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身世之谜经典传奇_经典传奇乾隆身世之谜
这是福建漳州南靖百姓口口相传的一段传说,据说慈禧住过的巷子名为“美人巷”,住过的房子名为“小姐楼”。这仅仅是一段民间传说,史料中对于少女慈禧的经历,可追溯的记录很少。
《清史稿》记载“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对于慈禧其他童年的经历,并未更多记载,这里得知慈禧的父亲名为惠征。
为了探寻慈禧与南靖的故事,学者蔡建南翻阅了很多史料。《南靖县志》记载,“清咸丰癸丑,漳观察文秀,正黄旗人。遭双刀之乱,殉节殁于宫,其女文氏(即西太后),避难山城,宿老师阮逢时家。事平回极,值咸丰帝征选宫人,遂应选入宫,未几进位西宫。追念昔日拯救之情,乃赠阮逢时孝廉方正,赏给五品顶带容身。”
由此可以考证,少女慈禧避难南靖时,住在阮逢时老师家中。那么这样看,慈禧流落南靖的传说便不是空穴来风了。
不过,民国版《南靖县志》仍记录一段评论,“西太后系阿娜氏,未闻其为文氏,其人其事,皆与吾漳无与,前说谅系传讹失实,然靖人言之凿凿,纪之以待考证。”
撰写县志的作者,虽然不太相信慈禧曾经来过这么遥远的南靖,但南靖人对此述说如此确切,那便将这段故事记录下来,后续有待后人考证。
蔡建南为了进一步研究,前往阮逢时的故乡,通过后人找下了阮老师的墓碑。
墓碑记载,“孝廉方正特授惠安县学阮逢时,例赠太宜人晋封太恭人慈惠。”墓碑记载阮逢时授惠“孝廉方正”的记录与县志十分吻合。
可惜美人巷已经不存在了,从留存下来的照片可以看到,石墙上写着“壁立千仞”,时间记载为“辛酉年”。辛酉年九月,咸丰年十一年九月,慈禧垂帘听政的年份。这些线索与南靖传说越来越接近了。
由此串起来这样的故事,少女慈禧遇到兵乱被老师阮逢时救下,住在后来的美人巷,5个月后兵乱平息,慈禧回到北方,在天津被选入宫。
据说,后来慈禧为报恩,慈禧曾经召阮逢时赴京任职,但阮逢时以父母年迈为由婉拒。慈禧后来便赐予钱财、五品顶戴。第二年,阮家大兴土木,并建立书轩,书轩命名为“小姐楼”。
阮老师本人十分节俭,这笔钱修了房子,建了假山之后,便将一部分钱送给育婴堂。
不过,还有一件事没有对上。漳州传说中,慈禧父亲叫文秀,历史记载慈禧父亲叫惠征。
《漳州府志》记载,“文秀,满洲正白旗人,咸丰二年十二月由浙江宁绍台道调汀漳龙道,慈慧爱民,民咸德之,四月,同安辖双刀会匪乱,袭陷郡城,文秀夜巡至东桥亭,突遇匪,挺刃交集,血肉飞溅,骂益烈,遂遇害于巨榕下。”这么看,文秀曾到任汀漳,后遇害。
再后来,蔡建南翻阅到安徽《芜湖县志》,这其中记载惠征与女儿慈禧被兵伙冲散,这便与南靖县志慈禧来漳州寻父故事,恰好吻合。
裕蓉龄在《清宫琐记》中,曾记载慈禧父亲调任汀漳龙道,死于福建任上。《清宫琐记》被誉为描述慈禧极为权威的文献,这里也提到了慈禧父亲在汀漳的经历。
那么这是不是进一步印证,文秀就是后来文献中所记录的“惠征”呢,这两个名字背后是不是指向的就是同一人呢。
慈禧的少年经历,史料记载甚少,她的身世之谜一直被学者们所探讨和挖掘。作为中国近代史不可回避一位传奇女性,这个女人,身上藏着太多的秘密。
一慈禧葬礼花费 经典传奇
