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 科举 林毅夫 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1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指南针是一种判别方位的简单仪器,又称指北针。
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战国时代是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河北磁山一带。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
而关于指南针发明的时间有三种说法
一、最早发明于宋朝,年代是公元960年2月4日—公元1279年3月19日。
二、十一世纪以前的某个时期或更早的时期。
三、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
第一种是王振铎的观点,指南针的发明至早不逾于宋代,此种观点在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有所体现。如在《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上)》一文中所述“自周末至李唐,古人所称述之‘司南’或称‘指南’为一种辨别方向之仪器,其物便于携带及测验,宛如指南针之用矣。王振铎认为在唐朝已经出现了便于携带的类指南针仪器,但绝不是指南针。宋朝年代是公元960年2月4日—公元1279年3月19日。
第二种是李约瑟的观点,顺序的磁偏角,先向东后偏西,体现在中国堪舆罗盘的设计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一直存留至当代。勿容置疑,磁罗盘在中国用于堪舆目的很久以后,才被用于航海。航海罗盘确是中国人的发明,它可能发生在十一世纪以前的某个时期或更早的时期。”李约瑟在此段中对指南针,磁偏角、罗盘等问题论述的清楚,虽然有些论断过于武断,对中国指南针的发明问题,做出了一个性的论断。
第三种是在成都民间收藏族的藏品中,发现了一件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玉(石)器,它是由七块玉(石)板拼接而成,正面是图形,反面是古文字,特别是在第4块玉(石)板上的中间,有一个圆形图案,其上放置了一个类似半个“地球”的东西。在这个“地球”的顶部(北极)有一个直径4cm的小洞,其中插有一支玉(石)的指南针,在圆形图案上还有“东”、“南”、“西”、“北”四个古文字。依据现有学科专业知识分析,这四个古文字与我们今天在进行地质填图时所使用的罗盘上的“东”、“南”、“西”、“北”的方位字一样,除东字外,其余“南”、“西”、“北”三个字均与甲骨文不同。在三星堆玉(石)器上发现指南针很重要,那种认为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观点由此会被彻底推翻,文献中曾提及的黄帝发明指南车一事,但至今只是推测,未见考古实物,而三星堆地区玉(石)器上指南针的发现把中国指南针的发现史推到了伏羲时代。三星堆发现的指南针是玉(石)的,不会转动,是象征性的。

一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见解

太有道理了!如果建国之初就把三农问题尤其农民收入问题当作大事,中国今天早就超过日本了!

二林毅夫认为对李约瑟之谜

CFIC导读

◆10月31日,"海上院士讲坛"第七期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成功举行,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荣休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杨玉良做"也谈李约瑟之谜"主题演讲。

10月31日,"海上院士讲坛"第七期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成功举行,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荣休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杨玉良做"也谈李约瑟之谜"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同主办,中科院院士上海浦东活动中心协办,浙江省新昌县人民政府全程战略支持。活动当天,来自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界观众逾300人来赴这一视听盛宴。

杨玉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荣休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还曾获教育部科技及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上海市政府高级顾问等职。

以下为论坛实录

领导致辞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张凤明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张凤明表示,中国在历史上创造了浩如烟海的科技成就,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科技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诞生了著名的"四大发明"等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科技成果。创造了古代科学技术辉煌成就的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会落后于其他国家?这就是近代中外众多学者一直探究的"李约瑟之谜"。关于李约瑟之谜有很多探讨的版本。

历史上的中国讲究经验的积累,但没有探究科学的原理在哪里。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根基和发展的源泉。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是重中之重。杨校长将分享对"李约瑟之谜"的多年思考和研究观察,进行老课题的新解读。

作为上海市和新华社的战略合作平台,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接轨世界。我们希望跟更多朋友一起,打造一个常态化的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和思想中心,为改革发展凝聚智慧,特别是为上海的"五个中心"建设和"四个品牌"战略贡献力量。

