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李白4遭谗之谜 百家讲坛李白翰林之谜
文笔流畅▼畅叫扬疾▼疾病相扶▼扶颠持危▼危邦不入▼入邦问俗▼俗不堪耐▼耐人咀嚼▼嚼舌头根▼根椽片瓦▼瓦查尿溺▼溺心灭质▼质而不野▼野草闲花▼花边人物▼物美价廉▼廉而不刿▼刿目怵心▼心安神泰▼泰山盘石▼石沉大海▼海北天南▼南船北车▼车尘马足▼足兵足食▼食案方丈▼丈尺权衡▼衡短论长▼长安道上▼上兵伐谋▼谋财害命▼命薄相穷▼鲜为人知▼知不诈愚▼愚不可及▼及宾有鱼▼鱼帛狐篝▼篝灯呵冻▼冻解冰释▼释车下走▼走伏无地▼地北天南▼南北东西▼西除东荡▼荡产倾家▼家败人亡▼亡不待夕▼夕寐宵兴▼兴不由己▼己饥己溺▼溺爱不明▼明白了当▼当场出彩▼彩笔生花▼花闭月羞▼羞惭满面▼面壁九年▼年登花甲▼甲坚兵利▼利傍倚刀▼刀笔贾竖▼竖起脊梁▼梁孟相敬▼敬布腹心▼心安神定▼定国安邦▼邦家之光▼光被四表▼表里不一▼一鞍一马▼马不解鞍▼鞍马劳顿▼顿兵坚城▼城北徐公▼公不离婆▼婆娑起舞▼舞笔弄文▼文笔流畅▼畅叫扬疾▼疾病相扶▼扶颠持危▼危邦不入▼入邦问俗▼俗不堪耐▼耐人咀嚼▼嚼舌头根▼根椽片瓦▼瓦查尿溺▼溺心灭质▼质而不野▼野草闲花▼花边人物▼物美价廉▼廉而不刿▼刿目怵心▼心安神泰▼泰山盘石▼石沉大海▼海北天南▼南船北车▼车尘马足▼足兵足食▼食案方丈▼丈尺权衡▼衡短论长▼长安道上▼上兵伐谋▼谋财害命▼命薄相穷▼穷本极源▼源清流洁▼洁己爱人▼人百其身▼身败名隳▼隳胆抽肠▼肠肥脑满▼满不在意▼意出望外▼外方内圆▼圆顶方趾▼趾高气扬▼扬镳分路▼路不拾遗▼遗编断简▼简傲绝俗▼俗不可耐▼耐人玩味▼味如嚼醋▼醋海翻波▼波波碌碌▼碌碌寡合▼合不拢嘴▼嘴多舌长▼长安棋局▼局促不安▼安安分分▼分内之事▼事败垂成▼成败得失▼失晨之鸡▼鸡不及凤▼凤表龙姿▼姿意妄为▼为德不终▼终成泡影▼影从云集▼集矢之的▼的的确确▼确固不拔▼拔本塞原▼原本穷末▼末大必折▼折本买卖▼卖刀买犊▼犊牧采薪▼薪储之费▼费财劳民▼民安国泰▼泰阿倒持▼持螯把酒▼酒病花愁▼愁长殢酒▼酒池肉林▼林寒洞肃▼肃然起敬▼敬陈管见▼见鞍思马▼马不停蹄▼蹄间三寻▼寻弊索瑕▼瑕不掩瑜▼拿班作势▼势不并立▼立爱惟亲▼亲不敌贵▼贵不可言▼言必有据▼据鞍读书▼书不尽言▼言必有物▼物薄情厚▼厚此薄彼▼彼倡此和▼和蔼近人▼人不聊生▼生搬硬套▼套头裹脑▼脑瓜不灵▼灵丹妙药▼药