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翰林之谜有感 李白翰林之谜的简介
李白翰林之谜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的“天下第一泉”指的就是济南趵突泉。这首诗是李白游览趵突泉时所作,也是他在济南生活的一年。李白一一生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拘束,所以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放荡不羁的情怀。而这首诗正是描写了他在济南的生活。诗中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称。
一百家讲坛李白翰林之谜
路过就不谢邀了!
其实关于李白的情况我在不久前发的《谁家的房子又塌了,一代男神诗仙李白原来也是俗人?》里就讲过了。可能因为李白诗中提到什么“安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什么“托身白刃里,杀人江尘中”,别人夸他什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什么“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现在的人就会觉得李白是个仗剑天涯,铲恶除邪,劫贫济富,像极了金庸武侠片中的仁义大侠,或者是醉倒兴庆宫,让高力士捧靴,杨国忠磨墨的狂傲才子,而引来无数的迷弟迷妹,实际上很多人知其不知其所以然,对李白的认识都过于片面。我先说明一下,李白傲视群雄没错,但那是恃才傲物,并不是淡泊名利,而且历史上恐怕再也没有人会比他更会拍马屁了。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讲一下李白需要拍马屁的“苦衷”。
第一方面,李白出身敏感,难以依靠正途入仕。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以为那些读书人真的是吃饱了没事做,整天把自己泡在书本里吗?不是的,而是因为学而优则仕。在唐代不像现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是有一个严格的阶级划分的,普通人要想混入上层阶级,就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李白也是自幼就开始诵读经书,你很难想象像李白这样的才子在唐代竟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吧?为什么呢?因为李白的出身根本就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李白的身世是个谜,历来被人揣测。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初的记载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后世根据此,衍生出无限的版本,两处记载是否可信,尚待考证。
经过多种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李白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大有道理。据央视《百家讲坛》资料,李白生于701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陈寅恪和郭沫若也都研究过李白故里的问题。但郭沫若的学说是在批判、反驳陈寅恪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郭、陈二位参考的是相同的资料,都是看到《新唐书•地理志》中在“安西大都护府”之下有“碎叶城”,而在“焉耆都督府”之下也有“碎叶城”,两人做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郭沫若得出结论说“考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即是中亚碎叶,又其一为焉耆碎叶。”在两个“碎叶”的前提下,他说认为既然“焉耆碎叶,其城为王方翼所筑,筑于高宗调露元年(679年)”,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又说李白先人“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可见,李白生地是中亚碎叶,而非焉耆碎叶“。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时属安西都护府治下,算是大唐的疆土。不过也有人说,当年中苏之争时,郭沫若写文章强调李白出生于碎叶,是出于政治与外交需要。,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通过一些文献,对李白其人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据一些文献记载,李白的体貌特征不像是汉人,更符合突厥人的特点,汉人眼珠子黝黑,但李白的眼珠子的颜色并不是黑的,所谓色目人是也。我们习惯把现在的维吾尔、哈萨克、土库曼、吉尔吉斯人等中亚民族以及现今的土耳其人称为色目人,而他们都是突厥人的后裔。
李白出生的地方叫“碎叶”,是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附近,那他也就可能是一个外国人!除此之外,李白的父亲也是神秘人物,据有关碑铭记载,李白的父亲叫李客,为什么是这么奇怪的名字呢?陈寅恪对此认为李白的父亲是西域人,西域人的名字与汉族不同,所以称他为“胡客”,也就是客居这里的意思。
作家闵泽平在《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一书中写道,大约五岁左右,李白的父亲带着他从河西走廊来到陇南,然后沿岷江而下,驻足在绵州昌隆,即今天的四川江油。实际上当年的江油十分贫困,为什么千里迢迢迁来不去更好的地方发展呢?对此俞平伯认为,李客是因为各种难以言说的理由而选择偏僻的住所的,这样就不容易被其他人发觉。为什么要这么鬼鬼祟祟呢?根据上面提到的李阳冰和范传正所写的,李白的祖先是在隋代末年“被窜于碎叶”,也就是他们一家是戴罪之身,后面才偷偷溜回中原的!