主旨演讲

杨玉良也谈李约瑟之谜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荣休校长杨玉良

杨玉良院士从"李约瑟之谜"的相关背景、与文化相关的一些可能性探讨、数学自然观和混沌自然观,以及结论等四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对"李约瑟之谜"的思考与感悟,激发了与会者更深层次地思考中国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一、李约瑟之谜及其相关背景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提出此问题"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古代)的这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此疑问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国内外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中国古代的发明并未导致现代科学在中国诞生。虽然中国古代有一些与科学有关的记载,但不能真正称之为科学,它只是发现。比如公元前4世纪的《墨经》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并没有进一步催生系统的几何光学;晋朝就已风行的炼丹术与后来记载的火药配方,也没有进一步催生真正意义上的化学与爆炸力学;早在战国就有记载的司南和一个世纪后指南针的确切记载,也没有进一步催生真正的磁学;放风筝有2500年的历史,同样也没有任何关于空气动力学及相关理论在中国诞生。

,国内外也有观点认为"李约瑟之谜"是个伪问题,其理由是李约瑟极度夸大了中国古代的技术发现和发明;或者说"李约瑟之谜"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因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早熟,然后停滞不前。更有观点说,应该反过来问,即,近代科学为何诞生于欧洲?陈方正先生在《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2009)中就是以此方式巧妙地避开了让国人不快的论题,但其中主要观点杨院士表示基本认同。

,中国近代的现实终究不可规避,所以尝试去辨析、去澄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的观点是因科学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技术的发明,从工匠或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偶然的"试错"式的发现,转为发明家有意识的"试错和改错"和在现代科学引领下的实验方式。并将其归咎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进行可控的实验,从而导致对自然现象的发现仅停留在依靠偶然观察的原始科学的阶段,不能质变为依靠数学和控制实验的现代科学。

杨院士认为将科学革命没能发生在中国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科举制度的观点值得商榷。说科举制度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尤其是扼杀了借助数学对观察和实验进行理论化的能力,这种观点很难使人信服。更何况,科举制度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

但必须注意到,14-16世纪,一场持续、热烈、广泛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正在欧洲进行。"把信仰留给教会,把理性留给世俗","让信仰和理性各司其职",这些运动逐渐唤起了人们对自然和数学的

与"李约瑟之谜"相似的还有"麦迪森问题"以及"韦伯难题",就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也没有在中国出现。

二、问题的答案可能与文化有关

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认为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它也没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行为和成就。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科学原本属于西方的一种文化属性,但现在已经转化为一种现代文明。不同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或不利于科学的诞生与发展;近代科学主要诞生于欧洲,它与欧洲的文化具有更大的协调性。而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科学的核心是相同的;不可能有"中国式量子力学"、"中国式统计物理";也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物理学"、"社会主义物理学"。所以,"李约瑟难题"或实为中国文化和现代科学文明之间的关系。

葛兆光教授《对中国文化的最大曲解,是刻意窄化和盲目自大》一文中有观点,中国文化有五种特质(1)汉字及相应的汉字思维,使中国文化保持着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2)家、家族、家国以及儒家学说使中国社会结构"内外有别","上下有序";(3)"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使国人的意识中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的观念,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辩论,甚至战争;(4)"阴阳五行"学说,万事万物串联成为一个大网络,成为先人探究宇宙万事万物的认识论的基础;(5)看似"天下观念"为基调,却实为"以我为中心"的想象世界和生活世界。

而构成现代精密科学的要素有哪些?应有一个能够促使人们去探索自然的自然观,进一步需要具备以下的基本思维方式(1)丰富的想象力需要大胆猜测(2)高超的抽象能力忽略枝节,提取要素,构建模型(3)逻辑推演能力以建立严密理论(4)有计划的实验观测能力可以验证理论,或构建更新理论。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1)逻辑推理和论证对于基于数学的现代科学理论的诞生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2)想象、联想和抽象能力对于艺术的发展很重要,而对于技术发明方式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但若不再由此深入到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就难以将经验的发现上升为精确的现代科学理论。(3)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是精密科学所必不可少的,没有演绎逻辑学就不可能诞生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精密的近代科学。

