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上的之谜_北回归线上的中国城市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车轴”的“轴”字,
为什么“车”加“由”就可以表达“轴”这个概念哪!
这个“由”字是怎样来的哪!
它代表什么意思哪!
古往今来,没有什么是可以和太阳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每当太阳升起就为大地带来光明与温暖,
每当太阳落山大地就进入黑暗与寒冷,
世界的昼夜黑白,四季寒暑变幻,无一不是受到太阳变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远古的先祖们注意到了,
太阳至高无上的主宰性,
于是开始有意识的观察太阳的运行变化现象!
第一个观察到的现象每天太阳出升的位置和时间每天是不一样的(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复运动)
第二个重要现象每当太阳升起大地上的万事万物都会产生影子
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更详实的观察和记录太阳及太阳影子的变化哪!?
方法就是“立干观日”和“立杆测影”,
“干”是专指“立干观影测日之杆”,而非普通木杆!
“立干观日”,就是立干为不动之“定”,为“标杆”
1.观察每天太阳都是“由”什么方位升起
2.观察“干影”随日而动的行转、长短变化
而测量就要有坐标系,于是就建立起了“田”字状的观察记录坐标系
在“田”字的上面加一短“竖”,用来表示每天测量瞄准标定太阳出升的位置,即每天太阳“由”什么方向出升的意思,于是“由”字就被“观察、记录和创造”出来了
如果将每天太阳出升和落山的位置和当时“干影”都在地上刻画记录出来,就会呈现出以“干”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状态
如果再加上每天太阳升起后“干影”随日而转的状态和现象
不正如同“车轮绕轴而转的状态”,
于是“车”加“由”,就成为了可以表达“轴”这个概念的汉字了!
而这种创造“汉字”的方法和原理,
就是失传已久的
“汉字太阳光影干支圭表成字原理”,
简称“汉字成字原理”,
“汉字太阳光影干支圭表成字原理”
第一次以中华民族远古先祖们探索认知世界的视角,
全方位的破解了汉字的起源和成字原理之谜,
第一次发现汉字原来表意是以太阳为表意参照物,
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和了解,我们都离不开的汉字!
原来汉字如此伟大!
一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邮票画面为一幅鼎湖山位置的航拍地图。北回归 线地带,几乎全是荒漠和稀树草原,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沙特阿拉伯的内夫得 沙漠和鲁卜哈利沙漠,均在北回归线上下移动,人们称之为“回归沙漠带”。这是 因为北回归线附近一般属东北f风带。这种从高纬流向低纬的信风,随着向南移 | •动,温度逐渐升高,相对湿度相应降低,便不容易形成降水,,气候干燥,形 成了热带荒漠,其沙质地面便形成了沙漠。但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鼎湖山 所在的华南地区因临近太平洋,从海洋吹来的湿热季风带来了丰富的雨量,因而使 这里孕育了茂盛的季雨带。只可惜这一带的原始森林大部分遭到破坏,仅有这鼎湖 山硕果独存,还保留着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低地季风森林植被,成为一个极其珍贵 的活标本。二北回归线上的中国城市
北回归线上的中国城市有台湾(澎湖、嘉义、南投、花莲等)、广东(汕头、封开、从化等)、广西(南宁、桂平等)、云南(西畴、墨江等)。北回归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存在的线,它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在中国境内自西往东依次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穿越云贵高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台湾山脉,是太阳的光线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是一条纬线。
1.北回归线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3.北回归线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它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现象。
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肇庆的旅游景点和特色美食很多,以下我罗列的景点和美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肇庆旅游景点
