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没死之谜,李自成咋死的?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1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1708年,康熙看着一位75岁的白发老人,眼神中透露出寒光,冷冷地说道“朱三太子,你不是4岁那年就死了吗?既然当年没死成,干脆今天就再死一次吧!”
1640年的一天,大明皇宫突然出现了诡异的一幕。
崇祯皇帝年仅4岁的儿子重病多日,太医已经叮嘱置办后事。谁知,原本水米都不能进的孩子,竟然倏地从床上坐了起来。
而后,这位皇子环视四周,口中突然说了句“九莲菩萨来。”
“九莲菩萨”是万历皇帝生母的道号,早在1614年便病逝了。小皇子此言一出,众人惊出一身冷汗。随后,他似乎使出了浑身力气,将手指向崇祯皇帝开始痛斥。
“你这个朱家不肖子孙!苛责薄待外戚,将来你定然无后,所有儿子全部早死!”
这是多么恶毒的诅咒啊,可是小皇子的气势吓住了所有人。崇祯皇帝还来不及多想,他的儿子就昏倒了过去,没几天便因痢疾而早幺。
这个孩子叫朱慈焕,是崇祯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死后被追封为“灵王”。
之所以提到朱慈焕,是因为清朝建立后,始终有个无形的隐患,就像朱棣恐惧建文帝一样,康熙始终对“朱三太子”耿耿于怀。而大清朝,就被这个神秘的敌人折磨了将近一个世纪。
“朱三太子”是清朝皇帝们的梦魇,而朱慈焕则与康熙年间的一宗谋反案的定罪问题息息相关。
让人玩味的是,在各类史书中,关于朱慈焕的身份说法不一,很多史书都说他是崇祯皇帝的第四子,唯有《明史》将他说成是第五子。而《明史》是由清朝修订的,这其中有何玄机呢?
据《清实录》和《东华录》记载,康熙年间共发生了十多起“朱三太子案”,这些人都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名义,举着故国的旗号,拥立朱明后裔,开始发起轰轰烈烈的抗击朝廷的行动。
这一切,还要从明朝末年说起。
提到崇祯皇帝,还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这是一个勤勉朴素的好帝王,只可惜过于刚愎自用。说起来,他也是个可怜的皇帝,自从他继承皇位后,各地是此起彼伏的灾难频发。
1644年,李自成带兵攻进紫禁城,崇祯皇帝担心皇室成员被俘,有辱祖上威名,于是先让皇后自尽,而后疯狂地砍杀了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又砍死了几十名妃嫔。
崇祯皇帝此举,大概也是因为有宋徽宗父子的前车之鉴吧。
长平公主因为用手臂阻挡父亲的剑,失去了一只胳膊,却留住了一条命。可是崇祯皇帝却决绝地选择在眉山上吊,为大明朝殉葬。在他临死前,让信得过的太监带走了三位皇子。
这三位侥幸逃过的皇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三皇子朱慈炯和四皇子朱慈炤。
只可惜,三位皇子还是没能逃过李自成的追捕,最终也成了他要挟吴三桂的砝码。只是,李自成做梦也没想到,手握重兵的吴三桂竟然率先投靠了满清,最终在交战中大败,三皇子朱慈炯却就此失踪了。
当时,任谁也没想到,如浮萍草芥一般的三皇子竟然会掀起这么大的风浪。
清朝建立之初,根基十分不稳,打着“朱三太子”开启反清复明的势力犹如洪湖水,那真是一浪接一浪。顺治年间就抓住过一个假冒的朱三太子,可是到了康熙年间,更是到达了鼎盛期。
这其中有好几起比较出名的案子,每一次都是卷土重来的朱三太子。
1673年,康熙登基的第12年,有个自称“朱三太子”的人带领广大信徒闹事,甚至起好了年号“广德”。只可惜,在起事的前一天,三太子的家奴不小心泄露了行踪,结果起义大败。
7年后,此人被揭穿了伪装的身份,也被就地伏法。不过,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杨起隆。
杨起隆虽死,“朱三太子”却像野火烧不尽的草,越打击它,生命力越旺盛。
1708年,康熙下江南巡视时迎头遇到了朱三太子。结果,朱三太子行刺不成,反被清军捕获,没成想这位赫赫有名的朱氏后裔却是个年近古稀的老头。
此时,朱三太子已经折磨了康熙47年,康熙冷冷地看着眼前这个70岁的老者,丝毫没有怜悯之情,自然也没有释然,而是入骨的仇恨。
于是,康熙冷漠地说道“好久不见,朱三太子,你不是早就死了么?”
康熙之所以如此问,是因为民间谣传当年的皇子朱慈焕并非早夭,而是躲了起来。所以,这此起彼伏的“朱三太子案”,都是朱慈焕在幕后运作的。
最终,经过严刑拷打才发现,这位古稀老人也非真正的朱三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朱三太子”终于被找到了,此人自称就是朱慈焕。当年清军入关,他被一位姓毛的将军一路地救了出去,从此隐姓埋名,并娶妻生子。他的6个儿子的名字,与朱元璋当年在《祖训》中所规定的燕王一系字辈完全吻合。
,朱慈焕并没想到,自己已经很低调了,最终还是被找到了。他只能无奈地表示“如今我已风烛残年,哪有造反的可能?”
,康熙再也忍不了这个名字,仍旧将75岁的朱慈焕及家人全部处决了。自此,康熙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康熙在位期间,朱三太子造反70次,他无疑是插在清朝心脏上的一把利刃,且在反清复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哪怕后来清朝已经覆亡,“朱三太子”的名号依然在江湖流传。