到病除▼除暴安良▼良辰吉日▼日薄桑榆▼榆次之辱▼辱国丧师▼师不宿饱▼饱谙经史▼史不绝书▼书不尽意▼意出象外▼外感内伤▼伤财劳众▼众川赴海▼海波不惊▼惊才风逸▼逸尘断鞅▼鞅鞅不乐▼乐不极盘▼盘根错节▼节哀顺变▼变本加厉▼厉兵秣马▼马尘不及▼及第成名▼名标青史▼史策丹心▼心谤腹非▼非誉交争▼争长黄池▼池鱼林木▼木本水源▼源清流净▼净几明窗▼窗间过马▼马迟枚疾▼疾不可为▼为德不卒▼卒极之事▼事半功百▼百态横生▼生别死离▼离本徼末▼末大不掉▼掉臂不顾▼顾彼忌此▼此唱彼和▼和蔼可亲▼亲不隔疏▼疏不间亲▼亲操井臼▼臼杵之交▼交臂历指▼指不胜屈▼屈鄙行鲜▼鲜有其比▼比比划划▼划地为牢▼牢不可拔▼拔本塞源▼源清流清▼清跸传道▼道傍苦李▼李白桃红▼红白喜事▼事半功倍▼倍称之息▼息兵罢战▼战不旋踵▼踵迹相接▼接耳交头▼头白齿豁▼豁达大度▼度量宏大▼大败而逃▼逃避现实▼实报实销▼销毁骨立▼立场不稳▼稳步前进▼进本退末▼末节细行▼行家里手▼手不辍卷▼卷帙浩繁▼繁称博引▼引车卖浆▼浆酒霍肉▼肉薄骨并▼并存不悖▼悖逆不轨▼轨物范世▼世代书香▼香草美人▼人不自安▼安安合适▼适材适所▼所当无敌▼敌变我变▼变动不居▼居安虑危▼危辞耸听▼听谗惑乱▼乱蝶狂蜂▼蜂虿有毒▼毒赋剩敛▼敛锷韬光▼光采夺目▼目别汇分▼分浅缘薄▼薄唇轻言▼言必有中▼中风狂走▼走骨行尸▼尸骨未寒▼寒蝉僵鸟▼鸟钞求饱▼饱谙世故▼故步不离▼离本趣末▼末路穷途▼途穷日暮▼暮楚朝秦▼秦关百二▼二八佳人▼人才辈出▼出榜安民▼民胞物与▼与人无争▼争长竞短▼短兵接战▼战火纷飞▼飞必冲天▼天宝当年▼年方弱冠▼冠屦倒施▼施不望报▼报本反始▼始料所及▼及锋而试▼试才录用▼用兵如神▼神安气定▼定乱扶衰▼衰草寒烟▼烟波钓徒▼徒陈空文▼文炳雕龙▼龙标夺归▼归根到底▼底里深情▼情不可却▼却病延年▼年丰时稔▼稔恶藏奸▼奸臣当道▼道傍之筑▼筑舍道傍▼傍观必审▼审几度势▼势不得已▼已陈刍狗▼狗傍人势▼势不俱栖▼栖冲业简▼简单明了▼了不长进▼进谗害贤▼贤才君子▼子不语怪▼怪诞不经▼经纶济世▼世代相传▼传柄移藉▼藉草枕块▼块儿八毛▼毛宝放龟▼龟鹤遐寿▼寿比南山▼山包海容▼容当后议▼议不反顾▼顾彼失此▼此动彼应▼应变将略▼略不世出▼出尘不染▼染苍染黄▼黄尘清水▼水碧山青▼青出于蓝▼蓝田出玉▼玉惨花愁▼愁肠百结▼结不解缘▼缘波讨源▼源深流长▼长安少年▼年复一年▼
一百家讲坛李白翰林之谜
问李白和苏轼的区别?
