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十大未解之谜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3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河南永城十大未解之谜之一,至今无人能解。这个谜团就是“鬼谷子墓”。据说,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精通百家学问,被誉为“谋圣””,他的弟子苏秦、张仪、庞涓、孙膑、商鞅、吕不韦等人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这个墓穴就是他的墓穴,这个墓穴的主人却不是是他自己,而是另有其人。那么这个墓穴的主人是谁呢?他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

一、如何评价吕雉这个女人?她对汉朝功过如何?

优质答案1

史书虽然对吕后的政绩评价很好,但她一直是毒妇的代表,死后两百多年,汉光武帝刘秀撤下了她配食高庙的牌位,放到了墓地祭庙;用薄姬配享高庙,与刘邦一起受祭拜。往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由于吕氏是失败者,他们的历史被篡改的可能性很大。她虽然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人物之一,但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本文宗旨是从史料细节及推理还原她及吕氏的历史形象,有别于流俗形象。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

壹】吕后身世

吕后,也称高后,吕雉是流行的叫法,字娥姁,生了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流传到今天的正史正文没有“雉”这个名称。《史记》正文就叫吕娥姁,古注称名讳为雉,字娥姁。为《史记》作注的裴骃是南朝·宋人,司马贞是唐朝人。为《汉书》作注的颜师古也是唐朝人,他引用荀悦“讳雉之字曰野鸡”,荀悦是东汉末年人,著有《前汉纪》一书,但流传到今天的版本没有这句话,“讳雉”就是出现“雉”字要用“野鸡”代替,称为避讳,而汉朝避讳不严谨,《史记》《汉书》《前汉纪》都出现了雉,所以以此判断是靠不住的,古注给吕后定了正名和别名(字)也靠不住。

《史记·外戚世家》太史公曰汉兴,吕娥姁为高祖正后。

《史记·吕太后本纪》裴骃【集解】注引《汉书音义》曰讳雉。司马贞【索隐】注讳雉,字娥姁。

《汉书·高后纪》颜师古注引荀悦曰讳雉之字曰野鸡。颜师古曰吕后名雉,字娥姁。

《前汉纪·孝成皇帝纪二》有雉飞集于庭,历阶升堂而雊。

史书没交代她的出生年月,古代重男轻女说得过去,但刘邦的也没有交代,也是古注补充了,根据他的可以推断吕后的生年。刘邦生年有两种,《史记》裴骃注引用魏晋人皇甫谧所说为前256年,《汉书》颜师古注引用东晋人臣瓒(史失其姓)所说为前247年。如果吕后是刘邦的原配,按古代习俗,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而嫁,比刘邦小5岁,推断吕后大约于前251年或前242年出生。

《史记·高祖本纪》裴骃【集解】注引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

《汉书·高帝纪下》颜师古注引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令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年十五而嫁。

但麻烦来了,吕后的儿子刘盈于前210年出生,刘邦时年46或37岁;吕后时年41或32岁;41是超高龄产妇,32是高龄产妇,古代医术远比不上现代,母婴都危险。史书交代也模糊,只说她是高祖没有显贵时的“妃”,妃有两义,一为妻,一为妾。刘邦有个庶出的长子叫刘肥,曹氏所生,史书称外妇,于正妻以外另娶的妾或私通的妇人,她是原配的可能性大,虽然刘肥没立为太子,但刘邦称帝第二年(高祖六年,前201),就封他齐王,七十座城池为食邑,享有税收,只要能说齐国话的人都为他的臣民。从受封来看很受宠爱。史书前后不一,前面称刘肥是庶长子,后面称刘肥的儿子刘襄为嫡长孙;古代正妻(皇后)生的儿子才可能是嫡子,嫡子的儿子才可能是嫡孙。,吕后死后,肇事发兵诛灭吕氏的就是刘肥的儿子刘襄,刘邦其他儿孙都没什么动静。

《汉书·惠帝纪》(惠)帝年五岁,高祖初为汉王。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

或言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適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长孙,可立也。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乃说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长孙也,当立。

