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之谜真实原因 北宋灭亡的原因及教训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1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北宋败亡,靖康之耻;南宋无望,襄阳城破。
其实,南宋没有什么可分析的。公元1253年到1259年的蒙宋战争,已经把南宋打到经济破产。于是,南宋财政彻底崩溃,而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所以,需要认真分析的是北宋。北宋败亡的财政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两税收入无法维持,农业基础畸形发展。农业的问题,不是财富的生产效率下降了,而是财富的分配方式不公平。稼穑农桑也能让人致富,但关键是看富了谁。是平民阶层富了,还是特权阶层富了。北宋初年,自耕农将近一半;北宋中叶,自耕农减少到五分之二以下。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垦田数量是525万顷;而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在册垦田数是215万顷。到后期,未税之田更是达到了十分之七。
王安石为什么要实施变法?方田均税法就是奔着这个问题去的。两税,作为传统王朝的正税,却出现了高达70%的偷税漏税。到底是谁富了,也就一目了然。特权阶层富了,平民阶层就不是穷的问题,而是先变成佃户再变成流民。流民才是削弱统治的最大威胁。
二是禁榷和商税达到瓶颈。北宋财政有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于禁榷和商税,也就是工商业。这是一笔大钱。,北宋的工商业基础是自然农耕经济,而不是机器化大工厂。现代的认识,生产一万匹布要比生产一百匹布的单价成本更低。,在自然农耕经济里,这个不等式却是不成立的。所以,植根于农耕经济的北宋工商业一定会遭遇瓶颈。到了宋英宗年间,虽然北宋继续加强商税征缴,但商税已经无法进一步增加了。
三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失败的影响,在政治上造成了党争,在财政上变成了盘剥。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通过加速生产和交换来实现财富增值。,北宋的官僚工具却歪曲了变法初衷,把变法的政策变成了盘剥百姓、竭泽而渔的工具。甚至,这种变法影响还要施于南宋。于是,变法理财不仅没有解决财政问题,反而加剧了财政问题。“生财乃所以病民,国用愈见不足”。
两税的收入大量减少,重商的收入遭遇瓶颈,变法理财适得其反,于是北宋的财政的增速只能停滞下来。,北宋的财政支出却没有降低。养兵、养官、养民以及战争开支,一直是快速增加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都需要财政输血,财政已经无力输血。
这里只说北宋败亡,而不说北宋灭亡,原因是军事形势的变化才是当时的主要矛盾。面对崛起的女真人,北宋已经无力通过财政手段调动国内资源、组织军事力量了。
,还有一个问题,比上述三个问题更严重。那就是货币。货币财政的彻底崩溃,才是北宋败亡的最直接原因。

一北宋灭亡的真实原因

现在一般都以“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1月至3月)发生之时,当成北宋灭亡的日期,但实际上从国土的沦陷范围来说,“靖康之变”后,北宋并没有亡。

从历史记载看,金军带着宋徽宗、宋钦宗从开封撤军时,是撤得比较彻底的,山西方向撤到了太原,河北方向撤到了真定。

,金国在“靖康之变”后,只占据了原属北宋的,太原以北和真定以北的区域,加起来还没有一个省(宋时称省级单位为路)。

这些地方其实就是金军于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2月)第一次南侵时,北宋被迫通过和议割让给金国的国土。

也就是说,金军在“靖康之变”发生的这一年,只抢了开封的财物和部分人口(主要是皇族、官吏、工匠、女性),没有占领多少北宋的国土(太原是当年才被金军攻破,但早在一年前,已经割让给金国了)。

长江以北的广袤国土中,太原以南,真定以南的区域,还都在宋朝手中。

陕西、半个山西、半个河北、山东,河南,淮南等长江以北的所有国土都还在,北宋的四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北京大名),也一个没丢。