【这个问题太大,十二此文或许能解答一二,欢迎雅评】
李荣浩有首歌,歌词是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但我觉得这个要看在什么范围内选择,如果是李白和杜甫中选择,我肯定选李白。但如果是在李白和苏轼中选择,我要选苏轼。
李白和苏轼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学在诗和词的巅峰,也是唐代和宋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人物。在后人心中,一位诗仙,一位词仙,他们都是无法企及的高度和不可逾越的存在。但相较于李白,苏轼更多了几分真实,几分烟火气。
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李白就像活在天上的神仙,普通人是很难碰到的,这多多少少便跟我们有了一点距离;而苏轼则像是和我们活在同一世界的人,走在路上,遇到的边淋雨边高歌的赶路人可能是苏轼,太阳底下敲开你的家门讨口水喝的知府大人可能是苏轼。
但他们两个身上确乎有着一些共通的点。关于李白,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有一个很适当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喜欢喝酒,随身就带着一把剑和一壶酒,拔出宝剑四下环顾内心茫然,咕…咕…,且饮上两口老酒,然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李白可以说成也是酒,败也是酒。
当年42岁的李白只身来到京城长安,除了空有一身才气,身无长物。虽说金鳞岂是池中物,但也需得一遇风云才能变化成龙。韩愈就曾感慨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李白也是极幸运的,不仅有机会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又是当朝秘书监贺知章一起喝酒,而且得到了贺知章的热情奖掖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李白自此便有了“谪仙人”和“诗仙”的美名。此时贺知章已是84岁的老头儿。两个人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最著名的忘年交。
贺知章极力向唐玄宗举荐李白,而唐玄宗也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便在金銮店上召见了李白,当场让李白作诗助兴,并封李白为翰林供奉,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按理来说李白总算从一介草民成为了正式的公务员。他应该好好为自己的人生谋划,最起码应该先侍奉好自己的老大唐玄宗。李白并不只想当个供皇上娱乐的御用文人,他有着更高的志向。他所期待的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于是他开始消极抵触,终日纵酒。面对玄宗的诏令也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玄宗开始疏远他,杨国忠、高力士等权贵争相谗谤,就连《清平调》这样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歌颂唐玄宗杨贵妃的诗句都被他们拿来做文章,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唐玄宗信了。得罪了皇帝的下场肯定是要被贬谪或炒鱿鱼的,李白就被“赐金发还”了。
赐金发还途中,李白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就这样,小李白十一岁的杜甫成了他的迷弟,两人同游祖国大好山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后来遇到了另一位诗人高适,于是三个人一起采仙草、访仙人、炼仙丹……三人虽各有大志,但理想相同。所以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深深担忧。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赐金放还八年后,此时李白已经是五十一岁老者,头发已经斑白,往日的轻狂在额头留下道道深痕。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纵情放歌。在酒精的作用下,李白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忘掉了这几十年间的悲喜离合,抛开俗世的纷纷扰扰,唱出了千古名篇《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至此,一首《将进酒》不仅宣告了壮心不已的李白进入暮年,更是将唐诗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但狂欢过后,杯盘狼藉,繁华落幕,只有一个垂垂老者而已。李白是何其狂傲的一个人,但期望越高,摔下来就越痛。真的能与尔同消万古愁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到了暮年,却一事无成,此时的李白只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人们提到李白,都说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什么是浪漫?浪漫就是想常人之不敢想,说常人之不敢说,做常人之不敢做。飘逸出世,超脱如仙。而另一方面,浪漫多少就意味着不切实际,意味着无法实现的悲剧。
纵观李白一生,曾为公主座上宾,曾与宰相同醉酒,曾叫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曾写下无数惊世名篇。但仕途坎坷之下,李白终身所写所做的无非都是谄媚于达官,愉情于仕宦,即使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他不得开心颜。他的一生,真正为天下苍生做的有多少?真真切切为黎民百姓做的又有多少?
