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清朝孝庄皇太后
此人为孝庄文皇后,她是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烨的祖母。
而对于传奇的她来说,今天先讲一个传奇,就是她留下了一座特殊的陵墓-昭西陵。
按照清制,皇后陵的陵名第一个字是皇帝陵的名字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是皇后陵相对皇帝陵的方位。
昭西陵,是与昭陵(皇太极的陵寝)为一个体系,且在昭陵的西面,所以称为“昭西陵”。
事实上,孝庄文皇后死后应与皇太极合葬在昭陵。
可结果,不仅没有葬到昭陵,还远隔千里。
她的陵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这就不能不先说说她的两个绯闻传说
第一个孝庄为侧福晋时,当年是否对明将洪承畴使用美色。
1642年3月,松锦大战,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皇太极下令把他押到盛京,并派范文程去劝降。但洪承畴意志坚决并绝食,皇太极为此很着急。
再派谁去呢?清廷内的汉族官员没一个能比得上范文程,于是,庄妃向皇太极请命,得到皇太极的首肯。
庄妃这时注意到一个细节范文程到牢里探望洪承畴,并与之“谈论古今”。
在谈话中范文程发现洪承畴死心未决,但也只是推测。
在没摸准洪承畴的脉之前,皇太极是不能贸然前去的,万一洪承畴不能纳头便拜,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妃成为最好的一步棋。
一天夜里,庄妃带上一个侍女探望洪承畴,这令他为之一震,这表明皇太极对他洪某人生死的高度关注。
而庄妃却绝口不提归降二字,反而对洪承畴杀身成仁的选择表示钦佩。
然后她与洪承畴探讨起历朝历代的兴衰,很自然地谈到识时务者为俊杰、良臣择主而事一类的话题;
接着她又说道先生“这样折磨自己,真叫人见了实在心疼。”
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语,已把洪承畴的心理防线摧毁。
当皇太极出现时,洪承畴立即五体投地。
就这样,庄妃以她的机敏,和流利的汉话,为皇太极入主中原战略的实施争取到一位难得的向导。
洪承畴归降大清后,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个孝庄文皇后是否下嫁多尔衮。
虽然并无确凿证据证明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这一点,但孝庄和多尔衮有感情上的牵连是真事。
多尔衮死后,曾被很多大臣指责搞乱后宫。
据说有次多尔衮到北京,孝庄去通州迎接他。当晚多尔衮在孝庄太后帐中留宿。顺治当上皇帝后,也尊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无论是否下嫁,以感情怀柔来缓和摄政王和顺治小皇帝的关系,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拖延时间上,这应该是孝庄的机敏过人的谋划。
1685年,真正摆脱国务干扰才两年的孝庄“突然中风”,已经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孝庄,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从道义上她应该归葬关外的昭陵,可清王朝从火葬到土葬的改革又使得昭陵地宫很难安排孝庄的棺柩。
虽然孝庄是可以在昭陵附近另建陵寝的,从感情上讲,孝庄绝不想在百年之后再回到皇太极的身边。
她深知皇太极最敬重的是她的姑姑孝端皇后,最深情爱的是她的姐姐宸妃。
既然那里没有她的位置,又何必要挤在一起呢?
上天未赐给她一个称心的儿子,却赐给她一个可以为之骄傲的孙子。孙子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的全部。
于是孝庄留给康熙的遗言就是“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顾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1688年1月27日,75岁的孝庄结束了她那波澜壮阔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只是,当时康熙无法为她找寻合适的陵寝,康熙只好将其尸体一直摆在孝庄生前居住的宫殿旧址,而这一摆,竟然就摆了整整37年!直到康熙的景陵建成,雍正在1726年将孝庄安葬。
现在,我们来破译她的陵墓之谜了。
那么昭西陵这座陵寝为什么不建在清东陵陵区之内,而偏偏被搁置在大门之外呢?
