是长洲人,家中世代行医,从小便过得十分富裕。少年时期,姚广孝不顾家人的劝阻,非要剃度出家,并为自己取了一个“道衍”的法号。
明朝初年,姚广孝到嵩山寺游览,相士袁珙对他说道“你这个人非常奇怪,虽然一身佛家打扮,眼眶却是倒三角形,如同病中老虎,天性嗜杀好戮,将来必定会成为刘秉忠(元代的政治家、文学家)那样的人。”
听到对方夸自己,姚广孝也感到十分开心,于是他便抛下了钻研多年的佛学,转而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起了阴阳术数和兵略通史。
姚广孝
洪武八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召开僧人考核仪式,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参与其中,最终却没有获得一官半职,仅得到了一件僧衣作为赏赐。
彼时,同来的僧人宗泐,深知姚广孝的才华,不忍让他明珠蒙尘,于是便姚广孝安排到天界寺居住,最终谋得了一个小小的僧职。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病逝,身为皇帝的朱元璋悲痛万分,当即决定派出高僧随侍诸王,让各地的藩王们一起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朱棣和姚广孝)图片
同样,也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道衍和尚在僧录司官员的举荐下,见到了皇四子燕王朱棣,两人聊得非常愉快,朱棣主动邀请姚广孝前往北平,姚广孝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在抵达北平以后,姚广孝在明面上担任着庆寿寺的主持,暗地里却经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进行密谈,两人经常对国家大事进行点评,姚广孝也趁机提出了自己的抱负,并鼓动朱棣争夺皇位。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皇太子朱标尚在,燕王朱棣毫无可能,面对姚广孝的挑唆,朱棣总是沉默不语,没隔几天,他就找来姚广孝进行“闲聊”。
朱元璋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意外病逝,这让朱棣看到一丝曙光,他数次请求回京看望父亲朱元璋,结果却迎来了一顿痛骂。
在接下来的六年间,朱元璋的二儿子秦王、三儿子晋王相继离世,朱棣成为明面上的猪王之首。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名普通王爷,开始利用职权之便,频繁出征草原,扩大自己的军队。
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登基称帝,并实行了消弱各地藩王的政策。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周王、珉王、湘王、代王、齐王相继获罪,各地藩王惶恐不安,其中周王朱橚还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场削藩风波最大的目标便是燕王朱棣。
(姚广孝)图片
起兵造反,配享太庙而朱棣也深知这件事情,彼时的他并没有把握,能够战胜自己的侄子,姚广孝亲自入燕王府劝谏,朱棣问道“国家承平日久,百姓们支持朝廷,吾等何以为战?”
姚广孝大声回应道“我只知道天道,根本不懂民心。”
正是在姚广孝的一再坚持下,朱棣逐渐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开始在暗中拉拢军官,训练死士,计划阴谋造反的事情。
奉天靖难
与此,姚广孝还专门把燕王府的后院掏空,用厚厚的墙壁重新装修房屋,私底下在密室中打造兵器,养殖大量的鸡鸭禽类,隔绝了府内的敲击声。等朱允炆派臣子监视燕王府时,对方竟然完全不知道,朱棣准备造反的事情。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北平地区起兵,打着“奉天靖难”的名号,要求皇帝朱允炆诛杀奸臣黄子澄、齐泰等人。
对此,朱允炆不会同意,随即便派出大将李景隆,携带50万南军伐燕,眼见对方来势汹汹,朱棣将儿子朱高炽和军师姚广孝留守北平,自己跑到了大宁地区,找弟弟朱权强制借兵。
围攻北平
当时姚广孝守得十分辛苦,朝廷军队一连猛攻数月,北平城内依旧固若金汤,直到朱棣夺取了朱权的朵颜三卫,回师反攻李景隆的时候,姚广孝指挥士兵在夜间吊出城外,与朱棣里应外合,大败了李景隆的南军。
一年以后,朱棣率部南下,围困济南三个月,却始终未曾破城,燕军将领们纷纷请求撤军,朱棣死活不同意,结果姚广孝的一纸书信传来,朱棣立马率军退回了北平地区。
半年以后,朱棣兴兵南下,结果还是在山东地区打了一个败仗,大将张玉直接战死,朱棣悲痛不已,对于推翻朝廷一事也产生了动摇。
姚广孝(图片