1、肇庆星湖七星岩,国家5A级景区。兼有杭州西湖和广西桂林的胜景,有着“人间仙境”、“岭南第一奇观”的美誉。区内景观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以及森林、瀑布等景观为主要特色,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定位研究站,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活的自然博物馆”、“天然大氧吧”。人们到此,不仅能领略地质奇观,还可享受森林氧吧,是游玩山水的最佳之选。星湖位于肇庆市北郊4公里处,包括七星岩和鼎湖山两大景区。七星岩景区由七岩、八洞、五湖、六岗组成,有璇玑台、黑岩、鹿洞、光岩,洞内摩崖石刻林立,计有270多处,石室洞右侧有建于明朝的水月宫,与岩前五龙亭、飞龙桥遥相辉映;湖区北部的阿坡岩东麓下有双源洞,长270米多,内有两源合一的地下河,曲折幽深,瑰丽奇特。新建的星湖游乐园。鼎湖山景区包括鼎湖、三宝、凤来等10多座山峰,西南坡西龙泉坑有水帘洞天、白鹅潭、葫芦潭等八处瀑布,山南麓有庆云寺,西南隅有白云寺,山腰建有日僧荣睿大师纪念碑等。
2、肇庆鼎湖山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虽地处北回归线上,却不同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呈现出一派山青水秀的风光,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鼎湖山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山中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而蕴藏着丰富的泉水,早就了众多千姿百态的流泉飞瀑,成为与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齐名的岭南四大名山。
3、龙母祖庙,国家4A级景区。地处“灵气独钟”的形胜宝地之上,她前临西江、背靠五龙山,左右青黄旗山两相拱卫,形式“五龙护珠”之势。龙母祖庙因其蕴涵着深厚的龙母文化、古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和历史文化而闻名海内外,成为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四海朝宗、祈福观光的旅游圣地,在西江流域和港澳地区更是家喻户晓。近年来,慕名前来龙母祖庙敬拜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集中两广能工巧匠和技艺大师历时七年时间建造而成,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称为岭南古建筑的“三瑰宝”。主要看点有石牌坊、龙母墓、石雕、程溪书院等。
4、肇庆德庆盘龙峡生态景区,国家4A级景区。以得天独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拥有三大天然奇观和广东省落差最大的瀑布,水势变幻属南国罕见。景区内古木葱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椤遍布其间,带给游人最原始的生态感受。每年三四月间,漫山遍野的薰衣草如约盛开,一片浪漫的紫色海洋呈现于世;夏季,或浪漫或惊险的漂流如火如荼地展开,为炎热的天气带来一丝清凉;而不管何时,古老的水车磨坊,沁人心脾的温泉水,都将令人们拥有一段难忘的度假之旅。
5、肇庆德庆学宫,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元代木构建筑的瑰宝,也是广东省唯一现存的宋元两代砖木结构古建筑。在南中国众多的孔庙大成殿中,论建筑规模之大,结构之巧,气势之雄,首推的就是德庆学宫的这座大成殿,该建筑以“四柱不顶”闻名于世,被誉为南国古建筑明珠。而德庆学宫更为我国岭南现存最古老的孔庙,比著名的番禺学宫、苏州文庙、北京国子监历史还要久远,无愧为文物一宝。
二、肇庆特色美食
1、德庆酥是广式名点,原产于广东省德庆县,是在桃酥中添加芝麻、花生等原料制成。40年代初期传入上海,现已成为上海糕点中的一个传统名点。
2、竹林鸡,鸡身黄褐色或身带白色斑点,采用野生放养,肌肉发达,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多种营养,肉质细嫩,美味无比。
3、肇庆广宁土特产众多,其中番薯干最受人们青莱,男女老少的零食皆品。
4、德庆菜酢,是用德庆当地出产的各种蔬菜如芥菜、白菜,大头菜、萝卜、黄瓜,竹笋、豆角、辣椒,子、荞头、蕹菜等加盐腌制而成的。
5、德庆地区临近西江,河鲜资源丰富,少不了的是蛇餐啦.在当地,选用肉质好的蛇,用不同的方法和配料,泡制出来的蛇碌味道自然可口,不是滋补的好东东.选用水律蛇,秘制酱料,讲究腌制时间,非常入味。出品干爽,不出油,香口和味,虽然是椒盐蛇碌也与众不同的口味。炉上一锅清水烧滚了,薄薄的蛇片涮一下,脆生生,再蘸一点餐馆自制蛇酱,令人无限回味,极水律蛇碌,椒盐蛇碌,枣耳蒸蛇腩,榕蛇起片。
6、深坑石螺以肉质细嫩,爽脆可口而出名,品尝后回味无穷。除清蒸外,最常用的食用方法是炒石螺。,据有经验的老人介绍,用鲜石螺煲粥,食之清甜,且有清热、降火、解毒、通便等功效。
7、古法焖麦溪鲩鱼按当地传统做法,将麦溪鲩鱼与支竹、瘦肉同入瓦煲中焖,鲩鱼肉质嫩滑清甜甘香,支竹吸收了肉类和汁酱的鲜味,浓郁好入口。师傅说,麦溪鲤鱼烹调独特,清蒸尤佳,如欲保持原汁原味,切忌放姜葱和酱油,只需放入少许食盐、生油和陈皮丝即可,而鲩鱼多油分,用来焖最佳。
8、“龙虎凤”是粤菜中的一道大菜,历来被民间视为招待贵宾的极品菜。“龙虎凤”采用蛇、猫、鸡合烹而成。据医书介绍,蛇能驱风湿强筋骨,猫能温补明目,鸡能滋阴补阳,三者合烹,药理作用尤其明显。龙者,蛇也;虎者,猫也;凤者,鸡也。在莲塘,过去曾盛产野生蛇,也有野生猫和野生鸡(学名叫山鸡)。传统正宗的“龙虎凤”,就是野生蛇、野生猫和野生鸡合烹而成--如此三者合一。
四北回归线上的太阳视运动
西方天文学悲剧的诞生西方天文学,以及相关科学的众多问题的一切悲剧的起点和根源是
- 认为大地是球形。
- 认为大地是运动的,太阳是不动的。
- 认为日月星辰很大。
- 认为日月星辰距离大地很远。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出地球论、日心说?
