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死因之谜(胡惟庸谋逆之谜)
胡惟庸死因之谜,朱元璋为何如此痛恨胡惟庸?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开。其实,朱元璋之所以这么痛恨胡惟庸,主要是因为胡惟庸在当官期间贪污受贿,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在胡惟庸被杀之后,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最终全部被杀。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痛恨恨他的家人呢?这还要从他的一个举动说起。当时,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在他登基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开始大肆屠杀功臣。
一、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优质答案1
胡惟庸被朱元璋所杀,并不是因为谋反,而是朱元璋为了废除丞相,收归丞相的权力,把所有的权力就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上。把胡惟庸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把胡惟庸包装成一个奸臣,朱元璋那样做无非是为自己的行为推卸责任罢了。胡惟庸是朱元璋权力欲望的牺牲品,是一颗悲催的棋子罢了。
明史中记载胡惟庸因为想谋杀朱元璋所以被杀的,这就是“云奇告变”事件。当时胡惟庸家里的水井居然长出了石笋,那就是祥瑞啊!于是胡惟庸就请朱元璋去他家里看。朱元璋去到胡惟庸家里路上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叫云奇的太监跑出来,拦着朱元璋不让他走,侍卫差点把云奇给打死,云奇缺一直用手指指着胡惟庸的家里。朱元璋警觉了,就上到一个高楼,向胡惟庸家里望去,结果发现胡惟庸家里有很多拿着刀枪的士兵,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想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有很多漏洞,胡惟庸为了谋杀朱元璋为何搞的那么明显的,何况朱元璋的锦衣卫也不是吃素的,胡惟庸有动作还轮的到一个太监去告密,显然史书是编造一个故事罢了。
胡惟庸的被杀和朱元璋的对权力的欲望无止境有关。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那种权力的滋味,朱元璋想要永远抓在手里,不过现实情况却不随朱元璋的意。明初时皇权并不是最大的,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帝的权力。朱元璋不能忍受相权对皇权的挑战,于是他开始计划怎样废除丞相制度。如果突然间冒失失废除,大家肯定有意见的,所以朱元璋计划了十几年了,而胡惟庸就是一颗棋子。
明初时,朝廷有两派势力,一派是丞相的李善长的淮西派,一派是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刘伯温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两派是敌对关系。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在李善长的提携下,胡惟庸步步高升,做到了参知政事,就是丞相的副手。李善长退休后,朱元璋想胡惟庸当丞相,刘伯温是反对的,后来朱元璋还是让胡惟庸当丞相。朱元璋的目的很简单,让胡惟庸和刘伯温去斗,剩下来赢的一派就好对付了。
胡惟庸确实做了丞相之后,排除异己,打击政敌,刘伯温退休回去时,胡惟庸以探病为由毒死了刘伯温,从此胡惟庸这一派势力一党独大,威胁到了朱元璋的权力啦!朱元璋这个时候出手了,鸡蛋里挑骨头,在占城国进贡的小事上发难,然后御史中丞涂节就告发胡惟庸谋反,朱元璋就立刻拿住胡惟庸下大牢,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大权完全抓在了朱元璋手里,再没有人威胁到他了。朱元璋之所以把胡惟庸案包装成一个谋反案,无非就是为自己集权找个合理的借口大家也就不会说他贪权了,丞相制度也就顺顺利利的废除了,达到了朱元璋的政治目的啊!
胡惟庸是悲催的,碰上爱权又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只要皇权和相权有矛盾,丞相就免不了被打压,甚至被杀,这就是君主制度的特点,不管是胡惟庸还是哪个人,只要当了朱元璋的丞相,那就是必死的局面,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胡惟庸就是一个棋子罢了,没有里利用价值就丢弃了,不管他是丞相又怎样呢!
