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传说郭子仪之谜 华州郭子仪故里
自古以来,能臣良将不计其数,其中有名的如伍子胥、商鞅、韩信、周亚夫、郭子仪、刘伯温、李善长等,这些人要么用兵如神,要么运筹帷幄,要么治国有方,最终结局都很悲惨。
真正做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恐怕只有唐代名将郭子仪。
公元697年,郭子仪出生于今陕西华州,早年通过参加武举,以特别优秀的成绩被补录为一个九品小官,他的才能很快被领导者发现,随后官位直升九原太守,官居三品。郭子仪真正的军事才能,是在安史之乱中展现的。
公元755年,快60岁的郭子仪,正在家中守孝,这时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爆发,按照国法,家中有父母死去的官员需要在家中守孝三年,三年中不能在朝廷为官,三年后才可以回朝。不过朝廷可以通过“夺情”将官员召唤回来,郭子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朝廷任命征讨叛军。
郭子仪不愧是老将,一开始就收复靖边军,斩杀叛军将领。陆续收复云中、马邑,朝廷加封他为御史大夫。
凭借着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和作战天赋,郭子仪一路高歌猛进,叛军节节败退。老马也有失蹄,在一次和叛将安守忠的交战中,唐军失利,士兵名溃不成军,丢掉武器四下逃散,郭子仪收拢残部后到皇帝那里请罪,主动认罚。
公元757年,需要用兵的朝廷很快升任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也没让朝廷失望,接连收复长安、洛阳。被唐肃宗称为“国家再造之功臣”。
树大招风,宦官鱼朝恩一直嫉妒郭子仪,想趁机陷害郭子仪,屡次在肃宗面前谗言。
公元759年5月,肃宗剥夺郭子仪兵权,郭子仪考虑大局为重,依然选择忠心朝廷。
由于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没过多久,朝廷就想到郭子仪,任命他为节度使,准备让他带兵出征,鱼朝恩又站出来暗中阻挠,直接导致这次计划付之流水。
前线战事不利,派去的将领相继阵亡,朝廷害怕剩余的部队和叛军联合,再一次想到郭子仪,这次郭子仪没有遭到阻拦,到前线后使用铁血手腕稳住残部。
公元767年,在郭子仪抵御吐蕃的时候,父亲坟墓被挖,有证据表明是鱼朝恩指示人做的。鱼朝恩没有抱怨,反而为鱼朝恩开脱“我的士兵经常挖别人坟墓,如今我家坟墓被挖,这是报应,不能怨别人。”
后来两人冰释前嫌,郭子仪的大度成功化解了一个敌人。
郭子仪战功赫赫,却为人谦逊,随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从不借功邀赏,狂傲自大。
一次,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和升平公主发生争吵,郭暧愤愤不平“你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不稀罕当皇帝。”公主将这大逆不道的话告诉父亲。代宗说“如果郭子仪想当皇帝,就没我们家什么事了。”郭子仪知道这件事后,把儿子扣住,自己去向皇帝请罪。皇帝说道“子女之间夫妻之事,让他们胡闹吧,何必当真”。皇帝对女婿展示出宽容的一面,郭子仪回去后依旧杖打郭暧,他是在告诉郭暧,即使做了皇帝的女婿,还是要注意,小心落人口实。
公元781年,郭子仪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死后的待遇是,追赠太师,赐谥号忠武,群臣吊唁,陪葬建陵,超越礼法,坟墓增高一丈。
纵观郭子仪一生,戎马生涯,位极人臣,在这样的光环下,他依旧保持头脑清醒,宽以待人,能够不用感情来衡量事情利弊,公平处理事情,是他能够善始善终的原因吧。
看了这个历史故事,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感触。我建议大家,要多读读资治通鉴,吸取前人的教训。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通过《资治通鉴》,我们可以吸收前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只要学好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都能游刃有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基本都是国学大家,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会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作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做活动,一套4大本,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对于这本书,只要能够读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获。小编建议网友们,赶紧买这套书,多读几遍,长长见识,学学权谋。大家可以点图片下面横条带回家阅读
