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诸国灭亡之谜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2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西域诸国灭亡之谜》、《西域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新疆卷·吐鲁番卷·阿克苏卷·库车卷·喀什卷·和田卷·阿拉尔卷·库车卷·塔里木卷·和田卷·和田卷。

一、西域三十六国是指哪三十六个国家?

优质答案1

权威答案

龟兹、焉耆、若羌、楼兰、精绝、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等国,除此之外还有乌孙、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

优质答案2

广义的“西域”范围很大,敦煌以西,到阿拉伯半岛的这部分地区都是西域。狭义的“西域”,主要是与汉、唐的疆域变化分不开的,汉代行政管辖最远到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一带,而唐代设置的都督府最远达波斯。

东汉的史学家班固,在自己编撰的《汉书》中,把当时西域现存的政权概括为三十六国。

而且所谓的国家,有大有小,大的相当于一个地级市,小的只有一个乡镇,甚至一个村落,把他们说成是国家,有点夸大其词,倒不如说是部落更恰当一些。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还是把他们叫做国家。

在史书中记载的三十六国,分别是

一、车师国,也有人叫它姑师国,它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吐鲁番盆地,该国是抗衡汉朝的急先锋,立场最顽固,态度最坚决。

枪打出头鸟,汉武帝的矛头指向该国。对他们采取了瓦解分化的政策,扶植起一个又一个鸽派政权,该国鹰派人物从此失势,再也没有能力对大汉发动侵略战争。

后,车师国分裂成为四个国家

一、车师前王国

二、车师后国

三、车师都尉国

四、车师后城长国。

五、蒲犁国,今天的蒲犁县,后来改为塔什库尔干自治县,人口只有一千八百人,面积不到一百平方公里。

六、蒲类国,活跃于新疆巴里坤湖水域的民族,是个勇敢顽强的民族,人口有三千人左右,位于今天的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

七、乌孙国,是西域大国,位置在今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

八、若羌国,是个荒凉的地方,几乎没有可耕种的地方,人民以游牧为生。若羌国原址位若羌县。

九、鄯善国,在古丝绸之路上,水丰草足、牛羊成群,位于今天的罗布泊西部。

十、且末国,两千人的小国,名称从古到今没有变化,即新疆且末县。

十一、小宛国,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国,人口不到千人,还没有内地的一个自然村大,位于新疆且末县以南。

十二、精绝国,人口三千,没错,就是盗墓小说里的那个小国家。

十三、戎卢国,挨着小宛国,也是个比肩而立的小国,位于新疆民丰县境内。

十四、于阗王国,这是个很有名气的国家,历史悠久,存在了1000多年,是个西域国家里的巨无霸。此国比较悠久,位置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

十五、渠勒国,也是个袖珍小国,在今天新疆策勒县和于田县一带。

十六、渠梨国,今天的新疆库尔勒市境内,也是一个标准的小国,人口两千人。

十七、尉头国,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新疆阿合奇县境内。

十八、皮山国,生产羊毛,骆驼也非常多,人民富足,后来被灭国,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新疆皮山县。

十九、西夜子合国,本叫西夜国,国王称子合王,所以统称为西夜子合国,在今天新疆叶城县境内。

二十、莎车国,也是一个地道的小国,地名至今沿用,也就是今日的新疆境内莎车县。

二十一、无雷国,他们的地盘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一带。

二十二、依耐国,人口两千多,居无定所,喜欢到处漂泊,在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县一带。

二十三、桃槐国,没有桃花,没有槐花,有大片的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人口三千多,武装部队就有600人。

二十四、捐毒国,有波斯人基因,区域在新疆喀什地区以西。

二十五、休循国,位置在今天新疆阿克陶西部。

二十六、乌秅国,一个世外桃源,一个与世无争的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叶城县以南。

二十七、乌垒国,汉朝大将霍去病征服了利轮台国,然后在这里扶植了一个政权,这就是乌垒国的由来,它位于今天的新疆巴音郭楞州轮台县。

二十八、山国,山国的地盘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南。国都在墨山城。只有450户人家,人口大约为5000人。军队有千人之众。该国的人不会搞建筑,没有开发商,所以只能在山洞里栖息,得名山国。

二十九、焉耆国,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焉耆回族自治县。

三十、危须国,发祥地在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县。

三十一、龟兹国,西域的数一数二的大国,人口达10万之众,土地肥沃,雨水充沛,人丁兴旺;在今天新疆库车县。后来唐代设置的安西大都护府就在此。

三十二、姑墨国,该国是个袖珍国家,人口千人左右,在今天的乌什县、温宿县一带。

三十三、温宿国,即今天的温宿县,属于新疆阿克苏地区。

三十四、尉犁国,它的位置在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一代。

三十五、疏勒国,它的活动中心在新疆疏勒县。

三十六、难兜国,它的发源地在且末县的正南。是一块富饶的土地,据记载,当时这里的人均寿命超过50岁,是长寿之乡。

,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属于西域的国家,现都不在我国新疆境内了。

二、西域三十六古国是哪些,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优质答案1

作为一个新疆人,生活在曾经的西域三十六国的底盘上,我要详细说一说,记得初中学过新疆历史,里面也介绍过,西域三十六国是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因为玉门关以西就是匈奴地界了,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寻求联合大月氏共抗匈奴,拉近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而西域三十六国这个名词始出与司马迁的《史记》。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西域三十六国