顺治帝福临的孝陵在清东陵,位于昌瑞山主峰的南面,是东陵最高的位置。
清东陵与昭陵不属于一个体系,不能混淆。
如在清东陵内建昭西陵,就打乱了两个体系,且无论昭西陵建那个方位都是比孝陵位置低,那就不合礼术。
反倒是在陵区外建昭西陵,即把两个体系明确的区分,又实现孝庄文皇后死后与子孙为伴的遗愿的要求。
清代陵墓,讲究辈份,孝庄文皇后的辈份比后代的帝后高,就从昭西陵先开始。
在谒陵人必经之处的大红门旁边建昭西陵,就是这个用意。
而且清代以左方为尊,在大红门左方正是昭西陵,此地无论从土层的厚度,土质,颜色,都符合要求。
所以,在清东陵风水墙外建昭西陵,正好在大红门左旁,是当时情况下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这两个绯闻传说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一座陵墓会引起人们偌大的兴趣,这完全是因为它里面埋葬的那个人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
孝庄的一生辅佐三朝皇帝,她有称帝的能力,但却没有贪权,甘居在幕后奉献。她的高超的治国智慧,更是对大清影响深远。
一、清朝的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和皇太极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优质答案1
皇太极,母亲叶赫式,努尔哈次第八子,正白旗贝勒,天命年间四大贝勒之一,清朝开国皇帝,在他的手里重用汉臣,改组后金,使后金从一个部落联盟进入一个封建国家组织。
多尔衮,大妃阿巴亥之子,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铎的哥哥,天聪年间正白旗主。后来的摄政王。
孝庄,科尔沁蒙古嫁于皇太极的侧妃,福临即顺治皇帝生母,所以被封为孝庄太后。
皇太极在位期间,庄妃并不怎么受到重视和宠爱,她的姑姑哲哲是大福晋,后来亲姐姐海兰珠比她更受皇太极宠爱。同样皇太极在位时期,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得力助手,征战蒙古多次入关都是在皇太极手下,也是在这个阶段被封为正白旗旗主。
皇太极死后,大贝勒豪格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豪格没有压制其他旗主的实力,而且如果豪格继位,多尔衮和庄妃权势都会受到影响,多尔衮甚至有性命之忧,在这个情况下,多尔衮联系其他如济尔哈朗与庄妃政治联手,扶持庄妃亲子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是他的好弟弟好手下,庄妃是好妃子,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庄妃都是优秀的政治家,是既联合又斗争的盟友。至于风流艳史,只是民间野史
优质答案2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而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孝庄皇太后,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
在皇太极驾崩以后,多尔衮得到两白旗的支持,而皇太极长子豪格则受到两黄旗支持。两人为争皇位僵持不下。最终在代善等人的斡旋下,公推福临为帝。是为顺治……
野史传闻,孝庄和多尔衮有染。甚至在孝庄死后都不许其葬入清东陵,也不许归葬盛京。但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当时清东陵最大的皇陵隶属顺治,而孝庄作为其生母,若葬在陵园内,则于规制不符。既不能比顺治高,也不能比顺治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展现其母仪天下,永佑子孙的威仪,即葬在了陵园区外。
话回正题,孝庄是皇太极的宠妃,而多尔衮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孝庄和多尔衮是叔嫂关系……
二、多尔衮和孝庄皇后的关系才是多尔衮拥立福临为帝的原因吗?
优质答案1
应该不是吧!