据记载,慈禧在吃喝上花费的数目巨大,光水果的数量就令人毛骨悚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苹果了,她一共消耗了十五万左右个苹果。那如果按这个数字来算,她不吃不睡每天平均要消耗掉苹果四百多个,她就算再喜欢吃苹果也不可能吃那么多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慈禧并不是喜欢吃苹果,而是喜欢闻苹果的果香味。太后喜欢苹果香,她经常派人在她必经的地方摆满苹果,以便她每次路过都能闻到香气,如果渐渐地这些香气淡了以后,她就会命令宫女太监把没有了香气的苹果拿走换一批新的香气十足的苹果。除了日常菜品,慈禧还有自己的喜好,随时饿了或者馋了,就随时指定某厨师做菜。为慈禧做菜的着名厨师有王玉山、谢二和张永祥等人。其中,王玉山善做“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慈禧还有一项爱好就是吃点心,在她60大寿时候的点心就有:万字饼、寿字饼、福字饼、禄字饼、吉祥饼、福寿饼、长春饼、鹤年饼、七星饼、松寿饼、如意饼、百花酥、三桃酥、花桃酥、松仁酥等。
慈禧太后最怪僻的一项嗜好是摆果闻香,每年消耗的水果同样价值不菲。根据记载,仅苹果一年就超过158000个。以下是光绪二十三年慈禧和光绪帝、隆裕皇后三人所消耗的鲜果清单: 苹果158320个、秋梨111750个、棠梨77300个、红肖梨53295个、柿子2275个、文官果2400个、石榴310个、甜桃4344.5筐、酸桃302.5筐、樱桃429筐、李子920筐、杏694筐、沙果491筐、槟子770筐、葡萄16385斤、鲜山楂16663斤,核桃、栗子、红枣、黑枣、白果、榛子、晒山梨、英俄瓣共计2356石7斗7升5合7勺。慈禧统治时的大清王朝是百姓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百姓除了应付规定的税负,还要受到西方列强的间接盘剥。
裕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写道“慈禧对于饮食的知识极为渊博,大概可以使当代许多专家吃惊。”慈禧爱吃清炖肥鸭。即将鸭洗净,加调味品装入瓷罐,隔水用文火蒸三天,肉酥骨软,慈禧则只食几筷最为精美可口的鸭皮。慈禧对鸭子似乎情有独钟,据《中国文物报》载新发现一份慈禧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晚膳的食单,20多道菜式中,鸭肴就有“燕窝如字八宝鸭子”等七种。熏炙菜肴如烤鸭、烧乳猪、熏鸡、煨羊腿等也合慈禧口味。据慈禧自己说,她年轻时最爱吃酥脆如“响铃”的烧猪肉皮。晚年“樱桃肉”取代“响铃”,成为她特别中意的一道菜。
二经典传奇乾隆身世之谜
乾隆身上有几多迷?他的出生地、生母都是一个迷。有人说乾隆的生母是甄嬛,据正史纪录,乾隆帝的生母为“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传说则有多种说法。天子的生母出了疑案,这在清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汗青上也是稀有的。
一、传说中的乾隆天子生母?
