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是_里昂惕夫之谜四种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是,当时的德国空军飞行员在战斗中发现一架苏联飞机,并且这架飞机的驾驶员正在开枪射击,于是他们立刻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上级。当当时的德国空军并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的苏联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能及时击落这架敌机,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苏联飞行员参参与进来,到时候德国的损失将会更大。于是他们决定将这架战机击落,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架战机的驾驶员竟然选择了跳伞逃生。
一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包括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里昂惕夫教授是投入分析方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事实表明,投入产出分析不只在各种长期及短期预测和计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适用于不同经济制度下的预测和计划,无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央计划经济。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简答
1.重商主义时间17到18世纪,主张要使出口大于进口,实现国家富强。
2.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人亚当斯密,一国相对于一国,在某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在一种商品上是劣势的,故每个国家都应该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
3.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人李嘉图,一国可以出口自己劣势相对比较小的产品,进口劣势相对比较大的产品,不一定要绝对劣势或者绝对优势。
4.机会成本理论提出人哈伯勒,一种商品的成本是生产该商品所需放弃一种商品的生产量。机会成本较小的商品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5.贸易所得可以分为交易所得和分工所得
6.小国为什么不可以实现完全分工?
小国能不能实现完全分工主要是受到成本因素的影响,在成本固定额条件下,小国可以实现完全分工,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小国无法实现完全分工,因为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小国的商品价格是不断增加的,会趋于无穷大,小国与贸易国家相对商品的价格就会逐渐接近,故无法实现完全分工。
7.要素密集度概念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是指相对要素价格下,有较高的资本/劳动比。
8.H-O理论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充裕或者便宜的要素密集度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或者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劳动充裕国就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9.要素价格均等定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的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或者绝对收入贸易对收入分配带来的影响贸易会提高各国相对充裕或者便宜的要素的价格,增加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相对稀缺或者昂贵的要素价格。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进口的却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0.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或者是美国关税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了保护,发生了要素密集度的颠倒等。
11.要素密集度颠倒的含义就是一种给定的商品,它在劳动充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充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越大,越容易发生密集度的颠倒。
12.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区别规模经济是当企业的产量提高的时候,平均成本是下降的,称为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外部经济是整个产业产量扩大的时候,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都是下降的。
13.产业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产品是有差别的,而不是同质的,同一产业内有差别的进行交易,即为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区别比较优势确定了产业间的贸易模式,差别生产过程中规模经济产生了产业内贸易,当要素禀赋差别比较大的时候,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就越大。当要素禀赋很相近的时候,产业内贸易就会占据主要地位。
14.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种产品经历五个阶段产品的推出;为出口扩大生产;标准化及国际生产开始模仿;模仿者在第三国低价出售;模仿者在发明国低价出售。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15.雷布净斯基定理假定商品的价格不变,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的产量增加,另一种商品的产量下降。
16.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17.小国和大国在贸易上的区别,小国不能影响贸易商品的价格。
18.不幸的增长是指不利的贸易条件效应超过有利的贸易条件效应导致一国的福利水平下降。
19.关税的局部效应分析
由于关税,收入被进行了再分配从国内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者)转移到国内商品生产者(获得更高价格者)、从国家富有要素部门(生产出口商品部门)转移到稀缺要素部门(生产进口商品部门)。这就导致了低效率,即关税造成的保护成本或重负损失。
20.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的时候,会增加在商品中密集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率,该国生产的稀缺商品的真实的回报率会随着关税而上升。
21.大国关税的一般效应分析
最优关税是这样一种关税,它使得由关税带来的贸易条件改善和贸易量减少这两种效应相抵后净所得最大。即以自由贸易为起点,当一国提高其关税税率时,其福利逐渐增加到最大值(最优关税税率),然后当关税税率超过最优关税税率时,其福利又逐渐下降。最终该国将通过禁止性关税回到自给自足的生产点。小国的最优关税是0.
