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18个皇陵之谜
这座特殊的陵墓建在陕西蒲城境内,墓室外面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唐让帝惠陵”五个大字。也许“让帝”让人听起来既陌生又无法理解,而且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被称为“让帝”的也仅此一位。他就是唐睿宗的长子,就是他将江山社稷的权力、地位和荣耀,拱手让给了弟弟李隆基,他就是李宪。历史上总是为了争夺皇位而你死我活,而李宪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把皇位让给他的弟弟呢?
关于李宪的生平在《新、旧唐书》中均有记载。他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原名李成器,为避李隆基生母昭成皇后的尊号改名叫李宪。
李宪的生母是睿宗第一个皇后,所以他是李旦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是李隆基同父异母的大哥。李宪6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后武则天登基称帝建立“大周”,降睿宗为皇嗣、李宪为皇孙。长寿三年16岁的李宪改封为寿春郡王并入朝为官,所任职位是无实权的文职散官。
武则天时代的大唐虽然经济繁荣,宫闱斗争却是十分严酷的。在此期间是太子李弘不明不白地死去,之后是太子李贤因谋逆罪被贬至死,第三子李显继太子位。
弘道元年唐高宗驾崩李显即位,但他却昏庸地戏言要将大唐江山送给岳父韦玄贞,被武则天抓住把柄废了李显。
中宗李显被废后武则天将小儿子李旦扶上皇位,这就是李宪的父亲。李旦即位后吸取前两位皇帝的教训,对母后武则天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武则天加快了自己登基的步伐。
高宗皇帝死后第七年武后便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大周”。武代李氏而立引来李唐宗室的一系列反抗,武则天为巩固政权杀掉了自己的亲儿子李贤、孙子李重润和孙女李仙蕙。
众多李氏宗室纷纷卷入“谋逆”旋涡之中,唯有李宪能自保平安做了一个只拿俸禄不问实事的悠闲散官,可见李宪的木讷之中的精明。
之后韦后之乱平定,李旦二次当上皇帝,立太子一事却很踌躇。按照礼制李宪是长子应立为太子,但三子李隆基在平定韦皇后之乱中立了大功,立谁好呢?一时陷入两难之中举棋不定之时,是李宪主动恳请父皇李旦,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不久睿宗退位李隆基当上了皇帝。
公元741年李宪重病不久后去世,享年63岁。李隆基听到消息后在朝堂上放声大哭,因感激兄长让位之风,遂追封李宪为“让皇帝”按皇帝规格下葬,并下诏赐封“让皇帝”李宪墓为“惠陵”。唐史中记载“墓内置膳食百余味,药酒三十余味,其地宫建制与诸皇陵同。”
其实惠陵的墓室只是一个亲王等级的单墓室,而不是帝王等级的三墓室。这是因为在李宪生前还没有“让皇帝”称号时,其墓地就已确定,他辗转病榻一年之久,地宫营建在他去世前早已开工。所以李宪死后虽已恩封“让皇帝”,但墓葬早已修好,仍按宁王身份的单墓室。虽则如此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地宫内部结构无法改变,但地面陈设上是下了功夫的,使用了内外双城结构,石刻数量和种类均与帝陵一致,陪葬物品也极为丰富,只可惜在长达1200余年的时间里,墓室已被多次被盗墓贼光顾,陪葬品也早已盗空,如今考古人员也只能根据有关记载和墓内的蛛丝马迹来推测当初的模样。盗墓贼们唯一不能带走的就是那满墙的精美壁画,可以通过这长达18.6米的墓道两壁上,看到那两队气势磅礴的帝王出行仪仗,虽经历千多年却依然清晰可见;那东壁正中的青龙图案,面向南方奔腾在五彩祥云之上,只见色彩斑斓、威风八面、神采飞扬,全身蓝色鳞片、脖颈戴着彩带项饰、描缀红色黑边的朵状花纹,只能说出两个字“震撼”!
从故事里我们可以悟出,封建皇室里的争斗中,李宪退而守拙,让出皇权却换取了他一生的安宁,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大智慧,也体现了他虚怀若谷的大胸襟,他以“让”而成就了一段唐代辉煌的历史。
一、为什么大唐十八陵都在长安,而不在洛阳?