1、乌孙是由西汉时期游牧民族乌孙在西域建立的行国,位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乌孙曾经是西域最强大的国家,后于西汉建交,西汉宣帝是一分为二,5世纪被柔然所灭。在现在的西至巴尔喀什湖,东至玛纳斯河,北至塔城一带,政治中心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范围较广。

2、龟兹也是西域的大国之一,生产铁器,疆域最大时控制相当于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以库车为中心,公元648年被唐所灭,至今库车尚有习惯龟兹的说法,就我所知,库车目前还有个龟兹矿业。

3、焉耆就在今天新疆巴州焉稽回族自治县附近,是个西域小国。

4、于阗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是自古佛国,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被伊斯兰化,强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城在和田境内。

5、若羌就是史上著名的“楼兰国”,也是西域小国,公元445年被晋所灭。就在今巴州若羌县境内。

6、楼兰就是鄯善国,而鄯善国是若羌与公元前77年更名所得。

7、且末也是西域小国,公元785-850年被吐蕃占据,在现巴州且木县境内。

8、小宛西域小国,人口一千多人,兵力两百多人,也在现巴州且木县境内。

9、戎卢人口一千六百多人、兵力三百多人,也是西域小国,在今民丰县境内。

10、扜弥(yu mi)旧址在和田地区于田县克里雅河东古拘弥城。

11、渠勒在今于田县和策勒县一带。

12、皮山在皮山县境内。

13、西夜人口四千多、兵力一千多,在今叶城县境内。

14、蒲犁在今塔什库尔干县以东,王城在蒲犁谷。

15、依耐在今英吉沙一带。

16、莎车古代的西域绿洲国家,汉朝时很强盛,后被疏勒国所灭,在今莎车县境内。

17、疏勒西汉时国力不强,三国时期兼并了十二国,成为西域大国,后被吐蕃所占。

18、尉头公元76年与疏勒起兵反对汉朝,被班超击败,后被龟兹吞并,在今阿合奇县西哈拉奇一带。

19、温宿都城在温宿城(乌什县境内),领地为乌什县、阿合奇县一带,被龟兹所灭。

20、尉犁在今尉犁县、库尔勒市以北,王城在尉犁城,被焉耆所灭。

21、姑墨在今阿克苏、温宿县一带,都城是南城(阿克苏县东的喀拉玉尔衮)。

22、卑陆在今乌鲁木齐东,王城在天山东干当国。

23、乌贪訾离在石河子附近,东汉后为车师管辖。

24、卑陆后国就是卑陆,当时分为卑陆前国和卑陆后国。

25、单桓在今乌鲁木齐以北。

26、蒲类在今巴里坤湖附近。

27、蒲类后国就是蒲类,当时分为蒲类前国和蒲类后国。

28、西且弥国在乌鲁木齐附近。

29、东且弥国在乌鲁木齐附近。其实是且弥国分为东西两国。

30、劫国在阜康市附近。

31、狐胡在今吐鲁番达坂城。

32、山国范围在今西至尉犁、北至焉耆、东南和鄯善、且末相接壤。

33、车师前国都城在吐鲁番西北,东南通敦煌,南通楼兰、鄯善,西通焉耆,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地理位置重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商站。

34、车师后国同为车师国,分为前国、后国。

35、车师都尉国在吐鲁番以南、鄯善以西,是汉元帝所设戊己校尉在高昌壁的驻地称为车师都尉国。

26、车师后城国在今奇台,是汉元帝所设戊部侯城的驻地。

优质答案2

西域,一直都是匈奴统治的,汉人对玉门关、阳关以西都是陌生的,一无所知,随着汉武帝打败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才弄清这片土地的形势,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时将这片土地上大小林立的政权统称为三十六国,也就有了《汉书·西域传》,其实因为战乱和纷争有灭亡、有分裂,数量并不是固定的三十六个,有的是真正国家,有都城、政权、军队、有的只是一个县一个城镇,甚至一个部落,后世为了方便记载统称为西域三十六国。

