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魏忠贤阉党案之谜(魏忠贤与阉党)
16 魏忠贤阉党案之谜。明朝中后期,宦官干政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权势熏天,无恶不作。魏忠贤是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的养子,深受宠信,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魏忠贤的权势达到顶峰时,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决定,被称为九千岁。,魏忠忠贤在位期间,明朝的国力一落千丈,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最终爆发了天启大爆炸,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一、明朝阉党的真实历史地位是怎样的?阉党祸国殃民是否可信,魏忠贤真的十恶不赦吗?
优质答案1
可信度强。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丞相权力被分到六部。皇帝集权大大加强。明成祖朱棣设置东厂西厂。皇帝权力达到顶峰。朱棣怕大臣掌权之后能对抗皇帝。于是利用身边太监处理奏则。起到迁制作用。有利用大臣权力迁制东厂大太监权力。分为两派。明朝276年都是这样的。后面出现许多坏太监。比如王振,魏忠贤等等。文武大臣就会帮助皇帝处理这些首恶。魏忠贤欺瞒皇帝。为自己谋利益。朝廷上下送钱送土地大臣很多。搞得朝廷乌烟瘴气的。百姓苦不堪言。皇帝忌惮很快铲除魏忠贤整个势力。
优质答案2
这个问题还是蛮复杂的,要理清楚其实挺不容易。明朝的阉党其实更多是皇帝用来牵制甚至对抗文官集团的一件武器,它们权势滔天,却又与皇权紧密相连。
我们不妨将其分为三部分来讨论一是明朝阉党的形成。二是明朝阉党的权势。三是明朝阉党对统治的影响。
一、明朝阉党的形成
要讨论宦官集团,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集团,文官集团。纵观明朝历史,正是由于文官集团的形成,导致了大太监和宦官集团的诞生;正是由于东林党的出现,导致了阉党的出现。
这个事情我们得从朱元璋废除丞相说起,朱元璋废除了宰相,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皇帝工作量的增加,可历史上像朱元璋一般勤政的皇帝又有几个呢?明朝皇帝的确可以算得上是历朝历代最苦逼的皇帝了。朱棣算是勤政了,可他也不得不通过设立内阁来分担他的工作量。
内阁本来是用来辅佐皇上的,可最终却成了皇帝身上的枷锁。它的权利早已超过了相权,在内阁大学士统领下的文官集团不仅处理政事,甚至对于皇帝大到处理国事,小到吃饭睡觉,没有他们不插手的。话说,换你做皇帝,你愿意被人这么管着?从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朝廷却照常运转来看,皇帝简直成了摆设了。而且明朝文官简直是出了名的不怕死,为了他们心目中的“道”,他们完全可以不计个人性命。而这应该也是明朝有那么多奇葩皇帝的原因,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大家各玩各的就是了。
面对整天在自己耳朵边嗡嗡的文官们,皇帝心想,既然你们闲的没事爱管我,那我就给你找点事做好了。于是便启用了从小陪他们长大的宦官,好了,你们去斗吧。而文官集团自然也有派系之争,于是沐浴在皇权之下的宦官们也很容易就形成了自己的团体。
宦官集团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文官之间的融合,毕竟大家有了共同的敌人嘛,而文官的势大又助长了宦官的日益势大,比如东厂、西厂的先后设立。双方简直斗得不可开交,却又不亦乐乎。
而文官集团的顶峰,就是东林党;,为了对抗无比势大的文官集团,宦官集团也发展到了顶峰,于是阉党出现了。
二、阉党的权势
通过分析宦官集团和阉党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明朝的宦官权利虽大,但却与汉唐不同,汉唐时期的宦官势力最大时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明朝的宦官却是紧紧依附于皇权的,如果没有了皇权的保护,它们非常脆弱,例如魏忠贤。
而反过来分析,之所以宦官权利无法越过皇权,也正是由于文官集团的存在,导致它们受到了极大的牵制。
所以,明朝阉党的出现正是源于文官集团,而正是文官集团的存在,又避免了宦官权利的无限膨胀。
三、阉党对统治的影响
说到祸国殃民,王振的确是祸国了(土木堡之变),刘瑾也确实殃民了,可纵观明朝历史,却也有郑和、陈炬、冯宝这样有历史贡献的太监。
正如一个朝代的兴亡你不能把责任推给后宫那些女流之辈一样,你怎么可能把责任全推给这些太监呢?东林党之祸真的比魏忠贤小吗?如果不是东林党人打压非东林官员,怎么可能导致阉党的出现。
所以,祸国殃民的不是阉党,也不全是东林党,而是党争,党争的危害和导致的内耗才是最为可怕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二、明未三大奇案之移宫案,魏忠贤为何能取胜?