优质答案2
胡惟庸在历史上最显眼的评价,我想就是一任丞相了吧,其实只要好好品一品胡惟庸的生平以及朱元璋的生平作为,不难发现他的死很可能是被朱元璋一手策划。
▲胡惟庸剧照
胡惟庸因被怀疑想要叛乱谋反,被朱元璋处死,更是将丞相一职废除。
先讲胡惟庸,胡惟庸是在杨宪死后被提拔的。朱元璋曾向刘伯温咨询谁可以作为他的后继者,在丞相一职上朱元璋一连问了几个人,刘伯温都不太认可,胡惟庸是评价最低的。刘基眼光何其毒辣,朱元璋还是提拔他做了丞相。胡惟庸做了丞相之后,朝廷大权被他一手掌控,官员所递奏折先过他手,官员巴结,赠送财物。后来只因徐达弹劾他,意欲害他。
看到这里,你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弄臣专权的故事,当朝的皇帝可是朱元璋。自古以来,农民起义真的不少,做到朱元璋这个位置只此一人。在胡惟庸接管朝廷之前,朱元璋在干什么呢?
▲胡惟庸、朱元璋和朱标剧照
先不讲他建立大明之前的种种事迹,在当了皇帝之后没有穷奢极欲,他可是史上最节俭的皇帝,吃饭只是蔬菜豆腐,建造宫殿只求坚固,墙上挂上典故激励自己不忘当年穷苦。
除此之外,朱元璋工作量极大,几十年如一日处理政事。朱元璋巩固天下,不止做了这些,还开始对当年的功臣下手,哪里是一个温良儒雅的人,分明磨牙吮血。
胡惟庸叛乱那天,邀请朱元璋看他府邸的祥瑞,结果跑出来一个太监拦道急不能语。朱元璋起了疑心,发现胡惟庸府邸四周人影绰绰,下令查看发现胡惟庸谋反,就诛杀了他。此事前后疑点太多,在此之前,就有人告发胡惟庸疑似谋反,按照朱元璋的疑心之重,断不可能前往,更别说当天定罪迅速斩杀。甚至于后续关于胡惟庸的案子风波,朱元璋又诛杀了一大批人。
▲胡惟庸案
欲毁灭一个人,就要先使他膨胀,朱元璋深谙人性之道,示人以弱,让胡惟庸暴露更多,更又理由诛杀。
胡惟庸一犯事,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丞相这个位置为什么总出错。
第二,当年跟着我打江山的人,为什么不好好享受,总是想以下犯上?借此,废除了丞相这一职务,大大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还是朱元璋疑心太重,一个混迹于草莽的人,可以共难,不好同享福。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朱元璋为继承人朱标扫清障碍。发生这一系列事情的时候,朱标身体还挺好,朱标生性温和,朱元璋怕底下功臣骄气太盛,朱标不好管理,只能自己去抚平皇权上的荆棘,即便血流成河,可是朱元璋没算到,子孙中出了一个朱棣,让他计划全空。
所以,笔者认为胡惟庸之死固然有他自己权利欲望膨胀有关,但与朱元璋也定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
二、胡惟庸是怎么死的?
