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千年不倒之谜(小雁塔不倒的秘密)
小雁塔千年不倒之谜的答案。这座古塔建于唐朝贞观年间,高约60米,底层直径1.5米,塔身呈八角形,每边长约20米,共有九层,是西安最高的砖塔。据说这座塔曾经遭遇过雷击,所以塔身上有很多裂缝,不过经过修缮之后,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旅游景点。
一、西安小雁塔怎么样?
优质答案1
小雁塔是我最喜欢来的地方,主要是因为它是免费的!在西安这么一个分分钟门票五十,六十的地方,免费还能看1300年的唐代佛塔,真的是旅游界的一股清流。
经过了安史之乱和唐末的各种战争,在西安已经基本上看不到唐代建筑了,除了一些佛塔。如果你看到一个建筑,上面挂个唐,那肯定是明清重修的。
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来西安只去大雁塔不去小雁塔等于白来了!
优质答案2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6号(西门)72号(北门),现位于西安博物院内(普及一下西门即西安博物院的正门,北门为小雁塔的正门,只不过小雁塔在西安博物院里面,可以从里边过去),是位于中国西安市荐福寺内的一座佛塔,正式叫法应为“荐福寺佛塔”,属于保护比较好的唐代古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列入“关中八景”。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现在的小雁塔为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丝绸之路中国段22个申遗项目之一。
从大门进去大约走100米会有一个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入口处偶尔会有皮影表演,非常淋漓尽致,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自己动手拉绳子感受一下。
这个交流中心实际就是一个老式四合院,里面有西安非常有特色的艺术卖品店——剪纸,进院子可以看民俗文化展览,或是观看皮影戏。
它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属于保护比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长安保留至今(西安)的两处重要建筑之一。小雁塔的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PS:登塔需要30元,塔内楼梯较窄,而且到上面的楼梯更加难行,等到登上了塔顶,视野非常的开阔。
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攻略
门票免费的,需凭身份证领取,登塔是收门票的,需要30元就可以登顶;
开放时间9点到17点(建议去早点,每次去都有好多人四点多过去,不让进去了);
交通在市区,交通方便,公交有21、521路等等。
二、千年“奇庙”恒山悬空寺,为何能够不坠不倒?
优质答案1
恒山悬空寺,建造于深山峡谷之中,悬挂于石崖峭壁之上,被誉为“空中第一寺”,被《时代》周刊列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
相传古时候,八仙在蓬莱仙阁修炼。那里是道教之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四面环水,海天一色。当时,北魏王朝的天师道长寇谦之非常想去蓬莱仙阁修炼,但蓬莱仙阁实在是太远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去到的地方。一天,天师道长听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正去往恒山潜修,便立即赶过去请张果老帮忙。
张果老看出他世俗心很重,就想敷衍他一下,于是指着西面翠屏山万丈悬崖峭壁间的一间小房说“你又何必舍近求远呢?你看那间小房,就是最好的修炼的地方呀!那里因浑河水的穿流而浪花冲天,水雾弥漫,可比蓬莱仙阁要好多了!”
天师道长听后,茅塞顿开,马上找工匠来筹划,准备建寺。因为种种原因,道长在仙逝之前也没能动工。
四十多年后,天师道长的弟子秉承师傅的遗志开始建寺。他们将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融合在这处悬空中寺院中殿的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祖像,慈和安详;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像,表情谦恭;右边为道教宗主老子,神态清高豁达。
恒山悬空寺始建至今,虽然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并没有遭到破坏,反而被历代官员加以修缮,千年不倒。
恒山悬空寺上载危崖,下临深谷,楼阁悬空,远远望去异常惊险,好像一阵风吹过来就会倒下来。那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古人是怎样建造起这样一座悬空寺的呢?