一、李自成到底有没有死于九宫山呢?

优质答案1

李自成死是肯定死了 所谓出家为僧说法根本不靠谱 以闯王的性格 他就算被满清打败 手里只剩几万人马 也会盘算去攻掠其他地方 获得兵员和补给 再整大军东山再起 他是个百折不挠的人 几次被明朝政府军打成光杆司令他都又转战其他地方复起了 明末人口有七千万以上 人很多 而且底层民众生活贫困 对朝廷怨声载道 闯王不愁招不来人马 当年他被孙传庭围剿的只剩几百人 结果流窜到河南 借助天灾 人民活不下去 挥手一招就是十万人马 都是饥民 不打下城池抢到粮食就得饿死 所以闯王当时虽被满清和吴三桂重创 但他只会盘算着跳出吴三桂追击 往南发展 出家什么的不存在的

优质答案2

闯王李自成到底死于何处,历史并没有定论。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山九宫山,另一种是说李自成在湖南石门出家为僧。就目前的文献史料及物证来讲,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说法很难成立。

闯王李自成经过十七年的南征北战,迫使崇祯在景山殉国,大明王朝寿终正寝。李自成在紫禁城称帝四十二天后,他命运发生骤变,最终兵败湖北九宫山。那么李自成到底是不是死于九宫山?现作出分析如下。

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山九宫山的可能性

明清将领对各自朝廷的奏报

我们从明清两朝的正史文献和诸多私家著述中可知,李自成的人生结局都被记载为兵败九宫山,最终被当地乡勇围困,死于乱军之中。还有野史记载是死于当地农民的锄头之下。但无论死法如何,都是死于九宫山。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当时在清军的追击之下,李自成一路溃败,逃至湖北九宫山,并与追击而来的英亲王阿济格发生激战。李自成突围之后之身一人往牛迹岭方向逃亡,在小月山的朱寨的外被乡勇包围,被杀身亡。

在《清世祖实录》中记载,阿济格战败李自成后奏报朝廷说,李自成逃跑后被九宫山当地乡民包围,无法脱身,最终上吊自杀。随后清廷又得到李自成没死的消息,于是又有了阿济格的第二次奏报,说李自成尸朽莫辨,无法确认。

我们再看看当时湖广总督何腾蛟向南明朝廷的奏报,何腾蛟的奏报中说,李自成已经死了,和南明联合抗清的部分大顺将领们也是这样说的,而且说是满营痛哭。何腾蛟的说法显然不如阿济格的严谨,是道听途说的结论。

