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诛杀功臣之谜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后果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2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处死,还连累15000余人。行刑前,蓝玉指责朱元璋“跟我亲近的人你都全杀了,为什么唯独放过他?”朱元璋不屑地笑着说“你怎么能与他相比。”
朱元璋诛杀战功显赫的大将蓝玉,并对他冠上谋反的罪名,连带株连15000人。咎其原因,都是因为他自恃有功,目无法纪,自作孽造成的。
15000余人当中,还包括冯胜、王弼等公侯,但朱元璋却放过了一个人,他还是蓝玉的心腹。
这人是俞通渊,一个没什么能力,靠着父兄的功劳晋升上位的人。朱元璋放过他,正是因为他的哥哥—奠定明朝开国根基的俞通海。
俞通海不仅善于水战,有勇有谋,更重要的是,他能慧眼识英雄。
1355年,俞通海正被20万的元军围困在巢湖。可他不愿投降于元军,反而带着一千多艘战船与水师前来投奔朱元璋,展开他的开挂人生。
当时,朱元璋准备渡过长江,占领集庆,却苦无水师与船只。俞通海的到来,无疑解决了这个烦恼。
朱元璋带着士兵,渡江而下。面对名将蛮子海牙,俞通海丝毫没有畏惧,他奋勇杀敌,率军乘坐轻船,深入敌阵中,纵火烧毁元军船只,使得蛮子海牙狼狈而逃。
朱元璋渡江获胜,攻克采石,攻破集庆,俞通海都功不可没。而且他不只会用蛮力杀敌,他还能善用脑袋,谋划战术。
1357年,红巾军停泊于太湖胥口,张士诚旗下大将吕珍来势汹汹,诸位将领都劝俞通海不要与他交战。
但俞通海却二话不说的拒绝了。原因很简单,越是躲避,越有可能会全军覆没,没有退路,只能全力以赴。
于通海主动出击,在对战中被敌军射中了右眼,伤势严重,鲜血直流。他忍着痛脱下盔甲给士兵穿上,就是为了让元军以为是他亲自指挥战斗,不敢逼近,只能退兵。
从此俞通海的右眼也就瞎了!
既能识人,又能英勇杀敌,复有谋略,那俞通海还有什么本领?有的,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忠心护主。
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的船为了躲避张定边的攻击,转舵太急不幸搁浅,敌军将领直奔而来,试图活捉朱元璋。正在束手无策之际,俞通海率领了小船前来救援。
为了使朱元璋脱离险境,俞通海的小船被敌军的战舰所压,士兵们用头顶住船舰,把头盔都压碎了。
(《明史》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
历经了生死关头,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有谅军,朱元璋的战船简直就是小渔船,加上只能仰攻难度更高。
这时,朱元璋观察到陈友谅简直就是犯傻,他居然将军舰用铁链全都绑在一起。于是,他决定了用火攻当突破点。
此时,俞通海真正地展现出他的专长。
他利用本身船小的优势,灵活地穿插其中,率领七艘敢死队,在船上装满火 药,快速冲向陈友谅的舰队中,烧掉了陈友谅军数百条船。
一时之间,广大的鄱阳湖湖面上,满是士兵的尸体,湖面都被染成了红色,足见战状惨烈。
过了两天,朱元璋又故技重施,派俞通海带着6艘船出征,深入敌方。
可陈有谅也不是吃素的,吃了一次亏,怎么会不知道要防备抵抗?他全力抗击!
朱元璋登楼远望,焦急地望着湖面,想要在烟销之中,看见俞通海。可许久都不见俞通海的出现,他心中大为悲痛,以为俞通海的船已经沉没。
过了许久,六艘船突然轻快地像是游龙一般,绕过陈友谅的包围驶出。朱军欢快大喊,瞬间勇气百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军大败。
(《明史》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飖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
此战过后,俞通海在朱元璋的心中,已成了不可或缺的大将,并且是救了他一命,忠心耿耿的兄弟。
之后,俞通海依旧保持着相当高的战斗能力,随着大军到处出征。
不料,俞通海跟着徐达包围平江时,被流箭击中,伤势严重,回到金陵休养。
四月,朱元璋到俞通海府邸去看他,问道“你知道我来看你吗?”可是当时俞通海已经伤重到无法说话了,朱元璋哭着走出大门。
(《明史》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
次日,一代战将俞通海病逝,年仅38岁。朱元璋悲痛异常,随从的官员也都感动落泪。
而俞廷玉、俞通源也都为大明英勇战死,俞氏家族眼看着只剩下俞通渊一人。,朱元璋才会对俞通渊说“我不杀你,你回家养老吧。”
@乔安姑娘素材取自《明史》,俞通海可谓是忠心耿耿,从决定投奔那一刻,就一心为了帮助朱元璋开创大明。
他不仅带着水师帮助朱元璋渡过长江,还在鄱阳湖之战救了朱元璋一命,后又英勇善战,几度驾着小船冲进敌阵中,焚烧炸毁敌舰。
可以说,奠定明朝的基础,是俞通海奋不顾身之下打出来的,难怪他可以成为朱元璋为他掉泪的功臣。
俞通海的 “不抛弃、不放弃”、“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正是对“忠诚”最完美的诠释。果然有朱元璋为他掉泪价值!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关注我,带你阅读书中的故事,在书中探索生活的无限可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