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开宇宙之谜中_道德经揭开宇宙之谜
[玫瑰]人间境界的人们是这样解释的,
“大德的形态 ,
是由道所决定的”。
基本上千篇一律,
都是这样的理解,
这是错误的。
[玫瑰]所谓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指的是真正有伟大之德的人,
只是恪守宇宙法律的公平公正和正义。
这个道,
指的是宇宙的法律,规则 ,
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天规”。
[玫瑰]宇宙也有法律,
那就是天规。
所谓的天规,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假如违背了天规,
那就要受到处罚;
假如恪守了天规,
那就要受到天规的保护。
[玫瑰]这句话告诉人们,
法律神圣不可触犯。
这句话告诉人们 ,
生命皆受到法律的约束,
皆受到法律的保护。
故,太上老君说,
道者,
善人之宝 ,
不善人之所保。
[玫瑰]善人借助法律保护自己,
故法律《道》成为了自己的法宝。
不善人触犯了法律,
就要受到处罚,
故,法律《道》成为了不善人需要保全的事物。
[玫瑰]人间境界的人们总是站在物质层次理解,
不能站在精神层次去理解,
那就无法真正理解《道德经》的真正意境。
一道德经揭开宇宙之谜
宇宙大道的出生形成和发展
道德经受到王弼"道"不可说玄学影响,以及仙道、丹道、哲道、神道、佛道、科道等等各种思想流派内容的薰染,使道德经面目全非。本文力图正本清源,还道德经以本来面目。
第一章 引子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可以说道说道的,但我说的"道"不是人们通常说的“永恒的道”。
道的象形字是一个人在十字路口行走,所以,道的本义就是道路,它不仅指一个点或一段路,而是道路从头到尾的整体。
这个道路就是老子所说的"常道“,或帛书所谓“恒道"。王弼等"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恒常大道",是逻辑上的混乱,是不懂语言顺序的表现。既然说出的道不是道,那干脆就别再说了,可他依然滔滔不绝,要人"意会心领"。孰不知他是一个不悟道的人,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把人们带入了晕头转向之中。
转向之人很难回到现实,即便有一天他明白自己转了向,也改变不了错误的感觉系统。所以,思想入侵非常后果很严重。一旦中招能毁掉一生。
名可名, 非常名。
“道”这个名称是可以像人们一样表达的,但她的概念和内含却与平常人们的理解不同。
名称或名字是需要主语的,这里是指“道“的名称。王弼等孤立地去解释“名“这个字,而不联系"道"这个主语。就像把王弼不解释成一个人,而解释成王八和弼马温,破坏了语言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愚不可及也。
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形成之始,是没有“道”这个名称的,
有名万物之母。
自从有了“道”这个名称,才知道她是宇宙万物的母亲。
即是母亲就是客观的存在,和她的孩子们一样都是真实的、客观的、不用置疑的。她不抽象,更不虚无,后面五千言,会逐渐描述。
王弼等孤立地把无和有当主语使用,还把无和有后面放一个逗号,真是荒谬至极。也直接导致了把道理解成了"虚、无、空"。走向了虚无主义泥潭。
无和有是形容词,表述无和有两种不同的状态,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概念。但,我们的道德经解释者,种种混淆,各种曲解,硬把无当成名词,认为“无”才天地开始。也就是道就是“无”,道德二字在他们面前,变成了无德。这就是偷换概念,就会让人迷迷糊糊,直接把人们的灵魂带走,被精神控制,从而迷失自己。新时代的人们,接受了多年科学文化教育,一定不要执迷不悟,再陷泥潭。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常常平心静气地观察并探索“道”的内在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叫徼(jiào)。
常常兴致盎然地观察并发现“道”的外在变化。
“徼”指边缘、边界,是其外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意思。欲指的是人们“眼耳鼻舌身意”想吃、想听、想看、想闻、想要的基本愿望,正常的欲望都是被肯定和支持的。老子的无欲主要讲“内心的静”。有欲是指高高兴兴,兴致盎然。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
“妙”和“徼”同出自“道”,都是深邃幽远而玄妙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揭开玄妙背后的玄妙,就打开了众多妙趣的大门。
“玄”是指拧草绳,越拧越长就有幽远深长的意思。
第四章 道之徼
道盅,似万物之宗!
