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生命之谜优秀教案设计意图 五年级可能性优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2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宇宙生命之谜优秀教案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宇宙的起源、演化、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形成、太阳系的形成、银河系的形成、宇宙的边界、宇宙的终极奥秘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物理、天文、数学、生物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的参考书。,本书还可作为广大读者了解宇宙的一本有价值的工具书。


一幼儿园优秀教案设计意图

1、 让幼儿通过用费旧报纸做出动物头饰的形状,进行加工、装饰。完成作品。
2、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报纸、宣纸、各种颜色的颜料、浆糊、透明胶
一、 出示作品,引起幼儿的兴趣。
1、 小朋友,你们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2、 这个摆在家里可以当装饰品,很漂亮呢?你们知道这个是怎么来的?
3、 这是我自己做的,好看吗?
4、 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
1、 ,我们用这些报纸把小动物定型。小兔子的头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报纸揉成圆形的。
2、 然后,我们做小兔子的耳朵,它的耳朵我们用两长条形的报纸粘上。
3、 ,我们用浆糊把宣纸一层层的粘上,直到全部报纸都给盖住了。
4、 我们用吹风筒把它吹干后,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加上兔子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就完成了。
5、 你们可以自己想象,可以做大象、猴子、小羊等动物。
三、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 如果自己贴耳朵的时候有困难,可以请你旁边的小朋友帮帮忙。
2、 上色时注意颜色的搭配。
3、 注意手上、身上的整洁。
幼儿相互欣赏作品,说说谁做的比较好。

二墨梅优秀教案及设计意图

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会认“葬、腮、虬、玷”等13个生字。

2.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写的外祖父的几件事,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3.读懂课文题目,了解梅花的品格。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写的外祖父的几件事,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题目,了解梅花的品格。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读的13个生字中,“玷、秉、飕”容易读错,要提醒学生结合词语具体语境识字。

2.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感知,以读代讲。默读后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外祖父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迁移运用,学会仿写。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古诗导入,初识梅花

1.谈话导入,引出梅花。

(1)教师导语“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梅居首位。元代王冕写了一首关于梅花的诗,大家想读吗?(想)(课件出示《墨梅》)

(2)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思考你心目中的梅花是怎样的?

2.出示寒梅傲雪图,引出课文题目。

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赞美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梅花魂)

【设计意图】古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出示寒梅傲雪图,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梅花不惧寒冷的特点。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课文题目。

板块二 初读感知,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和同学你对题目的理解。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葬身 腮边 玷污 郑重 秉性 凉飕飕 码头 撩乱 手绢 华侨 眷恋

指名学生读,正音,再齐读。

3.全班交流汇报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4.指导学生写小标题。

能不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如第2自然段可以概括为“读诗词落泪”。

5.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6.课文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外祖父喜爱梅花,深深地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7.通过情境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1)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一起回顾往昔,追忆外祖父往日的情怀。你瞧,那梨花木大交椅上,外祖父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用横线画出外祖父教“我”读的诗词。

(2)指名学生读画线的诗句。

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3)这三句诗是写什么的诗?(写思乡的诗)每当读到这类诗词,外祖父总会泪雨纷纷,这是为什么?(外祖父非常思念家乡)

8.探寻落泪缘由,感受浓浓乡愁。

(1)诗句里不绝的乡思、无边的愁绪,勾起外祖父满腔的乡愁,怎能不潸然泪下呢?课文中共三次写到了外祖父的眼泪,两次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落泪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

(2)指名学生读画波浪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椅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3)外祖父三次落泪,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9.教师小结外祖父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情感越浓,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外祖父心中刻骨铭心的痛。于是,外祖父在异国他乡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梅花上,爱梅花超过了一切,我们从哪件事上可以看出外祖父分外喜爱梅花呢?

(1)在文中找到外祖父分外喜爱梅花的句子或段落。(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2)找出描写外祖父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外祖父爱惜墨梅图,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是在外祖父眼里,这不仅是一幅画,更是祖国的象征。每当思念祖国时,这墨梅图能慰藉外祖父的心。

(3)请仿照这段话来描述你熟悉的一个人,要抓住这个人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来说。(学生自由进行语言训练)

(4)指名学生上台口头描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5)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加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词语的识记及理解的程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文本的归纳能力。本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在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引导下,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外祖父的思乡、爱国之情,从而自然顺畅地过渡到外祖父教育“我”要有梅花品格的这一重点段落的阅读。

板块三 质疑课文题目,感悟爱国之心

1.回归课文题目,引导质疑。

师看到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有魂吗?梅花的魂是什么呢?

2.细读课文,释疑“梅花魂”。

(1)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很好,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题目中的一个字——“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解释“梅花魂”的句子。(课件出示课文第13自然段)

(2)师引导原来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秉性,梅花的秉性是什么?(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3)教师小结此刻让我想到了古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原来,外祖父喜欢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秉性,梅花的魂。大家现在知道梅花的魂是什么了吗?(梅花不怕寒冷、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

3.由物及人,领悟精神。

(1)难道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红梅赞》。

(2)教师介绍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的是梅花,实是赞美江姐。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这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谁呢?(方志敏、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 )

4.品读重点段落。

(1)那些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就像这昂首怒放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13自然段。

(2)梅花魂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板书民族魂)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到底是什么?(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5.感悟表达。

这篇课文借梅花赞美了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是什么表达方法?(借物喻人)第13自然段解释了题目的意思,在习作中这叫什么手法?(点明主题)

