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其中的“大功”不仅仅是指军功,邓小平高度评价他“对党是一颗红心”,在党有难时,他总是掏心掏肺地给予帮助。1954年,军委增选,教员特意嘱咐要将他增加到军委的名单上。他就是徐海东。徐海东在《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笔下是大名鼎鼎的神秘人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徐海东也极富传奇色彩。他是湖北省大悟县人,出身贫寒,父辈兄长,全靠做窑工为生,他从14岁起,也开始去当窑工。
《徐海东生平自述》中写道“有一年冬天,我穿着破单裤叫卖了好几个村,没卖一个小盆,冻饿倒在一家农户门前再走不动了。幸得农妇给了一碗热粥才活过来。”1925年4月他在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在城里挑水卖,每天可挣一串六百钱,他第一次交党费就是卖水得来的钱。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参与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他从赤卫军大队长、红军营长,一步步成长为红25军军长。
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长征快到目的地时,遭遇惊变,教员遇到艰难时刻。此前,教员与徐向前从未谋面,而从战斗序列上来说,红25军(后改编为红15军团)是四方面军的部队,也就是在张国焘领导之下的部队,徐海东是张国焘的老部下。张国焘当时已经另立中央了,徐海东到底是听一方面军的还是听张国焘的?
在前往徐海东领导的陕北根据地时,教员非常的忐忑,因为徐海东是张国焘的手下悍将,不知他态度如何。关键时刻徐海东表现了自己的坚定党性,“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无条件的服从中央”。徐海东二话不说,带着红25军团北上抗日,快马加鞭和一方面军会师,迎接教员。当徐海东第一次见到教员时,却表达了他对教员以及一方面军的极大尊重和绝对的服从。10月6日红15军团把教员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曲在红25军团推广,表明红25军团服从一方面军领导。
放在当时的情势下,教员的激动,完全能够理解。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一方面军艰难的时候,“徐海东与教员素未谋面,而且指挥序列还不是一方面军的。一方面军来了之后,他坚决服从一方面军的领导,忠于主义、忠于信仰,我觉得这是我们革命能够胜利的一个重大原因。这样一批人的存在,与我们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一样,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仅是因为有正确的主义,正确的路线,正确的方针和纲领,我们还有一大批像徐海东这样忠于主义、忠于信仰的战将。”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教员找徐海东借钱的记载有多个版本。学者金一南在《浴血荣光》一书中写道“教员内心确实没有把握,他试探性地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上讲了一方面军的困难,向红15军借一千大洋。这封借钱信,一方面是一方面军确实需要帮助,另一方面则是一种试探。
1935年11月,一方面军千辛万苦抵达陕北,经过这两万五千里艰苦卓绝的长征,一贫如洗,将士们常常饥肠辘辘,吃一顿饿一顿是常有的事。更糟糕的是,时值严冬,寒风刺骨,战士们却只有破破烂烂、打着补丁的褴褛衣衫,更是有人连一双完整的布鞋都没有。面对这一情况,后勤部负责人杨志诚将部队的困难情况与解决方案,报告给了教员。报告中写到如果要解决目前战士们的困难,至少需要两三千大洋。看完了报告,教员默默点起一根烟,眉头紧锁地思考了起来。他想到了徐海东,想到了他的红15军团。可当时的红军,谁的部队不是省吃俭用、捉襟见肘?
红15军团也仅仅比一方面军早一个多月到达陕北,即使有积蓄,怕也难解燃眉之急。奈何情况紧急,教员只好派杨志诚去向徐海东借款,并亲笔写了一张借条,向徐海东借二千五百大洋。后者在1935年9月18日率红25军抵达陕北,与刘志丹率领的红26、27军胜利会师,成为几支长征队伍中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
踏着飞雪,杨志诚连夜将借条送到了徐海东手里。没想到,徐海东二话不说,便握住杨志诚的手坚定地说“过去,我们天天想一方面军盼一方面军,为了迎接一方面军的到来,我们准备3000多人全部牺牲。现在一方面军来了,一方面军有困难,难道我们能不管吗?支援一方面军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才能保证了中国革命。”
徐海东在红15军团仅剩的7000 大洋家当中,整整拿出5000 大洋雪中送炭送给了一方面军。“咱们是困难,但一方面军长途跋涉到了陕北困难。同志们有困难,咱们不该袖手旁观,要勒紧裤腰带,帮他们一把!” 一方面军的后勤部收到了来自红15军温暖的情意,从自己身上克扣省下的五千大洋。
红军纪律严明,强调公平买卖。有没有钱,大不一样。1935年9月初,红25军(红15军前身)进入陕甘根据地边沿绍山一带,粮食全部吃完,当地又荒无人烟,眼看就要陷入绝境。幸好,饥饿的红25军遇到一个羊贩子赶着五百多只羊,马上花钱将这五百多只羊全部买下。l徐海东“中国的夏伯阳” ~
一、1932年,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妻子为何突然自杀?