庄妃嫁给皇太极的时候是13岁,一个科尔沁蒙古的小格格如何在更小的时候和东北的努尔哈赤最中意的儿子多尔衮产生两小无猜的情愫?虽然皇太极挚爱的是海兰珠,但庄妃为皇太极生了三女一子,至少说明,她与皇太极的感情还是不错的。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一个深宫中的妃子如何与一个宫外的男人产生深刻的爱情?所以,即使两人之间有了情愫,也是在后来的合作中产生的。在皇太极刚刚去世的时候,庄妃应该没有可以驾驭多尔衮的情感资源。
庄妃虽然入宫比较早,但在“崇德五妃”中排名末尾。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位分不高的妃子对于大事是没有话语权的。
但,她并不是一点资源都没有,她有一个重要的支持者——皇太极的皇后,她的姑姑。
皇后无子,皇太极没有嫡子,他的儿子都是庶出。当势均力敌的豪格和多尔衮两方都后退一步、达成立小皇子的协议之后,皇后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她一定支持自己侄女的孩子。因为她当时让庄妃进宫,也是为了加强她们科尔沁蒙古在皇太极宫中的势力,也为了巩固自己的后位。皇后的这支力量是不需要庄妃有任何运作。因为她们本来就是利益共同体。
所以,庄妃在自己儿子继位这件大事上,可以做的不多。决定力量还是豪格和多尔衮两方的妥协。
豪格,皇太极的长子,34岁,军功无数,已经被封为肃亲王;有两黄旗的支持、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豪格手上可以打出的军力是四个旗。
多尔衮,此时,已经不是皇子了,是皇弟,是弟弟,这个他最不利的条件。其他与豪格不相上下。比如,他的一母同胞的三个兄弟大概也掌握着四个旗的兵力;军功、威望都摆在那里。
这完全是势均力敌的一场较量。如果双方火拼,刚刚建立的大清基本也就废了。所以,双方各退了一步。
决定立一个年幼的皇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
这种最高权力的争夺,这种虎兕相逢的对决,不是一个女人可以运作的。
只是,豪格和多尔衮的运气实在太差了。这两个人都是差了一步以后,步步差。几年后,豪格死的不明不白;多尔衮,永远是隔河望金,被开棺鞭尸。
时也命也造化也。
太后下嫁,按理说应该没有。多尔衮有妻有妾。多尔衮娶了太后是做妻啊还是做妾啊?好像都不合适。他们给自己找这个麻烦做什么!
夫妻之名?夫妻之实?
优质答案2
是这样的仁兄
综合各方考虑,双方都同意拥立九阿哥福临为帝,并设立了两位摄政王,一位是多尔衮,另一位是济尔哈朗。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战功卓著,很快权利便倾倒与多尔衮一边。至于说庄妃是否在这其到了作用,答案是肯定的,但绝不仅仅是因为多尔衮爱慕孝庄而做出的决定。
后来的孝庄是否下嫁与多尔衮,也是一直困扰史学界的谜题,无从考证。只有这么多了!
三、多尔衮和孝庄有没有暧昧关系?
优质答案1
皇太极去世后,豪格与多尔衮争夺大位。孝庄必须的要做出选择,有优秀的豪格在前,他的儿子是无法当上皇帝的,而她身为皇太极的皇后没有陪葬已经是上天眷顾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母亲成为陪葬。
而她的选择就是多尔衮,所以福临才能当上皇帝,要说孝庄与多尔衮一点关系没有我是不信的,孝庄下嫁多尔衮是清朝的一大迷案。
在多尔衮死后,福临将他挖坟鞭尸,孝庄也没有阻止,而是任他施为,可能他们的关系只是一种交易,你给我那个啥,我给你那个啥……
优质答案2
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谜,乃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至今仍有争论。持下嫁论的观点认为,小庄为了稳固福临的皇位,不得不委身下嫁多尔衮,以争取他的支持,且清朝入关之前有收继婚的习俗。不过这种观点虽然有相应史料予以支持,但大多难以站住脚。目前,关于孝庄下嫁多尔衮之事,主要有以下四种理由,我们逐一分析一番。
△《孝庄秘史》中的孝庄和多尔衮
理由一明朝遗臣张煌言的诗词这是最早引发此疑案的源头,明朝遗臣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中,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在这首诗中,张煌言明确提到,居住在慈宁宫的皇太后又结婚了,这逐成为了太后下嫁说的一条直接证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张煌言虽然是当朝之人,但其身为明朝遗臣,却一直在江南地区从事反清活动,孟森在《明清史论著集刊》中便说“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可见鉴于张煌言对清朝的立场,和其远在他乡的情况来说,该诗并不能成为证据。