优质答案1
作为“晚明三大疑案”之一(两案为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实际上最终以东林党人胜利,魏忠贤等人败北而结束。万历朝时,东林党人始终未获重用,而自此三大案后东林党由于“从龙之功”才开始真正执掌朝政。那么,天启帝为何又从东林党转而重用阉党,反而使得魏忠贤成为了最终胜者呢?
所谓的“晚明三大疑案”,其实可以看作是内廷与外廷之争。当时,万历帝驾崩之后,太子朱常洛继位,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仅仅一月,便又因“红丸案”驾崩,而“移宫案”便爆发于明光宗朱常洛驾崩之后,明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前的这段时间。
△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有位宠妃李选侍(又称李康妃、西李),在将朱由校的生母王氏欺辱而死后,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获得了抚养王氏之子朱由校的资格。万历帝驾崩,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之后,李选侍便和太子朱由校也迁到了乾清宫居住。
一个月后,明光宗朱常洛驾崩,由于太子年幼,李选侍为了把持朝政,便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并为自己争取到太后之位,进而执掌朝政。此举立即引起了朝臣的极力反对,内廷与外廷之争再度爆发。
朱常洛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便立即奔赴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却遭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之下,李选侍这才同意,却没想到大臣们将朱由校带离了乾清宫,并拟定于当月六日举行登基大典。
李选侍眼看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想要以此插手朝政,结果再度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反而被要求退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李选侍自然也是予以拒绝。
之后,李选侍又要求将自己奉为皇太后,却再度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李选侍无奈之下只得赖在乾清宫不走,想要以此迫使大臣们退让,结果没等到大臣们退让,反而被站在大臣一边的太监王安等人驱离了乾清宫,仓促之下抱着自己所生的八公主离开了乾清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李选侍的企图最终落空。
从“移宫案”的最终结局来看,李选侍、魏忠贤等人插手朝政的计划最终落空,显然是败北的一方。尤其是李选侍,迁居哕鸾宫之后不仅完全失势,更是差点在之后的一场火灾中丧命,直到朱由校站出来求情,这才作罢。不过,这位李选侍倒是足够长寿,明朝灭亡了她还活着,而且一口气活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竟然活了八十多岁。
“移宫案”东林党大获全胜,为何魏忠贤却成最终赢家?终万历一朝,东林党人大部分时间都没能掌握朝政,直到“移宫案”之后,凭借着“从龙之功”,东林党人这才开始受到重用。叶向高成为了内阁首辅,赵南星则以左都御史身份参与主持京察,并迅速将齐党亓诗教、楚党官应震等人排挤罢黜,从而迅速控制朝政。
或许是由于年龄过小,或许是即位之初执政经验不足,天启三年以前的朱由校基本选择了“和光同尘”,朝政大权基本由东林党掌握,这种现象却在天启三年(1623年)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天启帝竟然迅速抛弃了拥立自己的东林党,转而开始重用魏忠贤,并对东林党进行严厉打击,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其中应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且均与天启朝当时面临的困难局面有关。