优质答案1
斯大林是个像狮子一样的人,凶悍、强硬,且粗鲁。
斯大林一生当中,有记载的娶过两任妻子,第一位妻子和斯大林结婚于1903年,1907年患了风寒,就此去世。这是个福薄的女子,他生的儿子雅科夫在1941年死于二战苏德战争期间。
斯大林第二位妻子,名字叫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18岁嫁给了斯大林,生了一儿一女,1932年31岁时竟然自杀了。
贵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夫人,享受无数人的艳羡,为何突然要自杀?
我们接下来分析分析。
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认识斯大林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1、认识斯大林的时候,还很年轻。
十月革命初期,斯大林曾居住在老战友阿利卢耶夫家里,当时的斯大林30多岁,魅力十足,严重吸引了老战友的女儿,17岁的阿利卢耶娃。
17岁的女孩,都有一个英雄梦,阿利卢耶娃也不例外,她对斯大林产生了强烈的好感。1919年初,斯大林调回莫斯科,然后和18岁的阿利卢耶娃结婚了。
这段婚姻很被人看好,一个是英雄,一个是年轻的美女,这是郎才女貌,绝配一对。
2、阿利卢耶娃的思想慢慢成熟。
和一个政治强人结了婚,不了解政治是不可能的。当时的苏联,年轻人们对革命充满着无限的激情和兴趣,斯大林年轻的妻子也是一样如此。
生活在革命的氛围当中,接触着革命的各种思潮,阿利卢耶娃开始帮助斯大林,曾做过斯大林的秘书,也随斯大林上过前线。
后来,在斯大林的安排下,阿利卢耶娃进入工业学院学习化学纤维工艺。就是在这里,她通过其他方面了解了更多的斯大林。
3、阿利卢耶娃和布哈林等人走得很近。
随着接触更多的人,阿利卢耶娃有了自己成熟的思想观点,可怕的是她和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以及被斯大林称为反对派的人走得很近,并对斯大林如何上位了解的一清二楚。
之后,斯大林大搞工业化建设,也进行农业改革,将个体小农经济调整为集体规模经济,导致农民怨声载道。
当,阿利卢耶娃把同学们的反对声音告诉斯大林时,斯大林并没有差异,也不愿意改变,只问了一句难道你们的同学中,就没有人支持我的行为?阿利卢耶娃回答道有一个,叫赫鲁晓夫。于是,斯大林记住了赫鲁晓夫这个年轻人。
斯大林在1927年12月党代会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先后被开除出党,1929年布哈林“右倾投降主义集团”也被赶出政治局。
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被阿利卢耶娃欣赏的人。
4、阿利卢耶娃的自杀,最终来自于一个酒会。
在1932年十月革命的庆祝酒会上,斯大林对阿利卢耶娃喊道喂,过来喝一杯!
这一句话,对阿利卢耶娃刺激很大,虽然保持了礼貌,进行了配合,最终,阿利卢耶娃提前从宴会退出,而斯大林留宿在在办公室。
第二天早晨,斯大林家的女管家发现娜杰日达躺在了血泊中,只留下一份遗书。之后,除了斯大林,谁也没有看过其内容。
阿利卢耶娃如何死的,斯大林绝对是知情者,而且是唯一的绝对知情者。
,我们也能通过阿利卢耶娃和斯大林在一起的日子,判断一二。
阿利卢耶娃的自杀,大概率就是来自对斯大林的失望,以及对斯大林不尊重人的反馈
通过仔细梳理阿利卢耶娃的后半生,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个结论,而这两个结论,可能是导致阿利卢耶娃死去的最重要原因。
1、政见不同,导致阿利卢耶娃对斯大林的失望。
(列宁遗孀)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青年,都和打了鸡血似的,对革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而阿利卢耶娃没有脱离革命之外,也是做着相关革命的事业,至于所谓的相夫教子则是没有的。
在了解了斯大林的成功之路后,阿利卢耶娃对斯大林的崇拜就少了很多,在接触到大量同学的言论,看到更多的民间疾苦时,阿利卢耶娃和反对派们的距离更近了,这就是个纯粹的革命者,是列宁同志的追随者。
斯大林并不是个纯粹的列宁主义,他有着自己的野心和抱负,他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为了达到大搞农业集体经济,可以牺牲大量的个体经济,他不管别人的评价,他只管达到自己的目的。
斯大林的种种做法,和阿利卢耶娃认为的完全不一样,她感觉道路不对,她看到抱怨无数,却又无能为力。
在看到斯大林一个个清除异己时,阿利卢耶娃已经很难淡定了,这就像压在她身上的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随时可能崩溃。
和斯大林的政见发生严重分歧,是斯大林妻子自杀的最可能原因,而导火索则可能是另一个。
2、酒会上的不尊重,是阿利卢耶娃自杀的导火索。
1932年庆祝十月革命酒会上的那一幕,大概率是阿利卢耶娃自杀的导火索。