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杨玉良院士从雕塑绘画书法艺术以及诗歌等方面作对比如同为轴心时代的希腊雕塑是具象的,而中国汉代甚至更早就有很多抽象的雕塑作品;西方绘画讲究透视的精准,人体肌理的精确、细致刻画;中国的绘画更写意,揭示人的内心深层次感受的强烈欲望,以线条美为特征;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尤其是狂草更是将线条美抽象美呈现至极;中国古代诗歌立象以尽意,间接委婉,也乐于用诗谈哲学问题,呈现中国文化独特的意象之美。显然,中国文化呈现了非常强的想象、联想和抽象能力。

想象、联想和抽象能力对于艺术的发展很重要,而对于技术发明方式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但若不再由此深入到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就难以将经验的发现上升为精确的现代科学理论。对中国文化,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成熟太早,不合时宜。早熟的中国文化有两大特征。一是非物质性特征。在没有解决物质文明的时候,已经走向了精神文明;二是思维方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没有详细了解局部细节,就给出了整体描述(中医理论);在因果链不清的情况下,就将事物看作是复杂的网络;在精准描述尚未成熟之时,就已经追求抽象的写意;方法上主要是归纳和悟性(猜测),而非演绎和推理等等。

中国文化不缺想象力、抽象和联想,想象、联想和抽象是催生精密科学诞生初级阶段的重要思维方式,想象是经验向未知的出发,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并非所有的想象都有益处,要形成理论,还需要借助外力,而这恰恰就是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中所缺失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中缺少逻辑演绎的思维方法;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中缺少数学自然观的观念以及鼓励探究自然的社会文化土壤。

三、数学自然观和混沌自然观

近代精密的科学理论诞生应有一个能够促使人们去探索自然的自然观。古希腊倡导积极的数学自然观。现代自然科学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自然是有规律、秩序的,且可以被认识,这就需要借助数学来解释、认识。古希腊人不仅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和秩序,并认为它们是数学乃至是几何学的。他们对以逻辑推演和论证为特征的数学极其重视。缺乏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为特征的数学哲学精神,是无法催生现代科学的。

从想象、抽象的思维的结果,向精密科学理论的过渡中,贯穿数学精神是极为重要的。数学史家克莱茵认为,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数学在工程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却很少有人懂得数学在科学推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重要的物理学理论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至于数学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摧毁和构建了诸多宗教的教义,为政治学说和经济理论提供了依据,塑造了众多流派的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风格,创立了逻辑学,而且为我们必须回答的人和宇宙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最好的答案,这些就鲜为人知了。作为理性精神的化身,数学已经渗透到以前由权威、习惯、风俗所统治的领域,而且取代它们成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宝贵的、无可比拟的人类成就,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以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门类相媲美。

而中国古代遵循消极、混沌的自然观,不鼓励探索自然,强调顺应自然;未曾建立数学的、有序的、可认识的自然观。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的主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不可认识的。《老子》的"无为"思想实质上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无能为力的消极含义。这种消极态度的直接后果是严重阻碍了人们对自然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数学的自然观,也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尽管中国有过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诸多非常伟大的发明。中国火药的发明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鞭炮和焰火燃放至今;中国的风筝已经放了2500多年,却没有诞生任何像样的科学理论。直到16、17世纪前,中国的技术发明或许还走在世界前列,而在科学思想和精神上,在演绎逻辑学的方法论上,中国却远远落后于希腊。封建集权制的第一个恶果,就是使中国不可能产生精密科学所需要的逻辑学,从而也就没有推理的数学。