吕后父亲称吕公,单父人(今山东单县)。他和沛县县令关系好,为了躲避仇家到沛令家做客,干脆就在沛县安家。1、当时县令的权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确立郡县制,县为地方二级行政机构,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命,万户以上设令,万户以下设长,秩(俸禄)千石至六百石,职掌治民,赋役,狱讼,上计(上报朝廷)等一切事务,无所不管。佐官为丞(副)、尉(军政),也由朝廷任命,属吏有诸曹(各部门)掾史、书佐等,由县令自行任命。吕公能和一个“土皇帝”关系不错,推出他不是平民。2、吕公避仇有讳称的可能。项梁就是因为杀了人,才带着项羽躲到吴地,只是没有明说被当地通缉而已。也说明吕公有一定的门路。

《史记·高祖本纪》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吕公把吕后嫁给刘邦是一段传奇。话说官吏们听说县令家里来了贵客,都去送礼祝贺。刘邦当时是亭长,便谎称“贺钱一万”,实际一文没有。吕公善于给人看相,他一见刘邦,就很敬重,酒宴后对刘邦说“我从年轻时就喜欢看相,看过的人太多了,但还没有见过像你这么富贵的相貌。我有个女儿,想许配给你当妻妾。”原文“箕帚妾”是妻妾的谦称,到底是妻还是妾?不明。然后吕母生气地说“你总认为这个女儿与众不同,要把她嫁给贵人。沛县县令跟你的关系好,向你求娶,你都不答应,如今为何胡乱许给了刘季?”吕公说“这不是你们妇道人家所能理解的。”于是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这段瞎编的故事不值一驳。但真实情况是什么呢?没有资料佐证,无从得知。

《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陌生老父看刘盈为贵相的故事颇为荒诞。刘邦当亭长时,曾告假归田务农。吕后带着两个孩子在田间除草,有个老头路过,讨要水喝,吕后给了,老头看了吕后说“夫人是普天之下的大贵人啊。”又请他给两个孩子看相。看了刘盈说“夫人所以能够显贵,就是因为这个男孩。”又看了鲁元公主,说也是贵相。刘邦回来听说以后,追上老头,老头说“你的夫人和孩子所以富贵,都是由于你,你的相貌贵不可言。”1、既然吕公本身就会看相,他于汉四年才去世(前203),又冒出一个陌生老头看,显得多一份佐证,不过看相是玄学,没什么必然因果关系。2、秦设十里一亭,为防盗、捕盗、预警、邮传机构,亭长还兼理辞讼以及押送役徒。难道有闲工夫亲自务农?不聘请佣工?比如陈胜曾经就是佣工。3、刘邦在秦始皇时因为押送役徒去骊山(今西安临潼区),路上逃跑了很多,干脆都放了,并说“你们都去吧,从此我也要逃亡了。”然后史称秦始皇常说“东南方有天子之气”,便东游把它镇压住(厌yā胜,巫术),刘邦躲到芒砀山去了(芒山、砀山合称,今河南永城市北),而刘盈在秦二世元年才出生,哪里会在秦始皇时被来历不明的老头看了相呢?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临泗侯吕公。以汉王后父赐号。元年封,四年薨。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

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

贰】吕氏功勋

汉朝的江山是皇帝与外戚、宦官共享的,这话不错,宦官掌握行政,头目“中书令”为实际宰相,掌握兵权要到东汉末年;而外戚从汉朝打江山起就开始掌握部分兵权。刘邦打下江山,大功臣韩信、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樊哙、灌婴等都有传记,而吕氏除了吕后就没有传记了,容易被忽略。通读就能发现吕氏功不可没。史书直称吕氏辅佐刘邦平定及统治天下,天下大安。措辞非常不一般。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吕氏佐高祖治天下,天下大安。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汉兴,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