优质答案1
和朱皇帝争权力死的
优质答案2
明代洪武年间‘胡惟庸案’之主角——胡惟庸,中国一个丞相,朱元璋忍其七年不杀,一杀则天下震动。并灭九族,前后株连人数达三万余人。之后朱元璋废左右丞相,中书省 ,职务交由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加强了中国的中央集权统治。
胡惟庸,安徽濠州人,与李善长老乡,明代开国功臣之一,建朝以后被朱元璋宠幸,又靠着李善长的关系, 先后兼任左右丞相,一时风头无两,为百官之首。
后逐渐骄横跋扈,独断专权 ,生杀废黜大事往往不报告朱元璋就自己决定,为他以后被满门抄斩打下良好的领导基础。凡是各部门的奏章都要先经过他手,对自己有利,就呈上,对自己不利则私自报复。一时许多阿谀奉承,急功近利之人竞相投靠。大将军徐达极度厌恶此人,告诉了朱元璋,导致胡惟庸意图谋害徐达,后被徐达其守门人揭发,阴谋失败。由此可见胡惟庸丧尽人心。
后来暗中指示其走狗招兵买马,纠集一些对朱元璋不满的人意图起事。又派人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原先坚决拒绝,后禁不住劝说,说了句让他全家死无葬身之地的话‘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被胡惟庸不知情的落拉下了水。
后胡惟庸因儿子之死怪罪与其马夫,私自杀之,朱元璋大怒,要其赔罪,并不许拿钱财赎罪。遂促使胡惟庸加速谋反计划。
后因占城国来使之事,被人告发阴谋,遂事情败露,被剥皮充草,下场凄惨。李善长也受其株连,全家被杀。受其株连而死或死后被剥夺爵位的有一公二十一侯。其实胡惟庸死后,事情还没完全暴露,后来接续的案件逐渐的将其阴谋展现出来,具体事件就不一一叙述了。
,胡惟庸之案,很多人说是个借口,也有后代学者考证此谋反案为冤案。但不管如何,朱元璋借此废除丞相之位,以达到中央集权,强化统治的目的。而对胡惟庸而言,这是在为自己走向灭亡铺路。自古以来皇权神圣,岂时一般人所能触碰?要么粉身碎骨,要么脱胎换骨,胡惟庸不自量力,终落得个凄凉下场。
三、都说一代名相胡惟庸兢兢业业,为何晚年不得善终?
优质答案1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胡惟庸出生年月不详,死于洪武十三年,因‘谋不轨’罪名被诛杀,前后牵扯三万人。
在明朝建立之初,有一个很神奇的制度皇权相权分权而立,皇权是皇帝的,相权是臣子的,这两股力量相互制约的也进行着很多的合作。
胡惟庸,就是相权的终结者,顺带着万人因为这件事和胡惟庸陪葬。
洪武六年,胡惟庸正式担任丞相,开启了七年的统治生涯。相比于其他人,胡惟庸其实还是蛮有资本获得这个相权的,因为他是龙凤元年开始投奔朱元璋的,尽管最开始不显山不漏水,可好坏也是个原始股。
明史记载,胡惟庸有两个特点有担当和权力欲过重,当这两点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就很麻烦,因为朱元璋是一个猜疑心重的人。
平日里干活这么积极,还喜欢争强好胜,对于权力死不放手,你想干什么?
随着胡惟庸权力越来越大,胡惟庸有了和其他权贵一样的毛病飞扬跋扈。胡惟庸已经能决定其他官员的生死和任免,一时间风光无限。
七年后,胡惟庸孩子在闹市骑马受了惊吓,坠马之后竟然死了,胡惟庸非常生气,把那个挡马的民夫给杀了。
朱元璋将胡惟庸召进皇宫,说道杀人偿命!
没错,这就是事实在讲事实前,我们来点虚的常遇春!
常遇春有一个毛病,杀降。甭管是什么场合,甭管是什么地方,只要常遇春参与战场,等打扫战场的时候总会杀一些。
以至于,每次出征朱元璋都拉着他的手说敌人已经投降,就是我大明的人,万万杀不得。
只不过,常遇春好像从没听懂过这句话。
常遇春杀了那么多人,朱元璋视而不见;因为一个拦路者挡马杀死自家儿子后作为父亲的反击,却被杀了头,前后牵扯将近三万人,朱元璋想做什么?
几个月后,丞相这个制度彻底没了!
胡惟庸死不死没有关系,甚至他是否想造反也没有关系,这个丞相必须死,他要是不死的话,丞相制度怎么废除?
洪武年间第一大案告一段落,蓝玉案马上揭开帷幕,那些不听话的将军们也该教训一下了。
此次大案详细记载在《昭示奸党录》,李善长等人全部被灭,株连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