因为这些西方天文学所看到的证据,古代中国人全部都看到了。西方天文学的思考,中国人思考得更多,逻辑更严密,分析更透彻。西方天文学犯的错误,古代中国人一条也没有犯。
地平论解释太阳的运动大地是一个圆形的盘子。北回归线是在内的一个圈子,南回归线是在外的一个圈子。
太阳围绕北极旋转,太阳到达南回归线的时候,是北半球的冬天,太阳到达南回归线以后,逐渐向北运行,三个月到达赤道,再过三个月到达北回归线。太阳在赤道以北、往北走的时候,每天都会升起得更早,中午高度更高,下落更晚。当太阳在赤道以南、往南走的时候,就会每天升起得更晚,中午高度更低,下落更早。
太阳经过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时间是一样的,都是一天,24个小时。因为南回归线比北回归线的圈子要大,太阳要经过的距离更长,太阳在南回归线上的运动的速度达到最快,在北回归线上的运动速度达到最慢。太阳的运动,有一个图是最好的说明,就是古代中国人的太极图。
太阳一年的运动在地平论模式的地图上,形成的明暗对比,正好形成太极图。所以古代中国人的太极图讲的是地平论模式的太阳的运动轨迹。
地球论解释不了昼夜长短季节变化
昼夜与时区,地平论和地球论的对比
按照地球论,地球倾斜23.5度,每天自转一圈,并且每年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一圈。而且地球轴心要摆动,这样太阳才能直射到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地球论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解释不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论认为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围绕太阳公转,并且摆动,并且在靠近太阳的时候速度快,远离太阳的时候速度慢,造成的。
,不管地球如何倾斜,摆动,自转,公转,太阳直射到任何位置,地球自转一圈的速度都是一样的,24小时自转一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白天黑夜时间永远是均等的,12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晚上。要形成昼长夜短,必须地球某一点白天转得慢,晚上转得快,这个既不可能,也解决不了其他点的问题。
因为地球论把大地不动和太阳运动搞反了,其他的重大基础概念也全部搞错了,所以造成无穷的烦恼,众多永远解释不了的问题,打不完的理论补丁。
按照地平论,太阳和月亮都很小,直径大约32英里,距离地面很近,大约3600英里。太阳和月亮在地面上空旋转,太阳照射到的一半地方是白天,一半地方太阳照射不到是晚上,太阳落山其实是走远了,和飞远的飞机一样并未掉下地面。
按照地平论,昼夜长短变化很好解释。大地是不动的,太阳在地面上方的位置不一样,太阳运转的速度不一样。非常简洁,没有毛病,就可以解释一切。
太阳和季节如果地球是球体,倾斜角度为23.4度,太阳光从很远的地方照射过来,那么就不应该有热带和温带的巨大差异,因为这两个地带接受的阳光照射是一样多的。
也不应该有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如果太阳距离地球9300万英里,那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非洲炎热而南北极寒冷,因为距离只相差4000英里,只占9300万英里的0.00004%,这么小的光线差异,不足以造成这么大的温度差异。
地球论者认为,季节的变化是因为地球倾斜23.4度,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很奇怪的是,在地球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91400000英里,北半球是夏天。地球距离太阳最近的时候,94500000英里,北半球却是冬天,这很不合理。
地球论也解释不了四季长短不一样,为何北半球冬天89天,春天92天,夏天94天,冬天90天。
近日点和远日点按照地球论,1月初,地球离太阳距离最近,为1.47亿公里,这一点叫做近日点。
7月初,地球离太阳距离最远,为1.52亿公里,这一点叫做远日点。
当地球在近日点的时候,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在远日点的时候,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在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较慢。
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南半球有六个月是比北半球更靠近太阳的。理论上,南半球要比北半球更温暖,事实上,是南极比北极要冷得多。
太阳距离地球很远吗?太阳透过云层射下的光有角度,,可以追踪到太阳的位置,可以推测距离地球并不远。如果太阳距离地球很远,光线应该是平行线。如果太阳、月亮距离地球很远,就会照亮整个天空和全部云彩,我们看到的太阳、月亮都只照亮它们附近局部的云彩。
地球论解释说,这是因为大气折射。这个折射偏移的角度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有人发射的高空气象气球拍摄到的视频显示,太阳投射到云层上,形成一个不大的红色的圆的光圈,只有距离不远的探照灯才这样。
卷云,云底离地面高度一般在6000米以上。经常可以看到卷云出现在太阳和月亮的后面,据说,这是一种光学幻觉。