吕后有两个兄长被刘邦封侯,吕泽,吕释之。都为将领,共同攻下三秦;汉二年(前205)春,刘邦劫持五国诸侯兵五十六万伐楚,周吕侯吕泽率军先入砀(治所今河南永城市东北);刘邦拿下彭城,置酒高会;四月,项羽帅三万骑兵从齐国杀回,刘邦军败彭城,剩下几十骑仓皇逃窜,投奔驻扎在下邑的吕泽(治所今安徽砀山县),他又发兵辅佐刘邦;六年(前201)又封吕泽为令武侯;之后死事(为朝廷而死),具体原因无载。而吕释之在汉二年六月刘邦入关中时去了沛县,保护吕公、刘邦父亲太上皇;天下平定,封建成侯。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六年正月丙戌,令武侯吕泽元年。

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

《史记·项羽本纪》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彭城兵败是刘邦一生中最大的挫败,也是最危险的时刻,吕泽收留了他并继续辅佐,实为雪中送炭。所以四月兵败,六月入关,马上立刘盈为太子,是对吕氏的笼络和报答。太子是储君,未来的皇帝,帝制时代,皇帝是富贵的最大靠山。除了吕氏家族立了大功,其他外戚没有军功记载。

《史记·高祖本纪》败后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

叁】诛杀戚姬

刘邦有记载的妃子八个,曹氏、吕后、石姬、戚姬、薄姬、赵子兒、管夫人、赵姬。儿子也有八个,曹氏生刘肥,吕后生刘盈,戚姬生刘如意,薄姬生文帝刘恒,赵姬生刘长,其他妃子生了刘友、刘恢、刘建,母不详。能和吕后争权的只有戚姬,戚姬的家族没有具体交代,戚姬很受宠,如意几乎多次取代太子,他生于秦二世三年(前207),高祖七年(前200)封代王,九年徙为赵王,不去封地,而留在京师。三年后刘邦去世,惠帝即位(前194),如意被吕后杀死。

《史记·吕太后本纪》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汉书·外戚传上》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几代太子者数。

吕后为了不让儿子被如意取代,请大神下山,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吕后日夜忧心,终于派吕释之劫持了张良,要他想办法,张良说皇帝对此四人尊敬备至,找了好多年都找不到。如果太子卑辞厚礼请到四人,那就有办法了。于是吕后命吕释之找到了四人,还住在他的侯爷府。只因为刘邦轻慢辱士,所以躲避,而太子仁慈,所以出山为太子老师。刘邦感慨万分,只好不废太子。这个故事被津津乐道,扯淡得厉害。1、刘邦既然轻视士人,为何又对此四人尊敬非常?2、吕释之能找到此四人,为何张良不能帮助刘邦找到?司马光就不信,他说刘邦威猛暴烈,并非惧怕士绅的议论,而是大臣都不同意,怕他死后赵王如意孤立,如果他下定决心要废太子,立如意,像张良这种心腹都没办法,所以张良说不是言语能够解决的。山林中四个老头的只言片语又岂能让刘邦放弃决定呢?

《通鉴考异》高祖刚猛伉暴,非畏缙绅讥议者也。但以大臣皆不肯从,感身后赵王独立,故不为耳。若决意欲废太子,立如意,不顾义理,以留侯之久故亲信,犹云非口舌所能争,岂山林四叟片言速能柅其事哉。

明确记载了不同意废太子的除了张良,还有太子太傅叔孙通,御史大夫周昌。樊哙虽没有记载,但他是吕后妹妹吕媭的丈夫,联姻利益共同体。如果刘邦决意立如意,不是没有办法,逐步让戚氏成员掌握禁军兵权,朝廷要害职位也安插戚家人,等刘邦一死,大臣想反对都难,除非政变成功。但找不到任何戚家人事职位的记载。