优质答案1
让这个陪都一点面子都没有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只是个笑话,苏杭距洛阳比关中远多了,谎言就是谎言,说多了连自已都不信了
优质答案2
二、史上极疯狂盗墓贼温韬,几乎挖遍唐朝皇陵,却为何不敢动武则天的坟?
优质答案1
史上极疯狂盗墓贼温韬,几乎挖遍唐朝皇陵,却为何不敢动武则天的坟?(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在古代,很多皇帝去世后,都会选择厚葬的方式下葬。一般陵墓中都有很多陪葬品,这些陪葬品绝大多数都是奇珍异宝。在他们看来,生前所享受待遇,去世之后也应该享受同等的待遇。,这些陵墓中所陪葬的东西,都非常值钱,这就会引来盗墓贼。
盗墓贼也是非常多的,专门盗取帝王陵墓的,就比较少了。有些盗墓贼行动比较小,一般都是民间所为。后来,战乱时期,盗墓贼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个时候,人们都处于吃不饱的情况。经济比较吃紧,尤其是军营里面,如果没有军需粮草,根本就没有办法打仗。,他们都会以盗墓获取经济来源,其购买粮草,以补充军需开支。
从民间到军营都出过盗墓之说,民间都是小偷小摸,而军营中都首领带领军队盗墓。如新莽时期,赤卫军的首领樊崇;东汉末年时期,因经济紧张,国贼董卓也盗过墓;还有摸金校尉的开创者曹操。在近代时期,盗墓大盗孙殿英,大多都是盗取帝王陵墓。
还有一个人更加厉害,他就是曾盗取17个唐朝皇陵的温韬。当时,唐朝有18个皇陵,温韬都盗取了17个皇陵,所盗陵墓都登记在册,还向世人公布。你说此人胆子大不大。
先来谈谈,温韬为何会盗取唐朝17个皇陵?接下来长城君具体分析一下。
温韬是京兆人,大概出生于唐朝末年,年轻时就一个盗墓贼。后来天下大乱,投奔于李茂贞,被封为耀州节度使。温韬为了讨好李茂贞,便把自己的姓氏改为李,名改为彦韬。当后梁大军偷袭,温韬便举城投降,随后又偷偷跑回李茂贞处,又被任命为义胜军节度使。后梁末年,温韬背叛李茂贞,投靠于后梁。
温韬到了后梁之后,将义胜军改为静胜军,任命温韬为节度使,又恢复温姓,名改为诏图。
说到唐朝皇陵,总共有20座(武则天与唐高宗为合葬墓),唐昭宗去世后葬于河南和陵,唐哀帝葬于山东温陵,其余皇陵都葬于关中,,温韬所带领的静胜军所管辖的区域,也恰恰是关中地区。这给温韬制造了很好的机会,让他如愿以偿。
温韬本来就是一个盗墓贼,此时,刚好自己又管辖于关中,肯定不会放过唐朝皇陵。很多人说,温韬盗墓不完全是为了金银财宝,再有一点就是为了好玩。你认为荒唐吗?长城君感觉确实比较荒唐,盗墓竟然是为了玩。
温韬在任静胜军节度使的7年中,盗取唐朝皇陵17座,陵墓中的金银珠宝都拿走,且一一登记在册。墓中的字画典籍,都没有拿走,基本都被温韬给毁了。就这样,他把文化瑰宝给毁了,让世人感到惋惜。
温韬此人,胸无半点墨水,整个一个武将,根本不懂欣赏书画典籍,他感觉这些都是废纸一张。温韬因毁掉很多古典书画,被世人所痛恨。
有人称唐太宗李世民把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随着自己一起带入昭陵中陪葬,后昭陵被温韬所盗,很多人认为《兰亭集序》毁于温韬之手。还有资料称,《兰亭集序》被武则天带入乾陵陪葬,如真的是这样,那就还有希望重见天日的机会。
温韬在关中,只盗取了17座皇陵,只有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没有盗。难道是温韬因盗了那么多唐朝皇陵,有些良心发现吗?其实不然。
事情是这样,温韬正要盗取乾陵时,突然天气异常。每次士兵们要挖掘乾陵时,天气便开始狂风暴雨,以及电闪雷鸣。等到士兵们都撤离后,天气便开始由阴转晴,此种事情,反复出现三次。
而后,温韬感到非常怪异,就没有盗乾陵的念头了。此种事情,在黄巢领军进入关中后,也曾动用士兵盗取乾陵,可是,所遇见的事情,与温韬有同样的情况。,黄巢也放弃对乾陵的盗取。
温韬盗取了17座唐朝皇陵,唐朝的人肯定十分痛恨他,,他最终的下场比较凄惨。
后来,后梁被后唐李存瑁所灭,温韬便投靠后唐。因他机智聪明,买通了唐庄宗的亲信景进与刘皇后,进而得到唐庄宗的信任,便赐名为李绍冲。后唐很多大臣联名上奏,要求将温韬这个盗墓贼处决,可是,被唐庄宗拒绝了。
唐明宗登基后,对温韬盗墓的行为非常痛恨,,将他下狱,又贬为庶民,再后来流放于德州,将其赐死。终于让唐朝皇帝解决了温韬。
