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千古之谜是真的吗?老子传奇千古之谜是什
老子千古之谜是真的吗?在中国历史上,老子可谓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比如他的出生地、他的道家思想、他的哲学等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的。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道”的概念,并且创立了道家学派,被后世尊称为“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知行合一篇篇》中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一、老子的《道德经》包含西方哲学家们的哲学观点吗?
优质答案1
哲学是具有重要意识内涵的物质趋向,这就是源头。哲学的源头相等相同相关相连的,就是共同共有的共性。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是语言表达出来文字的形式理解的差距,差异。哲学的态度是一样的灵魂。
优质答案2
包含,因为人类所面对的自然世界本质上是同一的,而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的可能性都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哲学具有共通性。再来看“道”的三层含义1.宇宙万物的本质及其原始创生的动力与条件;2.宇宙万物的运动、发展规律;3.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及其精神层面上的主宰与理念。比如《道德经》中的自然概念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然”六种含义是相通的。
优质答案3
西方哲学观点是什么?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些在老子哲学中处处都有体现。
老子道德经包括天道观和人道观。
一、老子的天道观
天道观就是有关宇宙世界和天地运行的自然观,是老子哲学的最核心组成部分,老子对于《道德经》的阐述并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其他学说,其他学说基本上都是围绕人类社会存在而展开命题的。如孔子等儒家倡行的仁义礼智信,无论是将祭祀作为儒家至高无上的礼的组成部分,还是将仁作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前提条件是离不开“人”这一社会主要活动者,所以,儒家的学说更多是从伦理、政治角度解读社会和人生。
老子却不一样,老子在《道德经》中采用的是推演的方法,层层剥皮,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人类是怎么存在的?世间万物依靠什么而生存?天地如何会存在?宇宙是什么?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老子运用推演的方法,推演出人类、万物、天地和宇宙的存在。老子认为,人类和万物从哪里来?因为有了天地,所以,才有了万物,才有了人类。天地如何会存在?因为有宇宙的存在,所以才会有天地的存在。宇宙是什么?老子也不知道宇宙是什么,所以,老子就勉强把这种玄妙的实体称之为“道”。
在老子的哲学中对“道”的定义是十分模糊、玄妙、无法明确解读的,但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物体。老子认为“道”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意思就是“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玄妙物体,可以称之为“夷、希、微”,这三个字意思也是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实体。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学者也认为老子提出的“道”是形而上的概念,我认为,在老子的世界观里,道不是形而上的概念,道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实体,尽管我们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道确实存在,因为道的存在,才会有天地的存在,因为天地的存在,才会有世间万物和人类的存在,这就是老子所推演的“道”的哲学,也是我们学习《道德经》必须要明白、要彻底理解的基本概念。
老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两千多年前就觉察到宇宙是物质世界而非鬼神主宰,我们现在尽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尽管能够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对于太空的了解和掌控又有多少呢?所以说,老子悟道悟出个宇宙世界,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对宇宙世界知之甚少。
二、辩证思想
《道德经》全文充满了思辩哲学的身影,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辩哲学之父。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老子、孔子纳入到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冯先生认为,《老子》一书是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对客观现实社会进行了抽象提取,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哲学思想的大家。
辩证法一词源自西方,是舶来品。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辩证法之父,他明确提出了辩证法的三大核心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黑格尔将人类社会具有的辩证思维抽象化,提炼出既定的规则和方法,形成了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借鉴了《易经》和老子的思想,我们无从考据。,据相关资料记载,黑格尔一直认为在他之前的中国文化没有哲学,直到他看到了《易经》和《道德经》,他大为惊讶,完全没有想到中国的哲学思想竟然早于西方上千年。
先古时代中国并没有“辩证法”的概念,,辩证思想却在我国先古时代就有了。《易经》64卦384爻(yao)的变动以及从初爻到第6爻逐渐由弱到强,再反变为其他卦的原理能够充分体现辩证的内涵。
老子的辩证思想不同于黑格尔,老子没有提取出明确的辩证方法,没有告诉世人事物具有辩证的思想,没有告诉世人事物具有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没有告诉世人事物具有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只是对自然世界和现实社会进行表述,表达出一种事实状况,通过这些事实状况说明事实本身包含的内在哲理。
老子说,“美丑相依,善恶相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又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二、老子的《道德经》成书于三门峡的函谷关,有什么依据和典故吗?
优质答案1
道听途说,查无实据。
《史记》是这么说的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至关,并没说是三门峡的函谷关。
关令尹喜曰,意思为,关口官员令尹高兴地说。令尹,官员职称。有儒家经典《论语》里有“令尹”这个官职名称为证。
后世道教,编出个姓尹名喜叫“尹喜”的人物。老子至关,成了“函谷关”,还骑着青牛而去。
这跟相声歪批三国差不多,既生瑜,何生亮,无是生非,周瑜的妈是既氏,诸葛亮的妈是何氏,张飞的妈是无氏。
优质答案2
函谷关令尹喜是老子的拥趸,《道德经》是老子在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关令尹喜的一再要求请求下创作的,写完道德经后,就过函谷关而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三、如果真的有像“老子”“孔子”这样的圣人出现在你的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
优质答案1
让老子做你家人,让孔子做你的爱人[耶][泪奔]
优质答案2
如果老子孔子真的出现在你面前,不是好事吗?让你重新认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对国家,对民族到底是有害还是有利,朋友们,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发展都有不同。而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发展都有不同的进步。所以,我们没有考据,没有训诂,就不可随便定论。
优质答案3
人过五十知天命,那么什么是天命呒?其实简单来说,不会轻易去崇拜一个人,也不会轻易去贬低一个人,这种年纪的人都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老子,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但这二位被称为圣人的人,我们只可学习部分理论观点。
先说老子吧,据说***妈怀他时,他赖在娘肚里好多年都不愿意出生。一出生就几乎是个老头了,别人在背称他为老孩子,后来自己就把自己的道号叫老子。原名李耳,后人尊称为李老子。
听老曾来说说这位圣人,老子生下来就是老人孩,他的前半生不用说是学文化了,后来为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在官场混的并不是很好,后来出家隐居终南山悟道。
老头我这样形容吧。现在的印度有很多苦行僧,他们不劳动,在山里搭一个草棚,就坐里面感受天地变化,任其风吹雨打。老子就跟印度苦行僧差不多。我这种评价如果正确,那么李老子站在你面前时,一定是被你嫌弃的乞丐或疯子。
老子的行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老头我的眼中,就是好吃懒做的懒汉。
孔子是思想家,道德家,排行老二,在历史上被称为孔老二,原名孔丘,它的尊老爱育思想是其精华,社会正因为提倡尊老爱育,人类家庭才和谐。但孔子在其生活的年代,周游列国,用它的三寸不烂之舌获得广泛尊敬,其主要思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点,宣传的主意就是无限度的服从,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媚态官方。我们可以想象,世界那么大,在春秋前的人吃人的社会,当权者最需的是武夫,孔子一个书生,凭什么去周游列国呢,无非是笑脸加三寸不烂的舌头,他可称为传教士,每到一个地放,都会去富家传教或收取富家子弟来做学徒,共收了几万学徒,其中有名的有七十二人。啊老曾的先人有两人,小小的自豪一下。
我个人认为,孔子的思想品得有一半值得学习,但孔子的大部分行为,与现在的传销差不多,不值得学习。所以孔子站在我面前,我害怕会被他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