图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与标注的西域各国。

分别是车师前王国、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蒲类国、蒲类后国、蒲犁国、婼羌国、楼兰国、且末国、小宛国、精绝国、戎卢国、扜弥国、于阗王国、渠勒国、渠梨国、皮山国、西夜子合国、莎车国、捐毒国、无雷国、依耐国、桃槐国、休循国、乌秅国、乌垒国、山国、焉耆国、危须国、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尉头国、尉犁国、疏勒国。还有西域以外诸国,分别是乌孙国、大宛国、罽宾国、乌戈山离国、安息国、大月氏国、康居国等。

车师前王国,原名叫姑师国,在今天的吐鲁番盆地,因臣服匈奴不愿屈大汉,汉武帝时期大将赵破奴征伐匈奴时,灭了姑师国政权,并将领地分裂为几个小国,分别为1车师前王国、2车师后国、3车师都尉国、4车师后城长国,再无力对抗大汉帝国。

5蒲犁国,年纪大点的人新疆人能明白,新疆一直有个蒲犁县,1954年才改为塔什库尔干自治县,所以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就是以前蒲犁国。

6蒲类国,活跃于新疆巴里坤湖水域的民族,唐朝时为蒲类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大汉征伐匈奴时被灭,残余势力重新建立的政权称为7蒲类后国。

8婼羌国,挨着且末国和楼兰国,在今天青海西北部和新疆交界一带,此国无固定居住,属逐水草而居,后归了楼兰国。

图为楼兰古城遗址。

9楼兰国,又名鄯善国,千古之谜的楼兰古城仍是今天人们探索的目标,在今天新疆若羌县一带,楼兰古城遗址距离若羌县300公里。

10且末国,这个好理解,因为且末这个地名一直保留至今,就是今天新疆且末县。

11小宛国,汉朝时袖珍小国,人口仅有千人,按规模只能称得上部落或乡镇,在今天新疆且末县以南。

12精绝国,《鬼吹灯》里面的精绝女王让这个西域小国充满神秘色彩,在沙漠的绿洲里建国,人口也仅有数千人,在今天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

13戎卢国,挨着小宛国,人口仅有千人,在今天新疆民丰县境内。

14扜弥国,都城为扜弥城,在今天新疆于田县境内,后归了精绝国。

图为敦煌壁画中的于阗国王李圣天像。

15于阗王国,此国悠久,长达1200多年,曾一度占领大半西域,唐朝时为安西四镇之一,主要活动区域是今天新疆和田地区,和田以前叫和阗,1959年才改的名,而和阗就来源于阗王国,发掘的约特干遗址就是于阗王国的产物。

16渠勒国,也是个袖珍小国,在今天新疆策勒县和于田县一带。

17渠梨国,活跃于今新疆库尔勒市境内的一个小国,人口仅有千人。

18皮山国,袖珍小国,后归了于阗王国,皮山国也好理解,就是今天的新疆皮山县。

19西夜子合国,本叫西夜国,国王称子合王,所以统称为西夜子合国,在今天新疆叶城县境内。

20莎车国,这个好理解,今天新疆境内有个莎车县。

21无雷国,活跃于今天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一带。

22依耐国,西域最小的游牧部落,活跃于蒲犁境内,也就是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县一带。

23桃槐国,居无定所的游牧之国,一直沿着阿姆河迁徙,而阿姆河流经中亚各国。

24捐毒国,塞族人,也就是今天的东伊朗人,活跃在今天新疆喀什地区以西。

25休循国,和捐毒国一样,也是塞族人,活跃地区一样。

26乌秅国,昆仑山里的小国,在今天新疆叶城县以南喀喇昆仑山脉一带。

27乌垒国,当年汉朝大将李广利灭了轮台国,并在此地扶植了一个新国家叫乌垒国,西域都护府衙也设在乌垒国,今天的新疆巴音郭楞州轮台县,就是当年乌垒国活跃区域。

28山国,活跃于新疆托克逊县与博斯腾湖周边,据说此国人在山里露天居住,不会盖房子,被记载为山国。

图为博格达沁古城遗址,焉耆国都,也是焉耆府衙所在。

29焉耆国,历史悠久,唐朝有焉耆都督府,清朝时还有焉耆府,民国时有焉耆专署,也就是今天新疆巴音郭楞州焉耆县。

西域危须国后裔哥舒翰,为唐朝征战四方,在今天甘肃临洮存有哥舒翰纪功碑,距今1200年。

30危须国,主要活跃于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县,后被焉耆国所灭,唐朝名将哥舒翰就是危须国后裔。

31龟兹国,西域的大国,产铁器闻名,唐朝时为安西四镇之一,都城叫皮朗,也就是今天新疆库车县,发掘的皮朗古城就是龟兹国都城遗址。

32姑墨国,主要活跃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温宿县一带。

33温宿国,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有个温宿县,就是其活跃范围。

34尉头国,主要活跃于今天新疆阿合奇县境内,后被龟兹国所灭。

35尉犁国,今天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就是其发源地。

图为莫尔寺遗址,为古疏勒国遗迹。

36疏勒国,这个好理解,今天新疆有个疏勒县,古时候疏勒就是西域南北交汇点,今天依然是新疆西南的交通要道。

三、汉代西域36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是怎么灭亡的?