“道”像个大漩涡,是万物的祖宗。
盅,多写作冲,古版为三点水的沖。沖为两股水流交汇形成的漩涡,可见,古人通过对宇宙观察,已经认识到宇宙是旋转的天体。这一章就是描述道像漩涡一样,大家可以想象台风云图,银河系图片或黑洞图片。这就是道的徼,道的形态。
渊兮,而用之或不盈。
她像深不见底的深渊,是永远装不满的。
挫其锐,解其纷,
挫掉她快速的旋转,解除她缤纷的色彩,
和其光,同其尘。
柔和她的光芒,混同她于尘世之物。
湛兮,似若存。
她就像湛蓝的大海,似乎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她是谁的孩子,但她早于创造万象的玉帝出现。
注释
为了让大家更便于理解道,我们提前引入了宇宙这个概念,这本当在第二十五章才好引入。这一章描述“道"有盅子一样的形态,虽为盅子一样的形态,但她似漩涡,中空而外实。还有飞快的速度,缤纷的色彩,耀眼的光芒,主要是她的外部。在列子记载的宇宙生成过程中,应为太始,即形之始。道为"虚无"的说法,可以休矣!
第六章 道之伟力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
这神奇的,生生不息的大道啊!是位玄妙的母亲。
道这个大漩涡像深谷,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所以,又称谷神。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个大漩涡像母性的繁育之门,是天地万物生命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是绵绵延延存在的,是用不尽的。
勤,有作堇。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生不息。
第十四章 道内之妙
视之不见名曰夷;
“道”,看不到她,叫作咦;
听之不闻名曰希;
听不到她,叫作唏;
抟之不得,名曰微。
摸不到她,叫作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无色、无声、无形之物,不可太过追问,混为一体,可作太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她的上面不明亮,她的下面也不昏暗,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她连绵不断,难于说明,还是把她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这种无形状的状态、无实物的影像,就是影影绰绰的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迎面而去看不见她的头,后面追随看不到她的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掌握太初的道,以驾驭今天的万物,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道上古"道"的开始,就知道了“道”的轮廓。
第四章给我们描述了道的外部形态,这一章描述的是"道"的内在奥妙。这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东,正是古人认为的道的“太初"阶段,也是"太一“阶段,所以"一"指道。
《列子天瑞篇》记载“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本章描述的就是恍恍惚惚的太初之炁。虽然摸不着看不到,但却是真实存在。炁同气,指火焰上面看不到,摸不着的精微之精微,与当今能量概念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相同。
第二十一章 道之质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道”在强力旋转过程中,出现了闪闪烁烁的物质。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闪呀烁呀,其中有五彩斑斓的景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烁呀闪呀,其中出现了五行之物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细小幽深啊,其中有精微之气。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精微之气是真实存在的,周而复始,特别有诚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从古至今,“道”的名称就没有改变过,
以阅众甫(fǔ)。
我们用道的变化观察众生万物。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我怎么知道众生万物发展变化会是这样的呢?
以此。
就是用观察“道”这种方法感悟的。
前面讲过,大道有了气和形,这一章讲道在其强力旋转下,开始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物质,这与第四章"解其纷"相呼应。五彩之质,称为太素,可理解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物。由于她是旋转的,去来往复,很有诚信。
第二十五章 道之太极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种东东混成,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
寂静啊、寥廓啊,独立存在,永不改变;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周而复始,不会停止,可以认为她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我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就送她一个字叫“道”,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她起了一个名叫“大道”。
大曰逝,
大是说她有时会消逝的无影无踪,
逝曰远,远曰反。
消失是因为她去了在无比深远的地方,她又会周而复始的返回。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中有四个伟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
人遵循于地的厚重、承载、长养、付出和奉献,
地法天,
地遵循于天的清明、阳光、雨露、付出和奉献,