李白的一生是“围绕自我”的一生,是不切实际的一生。纵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老来面对荀媪的一碗雕胡饭,他惭愧到三谢不能餐。
虽然都喜欢饮酒,但苏轼喝醉酒只是画画啊写写诗,不会口出狂言,得罪权贵。而且苏轼的酒量也没有李白好,用今天的话说李白的酒量属于青岛不倒他不倒,雪花不飘他不飘;而苏轼则属于三杯就倒。据说当时很多人想要得到苏轼的墨宝,就在他经过的路旁放上美酒,然后摆好笔墨,等他三两杯下肚,便开始提笔或画画或赋诗,反正一副墨宝是有了。
苏轼与李白最大的不同是,苏轼的一生是围绕百姓的一生。苏轼的一生是不断与挫折磨难相抗争、相包容的一生。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当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与李白相比,苏轼一出生可以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这之前,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一大批锐意求新的文化贤哲,经过艰苦探索与努力,历史,清除路障,已初步确定了宋代文学的基本走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有多少捷径可走。
童年时代的苏轼在读到《汉书·范滂传》时便立志要做一个范滂那样的人,要做一个为了理想不惜以死相争的时代巨人。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离开四川,一同进京参加次年的科考。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欧阳修的高度称赞,也是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苏轼一生所到之处,都极力解决当地民生问题,始终以“为百姓谋福利为己任”。赢得了百姓的热情拥戴,德泽雅韵誉满天下。
嘉祐六年十一月,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理想赴任凤翔府签判。自此,苏轼开了他的仕途,开始了他为百姓操劳奔波的一生。从这一点来看,苏轼是要比李白幸运得多,但同样不幸的是,奸臣当道,仕途异常坎坷。
苏轼抵达凤翔任所,便开始开展工作,调查民生,革除弊政,极力辅佐凤翔知府宋选。习于奢华而不能安于贫贱,只想做大事而不屑做小事。这是当时的通病,也是天下不治的原因。苏轼清醒的认识到这点,只有去除不屑之心,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做起,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天下才有可能达到大治。所以签判虽然只是一个八品小官,但苏轼竭尽所能为百姓谋福祉。
十年后的公元1071年,苏轼迁任杭州通判。一方面他情不自禁陶醉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西湖的美也在苏轼的笔下得到了最完美最传神的描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另一方面,他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百姓造福。积极解决百姓饮水困难的问题。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做到视若无睹,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拿起了手中的笔。
他痛恨那些身居高位却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的官僚贵族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面对贫苦老百姓无力购买食盐,常常吃不到盐,他和泪写道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些
御史台周围遍植柏树,常年乌鸦栖息于上,所以御史台又称为乌台。于是震惊北宋的“乌台诗案”就这样发生了。顷刻之间,拉一太守(苏轼),如驱犬鸡。八月十八日苏轼入狱,乌台诗案中,苏轼在精神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幸得太后庇佑,又有退隐金陵的王安石上书求情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于是十二月二十八日,作出终审判决,苏轼被贬黄州。这一贬不要紧,这一贬直接改写了整个宋代文学史,这一贬贬出了千古词仙苏东坡。这一贬中国历史上不知多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贬,“赤壁三绝”横亘千古,睥睨中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一贬谪,让苏轼清醒的认识到官场的黑暗,也更加洞悉了底层百姓的苦难,于是也结交了更多底层社会的朋友。苏轼曾说他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每与人交谈,无论亲疏,无不吐之以肺腑之言。虽然这种性格导致他一生屡遭贬谪,历尽风波。但也正是他这种心灵本质,成就了他的文品与人品,使得他与他的作品拥有永不衰退的魅力。也使得无数朋友和社会名士向他靠拢。
除了他的弟弟苏辙,还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算上陈师道、李廌则是苏门六学士。还有我们熟知的诗僧佛印,以及他的侍妾王朝云等。与李白相比,苏轼的知己朋友明显是要更多的。
人常说苏轼和苏东坡不是一个人,与其说黄州是苏轼的转折点,不如说苏东坡才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较于李白的飘逸出尘,我更欣赏苏轼的超然洒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固然令人心潮澎湃,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日子更令我向往;相较于九天之上的太白星精,我更喜欢生活中就能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这个路人也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但一定不会是天上的谪仙。
@十二读书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二百家讲坛李白家世之谜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诗人余光中这句诗意的评价,高度概括了李白飘逸浪漫的一生,诗、酒、月、剑气,成为了李白一生化不开的情结。
这首《静夜思》是李白的名作,几乎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
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有游子的地方,就有思乡。唐诗之典雅凝练,清新意远全在此处。
但仔细一看,这首宋代版跟我们熟知的《静夜思》差了两个字,其实这是李白的原作。我们现在奉为经典的版本经过了后人的修改。
明朝赵宦光、黄习远只改了第三句为“举头望明月”,清朝康熙沈德潜改了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取了前两位的改动,造就了我们文化中的经典。
李白的山月,和后人改的明月,有什么区别呢?