而姚广孝却直接建言道“既然打不破这些城池,那我们就不要打了,直接进军京师,那里兵力薄弱,我们一定能顺利攻克。”
事后,朱棣采纳了这条建议,绕开山东等地,大军直接南下,从合肥、灵璧接连击败南军,然后又攻克了泗州、盱眙,兵锋直指应天府(南京)。
建文四年(1401年)六月,朱棣率军渡过长江,大军包围了应天府,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城投降,京师陷落,朱允炆不知所踪。
朱棣(图片
十天以后,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了侄子朱允炆的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并于次年为自己定下了永乐的新年号。
在朱棣成为皇帝的第二年,他便开始了对群臣的封赏,道衍和尚姚广孝被任命为太子少师(正二品)和资善大夫(正二品),每次与姚广孝交谈时,朱棣都会称其为少师,以示尊重,从不直呼其名。
后来,明成祖朱棣准备给对姚广孝进一步重用,并让他蓄发还俗进入内阁,姚广孝却以大事已成,功成身退为名,拒绝了这件事情。无奈之下,朱棣又送来华服、官邸、宫女等礼物,姚广孝仍旧不愿接受,每日只住在寺庙中,除了上朝就是回庙里念经。
姚广孝(图片
多年以来,朱棣南征北战,撰写了《永乐大典》,把首都从南京搬到了北平,这些国家大事,都少不了姚广孝的参与,两人的关系十分和谐,朱棣对姚广孝一直非常信任。
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身患恶疾,朱棣以皇帝之身,亲自前往探视,并寻问他有什么想要的,自己一定会为他寻来。
姚广孝说道“臣出身微薄,全赖陛下之信赖,才有今日之荣光,臣自知时日无多,有一心愿,万望陛下恩准,僧人傅洽入狱已久,望陛下赦免与他。”
朱棣(图片
对于姚广孝口中的“傅洽”,朱棣是知道的,对方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按照明朝皇室规定,每位亲王或者皇帝都有一名独自的祭祀人员,自从建文帝失踪以后,就有人举报傅洽可能直到建文的下落,所以朱棣才把对方抓了起来。
现在姚广孝要朱棣赦免傅洽,其实就是暗示朱棣不要再找朱允炆了,看着多年的老友,朱棣也不忍拒绝,最终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并宣布马上释放傅洽,而姚广孝也拖着病躯叩首谢恩。
姚广孝
数天以后,姚广孝因病去世,朱棣伤痛不已,接连两天没有上朝,并下令以僧人的礼制安葬了姚广孝,追赠其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等一系列封号,还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地碑文。
朱棣去世以后,太子朱高炽继位,为了表示对姚广孝的崇敬之情,朱高炽对其进行表彰,并特命姚广孝配享明成祖朱棣的太庙,这也是明朝整个明朝自太祖、太宗(成祖)以来,首个以文臣的身份进入太庙的人。
嘉靖皇帝
嘉靖出手,无情迁出按理说事情到了这一步应该已经结束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仅仅过去105年以后,明朝的另一位皇帝开始对姚广孝配享太庙一事产生反对意见。
这位皇帝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对于姚广孝这个人,朱厚熜其实本身没有什么意见,有三个原因,却让他不得不将对方从太庙中撵出来。
姚广孝的僧人身份,是明朝统治集团普遍的无法接受,因为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辅助君王创下伟业的,一般都是士族子弟出身,结果太庙里面供奉着一个僧人,这让那些读惯了四书五经的文臣们十分反感。
明朝文臣们
巧合的是,嘉靖皇帝还是出了名的道家信徒,对于佛家子弟进入自家祖宗的太庙,嘉靖皇帝自然也无法接受。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靖难之变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文官阶层逐渐兴起了一股同情建文帝的风气,甚至皇帝也没有阻拦群臣议论此事,大家不敢对明成祖朱棣不满,反而公开指责姚广孝鼓动藩王作乱,是个十足的大恶人。
而皇帝这边因为要保持明面上的国家稳定,自然也不会为一个曾经鼓动造反的人发声,于是久而久之,姚广孝就成明朝士人口中的乱臣贼子了。
明朝皇帝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嘉靖皇帝和其他皇帝不一样,他不是从父亲手中继承的皇位,而是从堂哥明武宗朱厚照的手中继承的皇位。
当时在即位的时候,嘉靖皇帝朱厚熜就跟文臣们发生冲突,文臣要求朱厚熜认叔叔孝宗皇帝为父亲,至于他的亲生父亲则尊为皇叔父,朱厚熜却不同意,毕竟人家是来继承皇位的,怎么就忽然换了个爹呢?