大庭广众之下,斯大林没有尊重自己的妻子,一是呼来喝去,毕竟“喂”不是妻子的名字,这样一定会影响妻子的心情。二是妻子阿利卢耶娃是不喝酒的,且常常劝斯大林不要酗酒,但斯大林却在如此重大场合,逼迫不饮酒的妻子喝一杯,更是对妻子的不尊重。
回去后,阿利卢耶娃就自杀了,这说明,酒会上发生的一切,大概率是阿利卢耶娃选择自杀的导火索。
总而言之,阿利卢耶娃的自杀,主要原因,可能是斯大林的各种行为让年轻的妻子非常失望,而庆祝十月革命时,对妻子呼来喝去,逼迫喝酒,则有可能是阿利卢耶娃自杀的导火索。
很多年后,阿利卢耶娃的女儿斯韦特兰娜回忆母亲时说道,“如果她没有死,那么她以后的命运会是如何呢?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早晚她会成为父亲的政敌。当她看到她的最好的老朋友,如布哈林、叶努基泽、雷登斯、斯瓦尼泽夫妇都一一死去,她决不会沉默。她绝对熬不过去。”
优质答案2
自杀的是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小名叫阿佳(下面都称阿佳),她是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嫁给斯大林的时候,只有17岁,是斯大林老战友的女儿,给斯大林生了一儿一女。第一任是生了雅科夫的叶卡捷琳娜,那时候她早就已经去世多年。
阿佳去世的时候正好是十月革命十五周年的欢庆时刻,据说她自杀的直接导火索是当时斯大林在庆祝宴会上用不太好的态度让她喝酒,她其实酒精过敏,在愤怒拒绝后离开了宴会,朋友和她在克里姆林宫谈心散步后以为她没事了,谁知道当天晚上回去她就开枪自杀了,因为用的是小型手枪,宴会进行到很晚,斯大林睡在了宴会厅的寝室里,所以当时并没有人听到枪声,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发现倒在了血泊之中。
事实上她和斯大林之间的关系早就已经出现了裂痕,第一是生活上的,当年她和斯大林之间也算是干柴烈火了,当时的阿佳是一个天真浪漫,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单纯姑娘,后来斯大林到他家中小注,对她讲述自己当年进行革命的一些经历,什么被捕啦,逃亡了,打仗了,对阿佳来说这些都是新鲜和刺激的,她对斯大林充满了崇拜,认为他是个大英雄,所以义无反顾的嫁给了这个比自己大几十岁的男人。
斯大林在居家过日子方面并不擅长,夫妻之间的矛盾太多,虽然有时候他也会低头认错,也解决不了阿佳内心的那份失落感,她有些抑郁,还曾经带着孩子回娘家躲了清净,直到斯大林给她打电话求饶,生活的琐碎完全打破了曾经斯大林给她英雄气概冲天的印象,留下的是一个暴力冷漠的男人。
第二就是在政治上的分歧,在大清洗运动中,阿佳和那些被定为反动派的人走的很亲近,和他们思想也接近,她身边的亲人包括姐姐,姐夫都是因为这些才死去,所以她内心很苦恼,她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尽量去克制。
实在受不了了她也会向斯大林提出异议,斯大林就 会批评她难道就没有人同意那些政策吗?阿佳告诉他只有一个叫赫鲁晓夫的 同意他的政策斯大林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
阿佳和批发街之间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政治思想都不在一个频道上,长期的压抑让她觉得透不过气,终于在那次宴会上,斯大林当着众人的面喊她了一声:喂!她便爆发了。
据斯大林的警卫说,斯大林经常晚上开车去阿佳的墓地一袋接一袋的抽烟,在阿佳死后,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公开露面,阿佳死后他只是去看了一下遗体,并没有把棺椁送到墓地,而他也没有把她火葬,而是进行了土葬,他不明白为什么吃饱穿暖的阿佳会选择自杀这条路,如果她不自杀,以后可能会成为政治敌人,斯大林应该很喜欢他,硬核男人并不善于表达,以至于阿佳死后他只有追思和不解。
二、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优质答案1
说起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可以说是千古谜案了,正史《宋史·太祖本纪》对此讳莫如深,笔墨寥寥一带而过“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正因为正史记述太过简单,才引得稗官野史众说纷纭,使真相愈加扑朔迷离。
正史无处着手,我们就来看看其它史料对此事的记载
《宋史纪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即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这段文字清楚交代了以下几点
1、太祖驾崩之夜,晋王在宫中。
2、二人曾议事,内容不知,只听太祖喊了“好为之 !”三字。
3、太祖曾以礼器水晶小斧戳地。
4、烛影下,晋王曾离席并有退避动作。