4、 重要结论

,杨玉良院士以下结论第一,文化反映民族个性,各有辉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征,有其辉煌的一面,也有与文明不相适应的一面。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但它既不是十全十美,也不是一无是处。问题在于,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和针对不同对象时将发挥其不同的作用;科学革命没能在中国发生,除了缺乏积极的自然观的因素外,认识方法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内在联系错综复杂、期间的原理不甚清楚时,"悟"的认识方法是有效的;若要将想象、联想和抽象的思维成果发展成为真正的现代科学理论,则需要在抽象的前提下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

第二,要培育科学文明发展的土壤。我们尚无催人探索的积极的自然观,亦无严密的逻辑论证的思想方法,这些缺陷使得当时的中国不适应近代科学的发展,从而使得近代科学诞生在欧洲。据杨振宁先生所说,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科学才真正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根。或许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缺乏的是理性精神和演绎逻辑学的方法。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看到这一点,才有助于建立我们新时代的创新文化。

第三,将科学文明植入中华传统文化。所有的文化都在发展。本土文化和外族文化的交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作为现代文明的科学可以从外部植入,并演化发展。科学——早已从西方特有的文化属性转化为普适的现代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它是使各民族趋同的一种力量。

第四,重视数学的精神文化功能。,要改变对数学的态度。不能把数学看作只是各门自然科学中的一门特定知识,而应该真正认识到数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任何领域,只要研究者想要达到精确、严密和系统的理论化的境界,那么数学精神及其相应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还要解决"卡脑子"的问题。克林顿曾经提到,如果我们这个民族想要在今天乃至明天迎接挑战,这个国家就必须坚持在科学、数学及工程领域中的世界领先地位。

第五,思维方式的演化。杨玉良认为,东方文化在新世纪中肯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过于复杂的问题,西方的逻辑演绎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不是十分奏效,而以悟性为特征的东方文化中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将大有用武之地。若只是简单地回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盲目地去读经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既要认真学习西方的"分析(逻辑演绎)"文化,又要发扬自身的"综合(悟性)"文化,从而建立崭新的创新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出路所在。

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不乏想象、联想和抽象的传统,但我们缺乏的是理性精神和演绎逻辑的思维方式。我们只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强调理性(精神与文化),思维更精细、缜密、思辨,因为它不仅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医治浮躁的良药。

主持人

中科院院士上海浦东活动中心主任 吕君

文字吴天宇、张文、韩静(见习生)

摄影/图片陈奕屹

统筹李志琴、周方铂

本文


三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

我们现在通过史书看朝代更迭,世代兴衰,会有很多视角,比如政治制度的设计、文化内核、军事制度、人口与资源等等。近来随着历史资料的深度发掘,也有了从气候变化的角度,以几千年的时间维度来看世间百态。

因为人都要吃饭,粮食、物产成为大自然规律参与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绝对控制力量。只是在当时的人看来,只是天气的变化,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的自由意志竟然会受到小小天气的影响。




(小冰河期时的欧洲大陆)

小冰河期的形成机制,直到目前也没有权威的解释,最引人入胜的一种理论是宇宙引力对地球潮汐产生浪影响,从而影响地球洋流运动,出现了脉动式的气候变化,时间间隔一般是“800-1300年”不等。我们目前处于上一次小冰河期结束后的气候平和期,从1700年开始算起,至今已经300多年了。

最近一次的小冰河期并不是从明朝开始的,而是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个时间对应中国的历史时期,则是《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突然变得强悍难制,屡屡南下,冲击中原王朝,北宋、南宋王朝亡国,甚至还出现了武功亘古未有的蒙古帝国。这其中的原因即是天气突然恶化,草原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经济体系难以维持生存,游牧民族为了活命,拼了命地往南迁徙,变得极其富有侵略性和攻击性。




(游牧民族变得富有侵略性)

现有的资料显示,小冰河期不仅仅对中国造成了农作物歉收,形成了大面积的战乱乃至于朝代更迭,在全球范围内,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小冰河期的巅峰时期,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饥荒中丧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部分地区白雪皑皑,美洲大陆的苏必利尔湖开始结冰。