清末民初,反清排满的感情日盛,也出现了许多清帝的野史传说,乾隆帝生母疑案,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一是南边傻姐说。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从“老宫役”口中,听到乾隆帝生母的故事,并对胡适讲道“乾隆帝生母为南边人,浑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这种传说因《胡适日志》而传播甚广。不外,乾隆帝出生时,他的父亲已是雍亲王,怎么会纳一个傻大姐为福晋呢?这毫无凭据,也不必信赖。二是承德贫女说。晚清湖南王闿运曾经做过曾国藩的幕僚,还做过大学士肃顺的家庭西席,交游甚广,熟谙掌故,又是晚清闻名墨客。
他在《湘绮楼文集.今列女传》中说乾隆帝的生母钮钴禄氏,故乡在承德,家道寻常,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厥后竟生下了乾隆。这一说法,颇具传奇色彩,但也是靠不住的。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黑白常严酷的,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大概让一个承德女子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呢?三是海宁陈家说。关于乾隆帝身世在海宁陈家的说法,在民间传得尤为热闹。
这个故事来自清末天嘏所著《清代外史》一书中的《弘历非满洲种》,其焦点的意思是说,在康熙年间,海宁陈家和雍亲王胤禛两家生孩子,且生日时候都雷同,雍亲王便命陈家将孩子抱进王府,本身要看看,效果抱进去的是男孩,抱出来的却是女孩!大骇之下,陈家怕引来杀身之祸,不敢张扬,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近些年来,乾隆帝为海宁陈家之子的听说,更是不停采入小说、影视作品。凭据皇室族谱可以发明,乾隆出生时,雍正的宗子、次子虽已年幼早夭,但第三个儿子已经8岁,且钮钴禄氏生下乾隆三个月后,另一个王妃又为雍正生下了第五个儿子。
并且,这时的雍正才34岁,合法壮年,怎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的儿子,另一个王妃即将临产的环境下,鬼鬼祟祟地用本身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呢?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四是汉女李氏说。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乾隆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上海陷落期间,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天子的出生》一文,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节,增长了故事性传说雍正在做亲王时,一年秋日在热河狩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正喝后躁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任意拉上山庄里的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幸之。
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急招雍正扣问,雍正认可不讳。康熙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厥后的乾隆帝。
三经典传奇慈禧墓
定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为清文宗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和孝钦显皇后的陵寝。慈安陵名为"普祥峪定东陵",慈禧陵名为"菩陀峪定东陵",两陵都位于咸丰帝定陵之东,是咸丰帝定陵的附属陵墓,所以统称为定东陵。陵南为神道碑亭,依次是石拱桥和石平桥、东西朝房、东西值房、隆恩门、梵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及地宫等。清东陵各陵寝建筑中,慈禧陵最为华丽,如隆恩殿前的龙凤陛石,采用透雕手法,凤在上龙在下,龙翔凤舞,神态生动。东西配殿的内壁都嵌以砖雕图案,以及天花板上的彩绘等全部贴金。大殿内的明柱上饰金龙盘绕,殿内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1908年10月18日,工程在历时13年重修后终于完工(巧的是4天后慈禧去世)。仅三殿所用的叶子金达4592两!陵内的丹陛石,为高浮雕加透技法雕成,图案为“龙在下,凤在上”。隆恩殿周围的69块汉白玉板处处雕成“凤引龙追”,74根望柱头打破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均为“一凤压两龙”,暗示她的两度垂帘。
慈禧陵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修豪华,富丽堂皇。三大殿木构架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行梨木。梁枋及天花板上的彩画不做地仗,不敷颜料,而是在木件上直接沥粉贴金,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殿内墙壁雕有寓意“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的砖雕图案,并全部筛扫红黄金。三殿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盘绕半立体镀金铜龙。封护墙干摆到顶,拔檐上雕“万福流云”图案。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无论栏板、望柱还是抱鼓石上,均浮雕各式龙凤呈祥、海水江崖图案,尤其是殿前的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凤凌空、蛟龙出水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这扫金的墙壁、贴金的彩画,镀金的盘龙以及精美的石雕艺术杰作,把三殿装点得金碧辉煌、精美绝伦。这促豪华的装修不仅在明、清两代看陵中绝无仅有,就连紫禁城内都难以见到。
四经典传奇仗剑老人的身世之谜
《聊斋志异》是中国世纪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它寄满腔愤慨于笔端,借描写鬼狐情事,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黑暗与丑恶,歌颂了真善美,堪称享誉海内外的古典文学名著,风行天下,万口传诵。人们在研究《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时,竟发生了 “蒲松龄究竟是哪个民族的作家”的争论。有人说他是汉族,有人说他是蒙古族,有人说他是色目人,有人说他是回族人,还有人说他是金女真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