22.小国关税贸易条件效应
在小国的情况下,一国对该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不能产生任何关税贸易条件,其原因主要如下 小国征收关税后,会使征收关税的商品的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升,从而使其国内生产扩张,消费减少,进口缩减。但小国进口量的减少并不会对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显著影响,因而不能影响该商品的国际价格,故小国的关税贸易条件效应并不存在。
23.大国关税贸易条件效应
在大国的情况下,一国对该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将会有利于改善该国的关税贸易条件,其原因如下 大国征收关税后,由于它进口的商品数量占全球进口量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时对进口商品的征税,极大的影响了其他国家对他的出口,这时这些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供给不受影响,不可避免的降低商品的价格,以抵消由于大国征收关税所导致的进口量的下降。如果在出口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进口价格下降,则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大国来说,由于它可以有效的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所以可以征收关税,而且这样征收关税可以带来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
24.幼稚产业观点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提出,后由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发展和完善的。李斯特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阐述更系统、更深刻,一般主要以他的思想为代表,来介绍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幼稚产业观点认为某个国家的一个新兴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主要运用关税保护之类的手段来实现。
25.最惠国待遇原则是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最惠国原则要求成员方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即一个成员给予另一个成员方的贸易优惠和特许必须自动给予所有其他成员。作为关贸总协定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最惠国原则对规范成员方间的货物贸易,推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6.购买力平价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
27.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代表其价值量之比,构成两国货币交换的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这时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28.马歇尔—勒纳条件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 A.P.勒纳揭示的关于一国货币的贬值与该国贸易收支改善程度的关系。一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弹性。当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 1 时,本币贬值导致经常项目差额的增加;相反,当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小于 1 时,本币贬值导致经常项目差额减少。
29.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调节机制。美国收支逆差的持续虽然为该体系提供了流动性,也导致美元可靠性的下降。1973 年 3 月,面对持续不断的美元投机,主要货币的管理当局决定允许汇率独立或联合地浮动。
30.金本位时期1880-1914在金本位制下,每个国家确定其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并被动地准备不断按照这一价格买卖任何数量的黄金。因为每一种货币其单位含金量是固定的,所以汇率也就是固定的。这称为铸币平价。汇率将围绕平价上下波动(在黄金输入点和输出点之间),波动幅度为两个货币中心间单位外汇所含黄金的运输成本。
三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举例
科普一下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悌夫是西方经济学的名词,意思是如果H-O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资本更密集,但其密集程度仍将高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更显得脱离实际。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力图用新的学说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个转折点就是里昂惕夫反论(TheLeontiefParadox),或叫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出口的应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由于赫--俄模型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里昂惕夫的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论"。
我并不是学经济的,对这方面了解的比较浅。他统计的时间是在战后欧洲经济疲敝的40
50年代,欧洲当时制造业很差,而美国的工业产值极高(在当时占全世界总产值很大部分),美国国内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资源,很大一部分都出口到了欧亚,而里昂惕夫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去统计的,出了西方经济学重要的一个部分,可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现在的世界市场更加多元,比当时刚刚建立的全球市场更加完善,有中国,印度,日本,巴西,印尼等新兴大经济体参与,可能里昂惕夫的理论也会被完善。
里昂惕夫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史,和政治学有重大影响,他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应该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四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及其原因
二、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该观点认为,美国的需求偏好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使得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高.,美国就会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1957年,豪萨克(Houthakker)对许多国家家庭消费模式的研究表明,对食物、衣物、住房以及其他种类的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在各国都是很相近的,基于需求偏好不同假设的解释是行不通的.
里昂惕夫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在1947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工人的三倍,如果把美国的劳动数量乘以3,再和国内可用资本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劳动丰裕型国家.所以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要素禀赋论揭示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有在美国出口商品比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更高时才成立.这一解释并没有被广泛接受,里昂惕夫自己后来也否定了它.)
要素密集型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当两种商品生产的替代弹性(ElasticityofSubstitution)差异较大时,即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极易用一种生产要素代替另一种要素,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则很难用一种要素代替另一种要素,这时就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型逆转.
里昂惕夫用双要素模型来进行分析的,未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而实际上,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型的商品,在两要素模型中将其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商品,显然是不正确的.,许多生产过程需要使用自然资源,如采矿业、钢铁业、农业等,也需要大量实物资本.美国对许多自然资源的进口依赖性很强.里昂惕夫后来在对美国的贸易结构进行检验时,在投入—产出表中减去19种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结果就成功地解开了“谜”.
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国际间商品流通因受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使要素禀赋论揭示的规律不能实现.美国的关税政策导致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关税实际上是对进口征税,它减少进口,刺激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鲍德温的研究表明,如果美国对进口商品不加限制的话,其进口品中资本和劳动之比率将比实际高5%.克拉维斯(Kravis)在1954年的研究发现,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格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影响了美国的贸易模式,降低了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这对解释里昂惕夫之谜有一些帮助.
,里昂惕夫对赫——俄学说的验证,不仅开创了用投入——产出法这类经验手段检验理论假说的先河,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而且第一个指明该理论学说与事实相悖逆,从而促进了战后各种各样贸易理论和见解的涌现.可见,里昂惕夫之谜的发现已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石.对该谜的种种解释,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赫——俄学说,而只是试图改变该学说的某些理论前提以适用实际情况.这表明,比较利益说仍是这些理论解释的内核.
五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
建议去读一下英国当代思想家特里·伊格尔顿前几年的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书中对西方主要的一些反马克思观点一一作了剖析反驳。 也不回避马克思思想的一些缺陷。补充看了楼下的回答,亚当·斯密没有批判过马克思,因为这不可能做到,亚当·斯密比马克思要早,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人,而马克思是19世纪的人。另什么是“普世价值”,我怀疑是否存在这样普世都适用的价值观。正如美国攻打阿富汗、伊拉克时候鼓吹的,要给这些“落后地区”带进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无非就是某些西方人的价值观。
一、该问题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建立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 上(即出口产品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结恰与俄林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巨大争议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解释 1.劳动力不同质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存关税及贸易壁垒 4.自资源稀缺 三、里昂惕夫之谜相关学说 对于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代表性学说如下 1.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各国家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差距使技术领先国家具有技术上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贸易也结束了 2.新要素贸易理论 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考虑国际贸易商品时要考虑传统资本、劳动、自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比较优势 3.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贸易转变》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何产生问题 4.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原因和规模 5.人力资本说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产生里昂惕夫悖论重要原因里昂惕夫所定义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体现人身上技能和生产知识存量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或报酬于提高人技能和获利能力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经济决策效率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部分加实物资本上会使美国出口品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