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红麝串之谜 红麝串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薛宝钗红麝串之谜。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贾宝玉送给林黛玉一串红麝串,这串珠子是用珍珠做的,上面镶嵌着各种宝石,非常漂亮。林黛玉看了之后非常开心,觉得自己终于有一件像样的首饰了。后来,贾宝玉又送给林黛玉一串玉如意,这串玉如意是用翡翠做的,上面镶嵌着各种宝石,非常漂亮亮。,贾宝玉送给林黛玉的这串玉如意,并不是普通的玉如意,而是一串价值连城的金玉良缘。
一薛宝钗的红麝串
麝香只对怀孕的女子有碍,对薛宝钗等并无妨碍。
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回。我们简单聊聊。
二十八回用了半回,明写红麝串,都是说“金玉良姻”。林黛玉说“我无福消受,比不得什么金玉的宝姑娘…”,贾宝玉说“我心中要有金玉,天诛地灭……”薛宝钗因别人总说“金玉良姻”觉得很没意思,平时总避着贾宝玉走。可见“金玉良姻”成了三人之间的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心理暗示是很厉害的。在当时,薛宝钗并没有对贾宝玉有什么心思。从她处处避着贾宝玉,可见薛宝钗很忌讳这样的说法。但随着说的人越来越多,薛宝钗也渐渐有些意动。后面进入大观园,宝钗对贾宝玉,也渐渐有了一点异样的情愫,这从午后她在贾宝玉床前绣花也能看出。
第二,宝钗戴红麝串是给王夫人看的。
薛宝钗戴着红麝串主要目的是给王夫人看的。我们看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说“金玉”时候,薛宝钗走过来正要去王夫人那里,怕尴尬还刻意装没看到他们。薛宝钗的性格是不爱戴饰品的。但元妃赐了礼物,于情于理,薛宝钗作为客人,去了元春母亲王夫人那里,都要拿出一件显露下表示重视和感谢,红麝串无疑最合适。所以薛宝钗才戴上了,其实是给王夫人看了高兴的。
贾元春赐下来端午节礼,独独贾宝玉和薛宝钗相同,除了红麝串,扇子外,多了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薛宝钗是觉得很没意思的。以薛宝钗的性格,本也不会戴红麝串。但因为她和贾宝玉的礼物相同,只有红麝串和扇子是所有人都有的。扇子端午节用着还早点,宝钗为了避嫌,刻意想表现出对红麝串的喜爱。这样,所有姑娘们都有,也就避免了口舌。从她看到贾宝玉林黛玉还低着头走过去,也能看出她的尴尬。但她为了先让王夫人看,表示礼貌,事后忘了先拿下来,没等别人一起佩戴,就适得其反了。被贾宝玉发现,引发了联想“呆意”,林黛玉看到后揶揄贾宝玉是“呆雁”,这是三人又一次情窦初开的尴尬碰撞。
一串红麝串,背后确实有成年人的心意。但薛宝钗确实是尴尬的。之所以戴上,不过是守礼给王夫人看,也想一解自己的尴尬,没想到适得其反。不但让贾宝玉饱了眼福,还让林黛玉误会,真是悔之莫及。
至于所谓的药理,麝香都有去热的功能,和冰片一起是端午节必备用品,所以贾芸才准备了那么大包送礼给王熙凤,显见是无害的。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欢迎
二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概括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玉看到定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闺阁兴祭饯花神,众女孩在园中玩耍知,宝钗欲寻黛玉,看见主进了潇湘馆,一怕宝玉不道便,二怕黛玉猜忌,便要回来,路遇蝴蝶,赶至滴翠亭,细听小红和坠儿正说那贾芸拾帕之事。 黛玉不理宝玉;探春在宝玉面骂赵姨娘,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被拒绝。黛玉葬花,宝玉痴倒。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宝玉与黛玉葬花诗发生共鸣,恸倒版山坡。宝玉说黛玉把外四路的宝姐姐、凤姐姐主在心坎儿上,倒把他不理。宝玉、黛玉已清除误会。 宝玉到冯紫有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蒋玉菡互赠礼物。袭人告诉宝玉端午节的礼元妃赐了,宝、钗一样,黛玉心疑。宝玉却还想着宝钗权的膀子要长在黛玉身上就好了。三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赏析