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遵循于“道”的长养、哺育和伟力,“道”本来就这样。
这一章给我们描述了道的太极,即混沌阶段。
其中混有五行之质,五彩之气,还在旋转的运行着。人文始祖伏羲氏发现河图后,坐南朝北,对着北极星感知天在左旋,地在右转,畅想宇宙从无极(八荒六合)而太极,太极即这混成之物。轩辕黄帝在观测天象时,发现我们沿着一条大道在运行,这就是“黄道”,并发现了五颗多彩的行星,即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也沿这条大道运行。这些缤纷群星即为质,中间充满了气。由于,那时还没有宇宙这个词,就勉强的把她叫作"道"或大道。尽管黄帝不彻底反对宇宙从无到有的观点,,他还是认为无能生有存在问题,所以,他加入了道这个概念,并从太一、太初、太始、太素而推导太极的生成过程。并且强调"此三者不可致诘",即不可过度追问。如果你非要追问,他就会说“吾不知谁之子",逼得再急了,他也用无能生有搪塞。,道是堂堂正正的存在,并且有一个发展发育的过程。应当认为她是宇宙的乳名,并是天地万物的代称。天道即是天,地道即是地,人道即是人。
第四十二章 道生宇宙
道生一,一生二,
“道”生成了宇宙这一整体,宇宙生成了天和地,
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生成了万象之帝,象帝造就了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背负着月亮、怀抱着太阳,充入了大气一起在运行。
太极图是北宋时,对“道"之太极到两仪的一个画像。虽然不能完全展示道德经的意思,但也能大致给我们一个图形。圆圈表示太极,内有气和质。慢慢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从而形成了阴阳鱼。白的部分为天为乾为阳,黑的部分为地坤为阴,黑白眼睛表示太阳和月亮。“一”就是宇宙或"道"这个太极。“二”指两仪,即天地、阴阳、乾坤。“三”应当指万象之帝。正名玉皇大帝,也称玉帝、上帝,俗称老天爷。《第四章》说明“道”生在象帝之前,生成万物的才可称为象帝。所以三应为象帝。古人不知道为什么会刮风下雨,有时还有海市蜃楼。所以认为天上还有天庭,也是情有可原的。虽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一二三及万物都是道的化身,都是道的过程,尽管“道”更强调宇宙的起点,也表示过程和未来。“过、往、现、来"谓之宙,"道"也有发展的、动态的寓意。以上,就是我们的祖先对宇宙生成的理解和学说。
欢迎
二道德经揭开宇宙之谜视频
道德经真的可以揭开宇宙之谜吗?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加起来都不敢说揭开宇宙之谜。道德经来源于易经,而易经被认为是一种朴素哲学观念,与科学并没有关系。
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谈。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把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视为近代科学的源泉之一,并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缺少这个源泉“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的结论。”
实际上,中国传统中不仅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推演法,也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归纳法。
杨振宁认为易经的“取象比类”、“观物取象”是归纳法,其实这是在“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不合乎逻辑的类比法。
杨振宁指出易经的思想和方法根本就与科学格格不入,甚至要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承担罪责,自然也就否定了易经是“科学明珠”、“科学指南”、“科学预言书”种种无稽之谈。
如果要写一篇读后感,以上可以给您提供参考。
三数学解开宇宙之谜
太阳活动以11年为一循环,2000年太阳正处于活动高峰期。在活动高峰期,太阳的一些区域能量增加, 太阳表层在某一时期突然向空间释放大量带电粒子,形 成高速离子流,科学家称之为“太阳风暴”,它是由美 国“水手2号”探测器于1962年发现的。太阳风暴从炽热憋闷的太阳身上逃逸出来,夹带着 数量惊人的X射线、等离子电荷和巨大磁场,穿越了几百万千米的空间路程,向着人类居住的地球扑来,与地 球磁场发生撞击后产生地磁冲击波。它于2000年6月、7月连续两次袭击地球,造成人造卫星短路,使寻呼机、手机等靠卫星传播的无线电通讯、飞机和船只的导航以及电力供应受到严重干扰,甚至使个别国家的金融服务陷入脱机状态,信用卡交易也被迫中断。四道德经揭开宇宙之谜空心菜
是李耳!不过题出错了!准确是说道教始祖!因为在上古之前没有道教的时候!就有我道家的修行者了!老子是真正的道家始祖太上老君的化身!五人类能解开宇宙之谜吗
绝对是!
量子力学是自然科学史上被实验证明最精确的一个理论。它和相对论一起,被称之为现代物理学的支柱。
实际上,量子力学完全有取代相对论的潜力。只是它现在还是个咿呀学语的宝宝,等它长大了会成为救世主。
人类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世间任何一个问题,都经不起一个问什么的疑问?
问题会落到同一个出发点上,我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一点一点一点一点的堆积组成了我们的世界?
原子?质子?中子?夸克?
物质世界似乎可以无限的被分解下去,但这不可能,一定有一种最最最基本的东西,组成了我们世界。
它到底是什么?
超弦理论认为那是一根根的能量弦段,是真的吗?
微观世界里仿佛还有一宇宙,而我们就像站在银河系的边缘,想看清楚地球上的一只蚂蚁。看不清,只能靠猜测。
自然界有四种最基本的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引力,我们知道,这四种力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力,那它到底是种什么力?
能够揭开这些终极谜底,宇宙也将不再是迷,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也将找到终极答案。
人类称霸宇宙的宏伟霸业,也就算成了。
用心写回答!让难懂的科学变有趣,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