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资料 西湖的资料和
西湖的资料很少,只知道西湖在杭州城西,南宋时叫西湖,明朝改名为西湖,清朝时又叫西湖,民国时期,西湖更名为“钱塘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后才又恢复原名。那么,为什么叫西湖呢?这就要从西湖的历史说起了。
一西湖的资料
1、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2、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自古就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因为有西湖而被人称之为“天堂”,西湖因为杭州而成为一颗明珠。自古以来,“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西湖与杭州如水乳相容,相伴千百年来,构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1、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组成了西湖十景。
2、八十年代,经过评选,又新增了新西湖的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百度百科-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二西湖的资料简介50字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北宋刘永《望海潮》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中外的“人间天堂”;西湖景观承载各阶人士的审美需求;在中国“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美学文化背景下突出“精神栖居”;
西湖航拍图
西湖鸟瞰图
西湖自然山水的秀美不仅在湖,也在山;朦胧、含蓄、诗情画意;湖水群山紧密相依,湖光山色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也是山水画诗词文学的描写对象;
远眺断桥
雷锋塔
西湖周围群山自湖岸由近到远逐渐升高,分成三个层次,山体呈现小体量、多层次、低视角,天际线柔和委婉,形成典雅、秀丽、舒展、清丽的空间格调,湖中看景仰角10度以内比例恰好;
两堤三岛, 苏、白两堤横卧湖中,三岛点缀其中,宛若瑶池仙境,象征了秦汉以降的“一池三山”神话仙境形象;堤岛分割组织空间的方式,融合了江南特有的湖堤景观风貌,突出了大尺度的审美观赏功能,又丰富了景观层次;
三面云山一面城 城湖相依、和谐隽永;城与山水的空间尺度舒适、亲切,山与水自然和谐,精致细腻,宜游,宜观、宜想、宜留,有动,有静算是面面钟情,处处生景了
“西湖十景”涉及了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风雪、花鸟虫鱼等关于季节、时段、气象、动植物的景观特色;堤、岛、桥、圜林、宅院、佛寺、水上圜林、佛塔、亭、台、楼、阁等丰富景观元素;侧重表象出生动、静谧、隐逸、闲在、冷寂、禅净仙境审美主题;
一段文
在千年自然与人文交融演变过程中,“儒、释、道、”是贯穿中国发展历史的主要思想,也是中国造园理念的主要哲学源流,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岁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唐 白居易的《中隐》
唐代诗人白居易将“中隐”和圜林联系在一起;既解决了入世与隐居的矛盾,又能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成为文人士大夫隐逸的理想载体;
与文人情怀一同交融的人间天堂是佛门的肃穆;这里的寺庙园林,寺院林立,宝塔遍布。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一个忠于佛法的时代,使杭州获得了“东南佛国”的美称。传播佛教文化,使西湖的山水注入了文化内涵,也使西湖的自然山水和文化的结合有一个互动。
盛行建塔之风,是杭州在五代十国被称作“佛国”的一个重要标志。矗立在西湖周围的三座名塔——保俶塔、六和塔和雷峰塔,夕阳西照、塔影横空,金碧耀目
吴越时代的钱氏政权把杭州建成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千年中,钱氏精英不断涌现。
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依据,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个人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持躬不可不谨严 ,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决断, 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 ,向后看者眼界宽。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 ,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 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篇
欲造优美之家庭 ,须立良好之规则。父母伯叔孝敬欢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篇
深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者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
在杭州这片城市园林中,有皇帝的行宫,有人文内涵的生活环境,吸引着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前来建造私人宅园,这些小园林的主人,有宦官大臣,有文人墨客,有城市富商,还有戏曲界泰斗。
皇家圜林
孤山一带曾经是帝王的行宫,南宋理宗时在孤山南坡兴建了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大半孤山都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帝多次游西湖,又在孤山大兴土木,建造行宫。雍正很勤政,没有来杭州,就把行宫改为了寺庙,取名圣因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净慈寺合称为西湖四大丛林。