优质答案1

乌孙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生活在伊犁河流域,都赤兴城。立国约六百余年,同中原王朝往来密切。公元五世纪时,草原上柔然帝国兴起势力达到西域地区,乌孙国受重创,部民迁到天山地区,乌孙国逐渐重历史舞台上消失。

乌孙人和大月氏人原来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带,大月氏强大以后打败乌孙人,乌孙昆莫难兜靡被杀死,脑壳被大月氏王做成酒碗挂在腰间(大月氏王后来被匈奴单于给予同等待遇。)乌孙部众离散,难兜靡的儿子猎娇靡被匈奴单于收养。匈奴帝国兴起后打败了大月氏人,国王头骨被漆成酒器,猎娇靡复兴乌孙国迁居在伊犁河流域。

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人,张骞历经十余年找到大月氏。这是大月氏人已迁居到阿姆河流域,过着丰富生活己不愿东回故土。,张骞把乌孙国情况告诉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乌孙是一个西域大国,有意拉拢乌孙国夹击匈奴人。汉武帝把宗室之女刘细君嫁给乌孙昆莫(王,猎娇靡,后来又把宗室女刘细君嫁给乌孙昆莫军须靡。按照乌孙风俗,刘细君先后嫁给三代昆莫为妻子,朝为始祖母,暮为长孙妇是和亲公主的宿命。这时汉和乌孙国之间的战略联盟建立起来。有汉朝强大势力作靠山,乌孙国成为西域地区最大国家。光兵力就有十^万八千八百人,在汉朝和乌孙国联合打击下曾大败匈奴帝国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强大时期,也有衰弱时期,乌孙国也逃脱不了这个宿命。乌孙国后来分裂成西个国家。乌孙国同中原王朝世代保持有好关糸,曹魏时期连年朝贡。北魏统一中国北部以后,国力强盛,开始挑战草原上的柔然帝国经营西域地区。五世纪上半叶,强大的柔然帝国多次进攻乌孙国。乌孙人南迁葱岭地区,逐渐被塞人同化,乌孙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优质答案2

乌孙是怎么灭亡的,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其实,不仅仅是乌孙,很多古代游牧民族如何灭亡、最终去了哪里,都是很难说清的,比如匈奴、柔然、突厥等。这些民族的主要历史均由中国古代史书记载,并辅之以少量外国记载和简单的考古文字资料。包括乌孙在内,关于它们的历史,有一个共同规律,两头模糊,中间清晰,也就是说,它们比较强盛的时期的历史是非常清楚的,它们的起源与结局很模糊,它们的起源多少还有一些神话或者传说流传下来,但它们的结局却渺无踪影。乌孙正是如此。本文对乌孙结局的解释,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种,而我非常认同这一说法。

乌孙,与匈奴、月氏基本同种同俗,应当都属于黄白混血种人,属于胡人的一种,但与雅利安人的西域胡人有本质不同。乌孙本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绿洲中,史称“敦煌祁连间”,与月氏毗邻。在公元前2世纪,大致是汉文帝至汉武帝初年时期,在中国全力进行休养生息、中止对外扩张的年代,当时还未并入中国版图的河西走廊和新疆都不太平。匈奴、月氏和乌孙在河西走廊、伊犁河谷混战。月氏打败了乌孙,杀乌孙昆弥(首领)难兜靡;然后匈奴冒顿单于又打败月氏;大月氏被迫离开河西走廊,远遁伊犁河谷,征服和驱逐了那里的塞种人,塞种人被迫穿越帕米尔高原南下,有的甚至进入了克什米尔乃至印度;乌孙王子猎骄靡被匈奴单于抚养成人,乌孙在匈奴的扶持下恢复元气;冒顿死后,亲儿子老上单于与干儿子猎骄靡哥俩合作,攻入了伊犁河谷,打败大月氏,大月氏首领的脑壳被老上单于做成了饮器,大月氏被迫远走阿富汗、塔吉克的吐火罗盆地,征服了那里的大夏,这是一个希腊化王国;乌孙人留在了伊犁河谷,手底下还管着众多塞种人和大月氏人。此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与七河流域的乌孙,共存共荣。后来,乌孙日益“盛大”,有六十多万人口,近二十万大军,无论人口还是军队,比南疆的所有城邦加起来都多。老上单于死后,乌孙与匈奴开始渐行渐远,二者甚至有过刀兵相见,匈奴未能取胜,但二者的关系总体上仍是亲密的盟友。