一华州公园郭子仪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关内、河东副 元帅名义,联合回纥兵,统众规复长安、 洛阳及河东、河西、河南诸州县,以功勋 特著,进位中书令。上元三年(公元762 年),加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公元 763年),吐蕃又侵占京师,唐代宗东逃, 郭子仪收合亡散,收复西京。二华州郭子仪故里
郭子仪(697-781),中唐名将,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年八十五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网上抄答案都抄一样的,无语了! 郭子仪戎马一生,平定安史之乱功劳最大,但却是个不居功自傲的人,以至于虽然有功高盖主之嫌,却深得朝廷之信任,而且不仅在汉人中,就连胡人中也有很高的威信! 儿子也很给力,是个人才
。“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①这样的戎马生涯谁不羡慕。“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况且从战场上生还的人又常常落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
郭子仪(697-781),中唐名将,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年八十五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三郭子仪华州人也
郭子仪确系华州郑县人
唐代名将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这为正史、文献所证,本不是问题,但在各地民间却长期流传有郭子仪是山西人的说法。便不能不多说几句,以正视听。
民国时期拍摄的华县东关郭子仪牌楼
华州区,古称郑县,春秋时秦国于公元前687年所设。公元554年,南北朝的西魏在郑县设华州。元朝时,省县入州,撤消郑县建制,其地由华州直辖。民国二年(1913),改华州为华县。2016年,改华县为渭南市华州区。
郭子仪是唐朝华州郑县人,即为今渭南市华州区人,这有以下证明
一、 郭子仪本人自认
郭子仪曾向唐代宗上《让华州及奉天县请立生祠堂及碑表》,文中说“华州是臣所生之地。”(《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二)
二、郭子仪之父、子孙的碑记、墓志铭
1、郭子仪之父郭敬之的《寿州刺史郭公神道碑》,唐肃宗时的宰相苗晋卿所撰,文中说“公(指郭敬之)先祖后徙宅与华山下,今为华州郑县人”(《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2、郭子仪之父郭敬之的《郭氏家庙碑》,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文,文中说:“其先盖出周之虢叔,……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金石萃编》卷九十二)
3、已发现的郭子仪长子郭曜、三子郭晞、六子郭暧、郭暧之子郭仲恭、郭子仪七子郭曙之子郭锷的墓志铭,皆记墓主为“华州郑县人”(郭青萍编著《太原郭氏金石注集》)
民国时期拍摄的华县郭子仪招魂冢
三、正史记载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皆记郭子仪为华州郑县人,或记“郑人郭子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四、当代著名辞书
《辞海》、《辞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辞书都记郭子仪为“唐华州郑县人”,大部分都加注“今陕西华县”。
五、当代历史专著
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名将传》,岳麓书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军事家传记选注》,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郭子仪评传》,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的《郭子仪》等,都记郭子仪为“唐华州郑县人”。
有些文章记郭子仪为太原人,这其实是说郭子仪的祖籍。其先祖郭孟儒于西汉时因任冯翊(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太守,子孙开始从太原到此安家。后来又迁居在郑县,遂为华州郑县人。所以,郭子仪祖籍在太原,而郭子仪一族至唐朝时,入籍扎根华州郑县 已六七百年了,是地地道道的华州郑县人。
华县郭子仪故居西马村旧址
还有郭子仪是山西汾阳县(市)人的说法,此为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而望文生义,没有史实依据,不值一驳。
郭子仪虽然祖籍是太原人,但其先祖迁居于此,血脉延续到郭子仪时已六七百年,其家族已是华州的世家大族。唐朝人胡璩所撰的《谭宾录》一书中,有一则资料记到“子仪有功高不赏之惧。中贵人害其功,遂使盗于华州,掘公之先人坟墓。”郭子仪祖先的坟墓在华州,也就证明他的家族已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人,为不争之事实。
原文
原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