对湖北通山东台寺碑文的考证

在距杨林公社三十里外有一座叫东台寺的庙宇,里面只剩残墙断壁。文物普查人员在里头发现了一个铁钟的顶部,上面有铭文。铭文中有一句崇祯十七年“闯贼据庵、僧溃无遗、庵又衰也”的记载,当时有人觉得和李自成有关。

后又找到几块带有碑文的石头,拼凑起来应是一块石碑,文字记载叫摩阿逸多碑。碑文中也有“崇祯之末、毒遭闯踞”的一段文字记载。大顺军进驻通山境内的事实,在康熙版的《通山县志》中就有记载,与碑文记载内容相符。

这能否说明就是李自成呢?据专家分析,当时的闯贼是对大顺军队的统称,并不是李自成的代名词,李自成的部将都可被称为闯贼。所以说,这个发现并不能说明就是专指李自成,与李自成的最终去向也不相关。

对湖北通山黄金马镫的考证

据《九宫山志》记载,道光年间,九宫山村民在田里锄地时挖出了两只马镫,正好被一个游走四方的挑货郎胡某看见,他见多识广发现此马镫不一般,便花了很多钱才把马镫买了下来。回家清洗后,发现黄金马镫上有“永昌”二字。

李自成当时的年号就是“永昌”,那么这个马镫也许和李自成有着某种关系。在马镫的上端,雕铸着两只龙头。从字样和龙形雕饰来看,这对马镫极有可能就是李自成用过的遗物。但这对马镫在什么地方呢?

九宫山纪念馆收藏有一只马镫,与《九宫山志》中的记载的极为相似。但另一只却不知去向,纪念馆中的这只虽有龙头形态,却没有“永昌”字样。目前仅凭借现在这只无字的马镫,显然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对《明史》中的程九伯的考证

据《明史》记载,李自成兵败九宫山,被当地乡民程九伯杀死。这个程九伯到底是何许人也?据程九伯家族祠堂中的《程氏宗谱》记载,其中有个叫程安思的人,就是人们所说的程九伯,这是据程氏后人所讲。

宗谱中写道“顺治元年甲申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程九伯将首级、珠盔、龙袍献给了清廷委任的湖广总督佟军门。但这个被打死的李延根本就不说李自成,是当地县官为了邀功,让程九伯坚称打死的人就是李自成。

在阿济格的奏报中也提到乡勇曾缴获金印一颗,既然有金印,为何还证明不了被打死者的身份呢?很明显,金印上的人名根本就不是李自成,否则也不会出现这数百年来的争议了。那么这个李延到底与李自成有何关系?

对程氏宗谱中记载的李延的考证

通过对《米脂县志》及《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乡的史料的查阅,发现记载李自成小名和名字的说法很多,但这些名字中都没有“延”字。李自成的侄子辈的名字里,都有走字旁,从取名的传统来说,李自成的名字里肯定没有走之旁的字。

由此看来,即使李延与李自成有关系,最多也就是李自成侄子辈的人,而绝不可能是李自成本人。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及物证来看,九宫山上的迷雾依旧笼罩,但李自成兵败九宫山后,并没有证据表明李自成就死于九宫山。

既然李自成可能没有死于九宫山,那他到底去了何地?又是怎么死的?史界和学界并没有定论,死于九宫山缺乏证据。那么在湖南石门夹山寺出家为僧是否真实呢?等有了类似的问题,我们再做具体分析,此处就不赘述了。

二、传说李自成有个宝藏从没有被发现是真的吗?