金军这么大方的原因是他们没办法统治这庞大的区域,金国女真族人口太少,可提供的官吏及兵员不足。

而且,金国撤走时,强立了一个张邦昌当皇帝,试图让张邦昌来整合金国无法直接统治的地区,然后变成金国的儿政权。

但张邦昌没那本事整合,他空有名义,却无钱、无兵、无势,当了三十来天皇帝后,就赶紧退位,把一切都交还给了宋高宗赵构。

,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也是靖康二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时,从国土范围上来看,宋朝还基本完整。

比如,当年八月,岳飞投奔张所帐下时,去的是河北大名府,当时的抗金前线已经推进到了那里,和在真定一线的金军对峙。

如果宋高宗能还都开封,组织力量抗金的话,北宋估计还是北宋,就不会如后来那样,被称为南宋了。

就算担心开封的危险性,也可以去洛阳或京兆府(长安),有足够的防御纵深,最重要的是,不能离开北方。

其实,守在开封,危险性很小,即使金军再打过来,也未必就能攻破开封。

如金军第一次南侵时,李纲就能守住开封,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时,宗泽同样守住了开封,还把金军打得比较疼。

开封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也是防御体系最强的城市,几乎没有之一。

但宋高宗不敢赌,他害怕,或许还有当时的主和派大臣汪伯彦、黄潜善的怂恿,于是,他在登基五个月后,就大踏步地撤退到了淮南的扬州。

而在他撤退到扬州的两个月前,主战派大臣李纲就被赵构罢免了。

罢免李纲加上把行在撤到扬州,意味着宋高宗彻底放弃了和金国继续争夺黄河以北国土,这对宋朝的抗金士气,打击相当大。

并且,这并不是宋高宗南撤的终点。

建炎二年时,宗泽打赢了“开封保卫战”,史载“金人自是不复犯东京。”

可这样的胜利,并没有给宋高宗带去勇气,他依旧不敢还都开封,反而时刻准备着继续往南跑。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金军奔袭扬州,宋高宗再大踏步跑到杭州,建炎三年九月,金军渡江,他更是亡奔海上。

并且,在当年六月,他就已经下令接替宗泽(病故)的东京留守杜充放弃开封,把大军全部撤退到长江以南。

至此,宋高宗通过两次行在南移,把宋朝变成了南宋,几乎不战而彻底放弃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国土。

岳飞曾在杜充准备放弃汴京时恳求“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

可当初宗泽都劝不动宋高宗,岳飞又哪能劝得动杜充?

都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可当皇帝无能时,危害到的何止是三军?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面临的局面并不差,可比东晋南迁和南明时强太多,国土、民心都在,士气也绝不缺,金国怎么说都是异族。

当他跑到杭州时,甚至亡奔海上时,金国都还无力或没有那个心思统治北方,他们要顾及的,还有草原上。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国册封刘豫为“大齐”皇帝,这个时候,金国也没有直接统治北宋丢弃国土的心思。

直到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金国看着刘豫实在太无能,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准备,才决定废掉刘豫,自己下场统治原北宋沦陷区。

所以,北宋的灭亡不在“靖康之变”时,而在宋高宗南逃到杭州之后。

“靖康之变”只是让宋朝没了两个皇帝,宋高宗两次南逃,主动放弃了广袤的国土,才真正让北宋变成了南宋。

参考文献《宋史》


二北宋灭亡的原因及教训

北宋是一个让人可恨又可怜的朝代,从开国到亡国,都被少数民族压着打。不管是辽、西夏还是金,北宋对它们都是采取赔款条约的办法。(我曾经写过一篇不吹不黑,一组条约数据告诉你赵宋究竟有多弱。)不过北宋的经济繁荣,文化也是达到了巅峰时刻,那为什么会很快灭亡了呢?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北宋末期重文轻武现象特别严重

很多人都知道北宋重文轻武,因为赵匡胤之前的五代时期和再之前的安史之乱都是因为武将叛乱所导致的。所以赵匡胤吸取了教训,杯酒释兵权把武将的权力削弱,从而北宋的武将地位很低。

在北宋末年,已经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北宋的很多想习武的人纷纷转为文臣,导致了武将文臣的严重失调。