在恒山地区流传着一则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里的“马尾”是指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木棍。这些木棍一共27根,每根约十多米长,分别伫立在两个楼阁和栈道下面。从外面看,好像全寺就是靠这三十根木棍架设在悬崖上的。
神奇的是,其中有一些十分细小的木棍竟然可以晃动,这如何能支撑得起重达数十吨的楼阁呢?经过现代建筑专家的考证,悬空寺下面的木棍根本不起到支撑的作用,真正受力的是横梁。
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下埋有横梁。这些横梁直径约50厘米,插在山岩中,就像是从岩石中长出来的。露在外面的横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约有一米长,而插进山岩的部分据推测要长得多。
古人为了能够通过绝壁运送物品,在悬崖上开凿了许多石孔,然后插进横梁,再在上面铺上木板建成栈道,人们就能在上面行走了。而悬空寺下面的横梁也是运用了这一方法。,全部横梁都被做过特殊的处理。工匠们在模梁插入石孔的一端,都钉上了楔子。横梁被插入石孔后,楔子便会撑开横梁,牢牢卡在石壁内。它的作用有些像现在的膨胀螺栓,钉得越深就越牢固。
恒山悬空寺不仅是因其悬空而闻名,还因为它经历了1500年来的山崩、地震和雨水的侵蚀,始终屹立不倒。悬空寺的横梁是用木头做的,极易腐烂,而悬空寺的横梁虽然有些已经开裂,但却没有腐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些横梁都是由铁杉木制成的。铁杉木质地十分细密,耐磨性很好,不易变形和开裂。而且,横梁全部用桐油泡过,具有抗病虫、耐酸、耐碱和防腐的作用。,悬空寺所处的翠屏峰呈一个内收的弧形,对面山峰也呈一个内收的弧形,两座山的山峰就好像两只手一样包拢着悬空寺,使得全寺很难被阳光直射,避免了暴晒。
据寺内的石碑记载,当时的工匠们会先将横梁打造好,再将它们搬运到山顶上。接着,工匠们会用绳索绑着自己的腰和横梁,然后顺绳下放到半山腰,再将它们插入石壁中的。
优质答案2
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的恒山,是我国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建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 悬崖峭壁 间,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欲,楼阁悬空,结构巧奇。整个寺庙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廊栏左右紧连。
悬空寺的总体布局有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关帝庙、鼓楼等,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有“壮观”二字,是大诗人 李白 所题。 明代 大旅行家 徐霞客 唷其为“天下巨观”。
据悉,恒山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90米,因多年河床淤泥,现仅剩58米。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供销社一线青天,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
悬空寺以“奇、险、巧、奥”为基本特点,体现在建筑之奇、选址之险、结构之巧、文化之多元,内涵深奥,可谓世界一绝。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悬空寺可以历经千年而不倒呢?
经过 考古 学家们的考古研究发现,所有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下都埋有横梁。这些横梁直径50厘米左右,深嵌于山东岩上,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约有1米左右。据统计,这样的横梁共有27根。这些横梁很可能是挑起整座楼阁的关键,它的上面用森板成的走廊。整个楼阁的底座也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岩石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样子,然后插入飞梁,使其与直角梯形锐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再说,悬空寺飞梁所用的木料是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的,据说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白蚁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悬空寺千年不倒也并非奇迹,乃是人们的智慧的结晶。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峡谷南部陡峭的石壁上,无意中发现了两排方形石孔。有趣的是,这些石孔沿着山崖在河道上方一字排开,像是要把人引出山谷。从悬空寺现存的横梁来看,横梁的走私和这些石孔十分吻合。经过专家们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栈道下方的立森可以晃动,没有支撑的作用。在楼阁下方的立木却完全不同,这些立木正好顶住横梁,几乎无法移动。在悬空寺最高的建筑三宫殿下,共架有22根立木。这些立木上撑着横梁,下端牢牢地压在岩石上。正是这些立木和横梁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力的支撑体系,保证了楼阁的悬空。
建于北魏时期的悬空寺至少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对于今天而言,1500年前的工匠既没有炸药,又没有今天复杂的施工机械,他们是如何在石壁上开凿石孔的呢?
根据浑源县有名的石匠张守直的介绍。他家至今还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凿石工具——喇叭和錾。经过调查,专家们推断,当年的工匠仅凭这些简单的铁制工具,就足以开凿出用于旋转横梁的27个石孔。 那么,古人是彼将横梁牢牢地插在石孔中的呢?
20世纪90年代,文物保护部门试图更换部分悬空寺的横梁,却无法将横梁从石孔中拔出。专家们发现,所有的横梁都被作过独特的处理,插入石孔中一端打上了楔子,打入洞内,楔子会撑开横梁,牢牢卡在石壁上。它的作用类似今天的膨胀螺栓,打得越深,固定得就越紧密。 根据寺里石碑的记载,在当时,工人们完成横梁的布置,然后再在山脚下,制造出每一个木质构件。当把所有的构件都造完之后,把它们搬运到山顶上,再用绳索把工人和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在那里,工人将这些部件拼成一个个单独的建筑,再在单个的建筑体间铺上栈道,连接成整体。这样便成了悬空寺。
浑源县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地震的记载,最近40年发生了两次六级以上地震,其中一次使浑源县城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造成很大的损失,而悬空寺却安然无恙。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空中楼阁没有垮掉呢?