公元前119年,西汉已经占领河西走廊全境,张骞大张旗鼓的走过河西走廊,第二次出使西域,主要目标就是乌孙。西汉政府希望与乌孙和亲,结为昆弟,共同对付匈奴。,猎骄靡已经老了,乌孙分成三块,猎骄靡、他的儿子大禄、他的孙子军须靡,各领一块,猎骄靡一个人做不了主,他又不知道汉朝的底细,猎骄靡没有答应张骞。,猎骄靡也没有反对,他派了使者与张骞一起回到汉朝,见到汉朝如此发达,大开眼界,于是,乌孙开始两头讨好,既与匈奴维持传统友谊,又对汉朝开放边境,汉朝往返西域的使者常常借道乌孙南境。这个消息传到匈奴耳朵里以后,匈奴大怒,准备攻打乌孙。这时的匈奴已经连续十年被卫青、霍去病按在地上打,失去了鄂尔多斯与河西走廊,还在漠北家门口被重创,国力已经十分薄弱。,为躲避汉朝打击,匈奴将主力西迁,右贤王的大军就在天山东麓,距离乌孙很近,猎骄靡感受到了压力,当机立断向汉朝请求和亲。汉武帝要了一千匹马做彩礼,将宗室细君公主嫁给猎骄靡。猎骄靡死后,细君公主又嫁给他孙子军须靡。细君公主去世后,汉朝又将宗室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军须靡死后,解忧公主改嫁他的堂弟翁归靡。翁归靡时期,汉乌关系是最和谐的。和亲之后,乌孙归顺汉朝,双方的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西汉灭亡。

到了汉宣帝继位之初,公元前1世纪中叶,匈奴壶衍鞮单于联合车师进攻乌孙。解忧公主上书求救,于是汉朝派出十五万骑兵,兵分五路进攻匈奴,派常惠来到乌孙,与翁归靡共同率领五万乌孙大军在西侧堵截匈奴。结果,汉朝大军没有逮到匈奴主力,倒是让乌孙给撞到了,乌孙奋力杀敌,砍死四万多匈奴人,缴获牲畜七十多万头,常惠因攻封长罗侯。从此,乌孙与汉朝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游牧民族政权都有内乱的光辉传统,乌孙也不例外。翁归靡死后,乌孙王室内部争权夺利,手足相残。为了扶持亲汉的势力,汉朝可谓大费周折,永无宁日,甚至解忧公主也卷入内乱,最终在七十高龄时回到汉朝养老。几经周折,西汉政府派常惠将乌孙一分为二,翁归靡的两个儿子分别做大、小昆弥,解忧公主生的儿子元贵靡是大昆弥,另一个乌孙老婆生的儿子乌就屠是小昆弥,分而治之。此后,乌孙的内乱有所缓解,五天一大乱没有了,但依然三天一小乱,一直乱到西汉灭亡、新朝被迫退出西域时,乌孙内乱还没完。

虽然乱,但乌孙的实力摆在那里,周围又没有太强的敌人,匈奴已经大不如前了,汉朝的关系又好,所以一直到东汉时期,乌孙的实力依旧很强悍。班超在平定西域的过程中,就曾经指出,乌孙兵强,可以利用。东汉时期,乌孙与汉朝的关系依然不错,但却远没有西汉时期亲密。这一方面是因为北匈奴对东汉的威胁很有限,乌孙的利用价值不大,另一方面是因为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始终不稳定,时断时续,史称“三通三绝”。所以,《后汉书》甚至没有为乌孙立传,东汉与乌孙的正式接触也不多。在东汉最终离开西域的年代,控制南疆城邦的,是大月氏后人在吐火罗盆地建立的贵霜帝国。中亚大部分城邦都在贵霜帝国的控制之下,但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在,比如康居会与贵霜争夺乌兹别克斯坦各地,而乌孙应该也不会被贵霜控制,因为乌孙与大月氏是世仇,无解的。包括伊犁河谷在内的七河流域,依然在乌孙的牢牢控制之中。

三国两晋时期,因为中原无力开拓西域,与乌孙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乌孙只是偶有出现在史书中,要么偶尔来朝贡,要么是作为参照物标记焉耆等西域国家的方位。虽然乌孙没有消失,可是也快了。到了南北朝时期,乌孙闪亮登场了一下下。5世纪30年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用了差不多十年,次第削平了胡夏、北燕和北凉这三个仅存的十六国政权,重创柔然,威震天下。西域国家也听说了,于是九个国家组团派遣使者开到中原,请求太武帝重开西域,这其中就有乌孙。于是,太武帝先后派出多个使团出使,但都受阻于柔然,最终是董琬和高明成功到达了西域,招抚九国,董琬、高明原定的压轴的就是乌孙。但乌孙建议说,破洛那和者舌这两个国家也不错,值得一去,于是分别又去了费尔干纳盆地的破洛那(就是汉代的大宛和唐代的拔汗那)以及塔什干的者舌(就是唐代的石国)。后来,董琬他们回去的时候,乌孙、破洛那、者舌的使者跟着一块回访。从此,西域重新开通了。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乌孙仍然活跃在七河流域,并且隔着天山支脉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破洛那、者舌、粟特各城邦的关系还不错,与南疆的龟兹、焉耆、疏勒、鄯善、渴槃陀几个城邦关系也行,与吐鲁番的车师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与西北哈萨克草原上铁勒化的匈奴后裔悦般关系也不错,大家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这么多国家一起抱团,甚至一起派出使团,敦请北魏开拓西域,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不惜引狼入室招来如此强大的外部势力,西域到底出了什么事,这些年西域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切都将关系到乌孙人最终的消失。