优质答案1

关于李自成宝藏的传说不止一个,不过既然还没被发现,就只能继续是传说。

自2017年开始,对彭山江口明末张献忠和明军的战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并陆续出土了12000多件文物,从而证实了张献忠曾经把大量财宝沉江的传说。这一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明末历史有着极大帮助,这也让广大公众对另一个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传说中的宝藏兴趣大增。

李自成攻克北京、逼得崇祯自杀,从名气上来说还超过了张献忠。而且李自成打下北京已经,不仅获得了明朝历代皇帝搜集了藏在紫禁城内的所有珍宝、户部库银,还大大的洗劫了一把北京城内的达官显贵,其获得的财宝价值也在张献忠之上。

李自成攻下北京称帝后不久,就因为清军入关而不得不仓促撤出,随即被清军一路追赶,最终在湖北九宫山被杀。,也有传说说李自成其实没死,而是隐姓埋名当了和尚。不管怎么说,在李自成死亡或者消失以后,他所获得的巨额财宝就失去了踪影。

关于这些巨额财宝的下落,民间有些传说李自成在兵败以后因为携带不便,所以将这些财宝陆续埋藏了起来,随着他兵败身亡,这些财宝的下落就无人知晓了。而有些则传说是李自成在隐姓埋名前,把财宝藏了起来,想作为以后反清的资本,最终随着他的去世也下落不明了。

传说中李自成的藏宝地点很多,像湖北的茅麓山、湖南的莽山、张家界天门山寺等等都有关于李自成宝藏的传说。不过自清朝初年起,就有不少人在这些地方寻宝,这么多年过去虽然发现了不少疑似藏宝地点,不过却始终没有任何宝藏被发现。

所以到目前来说,李自成的藏宝就只能是一个传说,还有待实物来证明,也许有朝一日会像张献忠的沉银一样出现在世人面前。

优质答案2

李自成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他有机会像朱元璋一样,再造一个盛世。攻下北京城的后,李自成被胜利冲昏头脑。只顾贪图享乐,在做了几十天皇帝后,就被吴三桂联合清军打败了,灰溜溜退出北京成,兵败身亡(一说是出家做了和尚)。


李自成死后,他从明朝皇宫中抢夺的大量财富藏于何处,就成了历史之谜。根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光掠夺的白银就有七千万,还有无数的金银珠宝。当年,清朝在追击李自成的农民军的时候,也曾不遗余力寻找这笔财富,但最终无果而终。那么,这笔巨额财富究竟被李自成藏在哪里?历来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种传说流传最广。


据传说,李自成被清军打败后,与侄子李过一起逃到湖南石门的夹山寺出家隐居。就在隐居期间,李自成暗令手下,雇了十多条大船,装满金银财宝,逆水而上,进入张家界,把这些财宝藏于张家界大山中。李过法号‘野拂’,至今,张家界就有个著名景点叫做‘’野拂藏宝"。



那么,李自成为何要将这笔财富藏于天门山呢?这主要是天门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此处地势险要,风景旖旎,人迹罕至,堪称世外桃源,一般很难被外人发现。财富藏于此地,比任何地方都要安全。


任何民间传说都不是空穴来风。2001年10月14日,张家界永定区汪家寨村村民在正处在天门山正东方向12公里的观音山上,发现一个隐秘的山洞。进去一看,里面是金光灿烂。有各种精美金钗、金簪上百件。后经专家鉴定∶这些都是明朝皇宫中的妃嫔们的日常用品,价值高达亿元。由此,很多专家大胆推论∶这个山洞不过是李自成宝藏的冰山一角,更多更大的宝藏很可能在天门山某些不为人知的神秘地方。

张献忠宝藏的沉江之说,已经口口相传几百年,人们无不认为这是一个荒诞无稽之谈。,2017年岷江遗址的发掘,证实张献忠的确把财富沉入江中。也许,在未来某一天,李自成藏宝于张家界会掀开它神秘的面纱,揭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三、李自成死亡之谜到底有哪几个版本?