1、财政问题。东林党把持朝政之后,迅速迫使天启帝废除了各项工商杂税,当时天启朝可谓内忧外患,辽东战事越来越吃紧,小冰河期带来的天灾也是频繁爆发,导致国库越来越空虚。为了满足朝廷开支,东林党人便提出对北方各省加征辽税,幸好朱由校比朱由检要理智一些,他最终拒绝了这个提议,否则明朝等不到崇祯朝恐怕就要灭亡了。
2、作风问题。东林党人虽然整天说的好听,但嘴皮子厉害的他们党争的确是一把好手,可在具体做事方面,却实在不敢恭维。就在天启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东林党人却依然在党争不断,每天上朝除了吵架还是吵架,这自然令皇帝恼怒不已,《明熹宗实录》中便对此多有记载,例如天启二年(1622年),当时辽东正在打仗,可东林党却依旧为了一些小事吵作一团,天启帝曾怒斥道,“不恤国家之急,臣谊何在?尔部院便传与大小各官,以后务要虚心,协力共图宗社大计。将当行事,务着实整理,毋事空言。再有仍前乱言,溷淆是非的,决不姑息”。即使面对指责,东林党大臣完全不在意,继续吵作一团,结果几个月过去什么事也没做成,气的天启帝骂道,“新进后辈,遽司耳目,全无秉公,专行报复。逞意妄言,淆乱国政,本当杖褫。姑从轻薄惩,已后科道各官俱要虚心尽职,共襄国事。再有结党排诬的,朕遵祖制宪章决不姑息”。
或许正是由于天启帝对东林党的失望,导致他最终开始重用虽然心狠手辣,但却办事效率极高的魏忠贤。魏忠贤上台之后倒也的确不失所望,不仅迅速发展势力对东林党进行打压,并立即恢复了对南方工商阶层的税收,使得财政压力大减。与此,东林党受到压制之后,朝政的运转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虽然“移宫案”中东林党短暂获胜,但却由于自己“不务正业”的行事作风,最终导致天启帝转而开始信任宦官,反而使得魏忠贤成为了的赢家。
优质答案2
更正一点,“移宫案”中魏忠贤一党并没有取胜,获得胜利的是以杨涟,左光斗等维护大明朝政制度的大臣。移宫案”与“梃击案”,“红丸案”并称晚明三大案,那么“移宫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移宫案”得先从“红丸案”说起,明光宗朱常洛在登基了十天之后就一病不起,满朝御医束手无策,于是朱常洛听闻鸿胪寺丞李可灼有仙丹,就让他献丹服用,还别说,吃了一颗后,马上精神抖擞,隔了几天再来一颗,暴毙而亡,此事迷雾重重,这就是“红丸案”。
皇宫钉子户李选侍明光宗朱常洛死了,问题就来了,原来朱常洛的宠妃李选侍本来在乾清宫照顾皇太子朱由校,那么皇太子变皇上了,按理她应该搬出去了,但她在郑贵妃跟魏忠贤的授意下,做起了钉子户。那做钉子户的目的何在呢。
在朱常洛还在世时曾许诺封李选侍为皇贵妃,但她不满足,立志当皇后,但朱常洛没同意,而此时朱常洛突然驾崩了,那么李选侍就把志向改为了皇太后,想通过控制小皇帝朱由校,进而与魏忠贤等把持朝政,野心可谓不小。
的胜利
而这在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极度不满与恐慌,这是对大明朝制度与权力的挑战,其中以杨涟,左光斗等名臣为代表,开展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杨涟舌战魏忠贤,左光斗暗示李选侍欲学武则天等,都让朝廷舆论站在了他们这边,自此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
而他们能获得胜利最大的原因是获得了皇帝朱由校的支持,本来这位小皇帝一直被李选侍虐待恐吓,不敢发声,后来时机成熟才出手。的结局是李选侍认输,搬出了乾清宫,“移宫案”落下帷幕。
晚明时期,朝政已经风雨飘摇,党争愈发激烈,各种疑案也是层出不穷,三大案接踵而至,也预示着大明朝的摇摇欲坠。杨涟等人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也抵挡不住大明朝颓败的趋势了。
三、明朝的红丸案是什么情况?真相到底如何?
优质答案1
明朝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因为是宫女所生而不受宠,在经历了悲惨的童年,以及持久的政治斗争后,好不容易坐上了太子之位。
在战战兢兢中又熬了近二十年,朱常洛终于当上了皇帝,但在郑贵妃的陷害下,他因为纵欲过度而病倒,为了保命,他病急乱投医,结果被一颗小小的红丸夺走了生命,前后只当了不到一个月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