,看看这时的西域诸国,与汉朝的西域诸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国家数量的减少,自西汉离开西域以后,西汉主导的国际秩序也随之崩溃,发生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大鱼吃小鱼,小雨吃虾米,很多小城邦被吞并,剩下的主要的城邦,也就是上文那十几个了,还有一些小的,都无足轻重。

第二个变化,就是雄踞哈萨克中部草原的康居消失不见了。在东汉、西晋时期,康居一直存在,而且长期是粟特诸国的宗主,一度还占据过费尔干纳,实力非同一般。,到了北魏时代,康居消失了,《魏书·西域传》是依据董琬和高明的报告而来的,他二人走遍了西域11个主要国家,甚至记述了没有到过的波斯、罗马,却没有记下近在咫尺的康居,只留下了者舌(塔什干)、康国(撒马尔罕)据传闻是古代康居的后人的传言。塔什干和撒马尔罕都是粟特人,不是康居的后人,但他们长期是康居的附庸,留存有众多康居痕迹也很正常。数百年后,公元10到11世纪,康居人又神奇的出现了,西方史料称之为“钦察人”,钦察就是康居,他们从今日俄罗斯鄂毕河上游一带南下到了哈萨克草原,重新建立了强大的汗国。据此,可以大致推测,康居人在历史上没有消失,他们只是向北方迁徙了,这样的迁徙,不是自愿的,因为哈萨克丘陵的条件很优越,而北方的条件很恶劣。康居人是被别人赶走了。谁呢?应该是匈奴人。

第三个变化,就是匈奴残部对西域的冲击。北魏时代,在中亚冒出来一个新的国家,悦般。悦般是北匈奴的嫡传后裔,凉州人对悦般的民间称呼是“单于王”,可见悦般与北匈奴的关系很密切。而且悦般的文明发展程度很高,远远领先于周边的突厥语民族和柔然等游牧民族,匈奴人是有这样的实力的。《魏书》对悦般位置的记载很模糊,只说到它在乌孙西北,距离乌孙不远,方圆几千里,东隔阿尔泰山与柔然对峙。其实,《魏书》还是提供了判断悦般位置的有价值信息,“其国南界有火山,山傍石皆焦溶,流地数十里乃凝坚,人取为药,即石流黄也”,这是什么呢?这绝不是说悦般在火焰山附近,而是说,悦般南部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这样的矿床,主要就分布在哈萨克中东部,南至巴尔喀什湖北岸。这是什么位置呢?这就是原来康居的核心位置。所以说,悦般占据了康居的位置。东汉时期,北匈奴在东汉的打击下,越过阿尔泰山,来到了康居,这是《后汉书》记载的,此后就没有北匈奴的消息了。而最迟5世纪,北匈奴后裔悦般取代了康居,而康居人向北方迁徙。可以推测,在这几百年中,北匈奴残部与康居发生了激烈的对抗,最终,康居失败北遁,北匈奴占据了康居旧地。北匈奴残部跋山涉水,万里逃命,无日不战,九死一生,能活着到达康居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最最精锐的莫过于单于嫡系部落,而这就是悦般。但正因为如此,占据统治阶层的匈奴人口不会太多,包括康居人在内的突厥语民族占大部分,久而久之,悦般人也突厥化了,已经说着与铁勒诸部相同的语言了。悦般只是匈奴残部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实力更强大,这就是占据吐火罗盆地的嚈哒人。