主要是日常清扫、清洗消毒、更换饮水,以及隔离观察病鸟时,为了防止鸟受惊吓而伤及羽毛,喙或爪的笼子。笼子的形状通常为长方形,前后分别设有两口的双开门,即大门中间套有小门。笼的大小为20厘米x20厘米x15厘米或35厘米x25厘米x20厘米,条间为1厘米左右,设置栖杠,但无须食、水罐。串笼也可以直接用两个观赏笼接串起来代替使用。四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读后感
薛宝钗的端庄沉稳,在她刚入府不久就合府皆知了。
那时候林黛玉已经在贾府住了几年,不仅在朝夕相处中和贾宝玉互生情愫,与一众小姐丫环的关系也不差。尤其是史湘云这位表妹,早些时候也和林黛玉相处亲密。薛家来到贾府不久,这种局面就被打破了。
除了贾宝玉仍旧与林黛玉形影不离,一众丫头都撇下林黛玉找她玩儿去,按文中所说,这是因为薛宝钗平和豁达,比孤高自许的林黛玉多得人心,那憨憨的史湘云更是彻底成为了薛宝钗的小迷妹,不惜当面贬低林黛玉而抬高这位宝姐姐。
而在后来的日子里,薛宝钗与众人相处时,更是不忘将自己“端庄娴雅”的特质,随时随地地表现出来。
譬如她常常拿大姐姐的身份,教育众妹妹“女子无才便是德”,诗书可以不看,只需以女红针黹为要。虽然说这么多姑娘里,她读的书最多,连林黛玉都自愧不如。
又譬如,她借诗自诩“贞静”,海棠诗社中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道尽了她的矜持与端庄,贞静与本分,该诗句一度为众人喝彩,谓之神来之笔。
甚至在某些有长辈的场合,她都不惜通过贬低其他人来强调自己的“端庄”。第二十九回被贾宝玉戏称“杨妃”时,薛宝钗恼羞成怒,当众借机奚落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正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误以为这位素日平易近人的宝姑娘藏起来了逗他玩儿,笑嘻嘻就来跟她讨要,却不料被薛宝钗翻脸怒斥
“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
瞧瞧,宝姑娘这话说的,那些和你玩的姑娘都是嬉皮笑脸、器浮轻巧的,我和她们不一样。当时贾母亦在场,文中没写到她的反应,不知她当时作何感想。
,为了表现自己内心平静如水,表现自己极低的物欲,她还拒绝佩戴首饰,初进府时,薛姨妈得到十二支宫花,竟然不留一支全部送给了贾府的姑奶少奶奶们。理由是”宝丫头不喜花儿粉儿“的。贾母带着刘姥姥一伙人逛到她的蘅芜苑,发现里面没有一样鲜艳颜色的摆设,整个屋子好似雪洞一般,都傻了眼。
这就是平日里的薛宝钗,端庄低调、不喜奢华。
令人意外的是,不爱戴首饰的薛宝钗,有一次却破了例。
第二十八回,在省亲几个月后的端午节,贾元春给贾府赏下一堆东西,每人的赏赐都有名单写好,其中薛宝钗的礼物中有一串红麝串。
刚拿到这份礼物,薛宝钗就将其戴在了手上,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倒也不难理解,无非是因为尊者赏赐,不仅不能辞却,还得马上佩戴拜谢。贾元春在宫中无法当面道谢,那么就找到她的母亲王夫人拜谢。所以薛宝钗匆匆戴上红麝串,走来王夫人处。
而在贾宝玉这一边,却陷入了迷惑和不安。因为元春赐下的礼物中,林黛玉和贾府三春是一样的,她们没有红麝串,而贾宝玉和薛宝钗,却是一模一样的。这情况令人感觉很不妙,所以刚听到这消息时,贾宝玉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弄错了?”按贾宝玉的意思,他应该是和林妹妹一个样才对。贾宝玉这么一个傻愣愣的人都嗅出了不妙的味道,那“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更不用说了。
所以收到礼物后,贾宝玉没有马上戴上红麝串,而在来到王夫人房中时,因见到薛宝钗手中的红麝串,便请求拿来看个究竟。薛宝钗见贾宝玉问,也“少不得卸下来给他”,在卸下来的过程中,那贾宝玉因见薛宝钗肌肤胜雪而看呆了,以致薛宝钗将红麝串给他都忘了接。
熟读原著的朋友都知道,薛宝钗可不是那么容易“羞”的,最具说服力的一件事,那就是“绣肚兜事件”了。