今每指挥艺精者不过百余人,其余皆疲弱不可用。——《续资治通鉴长篇》

看到这条记载,北宋的军事实力真的被严重削弱了。

原因二金国巅峰时刻

金国在北宋末期的时候,吊打辽国。辽国当时也是没落了,当时辽国的末代皇帝是天祚帝,这个皇帝开始还算是有些作为,到了后面就一直作死。若不是耶律大石这位救世主,辽国恐怕就要彻底毁灭了。(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北宋和金国联手攻辽,还是一直被辽吊打,所以金国觉得北宋是个纸老虎,灭掉北宋是迟早的事情。

原因三北宋上下腐败无能

经济繁荣有什么用?都是从老百姓身上压榨出来的,并且北宋末年流行给高官贵族送生辰纲,耗费钱财,不思进取。已经腐败烂到骨子里了!这样的北宋,灭亡都是迟早的事情,后来金国举兵南下,打下了东京汴梁,还让北宋遭遇了靖康之耻!

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燕云十六州一直在辽或者金的手里,导致没有天然屏障,也没有一支能够挡住辽金的骑兵。但我觉得这都是更次要的,真正要为北宋灭亡负起主要责任的还是北宋自己。

参考文献《续资治通鉴长篇》《金史》《宋史》


三北宋怎么灭亡的原因

1.为防兵变,“重文轻武”。因出风头,“精兵简政”。
“陈桥兵变”夺权之后的宋太祖赵匡胤当即“杯酒释兵权”开始实施“重文轻武”国策。架空了武将的势力范围,转而宣扬文臣治国、忠君,也即达到了前所未有空前高涨的地步。这一朝代贯通始末的治国之道也就是“排除异己”,完全与之前历朝历代推行的“求同存异”思想背道而驰。因而,宋朝少有赫赫有名的武将。
2.变法失败,贪污成风。政见不和,冤狱似海。
北宋宋神宗时期,丞相王安石主张“保甲法”、“青苗法”等一系列变革措施因触及地方官僚切身利益而受到歪曲。,王安石对以苏轼为首、反对他变法的高官除了被随意处置并谪贬以外,且广为实行放逐和压制。王安石两次变法均失利后,全国税赋加重,地方官吏横行,百姓负担加剧,致使国力日渐衰退。
3.奸倿当道,民不聊生。妖魔缠身,君当朝政。
宋朝时期潘仁美、童贯、蔡京、高俅、张邦昌、秦桧、贾似道等卖国求荣的大奸臣相继当道,精忠报国的众将帅受到猜忌和排斥。南宋宋高宗时期,宗泽、李纲、岳家将、韩世忠等等一干坚决抗金的将领均遭到排挤、迫害。
4.内忧外患,南北分裂。头重脚轻,上下失调。
南宋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因宰相秦桧一贯附和金国而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原则致使南宋南北分裂,军事实力大打折扣。“金灭辽”后,黄河以北的地区及中原沦为金国管辖的地盘。
5.文化科技,难以安邦。愚民政策,无法定国。
宋朝长期实行“愚民政策”,致使虽然宋代已拥有“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科技文化发达却未广泛应用于军事,反被周边愚昧、野蛮的国家所征服。
6.四国大战,“三足鼎立”。一箭双雕,两脚踏空。
战败后连年向辽、西夏、金称臣纳贡白银、粮、布、绢等若干,致使原本富足的经济得不到缓解日渐衰退。联合蒙古灭金国后,宋朝再无力组织强大的兵力抗衡蒙军入侵。蒙古灭金后乘机又获取了金国占领的长江以北地区,南宋却在灭金胜利后无所斩获。
7.将帅失和,用人不当。边关失守,知情不报。
宋末宰相贾似道对蒙军突袭襄阳的危险局势没作预估并有意隐瞒不报,私下派遣增援的嫡系主帅与原驻守襄阳的将领闹不和,防御安排不当,兵力布置不周,导致襄樊坚守抵抗六年后失守!襄阳失守从而又引起无险可守的南宋官兵全线崩溃,一发不可收拾。蒙古大军得手襄阳后又迅速扩大战果,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就连续攻克了南宋都城临安及整个江南。
8.“敌强我弱”江郎才尽,“兵微将寡”黔驴技穷。
宋朝多为步兵,行动迟缓且缺少骑兵,完全无力抵挡蒙古可汗率领的清一色由蒙古、色目、金、辽四支力量联盟组成的“铁蹄大军”。
9.散兵游勇,独木难支。落花流水,群魔乱舞。
宋朝灭亡后几十年里,失去控制的残余南宋军队龟缩至四川各自为政。在孤立无援的形势下,于逐城坚守、争夺战中消耗巨大,终被元军分而灭之。
10.墙倾楫摧,“回天乏术”。人死名扬,流芳百世。
战败逃亡的南宋官兵如同“惊弓之鸟”,难以找到栖身立足之地。功败垂成之际,启用文天祥这类一心救国的丞相力挽狂澜时也早已无力回天。直到退至崖山站足未稳即遭到蒙古大军追杀,宋皇帝及文官十万有余投海自杀。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宋朝(中国历史朝代)-百度百科