长城君曰世人对温韬,都有所痛恨,因他毁掉了唐朝皇陵中所陪葬的书画典籍,这些都是文化瑰宝。就这样一个人,改姓三次,投靠三个人,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最终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长城君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优质答案2
史上挖她坟的也不少,只是全石头山实在找不到入口。乾陵不同于封土大墓或者皇家建筑陵园。皇家陵园在王朝存续期有人看守,的确是最安全的。但王朝一垮就灰飞烟灭了。从经济学角度说,武氏接近鼎盛的鼎盛,好比今天来说美国很多武器也无法复制上世纪鼎盛时神话,不是科技退步。是国力心力的问题。乾陵尽管不是动用人力最多的,修的时间最长的。但能在一座全石头山上挖两代人,乾陵应该是古代工程量前列,技术水平最高的陵墓了。好比徐州汉墓,这种石头山的墓,要不是意外挖红薯窖发现入口,基本很难被盗。
三、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18座唐代陵墓,下场如何?
优质答案1
说起温韬这个人,他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军阀,又是臭名昭著的盗墓贼,当年的关中十八唐帝陵,除了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墓没盗掘外,其余全被刨了个干净,等于说整个唐朝21个皇帝,除武则天和李治乾陵,被朱温虏到洛阳昭宗李晔,赶到山东哀帝李柷,剩下17个皇陵全被他盗掘,其劣迹无论正史、野史都有详细记载,坐的瓷实得很。
温韬,陕西耀县人,从小就劣迹斑斑,不学无术,长大了以偷盗为生,唐末天下大乱,靠着钻营混到了陇右节度使李茂贞帐下,不久升为耀州刺史,公元907年唐被朱温所篡,建立“大梁”,温韬升为耀州节度使,关中地区刚好是他的辖区,而唐帝陵就散落于此,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唐朝曾经济十分繁荣,国家富有,帝王的厚葬之风尤其盛行,到了五代时期天下大混乱,唐帝陵早已无人看守,在温韬眼中,皇陵底下埋藏着无数奇珍异宝,无论是发横财还是扩充实力,都是最直接的方法,于是打起了主意,这人很聪明,把目光瞄准了最富有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他知道帝陵都很坚固,并不盲目挖掘,而是找墓道口,温韬亲自主持,带着队伍找疑似墓道口的地方都做上记号,然后非常有耐心的等着下几场大暴雨后,挨个检查做上记号的地方,有一处山坡的树木在雨后稍有倾斜,如不做记号根本看不出来,于是令人向下挖,果然就是昭陵的墓道口,众人洗劫了昭陵,可悲的是士兵眼里只有金银珍宝,对珍藏的名家笔墨、书画视若无睹,仅珍宝,他动用了几千士兵拉了一个月才拉完。
很快温韬又把目光瞄向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奇怪的是只要一开挖就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隔天再来挖又是如此,还下起瓢泼大雨,一次比一次凶猛,众人从没遇见这种古怪事,觉得是鬼神在保佑,温韬心底后怕了,所以再没打乾陵的主意,其它的陵墓就没有乾陵这样幸运了,在温韬坐镇耀州7年时间里,先后把剩余16座帝陵全给盗掘干净。
温韬因盗墓臭名昭著,也因盗墓命丧黄泉,他作恶多端,名声非常臭,在政治上又是个墙头草,温韬最先是李茂贞帐下,又转投朱温,并在两者间反复,归了李存勖,当时温韬有军队,对李存勖来说有点用处,并没杀他,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夺得皇位,这个人本是李克用养子,皇位不正,李嗣源为了显示自己合法性,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惩办温韬,这和嘉庆登基清算和珅解决政治痛点一个道理,温韬是当时人神共愤的大恶人,李嗣源的后唐本就打着延续李唐的旗号,杀了这个盗祖陵的人就是大快人心,众望所归,所以李嗣源为巩固帝位,将温韬夺位后流放,赐死。
优质答案2
盗墓现象自古便有,这种行为不仅打扰死者安宁,为世人不齿,对文物的破坏性也十分巨大。