大凡诗人,已臻化境,就能看到自己。
地上的月光是现实的李白,山间的月亮是理想中的李白。李白思念的不仅是故乡,更是在山水间得意忘尘的自己,无拘无束,逍遥任情。
山里的李白,是仙,山外的李白,是人。
李白的一生,是让山外的自己和山里的自己浑然融为一体的过程。
一、李白的身世之谜世上的一些俗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生怨,能一以贯之对你保持敬意的少之又少。
怎样能让别人对你一直保持敬意呢?
答案就是——让别人觉得你看不清,摸不透,要保持神秘感。
如果你没有让别人闻之肃然起敬的身份,那不防把你的身份介绍的越朦胧越模糊越好。
李白的身世,有人能说得清吗?
他自称是晋时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可李白祖上不断迁徙,早就跟凉武昭王的族谱对不上了。
纵观唐朝,没有血缘关系,攀亲带故蔚然成风。
比如说皇族李氏,原本有鲜卑族的血统,却非要跟老子李耳扯上关系。
同姓一家亲,面对着唐朝李姓越来越多,统治者反而乐见其成。
李白说他是李暠九世孙,族谱遗失了,没人知道他的身份。
李白的父亲是谁?有人说叫李客。
古人作诗写文章要避讳尊亲名讳,李白写了《侠客行》、《客中作》、《估客乐》、《门有车马客行》,毫不避讳父亲的名字。
有人认为,连李客这个名字都是化名。
父亲的名字不知道,他家是干什么的总知道吧?
没人知道,,不是做官,也不是本地的土豪地主。李白一家是在公元705年(神龙初年),李白四岁的时候突然迁过来的。
古人,如果不是发生大规模战乱,很少举族搬迁。最大的流动也就是,商人去临近城市做做生意,读书人去考科举,或者服兵役打仗。但这也是个别人,不是全家搬迁。
李家为什么突然大老远的从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搬到了蜀郡绵州?没人知道。
有人说李白家是做生意的,因为李白25岁出蜀的时候特别有钱。
在扬州,李白自己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一年花30万钱,什么概念?
当时的一斗米(12.5斤),大概二三十钱,三十万金可买米近三十万石。当时一个县官一年收入也不到五万金,李白花钱如流水可见一斑。
李白家这么有钱,一定是做大生意的吧?同样没有记载。
有人猜测,李白家是从事贩盐,可在唐代贩私盐犯法。
李白家是冶铁挖矿的?可这么大动静一定需要很多人,没人知道说明不是。
川蜀之地,气候湿润,出产好茶,李白家里是卖茶叶的?中唐以后才开始流行喝茶,李白的年代还没有市场。
还有人猜测李白家里是搞航运的,或者是贩卖丝绸的,做生意总得与人打交道,李白家里在当地为什么没人知道。
只有李白好友的儿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里,留下一句李白父亲的记载,称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逋”有两个含义,一为逃亡,二为隐逸。
神龙初年,从西域突然迁至蜀中的豪奢之家,常年隐居高林,远避世人。纵观李白的一生,他也很少提他的身世,反倒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
清代学者王琦《李太白年谱》上有这样一条记述“《杜诗补遗》曰范传正《李白新墓碑序》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
安旗先生在所著《李白纵横探》一书据上述材料,认为李客不是“正大光明回到故乡”,而是“逃归”、“潜还”,是因为“任侠杀人”而“避仇”,“其仇家属于可畏的豪门权贵”。
跟豪门权贵结了深仇,得到一笔不明
似乎只有违背律法,李家不得不在蜀中过着改名易姓的生活,才能合理地解释李白身上的矛盾。
李白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放着科举取仕的光明大道不走,却偏偏愿意耗费数十年的光阴,博得才高的名声以求重用……
二、少年李白1.博学百家
《唐诗纪事》说李白曾读书于匡山,“今大匡山尤有读书台,而清廉乡故居遗址尚在,废为寺,名为陇西院。”
当一个好诗人,读书是必须的。