《史记·留侯世家》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史记·张丞相列传》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刘邦刚死,吕后就把戚姬关进了宫中监狱。又多次派使者从赵国招如意到长安(记载相矛盾,如意未去封国,一直留在长安),惠帝亲自去霸上迎接入宫,和如意共起居、饮食,吕后没有下手的机会。惠帝元年(前194)十二月,惠帝晨射,而如意还小不能早起,太后闻讯,鸩杀如意。然后断(断的本意为截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致聋,致哑,使其居厕中,称为人彘,然后招惠帝去看,惠帝得知是戚姬,于是大哭,卧病一年多,后派人对吕后说“这超出了常人的行为,我虽为太后儿子,但不能治理天下。”从此日夜饮酒淫乐,不理朝政,因为受了惊吓所以有病。这段最表现吕后狠毒。但问题是1、惠帝如果要保住如意就不会离开他身边,如意不能早起,不晨射就可以了。2、手是腕关节到指尖,把戚姬手截了不一定会死;而足是下肢,从腹股沟到脚,截下肢是高位截肢,在没有无菌、麻醉、止血、输血技术的情况下,还能存活是不可能的。吕后要杀如意和戚姬是可能的,但不会有活人彘。3、惠帝生于战乱,长于战乱,不至于如此脆弱不堪。倒是他身体不好,22岁就去世了,刘邦因这点要废他的太子之位是很可能的,因为身体好是封建权力继承人的资本之一。

《汉书·外戚传上》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几代太子者数。

《史记·吕太后本纪》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至于他不理国事与其他记载相矛盾,表明实际并非如此。1、礼法和宗庙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关乎国体,惠帝非常重视,是亲政的表现。惠帝即位,对太傅叔孙通说“大臣们对朝拜、祭祀宗庙的礼仪还不熟悉。”于是让叔孙通为太常(主掌礼部),汉初各种礼法都是叔孙通制定的。惠帝住未央宫,因为常去长乐宫朝见吕后,出行就得戒严清道,很不方便,于是决定在两宫之间架设一座复道(天桥),已经修了一大半。叔孙通上奏,私下对惠帝说“陛下,怎能在高祖庙的头上走来走去呢?”惠帝听了大吃一惊,说“赶紧把复道拆掉。”叔孙通说“君主是不能有错的。既然已经开建,又拆建,不等于表明君主做了错事吗?不如在渭河北边再建一座新庙,以后到新庙里去祭拜,而且扩充宗庙也是子孙孝顺的表现。”于是惠帝立即下令修建新庙,刻意命名成“原庙”。有一次,惠帝到离宫春游,叔孙通说“古人在春天用鲜果献祭祖先,现在樱桃熟了,陛下可采些回来祭祀宗庙。”惠帝赞同。汉朝用鲜果献祭宗庙由此开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

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柰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

愿陛下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上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

2、关心宰相人选。萧何与曹参一向关系不好,后来萧何病重,惠帝亲自探病,问萧何“百岁之后,谁可以接替您为宰相呢?”萧何回答说“最了解臣子的莫过于君主。”惠帝说“曹参可以吗?”萧何叩头回答“陛下英明!我死而无憾了!”这段表现萧何外举不避仇,也体现出惠帝重视朝政,宰相为皇帝行政最大助手,人选很重要。

《史记·萧相国世家》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

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3、责问宰相。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代为相国,但不问国事,惠帝认为被他轻视。于是对他儿子太中大夫(宫内侍从皇帝左右,参谋议政)曹窋说“你回去私下问你父亲‘高皇帝刚刚去世,新皇帝还很年轻,您作为相国,为何整天饮酒,不关心国家大事呢?’不要说是我让你问的。”于是曹窋休假回家,向曹参表达了上述意思。曹参一听很生气,打了曹窋板子,说“你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国家大事不是你应当过问的。”第二天上朝,惠帝责备曹参。曹参请罪,说了一翻“萧规曹随”的理由,大意是“无为而治”的那一套,惠帝认为他有道理。

《史记·曹相国世家》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4、惠帝还关心吕后的私事并介入,此事关乎皇家颜面。审食其初为舍人,侍奉太上皇、吕后和惠帝,后来吕后被楚军俘虏,审食其随同入楚侍奉一年,对吕后有大恩,高祖六年封为侯,不过“辟阳”是不是当时他的封号,待考。由于深受吕后宠幸,被大臣毁谤说他行为不正(被猜测成男女关系),惠帝大怒,派人捉拿审问,要杀了他。而吕后似乎羞愧,难以言说澄清。后来通过一个叫朱建的人游说了惠帝的宠臣闳孺,向惠帝说情,才不了了之。这条记载不假的话,惠帝至少掌握了部分实权,有诛杀太后宠臣的能力。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辟阳。以舍人初起,侍吕后、孝惠沛三岁十月,吕后入楚,食其从一岁,侯。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