,从李白的诗当中,我们可以知道遍览山川,是打卡旅游胜地最多的诗人,如果真的是罪人后代,他们以何谋生?为什么李白这么有钱?
在唐代参加科举,也是要通过资格审查的,尤其是出身,一旦不合格就不能参加。还规定,如果家里是经商的,或者是商人的亲属,就不能来考进士。,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
前文说到李白的先人是被流放碎叶的,所以他是罪人之后无疑。1971年,郭沫若出过一本书《李白和杜甫》,对李白和杜甫做了如下判断李白代表了新兴的商人阶级,杜甫代表了没落的地主阶级。郭沫若除了说李白的先人是商人外,还说李白也是商人。他说李白做官的时间很短,可是他从来不缺钱,这钱是从哪儿来的?就是做生意挣来的。
所以呀,李白既是罪人之后,又是商人,那不用说,想要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是不可能了。
“曲线当官”,李白靠干谒谋取功名李白生性浪漫,一生闯荡江湖,艳遇也不少。虽然如此,李白也不是来者不拒的,最起码要经过筛选,选什么人?什么人能得到李白?不是现在追求的富婆啦,而是有利于自己仕途的女子。有记载的是他结婚四次,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而且他还愿意倒插门。为什么呢?还不是想依靠宰相许圉师勾搭上朝廷,可惜并未如愿。
在科举制度不完善时期,不乏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知识分子用诗词文章作敲门砖,遍访达官贵人以求赏识引荐的行为,称为“干谒”。说好听点是毛遂自荐,难听一点的话,这种行为跟当今的跑官要官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现代人是以钱财交易,以前却是炫耀才华。饶是如此,在一些清高的士人眼中,“干谒”是一种掉价、为人所嘲讽的不光彩行为,就算是他日荣登富贵,也不是“正途”出道,, 很多文人士子并不屑于“干谒”。李白也言之凿凿地说过“不屈已、不干人”的话,没办法,自己的出身在那,所以话音刚落,长安就传来耳光的声音了!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又云“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此赋词采华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那一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几个女孩子禁得住这等奉承,还不是马上就被收买了。你看,李白这个人还是很有头脑的,懂得如何一步步接近终极目标,由于接触的女子多了,也懂得如何讨女子欢心。,李白去紫极宫时还遇见了贺知章。现在看来,这两个人的名气差个十万八千里,可是那时候李白不知道呀,立马屁颠屁颠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读完,十分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还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夸完就没有然后了,他们可没时间理会一介白衣!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灰溜溜离开长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白终于不用坐冷板凳了,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内推,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觉得这个“马屁”深得朕心,于是就召李白进宫。李白一下子成了皇帝身边的供奉翰林,真是平步青云呀!于是即刻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感慨,别人怎么看他他不管,先把官位拿下再说。好景不长,天宝年间的玄宗英雄气悉数融于温柔乡,整日只知道跟杨贵妃唱曲跳舞,对李白的“王霸大略”没有一点的兴趣, 只把他当作倡优和文学弄臣来看待。这里就知道出现提问中的答案了,供奉翰林本就是在皇帝闲暇之余做个诗、解个闷的差事,而《清平乐·禁庭春昼》所描写的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某次夜生活。为什么写得这么肉麻?还不是为了讨自己两位上司的欢心!
不过你要是觉得李白没有骨气,那也不应该,毕竟当李白觉得自己受了愚弄,还是有反抗的!本以为自己是“曲线报国”,这会儿丢了名声又施展不了报复,是十分郁闷了。恼愤之余借酒使性,这时候他的老大就十分不痛快了,当初马屁拍得这么响,这时候又牢骚不断,真是碍眼!于是想个由头,就将李白赐金放还了。赐金放还那是照顾面子,其实就是给了李白些路费伙食费,象打发叫花子一样让他滚犊子。李白这下知道自己饭碗不保了,没办法,只好放出风声说自己自“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灰溜溜卷着铺盖卷走人了。你看,这就是大诗人拍马屁的结果,如果没办法一直拍下去,还不如不去呢,又当又立算怎么回事?
我是林深时见鹿,清醒时作文的@糊涂青年,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