李白在读书台,涉猎百家,无所不学。
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是计算年月日的六十甲子,“百家”是指诸子百家类的各种杂书,李白读书非常勤奋,可见后世典故,“铁杵磨成针”是假的。
李白学到什么程度呢?“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从黄帝时代一直到唐初的史书文集,李白都看过了。
李白曾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
你如果夸赞一个四川人,爱读书,文章写得好,一定要夸他像司马相如。要是你夸小李白的文章有司马相如之风,他一定把你引为知己。
李白在山里除了读书养性,还结交了好多世外高人。
2.投师名家,剑不离手
十五岁的时候,李白跟当时的退役左金吾大将军裴旻(mín)学过剑术。
据《独异志》载,"(裴旻)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
《朝野佥载》和《新唐书》都夸裴旻不仅剑法好,箭术更是精绝。
《朝野佥载》说“裴旻与幽州都督孙佺北征,被奚贼所围。旻马上立走,轮刀雷发,箭若星流,应刀而断。贼不敢取,蓬飞而去。”
李白的好朋友崔宗之说他“袖有匕首剑”。李白自己写诗说“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
李白师从名家,自小练剑,随身携带佩剑。
3. 学习兵法和纵横术
李白跟着父亲在山里隐居,还认识了当时著名的隐士赵蕤,李白跟赵蕤学了《长短经》,修纵横术与兵法。
李白后来有《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中说,“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病中怀念,可见与赵蕤感情很深。
4.“训鸟大师”
十几岁的时候,李白曾跟隐士东严子共同隐居在岷山。
除了修道,李白还养了好些奇异的鸟,据说有上千只,可能是夸张了。他说这些鸟被他训练的一叫就能到手掌来吃东西。
这其实没什么好夸耀的,人跟鸟相处久了,只要没有恶意,都是给吃的就来。写在诗赋里,倒是能给李白增加不少知名度。
能文能武,飘逸洒脱热爱自然,只能当个有前途的政治家,离艺术家还差了点火候。
这把火就是音乐。
李白是会弹琴的。
5.古琴小王子
李白的诗中常常提到“横琴依高松,把酒望远山”;“手舞石上月,膝横花琴间”;“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
他的好朋友崔宗之还曾经送过他一张“孔子琴”,崔宗之死后,李白抚之潸然,作诗感旧。
不光弹琴,情绪激荡,李白也唱歌跳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歌声送落日,舞影回清池”。
杜甫说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
李白的父亲,没能给他显赫的家世,给了他一个唐代青年几乎能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读书以明理,习武以强身,山水以养性,音乐以陶情,高友以养识。
三、仗剑天涯1.蜀中游历
李白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大鹏的。
做大鹏要怎么办?
“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李白的人生前20年都在积聚力量。
20岁后,李白离开名山,出门社交。
他知道,别人可以靠科举一步登天,而自己只能积攒名气,以求贵人垂青。
这条路非常难,难到万中无一。他必须非常优秀,优秀到足以照亮整个大唐,任谁也掩盖不了他的光芒。
李白在巴蜀之地,一边游历一边寻找机会。
苏颋到成都做益州长史,李白在路上向他请见。苏颋曾对僚属称赞李白“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与相如比肩也。”
赞誉是赞誉,可内里的拒绝李白不是听不出来。
风力未成?还要广之以学,才能与司马相如比肩?