欧洲近代以来,文明社会形成,保留了更多的气象资料。中英格兰的气象资料显示,再1659年-1979年之间,最冷、最热的冬天、夏天多发生在小冰河期,泰晤士河经常结冰,荷兰的运河也是如此。冰雪覆盖的地貌成为常态,期的欧洲画家的笔下也经常出现白雪景色。

从查理曼大帝之后,欧洲虽然陷入了中世纪的泥潭中,欧洲之所以还能在黑暗中坚持600年之后才迎来文艺复兴,并非是欧洲太蠢,不懂得反抗,而是从800年后,就开始陆续有几百年的温暖时期。从英格兰和挪威,森林越来越多,农民开垦土地到荒原高地,冰岛的北岸甚至都可以种植大麦。从1100-1300年间,危害喜暖作物的五月霜冻一次也没有。

(欧洲曾经的田园风光)

气候环境的好转,使得物产大增,,人吃饱了饭,就开始了各种文化折腾。1000年前后的欧洲封建社会文明日趋长恨歌书,不管是绘画还是诗歌、建筑都到达了黄金时期。维京人喜欢航海,他们驾着船发现了格陵兰岛,到世界各地区捕鱼,还曾经把活着的北极熊运回丹麦。虽然教皇要求缴纳的税有点多,好歹日子还能过的下去,所以,欧洲的社会在这个阶段是比较稳定的。

(曾经富足的欧洲)

到了14世纪,画风突然改变了。

气候转冷,冰岛冬季开始结冰,无法捕鱼,到后来甚至也不能种植庄稼了,人们宰杀了一半的牲畜用以节省干草和粮食。当时的人们还以为天气只是一时变差,还幻想着明年会好转,直到他们耗尽了生活物资,不得不从北欧返回本土。

欧洲本土的日子就会很好吗?很显然不是的。

1315年夏季的欧洲大陆,冷冷的冰雨连下几个月,洪水冲走了欧洲大陆的泥土,还冲走了整个村子。1316年的春季,阴雨绵绵,连年歉收击垮了欧洲,没粮食,没饲料,哀鸿遍野,在凛冽的寒风里,到处流传着人吃人多传说。灾难性的气候持续了7年,欧洲自此贫瘠,欧洲气候从此变幻无常。欧洲人爱聊天气到习惯,就是从那个时候形成的。

温暖时期的人口过剩难题,严重困扰着欧洲各国的国王们,嗷嗷待哺的国民的胃,成为最大的现实政治。谁能让老百姓吃饱饭,谁就是好国王。为了给这些过剩的人口找条活路,也是为了通过战争解决这些隐患,欧洲人发动了持续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

(惨烈残酷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的结束,也不是欧洲人突然良心发现,而是他们又发现了更好的出路。

虽然海况变差,穷则思变,欧洲人发展出了更耐风浪的尖底船。他们乘坐着渔船,在没有粮食吃的时候,满世界去捕鱼。结果,还真让他们发现了两个世界级的渔场——拉布拉多、纽芬兰。不过当时由于没有保鲜技术,他们只能做成了鳕鱼罐头送回欧洲,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随着捕鱼航线的发展,哥伦布发现了西印度群岛,到了1600年前后,欧洲人开始尝试殖民美洲大陆。1620年,五月花号带着“信奉上帝和寻找鱼类”登陆美洲大陆,成为美国历史的开端。

(殖民美洲大陆)

中国的明王朝,由于是大一统政府,承担了大量的社稷民生的责任,所谓吃不饱饭都去找皇帝老爷讨。结果,欧洲人由于是封建制,封建主与农奴多少还有些关系;明朝则是赤裸裸的刀兵相向了。欧洲人在穷困中走出来一条康庄大道,明朝则陷入了治乱兴替的窠臼。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的学者尝试解答过这个谜题,就是“李约瑟之谜”,很多人都从文化内核的角度去找。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重文少理,无为而治,重视义利之辨有关,也与中国地大物博,中央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有关。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