虽然防盗技术一直在发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墓的招数仍然层出不穷,其中,五代十国的温韬,臭名最是昭著,是中国历史上最疯狂的盗墓贼,民国时期的所谓大盗孙殿英和他比起来简直是人畜无害。
温韬,原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他从一个没有文化的山贼起步,成长为有名的盗墓祖师爷,这都是源于他对金钱有着超乎寻常的热衷,只有窃取更多的金钱,才能攫取更大的权力,这一点温韬十分清楚。
关于温韬,还有一个传说,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一颗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的地区,于是老百姓就开始瞎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
温韬倒也不辜负这个传说,他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冲动,很快走上“正途”,盗墓成瘾,当上耀州节度使之后,开始疯狂出击。
包括武则天在内,唐朝共有21位皇帝,建了有20座皇陵(武则天与李治共享一座乾陵),位于陕西关中地带的被统称为“唐十八陵” ,在这18座陵,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的乾陵得以幸免之外,其它每一座皇陵都难以逃脱他的魔掌。
倒不是因为温韬高看乾陵一眼,他实际上为了乾陵出动过大量兵力,那么为什么乾陵能够幸免呢?
邪门了,每次发兵去盗乾陵的时候,总是遇到怪天气,今天雷电交加,明天风雨不断,后天妖风阵阵,多行不义的温韬,说不害怕是假的。总疑神疑鬼是两位皇帝的阴魂一起作法,准备把他招了去,只好悻悻作罢。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墓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让他给毁掉,所以考古界都一致认定温韬是中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一个盗墓犯,有千古之罪。
这货盗墓的时候一般都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进行,并不避讳他人眼光,还将所盗的物品编成册子公诸于世,胆量之大,无出其右。
从史书上记载的温韬的生平来看,这是一个狡诈善变的人物,他对朝代的更替看得很开,谁的势力强大一些就依靠谁。
你可以说,在动荡的年代里,这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中国的死节之士虽然历代都有,但趋炎附势之徒必定是多出千百倍的数量级,我们不能强迫温韬学习前者。
但温韬的结局,注定是以惨败告终,其根源还是他没有掌握好度,贪得无厌,取索无度,早年盗墓的臭名,加上善变的性格,吃亏是必然结果。虽然他有大批的宝藏可以来充当资金,甚至连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都能贿赂,但最终温韬还是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杀。
很简单,在当局者的眼里,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小人,今天可能够反了后梁,明天就能反后唐;今天你能盗先唐的陵寝,明天就有可能盗我的陵,这样的人,在非常时期还有些利用价值,肯定不是一个可以长期交往的伙伴,一旦时局平定,头一个就要对准他开刀。
这也是后来温韬惨遭灭门之灾的根本原因。 温韬在政治上奉行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就是墙头草,随风倒,只认实力不认人。他也为他的左右摇摆付出了代价,最终被老李家报了仇。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做得恶行多了,这种结局简直是天赐的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