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亚当斯密提出的价值之谜6(亚当斯密的价值
一请解释亚当斯密提出的价值之谜水的使用价值很大
第一,他提出了经济的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引导的,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
第二,从人的本性——利己动机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是人的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
第三,提出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二请解释亚当斯密的价值悖论
,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决定有一个悖论用处很大的物品价格往往很低,用处很小的物品价格反而价格很高。
众所周知,水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没有了水,人类就难以生存和繁衍生息,更不用说发展了。没有了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将会消亡!水的价格确实如此低廉。而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没有任何价值,虽然价值高昂但仍受到许多人的追捧。这种实用性和价格上的反差,我们称之为价值悖论。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里提出“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亚当斯密用价值悖论对其进行了解释,及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水的使用价值很高,但几乎没有交换价值;相反,钻石虽然使用价值很低,但交换价值却很高。而影响交换价值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供需关系。
就供给面来说,水的数量非常大,而且几乎随处可见,地球上几乎处处都有水,包含大气层中的水汽。而钻石是蕴藏在地表低下,且必须经过时间与适当的条件才能产生,供给非常少,所以它比水要贵的多。假如我们设置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迷失在沙漠中,已经濒临绝境,而他的手中只有一小水壶,这时候别人就算有再多的钻石,恐怕也换不走的水。在这种情况下,水就比钻石更值钱了。
梵高是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它一生穷困潦倒,只能靠着弟弟的救济度日。他生前一文不名,1890年,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买下了他的《红色的葡萄园》一画,这幅画当时的售价为400法郎,
这也是梵高生前唯一一幅售出的画作。
在他死后,他的名气反而变大了,他的作品开始在各地展出,书信也被出版,甚至还有人为他写传记,梵高在世界各地逐渐家喻户晓,俨然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1987年3月,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一个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有的书上写到“如果说现在的画价飞涨是由梵高所引起的,也不为过。”
同年11月,他的《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震惊世界的也引起了一些争论。1998年11月,他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卖出。1990年5月《加歇医生家》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日本收藏家。这也是当时世界上卖价最高的艺术品。
梵高的画在他生前卖不出去,不是因为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不够稀有,因为大家并不知道他还会有多少画作问世。而当他离开人世之后,他的作品就只会越来越稀少,这时他的画作日然身价倍增。其实这不仅对于梵高,几乎所有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一样的。俗话说“物依稀为贵。”从供求角度分析,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应量越大,价格也就会越低。
其实价值悖论并不是真正的“悖论”,它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价值悖论的产生始终围绕着商品价格,价格不能反映一件商品的总效应,而只是能反映他的边际效应。我们还是用钻石和水来说明,钻石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应,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应。商品的价格却是由它的边际效应决定的。
钻石作为一种奢侈品,可以带个人一种心理的满足,这就让消费者对它有了需求,而且它的供给量很少,所以增加一个单位的钻石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很大,即钻石的边际效应很大,消费者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
而水虽然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它给人带来极高的效应,但由于世界上水的储量很大,增加一个单位的水给人们增加的效用就很低了,及水的边际效用很低,所以水的价格日然也就很低了。
三亚当斯密的价值之谜怎么解释
斯密提出劳动价值论的却提出了两种相矛盾的价值规定1、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2、商品价值由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决定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他们没有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当人们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四亚当斯密的价值悖论怎么解释
在人类历史上,亚当斯密是为数不多的得到泛赞誉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系统地探讨了劳动价值论,并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有如下论述“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即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