《续湘山野录》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混沌道人)曰“但今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12年),不尔,则当速措置。”……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尔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府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以上记载较《宋史纪事本末》详细,内容大略相同,只是更近一步说明太宗是在太祖柩前匆忙即位的。若以上所记属实,赵光义实难洗弑兄之嫌。
再来看看司马光《涑水纪闻》是怎么说的太祖初宴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 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剧情到了司马光这里来了个180度反转,太祖崩时晋王不仅未在现场,并且对此毫不知情,反倒是宋后为了儿子,想要谋夺本应属于晋王的帝位。这也符合情理,毕竟皇嫂和太后地位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
司马光之时距赵宋开国不过百年,其人又是严谨的史家,他的话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如此,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弑兄篡位说和病死合法继位说。谁更接近事实真相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一、病死说,这一说法自然是肯定太祖之死与太宗无关,乃是因病宴驾。除了司马光外,历代正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等都对太祖因病宴驾一说持肯定态度,所谓烛影斧声不过是后代文人在不完全了解情况下的妄自揣度,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谋杀。这一说法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那就是《金匮之盟》。什么是《金匮之盟》,简单介绍一下相传赵氏兄弟曾在母亲杜太后面前有过约定,太祖死后传位光义,光义再传廷美,廷美传德昭……如此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以保大宋江山万万年。此事由宰相赵普记录成书,是为《金匮之盟》。若是确有其事,太宗自然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弑兄篡位。,《金匮之盟》的存在与否,缺乏可靠的史料记载,其事疑点颇多,单就太宗即位不过几年,廷美、德昭、德芳就都相继去世就让太宗百口莫辩,也让支持这一说法的学者底气不足。
二、被害说 这一说法可分两种情况来看临时起意和蓄意谋杀。 凶手自然都指向太宗。
先说临时起意,《烬余录》认为,花蕊夫人费氏与光义的奸情被太祖撞见导致了光义的弑兄,也有说是太祖暴怒,发病猝死的,太祖是因奸情丧命。这事够香艳刺激,可惜却站不住脚,因为有诸多史料记载,花蕊夫人先于太祖多年就已去世了。
说说蓄意谋杀,太宗有杀太祖的动机和条件吗?答案是肯定的。
1、种种迹象表明,太祖晚年对传位于弟还是传位于子有过纠结,这不能不让太宗产生危机感和杀心。
2、按照谁获益谁指使的逻辑,太宗毫无疑问是此事最大的获益者,理所也是最大的嫌疑犯。
3、从司马光的记述不难看出,当时太宗的势力早已渗透到了宫中,安排一场谋杀应该不是难事。
4、太宗即位后,作为竞争对手的德昭、德芳相继离世,让他难脱嫌疑。
5、如果确是谋杀,作案工具是什么?柱斧?可能性不大,更可能是毒杀。孟昶、李煜、钱椒三个亡国之君都是在太宗朝被毒杀的,太宗惯用此招。
说到这,有人要说了,这是不是就是结论?太宗确是弑兄篡位!这话我不敢说,因为如前所述,反对者同样可以找出一大堆佐证来驳斥你。归根结底,谁也没有铁证!我只能告诉您,宋太祖之死确实疑点重重。至于真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荒烟蔓草中,无处追寻了。
优质答案2
据说是他弟弟用斧头剁死的,有个成语就是说这段悬案。,这种悬案永远没有答案,因为史官都珍惜脑袋和身家性命,毕竟是皇帝家哥俩的家事,谁干死谁都不耽误给大家发工资,并且北宋的工资待遇一向不错,所以,这事永远哼哼唧唧地糊弄下去好了。
,老朽倒有个自己的看法,总觉得老赵是脱阳而死,因为他是个超级色鬼淫棍,曾经光天化日侮辱过当世绝顶美女小周后,还欺负了花蕊夫人。我对老赵的死法并无确凿证据,只是翻看宋史时偶然困倦,梦见老赵托梦给我,他抱怨后世人老是挂念他的死法,有的人因为猜不到答案,急得嘴巴都烂成了痔疮,为了苍生健康计,他决定牺牲个人体面,把自己羞羞的死法公诸于众,以利社会和谐。
三、历史上,斯大林是怎么死的?当时发生了什么?
优质答案1
斯大林是上世纪苏联最传奇的领导人,他接替列宁的使命,通过他的努力,把一个“千疮百孔”的苏联变成了一个强大富裕的国家,甚至到他逝世时,苏联已经能和美国成为世界上的两大巨无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