5、惠帝还有封王的能力。王死了,继承人世袭需要朝廷同意。他的长兄齐悼惠王刘肥死了,惠帝便命张良封他儿子刘襄为齐王,而且齐王明说“惠帝死了,吕后才掌权”。如果不是惠帝,而是吕后封的,就能反证吕后对刘肥这一枝并不坏。惠帝死后,她还封刘襄的弟弟刘章为朱虚侯,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他,封刘章的弟弟刘兴居为东牟侯,都在宮禁中当任警卫。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孝惠崩,高后用事。

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卫于汉,吕太后封为朱虚侯,以吕禄女妻之。后四年,封章弟兴居为东牟侯,皆宿卫长安中。

从以上5点可以判断惠帝并非傀儡皇帝,并非完全受吕后操控,不过问朝政为假,关联推断吕后把戚夫人虐为人彘也没可信度。还有重要一点,吕后没有诛杀戚氏家族的记载。戚姬是有亲属的,在樊哙传记有一句交代。由于樊哙是吕后妹妹吕媭的丈夫,是为吕党。于是有人说“等皇上(刘邦)一死,樊哙就会发兵把戚氏和如意的亲属诛杀殆尽。”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肆】无诛功臣

刘邦是杀走狗的代表,夺取天下后,除了赵王张敖被贬成侯爷,长沙王吴芮太偏远,其他异姓王都被杀了或者跑了。史称韩信被吕后所杀,彭越被杀也和她有关。陈豨谋反前韩信便和他“串通”,已反,韩信暗中派人对他说“尽管发兵攻打,我从中助力。”于是韩信与家臣谋划在夜里假传诏书,释放奴隶、罪犯,武装起来,袭击吕后和太子,一切都部署好了,只等陈豨的消息。韩信的一个家臣得罪了他,被关了起来,准备杀掉。于是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密。吕后想召韩信进宫,又顾忌他的党羽,怕打草惊蛇,于是与萧何商量,谎称陈稀已被斩首,让诸侯和百官入朝庆贺。萧何对韩信说“即便有病,也勉力进宫祝贺。”于是韩信去了,吕后命令武士把他绑了,杀于长乐宫钟室。他临死前说“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劝告(三分天下),今天竟被女人所骗,难道是天意?”接着被夷灭三族。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项羽被灭,韩信的兵权就被袭夺,封为楚王,然后借口他谋反,贬为淮阴侯,没有去封地,而是在京师修订兵法。史文中透漏,他欲假传诏书。诏书盖有印玺,可以伪造,传达命令赦免征调奴隶和役徒需要符节,调兵用虎符,其他用竹符或木符,另一半在官吏手中,要合符才行,合不上无法通过,否则假冒就太容易了。史称当年赵高和李斯策划沙丘政变,就是因为符玺都在胡亥和赵高手上,所以立太子是李斯和赵高一句话的事,沙丘政变不一定为真,但表明符玺的重要性是可信的。且当时要杀韩信太容易了,他没兵权,派一小队人马很容易拿下,用不着骗进宫多此一举。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汉书·艺文志》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