乾隆皇帝出行大致路线图。《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局部,清康熙55年至雍正5年间彩绘本。
现在俯瞰行宫,金黄的琉璃瓦顶即为文澜阁其中一处。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未时属羊。
文澜阁
名人丛林
孤山的文人雅客。把杭州园林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就了一座交织着人文自然之美的园林胜景-西泠印社。西泠印社以金石的理解来经营这个园林,整个园林文人气文人气非常浓。
西泠印社的建筑有隐有显、层次分明,有依山的小舍,临水的馆阁,层层有山、有水。从下而上,由浅入深,可谓渐入佳境。
“西泠”顶巅,临“四照阁”,登“题襟馆”入“鹤庐”,鸟瞰平湖,六桥烟柳,曲院风荷,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私人园林
借用杭州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是郭庄的一大特色,东借苏堤春晓之秀色,西依双峰之烟云,中有一处把三道粉墙中的扇形框景窗叠合在同一视线内而扇窗,又正对“六桥”,增加了秀丽风景的纵深感。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郭庄内的湖石假山,可以说是杭州园林假山中的“神品"。处处可使人领略古园假山皱、漏、透、瘦的湖石风采。
庄、庐
西湖的特点是庄、庐,不是苏州的园。那些庄、庐墅那些景点一个个散落在西湖边上,这是这种散漫的布局让杭州的私家园林完美地与西湖的大环境和谐相融,刘庄在建筑中采取了“框景”,“借景”的手法,从室内望去,东西南北窗外景色不同,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各异。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对于美好生活、天堂的向往。可能西湖就是最接近中国人梦想中的天堂的样子。
中国园林在人定胜天的漫长探索与追求中,却最终呈现出一个如此祥和隽永的美妙创造。让子孙后代在城市中共享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美景。这才是杭州园林最耐人寻味的审美价值。
三浙江西湖的资料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最为著名的特点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充分体现“雅、静、美”。
四收集西湖的资料
与商务谈判相联系的各种情况及其特征的有关资料。包括己方和对方及市场的资料等五关于瘦西湖的资料
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方志类)记载“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两湖本名保障湖。”“城西保障一河即旧所称炮山河者。襟带蜀冈。”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撰写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卷二十三江都县官河条目载“保扬河在府西四里,城北三里。旧有柴河,东达官河,西接市河入城……时又于近河东岸缘为城,上设敌台,以备敌寇侵逼,因名曰保扬。”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扬湖,“瘦西湖”之名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广为流传。
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其“乾隆二十二年……两岸皆建名园”,此时的“瘦西湖”便从一条河道成为了串联各园景观的名湖。再加上乾隆年间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赋诗《咏保障河》“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而使得“瘦西湖”名扬天下。 明代
明初,运河经过整修,又成为南北交通的动脉,扬州成为两淮盐运集散地经济复苏,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呈现复兴的状态。这一时期瘦西湖上出现了一座桥——红桥(现称大虹桥),红桥的出现为之后瘦西湖园林快速发展打下基础。客观地说这一时期是瘦西湖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在明末,人们开始关注瘦西湖。(参考资料 )
清初,这是瘦西湖园林整体发展的前期。在这一阶段,瘦西湖附近开始了有意识的园林造景,但由于规模不大,范围相对分散,瘦西湖园林主要还是自然景观,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
瘦西湖园林大规模建造是在乾隆时期,到清代中叶,瘦西湖园林在她的整个古代变迁过程中达到了顶峰,许多瘦西湖园林的景观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瘦西湖本身也随之一跃成为扬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参考资料 )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
随着交通失利,扬州最终失去了优越的交通地位,经济萧条,加上战争的破坏,瘦西湖园林在此阶段曾一度受到重创。但由于瘦西湖在扬州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阶段瘦西湖园林的建设依然是朝前发展着,虽屡次受到破坏,却也在不断的整修和复建原有景观,并且新增景观。(参考资料 )
建国之后,瘦西湖园林开始全面复修,在保留原有古典园林景观特色的又考虑现代人对景观功能的需求,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功能性建筑和相关设施。1980年代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2007年恢复四桥烟雨、石壁流淙等景点。水域不断地进行疏浚,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园林的占地面积也较之前更为广阔,景观更具有层次感和实用性,到2012年底,景区游览区面积已达33.66平方公里左右。(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