第四个变化,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嚈哒、柔然对西域的控制和争夺。嚈哒,也是匈奴人的一支残部,融合了大月氏、铁勒等其他游牧民族而成的,但与悦般不同,嚈哒没有突厥化,也不知道是否发生了其他民族同化,反正嚈哒人说的不是突厥语族,也不是蒙古语族,更不是印欧语系,不知是否是匈奴语。嚈哒人追踪着古代大月氏人的路线,杀进了吐火罗盆地,荡平了贵霜帝国分裂后的各割据政权,南打印度,西踹波斯,北控粟特,东征葱岭,建立了一个强大国家,其国家组织形式类似于曾经的贵霜帝国。在北魏开通西域的5世纪30年代之前,嚈哒人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但不是最大的,5世纪末才是他们的巅峰,到那时,波斯萨珊王朝都要向他们缴纳岁币,甚至波斯皇帝菲鲁兹一世都战死在与嚈哒的战争中。但5世纪初的这个小高潮也足够高了,西域的多个国家,特别是帕米尔高原东麓的众多城邦都是嚈哒的附庸,而且嚈哒的兵锋还在扩张,严重威胁到西域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除了嚈哒之外,还有更猛的,那就是蒙古高原的柔然人,而让乌孙人神秘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罪魁祸首,就是柔然。柔然王族出自鲜卑,其祖先郁久闾(木骨闾)是拓跋部的一个奴隶,后来拉起一支队伍,跑到蒙古高原上,逐渐征服了铁勒诸部、突厥还有一些匈奴残部,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汗国。柔然差不多与北魏兴起于同一时间,在4世纪末5世纪初,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的稍晚,柔然传人社仑也顶住了北魏的压制,将柔然发展到极盛,到了大檀可汗的年代更是盛极一时。在北魏重开西域之前,柔然已率先杀进西域,天山以北的众多国家和游牧民族,都被柔然所控制了,柔然的势力范围直达焉耆。而且,就连强大的悦般,柔然也没有放过,不服照打,不过大檀选择的时间不对,大军在悦般遭遇了狂风暴雪,还有洪水,损失惨重,再加上悦般的萨满法师跳大神,真的把柔然吓得不轻。但悦般也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它无力阻止柔然人。而柔然与嚈哒,二者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和联姻,总体而言,西域东部是由柔然人控制,西域西部是由嚈哒人控制的。

就这样,在上述变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西域几经洗牌,变成了柔然与嚈哒的天下。柔然与嚈哒,对西域各国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比如说,阿尔泰山北麓有个小部落,叫做突厥,就是柔然的附庸,定期向柔然进贡铁器,被柔然称之为“锻奴”,经济压力很大。

夹在柔然与嚈哒之间的各个国家,对这两个家伙是敢怒不敢言。连波斯帝国都打不过嚈哒,西域国家简直没有出头之日了。就在这时,西域国家听说了遥远的东方北魏崛起,荡平群雄,即将统一中国北方,而且几次把柔然按在地上打的死去活来。西域国家对400年前的西汉和200年前的东汉是有良好记忆的,他们集体决定请北魏杀进西域,主持公道,匡扶正义。于是,乌孙、悦般、车师、龟兹、焉耆、疏勒、鄯善、渴槃陀、粟特等九个国家集体派遣使节,前往大同出差。437年,北魏太延三年,宋元嘉十四年,春天,这些使节来到了大同。,另这些使臣失望的是,拓跋焘对于开拓西域并无兴趣,后来经过大臣劝说,太武帝才勉强决定派使臣回访,但却柔然所阻。拓跋焘不会没有兴趣,只是时机未到。当时,北魏尚未统一北方,在河西走廊还盘踞着北凉政权,而南方强大的南朝宋更是虎视眈眈,漠北草原的柔然还没有心服口服,西域那么远,北魏有心无力。但西域国家也没有放弃,他们能等,于是这些国家,还有新加入的破洛那等国,又先后多次组团派遣使节出使北魏,维护关系。在439年,北魏灭掉北凉,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与北凉残余势力争夺河西走廊。在这种情况下,北魏终于可以回应西域诸国了,于是就有了董琬、高明的出使。

,乌孙终于还是没能等到北魏大军荡平西域的那一天,因为柔然的进攻终于还是先一步开始了。大约就在董琬、高明来到乌孙的前后不久,柔然可汗吴提杀进七河流域,对乌孙开战,杀的几进几出,《魏书》援引董琬的报告说“数为蠕蠕所侵,西徙葱岭山中”。,乌孙并没有灭亡,它只是进山躲起来了,后来,乌孙还曾多次出使北魏。,慢慢的,西域来使中,终于还是再也没有乌孙的名字了,乌孙彻底消失了。也就是说,乌孙的消失,其原因是,柔然的攻击。在柔然的攻击之下,乌孙政权解体,部落联盟瓦解,乌孙人鸟兽散一样躲进了天山和帕米尔高原中,然后再也没能重建乌孙国。