悬空寺是一个典型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不但悬空的楼阁靠木材支撑在悬崖上,楼阁本身的框架结构也是由木质的梁柱组成,形成一个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防震。这种结构的建筑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部件彼此错动,当外力消失时又能恢复原状,所以不会遭到彻底破坏。这一特性正是悬空寺在历次地震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主要原因。
三、西安小雁塔为什么千年屹立不倒?
优质答案1
西罗马,东长安!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拥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小雁塔,对西安这座古城来说,其实不算太悠久。
不管是名气还是规模等等,小雁塔其实都无法与大雁塔相比。
从建成至今,小雁塔历经各种变故,最出名的就是“三离三合”,地震之类也是有的,可小雁塔却始终屹立不倒,如今已成为代表性的唐代建筑。
小雁塔原本并不叫小雁塔,而叫做“献福寺塔”或者“荐福寺塔”,因为这座塔位于当年唐朝的荐福寺之中,而早期佛寺建立时也没这座塔。
义净法师西行求法回国前后,小雁塔在佛寺扩建时建成,成为义净的译经场所。
佛塔建筑起源于古印度,《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佛塔被称作“雁窣堵坡”,而所谓的“窣堵坡”就是梵语的“塔”,佛塔也被称作雁塔。
高宗驾崩后,皇室在开化坊建造了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女皇为纪念高宗,改大献福寺为荐福寺,亲自书写牌匾,让吴道子为寺院绘制壁画。
公元695年,与当年的玄奘一样西行求法的高僧义净回国之后,武则天以太宗迎接玄奘的规格欢迎了义净,这有了后来建造小雁塔的契机。
中宗景龙年间,荐福寺大规模扩建,这时候建造了小雁塔。
唐朝中后期开始,荐福寺屡屡遭到破坏,最终几乎完全毁掉,小雁塔却几乎完整地被保全了下来,堪称是个奇迹,此处也成为长安百姓们的祈福圣地。
如果说人为的破坏有意避开了小雁塔,可在历史上关中地区时常地震,小雁塔自然也是经历了多番大难,却还是保存了下来。
关于小雁塔三离三合的传说,就是说历史上小雁塔多次因为地震而开裂,可之后又逐渐闭合而且完全没有因为地震所倾倒。
小雁塔的三离三合,主要发生在明朝时期,有一裂一合发生在清康熙时期。
明成化二十三年,陕西六级地震,小雁塔裂出了一条一尺宽的大裂缝,可在三十多年后正德年间的一场地震中,这条裂缝居然自己合拢了。
在明清两朝,小雁塔多次因为地震而开裂,可塔身不仅没有完全崩塌,反而后来裂缝自己又慢慢闭合了,居然还有自我治愈的神奇现象。
对于小雁塔自我复原的神迹,目前最主流的说法是地基锅底说,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勘察,也彻底否定了这种说法。
小雁塔地基由外围向中心不断加厚,地宫外是厚近四米的夯土,还有极其坚固的碎石层。
由于小雁塔的建造结构特殊,所以很容易在地震发生时整体裂开,整个小雁塔的窗户都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墙体结构并不牢固。
对于三离三合的传说,现代研究后发现,小雁塔是用青砖与黄泥建造,裂开之后大量木构掉落之后,根本不可能自然回到原位,所谓的愈合,可能只是杂草丛生遮盖了裂痕。
由于年代久远,现存中原的唐代建筑已经非常稀少,除了大小雁塔,其他几处都在山西,是近代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所发现。
唐代佛塔建筑工艺已非常成熟,所以建筑物相较来说比较坚固。
小雁塔建成之后,也并非完全没人管,至少在宋朝时期,就有大量关于小雁塔维修的记载,明清时期,也对小雁塔进行了多番修葺。
毕竟小雁塔是个特别的地方,王朝更迭与诸多战火,最终都没有太波及小雁塔,人们还是比较敬畏这里的,这才造就了小雁塔的幸存。
优质答案2
大荐福寺小雁塔位于西安南门外1.5公里的荐福寺遗址内,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是唐代长安城中荐福寺的佛塔,小雁塔之名是大约明代以后出现的对荐福寺塔的俗称,小雁塔原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十五级(层)。
那么小雁塔为什么能前年不倒呢?其主要原因是修缮。
唐朝末期的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公元1116年(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明、清两朝时期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开始了荐福寺的中兴,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公元1426年(明宣德元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如今的“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当年明英宗的亲笔。公元1487年(明成化末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地宫。
1949年~1957年寺内殿宇由机关占用。1958年后文物部门接管了荐福寺,开始了对荐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复。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1965年对寺、塔多处进行了加固和修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保持了古建筑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