6.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外祖父不但赞美梅花,他更希望莺儿做一个有梅花品格的人。文中是怎么写的?(指名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7.教师小结其实,这句话不仅仅是外祖父对莺儿说的,更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心灵独白。他漂泊海外,作为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板书爱国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祖父的话展开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整个过程紧扣一个“魂”字,引导学生通过对“魂”的解读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

板块四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生配乐齐唱《我的中国心》。

2.教师学了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你们也做一个有梅花精神的人,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都要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

【设计意图】在扣人心弦的背景音乐和《我的中国心》的歌声中,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情感熏陶,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及其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在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实物的探讨和研究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借助实物或直观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分数概念的初步构建,认识几分之一。借助实物或直观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分数”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即在教学领域内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来龙去脉”,学习才会充满兴趣和动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作出几点尝试
一、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我设计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如“分月饼”的情境,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分数的含义,从而引入新课。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与尝试中体验到时分数的产生过程,在教师的梳理与指导下初步感知分数的概念。
二、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本课当中我充分的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折一折”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创新练习,让概念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概念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用分数自身魅力可以让概念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我设计了从图形中找分数,折纸比较分数,借助图形比较分数等活动,既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让学生体会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
师拿出四块月饼让学生帮老师想一想,如果将这四块月饼分给两名学生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个人得到几块呢?拿两块来分给两个人,应该怎样分才能公平呢?拿一块来分给两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呢?(生说师演示分月饼)引出新课“分数”。师板书“分数。
①、师演示分月饼的过程。(强调平均分)一半用分数怎样表示?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这块月饼的1/2。(教学写分数“1/2”)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分数“1/2”,分数的每一部分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以“1/2”为例,师意义并板书
师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师边说边板书)平均分成两份就在分数线的下面写“2”,我们叫它“分母”(师板书)每人分到的都是两份中的1份,就在分数线上面写“1”它叫分子。(师板书)
─……分数线读作二分之一
②、生在桌子上书空“二分之一”的写法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③、师小结我们在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写分子。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子。学生齐读。生练说、写师说几个分数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并指生板演。
④、说分数名称和读分数练习师出示分数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并读出分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由“分月饼”的日常生活情境引入,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得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到一半。借助实物演示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初步了解了分数概念,建立了新的认知平衡。在学生认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概念
①、生拿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并且涂上颜色。(生折师巡视)
③、生解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的问题。
2、练习下面图形里的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说明理由。(多媒体出示)生练习
3、生根据对二分之一的学习联想到一个新的分数四分之一。(师板书四分之一)如果继续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下去,还有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建立二分之一的概念和表象。引导学生抓住本质,进行适度抽象概括“只要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1份就是二分之一。”随后又进一步迁移联想五分之一、六分之一、七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分之一……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①、生再拿了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并涂上你喜欢的颜色,折完后小组内交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不同的折法?(生折师巡视)
③、生解决“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折法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的问题。(生答)
④、师小结同样的图形,用不同的折法表示出了相同的分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自主认识更多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方式,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学生从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出发,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为什么不同的折法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的追问下,引导学生渐渐明晰“折法”不同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才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
①、生拿出刚才折的正方形,比一比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谁大,谁小。生用手中折好的图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说一说理由。(生汇报)
②、师小结分子是1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数的分子是1,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探究分数作为数的属性,直观比较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将操作活动与语言表达、发展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学生表示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巧妙利用生成的学习资源,在比较中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巩固应用,加深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1、课件出示五角星、风车,这些事物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生答
2、课件出示书中93页1、2题和96页第3题,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订正)
3、让学生说一说在自己身边哪些事物中发现了分数的影子?(生答)
4、师同学们说的真不少。对,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去探索有关分数更多的奥秘。

四质数和合数优秀教案设计及意图

于现在国际上通常把0作为自然数,而且《国家标准》中也把0作为自然数,质数、合数一般都是定义在正整数范围内的(0是所有正整数的倍数,研究它是没有意义的,而且0不能做为除数)。 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别的因数的数是质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端午粽优秀教案设计意图

我国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也有很多说法。

这些说法中,影响最大的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起源三代夏至说,恶月恶日驱避说,还有一些民族图腾崇拜说等等。

由于屈原被司马迁立了传记,他和他的《离骚》被后人誉为爱国诗人,历史上屈原就人气很旺。现在屈原还被写入了语文教科书,屈原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说法,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传统文化领域,一般把端午节风俗习惯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了。

屈原的事迹,记载比较详细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据司马迁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遭到楚国贵族子兰为代表的权贵势力的反对,被罢官、驱逐,流放。

屈原在流放中,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天问》等经典的爱国诗篇,后来被编入《楚辞》,楚辞成为《诗经》之后,影响很大的一个文学体裁。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屈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占,悲愤欲绝,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纵身跳下汨罗江,以身殉国。

传说屈原跳江后,楚国的老百姓都非常悲痛,纷纷自发到汨罗江边吊念屈原。渔夫们架起小船,沿江来来回回寻找打捞他的身体。因为担心鱼虾咬噬屈原的身体,纷纷拿出准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进江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有人还拿出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要药晕鱼龙水兽,不让它们伤害屈原大夫。

传统文化认为,这些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风俗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用茭白叶把黍米包成牛角状,叫“角黍”,用竹筒装上米密封烤熟,叫“筒粽”。

到了晋代时期,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粽子成为人们交往走亲戚的礼品。 唐朝时期,粽子传入日本。以后逐渐传入朝鲜,东南亚地区,现在这些地区也有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文化风俗,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也是我们国家法定节假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