那么,乌孙国没有了,乌孙人去了哪里呢?有人认为,乌孙人也想历史上的大月氏人那样,穿帕米尔高原南下了,最终融入了阿富汗人和塔吉克人中。对此,我不能认同。

我认为,乌孙人没有南下。从历史上来看,伊犁河谷乃至更北方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远强于吐火罗盆地和南疆城邦诸国,即便是战败的游牧民族残兵败将,也能在吐火罗盆地掀起血雨腥风。,乌孙,作为一个拥有二十万战斗力的大国,在它可能南下的5世纪中叶,却没有在吐火罗盆地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可见,乌孙人绝对没有南下。如果真的要南下,乌孙人不会不知道,南下就要和嚈哒人开战,而如果留下来,等柔然人退走,就能重返故园,这两条路哪条更好走,乌孙人不会不清楚。而且,从事后来看,柔然人确实没有能控制七河流域,柔然人不久就退走了。而北魏对柔然的打击持续不断,把柔然揍的死去活来;而铁勒人在5世纪下半叶也背叛柔然,在天山北部乌鲁木齐一带自立为王,建立高车国,与柔然为敌,甚至杀了柔然的可汗摄图;而吐鲁番一带的高昌国也在北魏最终杀进西域后,几经反复,投靠了北魏,不再跟随柔然。也就是说,柔然在西域的控制根本没有持续很久,就退走了。柔然一走,乌孙人的首选项,是返回七河流域。不过,由于乌孙内乱的光荣传统,统一的乌孙政权已经不存在了,分裂成了各种乌七八糟的林立部落。

在6世纪中期,长期被柔然奴役的突厥突然强势崛起,灭了柔然。在70年代,木杆可汗的叔叔,室点密带领一部分突厥偏师经略西域,联合波斯帝国打垮了嚈哒人,然后又反手打败了波斯帝国。短短十几年,整个西域就彻底改天换地了,全部处于室点密的控制之下。室点密带着突厥人,驻扎在突厥牙帐中,突厥牙帐经常迁徙,但大致是在七河流域,也就是乌孙故地。后来,6世纪末,随着大隋朝对突厥的一系列打击,突厥逐渐分裂为东西两部,室点密的后人逐渐形成了西突厥。东突厥的突厥人口众多,而西突厥的正宗突厥人不多。在西突厥的体系中,自核心向外,依次是突厥人、异姓突厥、附庸的突厥化民族和城邦国家。

异姓突厥,不是正经突厥部的人,他们与突厥相近,是在西突厥的统治下迅速突厥化的,是西突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主要是十个生活在伊犁河两岸的部落,包括胡禄屋、处木昆、摄舍提、鼠尼施、突骑施、阿悉结(有两个部落)、哥舒(也有两个部落)、拔塞干。分为左右两厢,分别叫咄陆五部和弩矢毕五部。这十个部落世代生活在七河流域,最终完全突厥化。世代生活在七河流域,这还能有谁呢?不就是乌孙嘛!所以,我认为,西突厥两厢十箭,其主流就是乌孙人的后代。

但异姓突厥与突厥牙帐强大的突厥人毕竟不同,很难同心同德。在7世纪中期,西突厥被唐朝灭掉之后,阿史那氏实力不足,异姓突厥一哄而起,反对阿史那氏,他们服唐朝,不服阿史那氏,唐朝安西、北庭二位都护说话管用,阿史那氏不行。最终,几万阿史那氏突厥人在可汗阿史那斛瑟罗的领导下,离开了西域,内迁到唐朝,异姓突厥建立了突骑施汗国,虽然以突骑施为名,实则是各个部落共同建立的汗国,强盛一时。但后来,因为不听话,突骑施被唐朝打垮了,从此日趋衰落,但始终在七河流域附近游牧,历尽沧桑,久经浮沉。实质今日,他们仍在,七河流域,融入了哈萨克族。

18世纪,满清杀光了统治七河流域的准噶尔蒙古,哈萨克大玉兹几个部落(几个鞑靼、康里部落)南下到七河流域,同化了这里的异姓突厥后人,共同构成了新的大玉兹。这其中,像突骑施、杜拉特(咄陆)等部落,似乎都与异姓突厥有关联,也就是与乌孙有关联。据说,哈萨克大玉兹部落自称乌孙人,但这应该不靠谱,大玉兹中的主要部落显然是从哈萨克丘陵南下的部落,可以追到蒙古-鞑靼或者康居,他们不可能自称乌孙人,只有突骑施之类的几个部落可能自称乌孙,突骑施部又被称为“撒里乌孙”,即黄头乌孙。

所以,,乌孙人在5世纪被柔然揍的解体之后,逐渐沦为西突厥治下的异姓突厥,后来逐渐融入了哈萨克族之中。

附图是汉代地图,其他的标识都很靠谱,但对康居的标识不靠谱,太小了,康居的范围应该包括哈萨克中部的广大地区。从那时起,乌孙人就生活在以伊犁河谷为中心的七河流域。文中所说的七河流域,是指巴尔喀什湖东南部,包括楚河(碎叶)、塔拉兹河(怛罗斯)这两条不入巴尔喀什湖的大河,以及五条流入巴尔喀什湖的大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伊犁河。七河流域包括我国的伊犁、哈萨克的东南部和吉尔吉斯的北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