朱厚熜对文臣们说道“遗诏里让我来继承皇位,不是来当儿子的,我不能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干。”
嘉靖帝(图片
此后,双方据理力争,谁也不肯妥协半步,皇帝这个位置也不能一直空着,于是文臣们只能让朱厚熜先即位,然后再做打算了。
在嘉靖帝即位不久后,朝臣们便爆发了长达三年的礼仪之争,最终嘉靖帝以皇帝之尊,强行压下群臣的反对,将自己的亲爹兴献王追封为皇帝,表示自己是从生父手中继承的皇位,群臣不能再逼着自己认爹了。
,兴献王既然成为了皇帝,那么他就要进入明朝的太庙之中,结果这个时候,明朝的太庙位置刚好满了(太庙只能放九个牌位),于是他便要把一个皇帝迁出来,再把自己的亲爹放进去供奉。
明仁宗朱高炽
而一般迁出太庙的皇帝都是距离自己关系越远越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看起,朱厚熜一直看到了自己的堂哥明武宗朱厚照,开国皇帝朱元璋不能动,太祖(成祖)皇帝朱棣也不能动,那么还要距离自己辈分比较远的,那就只剩下明仁宗朱高炽了。
在把朱高炽迁出太庙的时候,他所追封的姚广孝便成了碍眼的东西,为了那点政治正确,嘉靖皇帝便生出了把姚广孝撵出太庙的想法。
姚广孝(图片
1530年,在嘉靖皇帝的授意下,李时、张璁等大臣上书,要求把乱臣贼子姚广孝迁出太庙,嘉靖也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一代黑衣宰相姚广孝,仅在太庙中享受了105年的香火,便成功被赶了出去,送到寺庙中继续供奉,结果还没等过上两年,嘉靖皇帝又开始大规模的崇道禁佛,姚广孝的香火也就彻底断了。
二宰相需要向王爷行礼吗
从封建等级来看是王爷大,因为王爷是皇帝封的爵位,在封建等级体系中是仅次于皇帝的第二高。丞相是国家行政职务,与爵位并不挂钩,没有爵位或者爵位低于王爷的丞相是不如王爷大的,见了王爷要主动行礼,走路要避让。从国家权力来看是丞相大,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首长,权力仅次于皇帝。而王爷只是有爵位,一般不掌握实权。假如王爷犯罪,丞相是可以惩办王爷的,实践中需要得到皇帝的许可。
三宰相见到王爷要下跪吗
不用,因为王爷是皇族
四宰相见了王爷要行礼吗
古代郡主一般都是王的女儿,她在见了皇帝,皇后,贵妃,公主,王爷,太子,皇子等人的时候,都要行礼。郡主是皇室中地位最低下的了.。她不可能住在宫里,所以宫里的人,除了太监和宫女以外都比她大。五宰相和王爷
宰相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朝廷制度里,对君王之下最高级别官员称呼。而宰相多是用来辅助君王或者君王子嗣,需要掌管国家很多重要和机密事情。
随着朝廷变化,每个朝代都有自己职位机制,宰相也跟着变化,从相国,丞相,大司徒到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再到同平章事,军机大臣,总理。
不论如何改变朝廷制度,这个关于宰相位置上所要承受能力,担负责任都是一样。
他们只能辅助君王,一代又一代,不能越俎代庖,他们即使有很大宏图,一旦捷越就是反叛。
而王爷,是古代帝王兄弟称呼,他们都是帝王亲戚,有是叔伯兄弟,有是亲戚旁系血亲。
一般都是和当时在位君王有血亲关联,要么就是君王破例亲自册封王位,一般这样情况十分罕见。
王爷在汉朝时期开始册封,那时必须是皇家子嗣,带有血缘关系才能继承王位,不是谁都可以。
在唐朝时期出现一个乞丐王爷,后来就把王爷这个位置改成由皇帝册封。
从实际权力范围将,还是宰相权势大一些,他们需要帮助皇帝来解决当时国家政策上遇见所有问题。
他们可以随时调阅各部上乘文件,经过商讨后可以下决断给皇帝提供线索。
可是王爷就不能,王爷就像一个地区大员外爷,他们多是被削去实权,只能在家在一个封地里享受荣华富贵,没有任何参与朝政机会。
也许会有一些个别王爷,受到皇帝给予特殊特权,可以留在朝廷上参与朝政,可是他权势没有宰相大。
很多王爷在册封后,就必须前往自己封地生活,没有皇帝召见,这个王爷是不可以回到京城。
所以在古代时期,王爷没有宰相权势大,是没有办法和宰相相比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