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梁庄王墓被盗之谜 湖北梁庄王墓被盗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2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2000年正月,考古队发现一座被盗的古墓,正忙着抽出墓室里的积水时,一件丝织品突然随水飘了出来。看清这件丝织品的那一刻,密密麻麻的冷汗在考古人员脸上蔓延开来。
这个墓葬位于大洪村,当地有个传说,说这个地方有个王爷墓。
2000年正月初三,伴随新年的鞭炮声,一声爆炸声从山谷里传了出来。
村名知道,一定是盗墓贼,于是连忙通知了考古队。
考古队来到现场,结合历史上的记载,考古队员怀疑,这个墓主人是明朝梁庄王。
梁庄王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九子,明宣宗朱瞻基\t的庶弟。
他的母亲是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郭贵妃,不管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对这个庶子庶弟都非常宠爱,所以在他生前,各种赏赐不断。
如果真是他的墓,那这个墓里的“干货”可就不可估量。
看了盗墓贼炸出的盗洞,仅仅炸陷并未垮塌,考古队员松了一口气,这说明盗墓贼并没有进入墓室。
可随着墓里积水的排出,考古队员的心都沉了一半,这个墓室的西门竟少了一半,难不成盗墓贼早就光顾过了?
等积水完全排出,一件丝织品出现在泥泞当中。
考古队员先是一喜,可等拿到眼前看清后,考古队员的冷汗都冒了出来。
这明显是一条现代的毛巾,从古代的墓里飘出一条现代的毛巾,只能说明盗墓贼已经得手了,那这墓里还会剩下什么?
可当墓室被打开后,考古队员被里面的景象震惊了遍地都是金银玉器,在探测灯的灯光下宛如天边繁星,闪耀着璀璨光芒。
看着眼前这一墓,考古队员心里更加疑惑了,那条毛巾是怎么回事?那半扇消失的西门又是怎么一回事?
有人想起盗墓贼炸的盗洞,推测是盗墓贼炸盗洞时,拿毛巾堵洞眼,后来随着爆炸,毛巾掉进了墓室里,后来又因为抽水的缘故,飘了出来。
可西门的问题,考古队员一直想不明白。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墓主人的身份很快得到证实,就是梁庄王。
后来出土的墓碑,考古队才知道西门消失的原因,确实是因为梁庄王的墓被“盗”过,而盗墓贼的身份出乎大家的意料。
通过墓碑得知,这里是梁庄王和继妃魏氏的合葬墓,可考古队员看着墓室里的两座棺床,却发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地方。
墓室里摆放着两座棺床,一座居中,可是另一座却砌到西边的墙上去了,非常不对称。
考古队员大胆猜测,这座墓从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是单人墓。居中的是梁王,靠西墙的是继妃魏氏,是后来添上去的,所以位置才不对称。
随后出土的《梁庄王妃圹志文》,证实了专家的猜想。
《梁庄王妃圹志文》中记载,魏氏与梁庄王成亲7年,梁庄王病逝时,28岁的继妃魏氏接受不了,决意追随梁庄王,要以身殉情。
,皇帝下诏,不让她死,还给了她活下去的理由,就是抚养梁庄王的两个小女儿长大。
魏氏放弃了殉葬,开始振作起来,打理王府,照顾两个小女儿。
10年后,梁庄王的小女儿刚刚出嫁,魏氏就一病不起。临死前,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跟梁庄王合葬,朝廷也同意了。
可梁庄王的墓已经全部封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强行把石门打开,也就是西门消失的那半扇石门。
后来,考古队员在西门处的淤泥里,清理出了一扇腐朽了的木门,这应该就是代替那半扇石门的,只是因为是木质的,又泡在水里,半干半湿的,很快就腐朽倒了。
经过清理,考古队员们总共整理出金器、玉器、瓷器等文物5300多件,其中金、银、玉器共1400多件,珠饰宝石等则有3400件。
在这些金银器上,镶满了大量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猫眼石等珍贵宝石。
后来经专家确认,这些均是郑和下西洋时所带回的珠宝。
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船队在西洋购买了大量的珠宝,可郑和从西洋带回来的这些珠宝究竟是什么样子,过去人们并不知晓。
梁庄王墓出土的各种宝石,让大家大开眼界的,也证实了郑和下西洋的收获有多丰。
现在,这些宝石都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内,最珍贵的当属一顶金镶宝石帽,冒顶上镶嵌着一颗200克拉的无色蓝宝石。
这颗蓝宝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蓝宝石。
其实梁庄王墓的随葬规格,并不符合规制,仅随葬腰带就有13条。
明代的车舆冠服制度规定,每位亲王只能拥有2条革带和1条束带。
明代皇陵定陵共随葬腰带12条,已经是最高规格了,可是梁庄王墓里的随葬腰带还要多一条,可见梁庄王曾有多受宠。
可惜,梁庄王去世时才30岁。
@乖巧铅笔yK
据《明史·诸王世表四》载“梁庄王瞻垍,仁宗庶九子,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四年就藩安陆州。正统六年薨。无子,封除。”
由于梁庄王死时无子,将万贯家财全都带入墓穴之中,正是这一传言,引来无数盗墓贼疯狂盗掘。
好在盗墓贼一直不曾得手,梁庄王墓也等到了考古队。
在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梁庄王墓是等级最高的墓葬,而且还是继明神宗定陵发掘以后,随葬物品最为丰富精美的一座墓葬。
正因为梁庄王墓的发掘出土,我们有幸一睹这些稀世国宝的真容,也看到了一段王爷王妃的凄美爱情。

一、机关重重的帝王墓,为何被盗?

优质答案1

机关重重的帝王墓,这本身就是一个假设,真实的帝王陵中,并没有小说中这些臆想的装置,下面咱用一个真实的考古案例聊聊这事儿。

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大明帝国的陵寝-明十三陵,有一座皇帝陵是官方主动发掘的,那便是万历皇帝的明定陵,万历皇帝大家应该都知道,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有个特殊的喜好就是不上朝,常年在后宫中当超级大宅男,可能是命好,他足足执掌了大明朝四十多年,所以他的陵寝修建的非常规整,面积大,陪葬物品也多。

当时考古队发掘这座帝陵之时,第一件事儿就是找墓道口,因为它的封土非常巨大,是不可能从顶部发掘直接进地宫的,从后来的考古发掘简报看,单单找定陵的墓道口,足足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主要原因就是,地宫埋葬的太深了,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防盗措施,要知道清代的皇陵地宫口都在金刚墙下面2-3米的地方,直接往下一挖就ok了,大明朝的地宫深度竟然足足达到了27米!!!你没看错,一座六层楼的高度呐!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