话说在第三十六回,大热的中午,众人都在午休了,宝姑娘却忘记了要“珍重芳姿”,不仅不掩好自己的院门,还一人溜到到了怡红院,彼时已经贾宝玉正穿着透明的薄纱睡衣四仰八叉躺床上呼呼大睡,花袭人则坐在他的床边绣肚兜。
见宝钗进来,花袭人唬了一跳,她也想不到这个时辰了宝姑娘还到处乱跑,而且径直走来贾宝玉的卧室。当时两人是同盟状态,所以花袭人很快调整状态,招呼她坐下来,而且为了给她制造条件,假意称外出小解,独留薛宝钗一人。
薛宝钗就这么坐在宝玉的床边,拿起花袭人没绣完的肚兜绣了起来。
在古代,薛宝钗此举有多出格?一个成年的未嫁小姐主动走进表弟的卧室,已经是出大格。然后在表弟床边安坐,与表弟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又出一格,,主动为表弟绣肚兜,而这肚兜还是鸳鸯图案……
这些行举在那个时代足够毁掉一个女子的清白。
如此敏感而严重的事情,薛宝钗竟然浑然不觉地做完了。她没有任何不适,更没有感到害羞。
那么,怎么只是戴换个红麝串,薛宝钗就羞起来了呢?根本原因就在这红麝串的意义和妙处。
第一,这红麝串具有非常意义前面我们说过,这红麝串是元妃赐下的,而在这一辈人中,只有薛宝钗和贾宝玉得到了红麝串,最重要的是,他俩的其他礼物都是一致的。我们再来看他们的礼物
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别以为这些礼物平平无奇,其实里头藏着不一般的意义,这里的凤尾罗是丝织品,芙蓉簟是床上用品,宫扇是闺中之物,手串是贴身之物,件件暧昧,而贾宝玉和薛宝钗收到同款芙蓉簟,在古代,又有婚嫁赠送床上用品的风俗,元妃此举,近同于指婚啊。
虽然,薛家一开始就是奔着和贾府联姻来的,如今事情有如此进展,应当松了一口气才对。薛宝钗毕竟是未嫁的姑娘,冷不丁收到这些东西,而且是长辈们都看在眼里的,必然是要不好意思一些。
如此,当她戴起红麝串来,除了掩不住的得意,害羞也是难免的。
第二,红麝串在古代的妙处这红麝串是什么呢?用一些浸泡过麝香的珠子串制而成。而根本原因就在这麝香里。
麝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喜爱看宫斗剧的人都知道,麝香具有堕胎的作用。这是因为麝香性子走窜,具有活血散淤的功效。,很多人不知道,麝香是雄性鹿在跟雌鹿求偶时分泌出来的物体,在古代,这麝香是可以用来怡情的。
正,古人眼中,麝香具有暧昧、旖旎、风月的特质,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麝香也多和情爱男女、鸳衾绣枕出现,譬如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缥缈云雨仙,氛氲兰麝馥”
五代词人顾敻的“弱柳好花尽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
五代词人毛熙震的“慵整落钗金翡翠,象梳欹鬓月生云,锦屏绡幌麝烟薰。”
而唐人欧阳炯一句“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更是露骨到了极致。
也就是说,在古代,麝香一词,是与高唐云雨挂钩的,再加上芙蓉簟这种床上用品,身处“春意盎然”之皇宫的贾元春用意几何,还用说吗?
而正好,薛宝钗又是头一个博闻多记的,古今什么书没偷偷看过?连林黛玉都望尘莫及。那么关于麝香这点妙处,也在她的了解之中。了,当时盯着薛宝钗的胳膊目不转睛的贾宝玉,也是个杂学旁收的,谁知他是不是也知道这点事呢。
如此,就算曾经坐在贾宝玉床边脸不红心不跳绣着肚兜,可戴上红麝串,薛宝钗还是要羞一羞的。
五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原文
《红楼梦》第28回原文宝玉因《葬花吟》而感伤不已,哭声惊动了黛玉,黛玉发现是宝玉,又要躲开,被宝玉追上。宝玉道出衷肠,二人误会消除,和好如初。冯紫英请宝玉等人聚会,众人唱曲作乐。琪官蒋玉菡与宝玉互有好感,琪官将北静王所赠汗巾与宝玉身上的汗巾(是袭人的)交换,宝玉回家后被袭人责怪。
元妃给众人赏赐之物,只有宝玉和宝钗的完全一样,黛玉不悦,宝玉百般解释心里再无别人。宝玉见到宝钗,要看她的红麝串子,宝钗褪串子,宝玉看得出神。宝钗含羞而走,却被黛玉看见,黛玉用手帕打宝玉,取笑他是“呆雁”。
出处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