优质答案1

只有一种,通山九官山战死,別的隐居和出家之说都是天稽之谈,清政府及地主武装恨他入骨,不见他尸骨定然挖地三尺,生怕李自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战败天下再也沒他容身之处,还不如学当年西楚霸王,落个英雄的美名。別的地方无非借史辉,耀一方水土,

优质答案2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通山战死说”,说李自成兵败南下至湖北通山九宫山,走投无路被当地游民武装杀害;一种是“夹山禅隐说”,说李自成兵败南下到湖南石门夹山,遁入山门削发为僧并在此坐化升天。在许多人看来,前一种说法具有权威性,其依据不仅是官方文档和史书早有定论,而且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专家也一致认同。  不过,由于“通山战死说”所依据的史料前后矛盾,经不起真正的历史检验,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强烈质疑。而“夹山禅隐说”目前所依据的史料也确实不够充足完整,难以成为定论。

优质答案3


我一直认为,成功不妨用外部指标来衡量,比如拥有权力地位,掌握百万雄兵,而彻底的失败往往发生在人心之中,当一个英雄丧失了卷土重来的勇气和信念时,失败才真正到来。

哀莫大于心死,,谁也不知道李自成的心是不是死了,就连人是不是死了也存在争论。他在1645年之后的人生经历,简直可以拍个悬疑片――《闯王迷踪》,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死是怎么死的,活着又干了些什么?一切仍是悬案。


据《明史》载,顺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清兵攻破潼关,李自成弃西安南奔,在清军的两路追击下,士卒大量逃散,经武冈、襄阳、武昌、通城,进入了湖北九宫山。

九月的一天,李自成让侄子李过把守营寨,自己带着20余骑去山沟里抢粮食,结果被当地村民围困。下面的事就稀奇了,一说闯王眼见不能逃脱,想不开上吊自杀了,一说某位村民抡起一锄头,开了闯王的瓢。



笔者压根不相信这两种说法。

李自成干了十几年专业抢劫的活,怎么会糊涂到带20余骑抢粮食?就算他对这支小分队的抢劫能力很自信,但20匹马的运输能力有多大,李自成不至于看不出来吧?要知道当时营寨还有不少人呢。后来,他侄子李过去投奔前明总督何腾蛟,参与抗清时,是领着十万人马去的。再说,被村民围困,多大点事,至于吓得上吊吗?且闯王骑射功夫突出,一辈子就爱骑马射箭,哪位农夫有那么好的功夫,能一锄头打中闯王的脑袋?

其实,清政府自己也不相信李自成死于九宫山村民之手,《明史》接着就说,清兵闻讯前去辨认尸体,但已“朽不可辨”,换言之,这尸体是不是李自成的,谁也说不准。

后来,清朝又给出另一种说法李自成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了(参见《鹿鼎记》)。大家知道,清朝是信佛的,你看官员们所穿的朝服,胸前一串佛珠可是标配。出家就是槛外人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可以不必去追究了,也算是一种最终结果。

从此以后,江湖上就再也没有李自成的消息了,这实在令人费解。

抗清争天下的戏码怎么能少了李自成呢?当时他还不到40岁,起义十几年,什么苦没吃过?什么仗没打过?什么挫折没经历过?怎么说消失就消失了呢?

看来,完整的李自成大约已经不存在了,要么人死了,要么心死了。


下面这首诗,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风云突变及九州,天下苍茫尽已丢。

暂辞京城别帝位,摆脱围追苦寻路。

携眷今走创坪过,夜深子时将身宿。

曾经此地无人敌,悲今军败不成伍。

望月静思光复计,不知天明军何处。

此庄环山皆险峻,困龙暂固此滩舟。

越过苦竹湖广地,驻军通城且安舒。

整军有待赴京日,重振朝纲江山固。

――《七古·永昌二年三月》明·李自成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自成并未灰心丧气,他跑到九宫山考察形势,准备再放手一搏。但多年的戎马生涯让他的健康状况出了问题,伤病加据,最终壮志未酬。

在众多农民起义领袖中,我对李自成情有独钟,,主观上我很乐意接受这种说法,但我要补充一句

健康问题仍是次要的,如果李自成认真考察了清初形势,深刻反省了这些年的事业历程,那么,他应该能够得出结论凭自己这两把刷子,争夺天下,毫无胜算,不如归去。

(欢迎网友在评论区参与讨论!敬请关注笔者头条号“南宫寂岚品历史”!)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