如果太阳距离地球很远的话,大小不应该有明显的变化。,太阳在地平线附近会显得比较大,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放大了太阳。在空气干燥的时候,太阳在地平线附近会比在头顶的尺寸小,符合透视原理“近大远小”。
太阳距离地球有多远?日心说者的天文数字听起来总是非常精确,但在历史上,他们经常定期地改变天文数字以适应他们的各种模型而臭名昭著。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哥白尼计算出的距离是3391200英里。
开普勒认为,实际距离是超过12376800英里。
本杰明·马丁计算,在8100和8200万英里之间。
托马斯·迪尔沃斯(Thomas Dilorth)说是93726900英里。
约翰·希德(John Hind)说是95298260英里。
本杰明·古尔德(Benjamin Gould)说是超过9600万英里。
克里斯蒂·梅尔(Christian Mayer)认为是超过1亿400万英里。
根据现在所谓的科普知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大约1.5亿公里。
1672年,当时著名的荷兰天文学家格罗范尼·卡西尼和同事儒安·里奇分别在法国巴黎、南美洲法属圭亚那观测火星,综合两地的视差计算出了地球到火星的距离,推算出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1.4亿千米,和现代测量值非常接近。
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上,天文学家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最新、最精确的日地平均距离149597870700米。
牛顿曾经说过,“不管我们认为距离是2800或5400万英里远,这两件事都不重要。”牛顿说,太阳距离地球有多远,这不重要,随便取一个数字就可以。很难以想象这是一个严谨的大科学家讲出来的话。可能牛顿内心知道都是错的。
古人测量太阳距离古代人,例如埃及人、巴比伦人和迦勒底人都使用简单有效的六分仪和平面三角法,计算太阳和月亮与地面的距离,计算结果都差不多,直径都只有约32英里,距离地面3600英里。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3月21日,一个人在大西洋上(B),这时时区时间是正午12:00。一个人在巴西马卡帕港(A),看见太阳的角度为60度,时区时间为上午10:33。一个人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C),看见太阳的角度为60度,时区时间是下午14:33。假定大地是平的,这时太阳和马卡帕港、马拉博正好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就可以计算出太阳的高度。根据谷歌地球,马卡帕港和马拉博(AC)之间的距离为4138 英里(6654公里),可以精确求得太阳距离地面(B)的高度是3583.613英里(5767.266公里)。
太阳和月亮一样大按照NASA说,太阳和地球的大小比率是329360: 1,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12倍。
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差不多大,因为它们就是差不多大。而不是据说的,太阳直径有865374英里,距离地球92955807英里。月亮直径2159英里,距离地球238900英里。
太阳不是很大,在日落和日出的时候可以看到,甚至不能照亮整个地平线。
日晷日晷,是几乎全世界文明都发明了的古老的计时仪器,最早的日晷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些日晷现在还可以指示时间,和当初制造的时候一样精确,误差很小,在分钟之内。在中世纪的欧洲,普遍使用日晷,直到14世纪。
日晷只能在大地是平的情况下才起作用。如果如同现代天文学所说的,大地、太阳、月球是不断旋转、摇晃、摆动、螺旋运动的球体,日晷指示的时间就不会这样长期保持精确,除非不断地作调整。
月相盘,原理和功能和日晷差不多,也只能在地平模式的大地上使用。
日行迹如果你使用位置固定的相机,连续一年每天在同一时间拍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你会观察到一个被称为日行迹(Analemma)的8号形状。
日行迹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地平论完美地解释了日行迹这一现象。太阳在夏季沿北回归线绕着平坦的大地循环,然后在冬季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太阳在冬季向南移动时,也会沿着更宽的路径绕地球旋转。你可以在上面的图表中看到这一点,在图的下部,轨道更宽。夏季,太阳在大地上空绕北极点更近,轨道更加紧密。
日行迹在球形地球上是无法解释的。他们说这是由地球倾斜产生的。如果地球是一个圆形的几乎均匀的球,为什么日行迹的底部更宽,在顶部较小?
半年后时间会颠倒?如果地球一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并且每天自转一圈,那么半年之后,地球到了太阳的一边,时间就会完全颠倒过来,中午12点会变成晚上0点,白天会变成晚上,晚上会变成白天。
以2018年为例。
春分,3月21日。
夏至,6月21日。
秋分,9月23日。
冬至,12月22日。
大家可以到时看一下,时间有没有颠倒。如果颠倒了,说明地球论日心说是对的。如果没有颠倒,说明地球论日心说是错的,大地是平的并且静止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