李白还年轻,他可以继续学习,多写好诗。
李白登过散花楼,览过峨眉月,到过天戴山,攀过巫山最高峰。五年之后,李白遍游四川,自称“巴国尽所历”,“历览幽意多”。
虽然没有找到能帮他进阶士绅的人,他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融成了他的人格一部分。
诗人皮日休也这么看李白,说他“五岳为辞峰,四海作胸臆。”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离开蜀中,仗剑远游,寻找得以实现抱负的机会。此后余生再也没回过家乡。
李白在诗中提过一次“以为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思亲的句子留下,又或许是李白父母在他离蜀后不久去世了。
据他的《万愤词投魏郎中》“兄九江兮弟三峡”可知,李白的兄弟已经流落他方,唯有一个留在本县的妹妹,也由于长年漂泊跟她断了联系。
陪伴亲人与实现抱负自古难以两全,李白无可奈何。
2.四处漂泊
离开蜀中后,李白给自己确立了两个人生方向,一是做宰相,退而求次是做帝师。
他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或者“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
要想做官,总得一步步来。李白一出山,口气就很大,难免让人怀疑狂妄。,李白经常被人拒绝。
《上安州裴长史书》“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
希望您能赏识我的才能,让我继续接受您的恩情。果真如此,我一定会以长虹贯日的精诚之心做您的属下,即便让我向荆轲那样直度易水去刺杀秦王,我也在所不辞。如果您站在我面前耀武扬威,声色俱厉,不予接纳,那我只能跪行在您面前,深作一揖,像黄鹄一样永远离你远去。
李白前文壮怀激烈,愿意为裴长史鞠躬尽瘁,可后面话风一转,自比黄鹄,远去不回。这就很难让人接受。
经验证实,很多夸口狂妄的人,做起事情来都不太靠谱。对口气大的人,用人者持保留态度也在所难免,而且上位者也不爱听有人说他们不能明辨人才。
濮存晰《李白》话剧剧照
傲骨路线行不通,李白卖起了惨。
《上安州李长史书》“白孤剑谁拖,悲歌自怜。迫于栖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北从,北游失路。”
拖着长剑,吟着悲歌,踽踽独行,举步栖惶,像浮云一样,无所安身,前路迷茫。
李长史却认为,他给了李白工作机会,是李白酒后失态不肯珍惜,找不到工作的人个个迷茫,李白根本不值得同情。
卖惨也行不通,李白毫不自弃自怜。他认为,一定是自己的名气不够大,别人看不见他的才华,所以才不能容忍自己的小缺点。
于是,他把全部的激情和愤懑宣泄于诗,于此,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妙法。
酒饮的越多,他的才气越纵横,灵感如滔滔江水般延绵不绝,奔涌直下。醉酒的他,诗境前所未有的宏大肆恣,他仿佛发现了一个真正逍遥旷达的自己。
这种感觉有毒!李白上瘾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有朋友在的时候他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一个人的时候也饮酒,“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酒醉到什么程度呢?醉烂如泥,还不停杯,旁人笑话,他也一笑置之。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李白自暴自弃了吗?他没有。
世间言行端方,温良守礼的人不可胜数。没用!出不了名。
唐人崇尚洒脱狂放,内藏乾坤山海之人,他越是这样,他的诗文声名便会传的越远。慕名而来跟他结交的人就会越多。他相信机会越多,他的登天之路就会越近。
官宦豪门看不起他不要紧,他是天之大鹏,注定下凡济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大鹏怒而飞天,扶摇九万里,即使风力不继,颠簸入江河,也能振翼拍干江河水。
庄子之壮阔气魄,白尽得之。
世间落魄不遇者不知凡几,如李白这样胸藏天地,不以己为悲者,古来无多。即使历经世事,李白不愿折腰。
李白之风骨才情,如同稀世奇珍,自带华光,吸引无数人接近。
前宰相许圉(yǔ)师,把自己的孙女嫁给李白。元丹丘用道法开解他,元参军花钱带李白出去旅游,孟襄阳孟浩然给他推荐过著名的伯乐韩荆州。他还有脑残粉魏颢收集他的诗文成集,资助他。
李白仗义轻财,往来之人或至情至性,或仙姿荡逸。
妻子许氏去世后,他先后辗转山东,河北又南下江苏、安徽、在浙江认识道士吴筠。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玄宗颁布诏书,“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秀逸及武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
凡大唐有能者,皆在可荐之列。
借此机会,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玉真公主也愿意请李白到长安一睹风采。
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
李白辞别妻儿,志得意满,吟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古快语。
苦心经营数十年,李白潜龙出水的机会,终于到来……
以上便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三百家讲坛李白出道之谜
这是康震吧【李白】的视频第二次讲的是诗圣【杜甫】
第四次讲的是【我的经典】系列之【庄子的人生境界】
第五次讲的是【一代词宗李清照】
=================================
这些系列节目的文字讲稿吧里也都有,欢迎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