《后汉书·志·百官三》尚符玺郎中四人。本注曰旧二人在中,主玺及虎符、竹符之半者。

《史记·李斯列传》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陈豨在高祖十年九月(前196)“谋反”,刘邦亲自追剿,到达邯郸时,命令淮南王彭越亲自带兵前来。彭越托病不行,只派手下将领率兵前往。后来他的太仆(主掌车马)向刘邦报告彭越谋反。于是派人暗中抓捕彭越,囚于洛阳,有关官员审问并奏报已具备谋反证据。但刘邦赦免了他,贬为平民,发配到蜀地青衣县(今四川名山县北)。走到郑县时(今陕西华县),正巧吕后从长安到洛阳去,遇见了。他向吕后哭诉自己无罪,请求回到老家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为民。吕后许诺,又把他带回洛阳。吕后对刘邦说“彭越可是壮猛勇士,把他发放到蜀地,留下后患,不如杀了。我已经把他带回来了。”于是吕后指使彭越的私臣诬告他谋反,接着廷尉(最高司法)王恬开奏请诛灭彭越及家族。刘邦同意,于是把他枭首,灭族,封国废除。1、既然要杀,直接命人在流放途中杀死就可以了,这种例子在古代太多了。2、她的进言也显得突兀,彭越和刘邦一起灭项羽,难道刘邦不清楚他是什么人?3、即使吕后进言诛杀,也不是主犯,最多是胁从。况且她掌权后也没杀过一个开国武将和文臣。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

伍】少帝赵王

诛杀吕氏以后,大臣们说孝惠无子,是诈取后宫人的儿子为子,后宫是皇帝的后宫,难道惠帝的儿子都是后宫女子和别的男人生的?唐代贞观时国子博士刘伯庄说“美人原本被吕氏的人临幸,怀孕而入宫生子。”汉朝偶有宫闱艳闻,也不至于这么乱。他儿子有记载的有七个,前少帝(名不详)、刘强、刘不疑、后少帝刘弘、刘太、刘武、刘朝;母皆不详。惠帝刚死,就立了前少帝,吕后四年(前184)废。原因是惠帝皇后无子,吕太后让皇后把少帝称为自己的儿子,把他母亲杀了。少帝可能听说了此事,就说“怎能杀了我母亲,把我说成皇后的儿子,等我大了一定报仇。”吕后知道了,于是废了前少帝,并幽杀。惠帝的皇后是他的外甥女(名不详,魏晋人皇甫谧称名嫣),吕后的外孙女,吕后女鲁元公主和赵王张敖所生。张皇后是惠帝四年(前191)立的,假设这年有后宫美人怀孕了,她夺为己有,到高后四年(前184)前少帝被废,前少帝才6岁。《史记笺证》引郭嵩焘说“惠帝崩,太子即位,年三岁耳。立四年而太后废之,其年不过六七岁。”且史书原文为少帝“或闻”,也许听闻,是不肯定的描述,所以这段可信度很低。

《史记·吕太后本纪》孝惠崩,太子立为帝。帝壮,或闻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

《史记·外戚世家》吕后长女为宣平侯张敖妻,敖女为孝惠皇后……终无子,诈取后宫人子为子。

《汉书·惠帝纪》四年冬十月壬寅,立皇后张氏。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四(年)。废少帝,更立常山王弘为帝。

惠帝一死,吕后把他的儿子全都封王,这些都是她的亲孙子。古代重男轻女,但吕后对外孙都很好,女儿鲁元公主和赵王张敖生了鲁王张偃,由于父母早逝,她又封张敖以前的姬妾所生的两个儿子为诸侯,一同辅佐张偃,对外孙都这么好,关联推断对亲孙就更不会差。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后元年。王孝惠诸子。

《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欲王吕氏,先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子朝为轵侯,子武为壶关侯。

高后为外孙鲁元王偃年少,蚤失父母,孤弱,乃封张敖前姬两子,侈为新都侯,寿为乐昌侯,以辅鲁元王偃。

后两任赵王刘友、刘恢都是刘邦的儿子,吕后要杀他们是可能的,他们虽然和吕氏联姻,但似乎都不喜欢。《史记》说刘友是被幽禁而死,《汉书》说他自杀,有点出入。刘恢是自杀。临死前两人都作了歌赋,刘友的还被记录下来并收录在朝廷图书总目中。燕王刘建是自己死的,吕后只杀了他的儿子,除掉了封国。还有齐王刘肥也是自己死的,儿子刘襄为王,刘章为朱虚侯,刘兴居为东牟侯,并且吕后朝入宫负责保卫工作。薄姬生的代王刘恒(文帝)、赵姬生的刘长也没被她所杀。赵幽王刘友的儿子也没被她所杀,后来长子刘遂、弟弟刘辟强被文帝封王。为什么同是刘邦和其他妃子生的子孙,吕后会区别对待?假设吕后为了权力,害怕刘氏反对,就应该把刘氏其他子孙都杀了。有的杀,有的不杀,有的父死杀子,有的杀父不杀子,这就不好理解了。这种前后行为不一致的记载是削弱她逼杀两赵王和燕王后代的证明。