,关于“慈宁宫里烂盈门”这一句,说喜事是在慈宁宫里举办的。根据历史档案记载,慈宁宫早在李自成撤出皇宫时便已经被焚毁,直到顺治十年(1653年)修缮完成后,孝庄皇太后这才搬进慈宁宫,而多尔衮却死于顺治七年(1650年),就算孝庄下嫁多尔衮,也不可能在慈宁宫举办。
,鉴于张煌言的立场和叙述错误,他的诗并不能作为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证据。
理由二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这个出自于蒋良骐的《东华录》,在皇太极去世后不久,便有诸多政敌跳出来,开始对其弹劾,而在弹劾其的罪状之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之罪,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之罪。关于这两项罪状,我们可以逐一分析一下。
1、自称“皇父摄政王”。持下嫁说观点的学者认为,多尔衮此举显然是将太后置于妻子、将皇帝置于儿子之举,如果太后没有下嫁,那么她和皇室亲王贝勒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事实却是他们对此选择了默许。,相反观点认为,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其实与中国历朝历代权臣自称“仲父”、“尚父”有异曲同工之妙,很难将其作为孝庄下嫁的证据。
2、“又亲到皇宫内院”。我们知道,古代皇宫内院一般是禁止大臣随便出入的,而多尔衮此举无疑有“秽乱宫闱”之嫌,因而有观点认为,多尔衮频繁出入宫闱,便是出于孝庄的默许,是两人不正当关系的证据。不过,正如董卓等权臣的所作所为一般,宫中女子众多,很难说多尔衮出入宫闱便是专为孝庄。
,这两点虽然可以作为证据,但却并非没有疑点,难以站得住脚。
理由三孝庄太后遗言不与皇太极合葬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庄太后病重期间留下遗言,要求不将自己运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这显然有违清朝帝后丧葬的制度,因而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孝庄太后有难言之隐,因她与多尔衮的关系,无颜死后再见皇太极,这才要求不与其合葬。
而在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帝先是将太皇太后的灵柩停放在了东陵,直到雍正时期才葬入昭西陵地宫。
不过,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似乎另有原因。一是当时清昭陵已经葬有孝端皇后,而孝庄太后去世之时,距离皇太极去世已经过去了40多年,孝庄不愿再打开昭陵。二是孝庄去世之时,康熙皇帝先平三藩、后收台湾、又驱逐沙俄,还正在远征准噶尔,朝廷当时已经是捉襟见肘,如果要将自己运回盛京安葬,无疑花费巨大,孝庄太后并不愿为自己而浪费钱财,事实上朝廷当时的确空虚,否则也不会停棺如此之久,直到雍正年间才入葬。
,这点同样不能作为孝庄下嫁皇太极的证据。
理由四孝庄太后为保顺治帝位我们知道,顺治帝福临继位之时年仅6岁,且当时多尔衮与豪格、代善争夺皇位极为激烈,多尔衮虽然最终提出立福临为帝,但并不能说他就没有谋取大位之心,因而有观点认为孝庄太后为了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不得不委身于多尔衮。
△孝庄和年幼的福临
事实上,年仅6岁的福临能够继位,虽然有多尔衮的拥立之功,但也并非仅是他一人之功,乃是当时多种政治势力经过斗争和妥协后的结果,如果多尔衮真有能力决定皇位归属,早就将皇位争夺到手了。
孝庄并不是易于之辈,她不会不明白,福临继位之后,自己如果以“色情”巴结多尔衮,不仅无法保住福临的帝位,恐怕会让皇权更加轻易的落入多尔衮之手。当时的孝庄太后,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重用多尔衮,但同样也在运用各种手段予以牵制和防范,才使得多尔衮始终没能突破摄政王的权力范畴,确保了顺治皇位的稳固。
△不要太小看了孝庄的手段
因为皇帝年幼,孝庄皇太后肯定要注意协调与多尔衮的关系,由此作为太后下嫁的依据,显然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