四北宋和南宋灭亡的原因

就整体而言,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但,宋朝却又是一个在军事上极其衰弱的时期,宋朝的灭亡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缺乏北方屏障。五代十国时期幽云十六州等战略要地的丢失,使得宋朝先天地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一道屏障。宋朝建国之初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两次用兵都以失败告终。
二、宋朝军事制度的缺陷。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发生唐朝因地方军阀坐大而最终灭亡的现象,在国家边患未除的情况下,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剥夺了军事将领的兵权,以文官带兵,造成军中“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荒唐局面,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宋朝财政制度的缺陷。唐代时地方收入一部分解归中央,一部分留归地方自用,而宋代则要求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解入中央,地方毫无积存。这样,当发生外敌入侵时,地方便无钱无粮组织抵抗,只能坐等中央救援。
四、士族制度的衰落。经过唐朝之后,士族制度可以说从根本上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取仕,凡要进入官场,必先经过寒窗十载的苦读。士族制度有其先天缺陷,但也具有一定优势,士族家庭子弟在从政前,受家族的熏陶,大多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而科举取仕使得一部分毫无政治经验的寒门子弟一夜之间身居高位,难免目光短浅,造成吏治混乱。
五、理学的发展。在传统儒家理论里,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所以民间大多不受礼仪约束,而崇尚勇武。宋代理学兴起后,更强调礼对世俗社会的约束,要求礼制从一家一户,一言一行做起,要求礼下庶人,“熟讲勉行,切于人伦日常之用”,从而实现崇化导民的目标。当民间生活也被纳入到礼的范围内以后,尚勇的精神、侠的精神也就消失迨尽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会相应下降。
六、岁币导致的恶性循环。宋朝对外战争连连失利,不得不大量输出岁币,而大量的岁币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频繁暴发的农民起义又不断消耗着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对外战争新的战败。战败——赔款——百姓负担加重——农民起义暴发——镇压农民起义——战斗力削弱——对外战争失利,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恶性循环中,宋朝的国力、军队的战斗力被消耗殆尽,必然要走向最灭亡。
七、外交上的颟顸。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南宋时期,面对日益强大的蒙古,宋朝始终在蒙古“我们一起消灭它,然后平分”的谎言下,充当蒙古的打手。南宋时期,蒙古无疑是各种势力中实力最强的,南宋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合纵抗蒙,而不是与蒙古连横结盟,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平衡。
八、国防资源的缺乏。中国的地形特征决定了北方作战,必须要以骑兵为主,但由于塞北及西北出产良马的地区,都不在宋朝手中,结果宋朝只能把马寄养在民间,平时耕种,战时出征。这就造成马的品种低下,缺乏训练,一到战场上,很容易战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