《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王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民冢次。

《汉书·诸侯王表》赵幽王友……高后七年,自杀。

《汉书·艺文志》赵幽王赋一篇。

《史记·吕太后本纪》王(刘恢)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王悲,六月即自杀。

九月,燕灵王建薨,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杀之,无后,国除。

《史记·孝文本纪》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长子遂为赵王。

陆】诛灭吕氏

诛灭吕氏有个最关键的人物郦寄,他是开国功臣郦商的儿子,郦商是老将,随从刘邦起事,军功显赫,后来还平定英布有功。齐王刘襄发兵起事,吕禄、吕产派老将灌婴帅军前往镇压,灌婴屯兵荥阳观望风向,并与齐王约盟。吕禄、吕产分别掌握南北两营禁军,军中被吕氏占据,大臣害怕性命不保。太尉周勃没有兵权,无法让吕氏就范。这时陈平和周勃相谋划,劫持了年老有病的郦商,要挟郦寄去诓骗吕禄,因为他和吕禄的关系非常好,吕禄很信任他。结果他骗到了吕禄的北营兵权,周勃得到兵权,便诛杀吕禄、吕产,吕氏无论老少都被斩杀,史称“郦况(寄)卖友”。故事结果可信,但郦寄诓骗时所说的言语难以置信。他对吕禄说“高皇帝和吕后共同平定天下,刘氏的人封了九个王,吕氏的人封了三个王,都是大臣们商议好的,已公布于天下诸侯,诸侯都认为封得恰当。如今吕后驾崩,皇帝年少,您身为赵王,不去封国而为上将屯留京师,所以被大臣猜忌。您何不归还将印,把兵权交给太尉周勃,并请梁王吕产归还相国印,与大臣盟约,齐王刘襄必定罢兵,大臣释疑,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是万世之利(的良策)啊!”《汉书》就写出了相排斥的话,说“吕禄和吕产掌握兵权把持朝政,自知违背高祖的非刘氏不能封王的盟约,害怕被大臣及诸侯王诛杀,所以阴谋作乱。”虽然为了谎称是吕氏作乱在先,透露了吕禄、吕产害怕被大臣和诸侯王诛杀,那么吕禄又怎么会把兵权交出去送到大臣手中呢?一旦兵权易主,就成了待宰的羔羊,难道他连这个厉害关系都不知?

《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王禄、梁王产各将兵居南北军,皆吕氏之人。列侯群臣莫自坚其命。

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汉书·高后纪》上将军禄、相国产颛兵秉政,自知背高皇帝约,恐为大臣诸侯王所诛,因谋作乱。

况且吕后在临死之际还告诫了他俩“高皇帝与大臣盟约,如果非刘氏的人为王,天下共同打击。如今吕氏为王,大臣心中不平,我即将就木,皇帝年少,大臣们恐怕要生变乱,所以你们要占据兵权保卫皇宫,不要为我送葬,免得被人所制。”即算这段临终告诫是编造的,以吕后的精明,她看中的接班人不会弱智无知,且把他俩安插到核心,肯定认为他俩资质和历练都不错。后人认为他俩是庸碌之辈,这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按史书的描写简直如同儿戏!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还有几条可疑的地方。吕禄认为郦寄不会欺骗自己,便把自己的印玺交给典客刘揭,典客是外交长官的职称,接受上将的印玺不合礼制,应该交给专门管符节的人、再交给周勃。交兵权肯定要交虎符,没有就不能调兵,史书行文不明晰,不能判断是否也先交给了典客,典客再给了周勃。而年表中说典客“夺”了吕禄的印玺,还关宫门不让吕产进宫。这条记载更与制度相悖,宫门由南营禁军把守,外交长官是指挥不动的,而吕产才是南营禁军的实际最高长官。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禄以为郦兄不欺己,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以典客夺赵王吕禄印,关殿门拒吕产等入。

南营专门负责宫门屯兵保卫皇宫,长官是卫尉,汉初有未央卫尉和长乐卫尉,周勃当时只取得了北营兵权,忌讳吕产掌握的南营兵权,害怕胜不了吕氏,不敢公开宣言诛杀吕氏,可以推断他指挥不动南营兵马。史书说他竟然可以命令(未央)卫尉不要让吕产入宫,这就无法解释了。长乐卫尉是吕更始,吕氏的人,被周勃调给朱虚侯刘章的一千人部队给斩杀了,似乎长乐卫尉不敌一千人,不知他的宫门屯兵有多少?从长乐卫尉的人可以推出未央卫尉的人应该也是吕氏,周勃竟然可以指挥,太奇怪了。由于缺乏资料,真实原因和细节无法还原了,反正史书的描述不靠谱。

《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兵考二》以此知南军为宫城兵,而卫尉主之。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遂将北军。然尚有南军……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

太尉令朱虚侯监军门。令平阳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

朱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

相比之下这帮大臣和汉文帝才狠毒,斩尽杀绝。夺权成功后,派人把吕氏男女都抓捕了,无论老幼都斩杀,又捕斩了吕禄,仗杀了吕后的妹妹吕媭,诛杀了燕王吕通,废了吕后的外孙鲁王张偃。然后迎立代王听政,他就是汉文帝,夜晚,有关官员分别行动,在京师府邸诛杀了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和少帝刘弘(刘义,后改名弘),这四个都是未成年人,被大臣们或文帝污蔑成吕氏所生并诈称惠帝子,但史书在年表里有明确的记载,都是惠帝的儿子,文帝的亲侄儿。没有已听政的代王之命令,有关官员敢杀皇家子嗣吗?吕氏是外戚,惠帝子是亲戚,大臣们为了长久的富贵,文帝为了无上权力,对亲戚痛下毒手,沿袭秦制的恶果而已。

《史记·吕太后本纪》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媭。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

代王遂入而听政。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代王立为天子。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义,孝惠子,故襄城侯,立为帝……朝,惠帝子……武,孝惠帝子……王太元年,惠帝子。

微信公众号

猪猪大师

优质答案2

吕后是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对她的历史作用、功过是非的评价也不简单。吕雉与武则天、慈禧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被讨论最多的三位女性。

值得肯定的方面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的女主,她鼓励生产、减免赋税,废除苛法,这些德政对稳定汉初的社会,推动汉初经济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不会给吕雉客观公正的评价,因为在男权社会,吕雉女主临朝,不仅使传统的“妇人不得预政”失效,整个封建统治思想也面临挑战。

在经济上,她鼓励生产,减轻税赋,为长安后来成为当时的世界性大都市奠定了基础。在法律制度上,吕后废除了诛三族罪并三次大赦天下,这缓和了当时统治阶级和百姓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在文化思想上吕后废除了“妖言令”“狭书律”,这表明了汉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控制的松弛,这对汉初思想文化一度活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民族政策上,吕雉继续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在其主政的十多年,汉匈之间边境总体安定。吕后的统治,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全面坚实的基础。

吕雉的身上固然存在着残忍等缺陷,但她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瑕不掩瑜。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对中国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饱受诟病的方面

吕雉因为对戚夫人施行“人彘”酷刑而在民间留下极为残暴的丑陋形象,再加上她诛杀功臣韩信(竹枪刺死韩信为民间杜撰)。吕雉的狠毒让人不寒而栗,这也是源于她非常人的苦难经历造就的。残酷的政治斗争磨练了她的心智,使她在权力上很有手腕。吕后强硬干练、当机立断,城府极深,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政治斗争经验。吕后称制后大封诸吕的行为也被民间诟病,得不到民间价值观的认同。


雲绯文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