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雪山未解之谜完整版 梅里雪山未解之谜[泪
|来自迪庆藏族 香格里拉的神山
一、1991年事件后,为什么梅里雪山成了人类“禁地”?
优质答案1
谢谢邀请。
有幸我去雨崩玩过一次,在当地听闻了一些传说,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传说就不说什么意见了。
其实1991年事故之后,中日联合登山队几乎全军覆没,17位勇士永远的留在了山上,按照国际惯例,我国还是把首登权给日本京都登山队保留了五年,在时限到期之前,1996年还有第二次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不过也是以失败告终,并且也出现了非常诡异的现象,人上去就是暴风雪,人下来就是晴空万里…………
最终日本京都登山队放弃了攀登梅里雪山,随后几年还是有大批国外登山队申请,考虑到当地的民族信仰及习俗(当地人把雪山奉做神明)以及安全原因,我国政府立法于2001年开始禁止攀登梅里雪山。
至于别的也没什么,我想,攀登雪山本身也是登山最危险的行为,尤其梅里雪山处于云南和西藏的交界,本身就是气流通道,天气复杂多变,常年低云层多风暴,加上当地人完全不支持攀登,您可能不知道,专业登山最重要的就是向导和运送物资的人,在梅里雪山地区这些人士都非常抵触,所以禁止攀登梅里雪山是出于安全考虑和民俗风情考虑罢了。
优质答案2
梅里雪山之所以禁止攀登,主要是因为历年来连续有登山者在山上遇难。据说至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的登到山顶,尤其是91年日本登山队足足有17人丧命于此。而且梅里雪山在藏民的眼中属于一座神山,认为上面禁锢着一方山神是不可随意冒犯的,所以一直都在呼吁关闭登山路线。
其实对于当地人而言,梅里雪山中的卡瓦格博峰始终都是他们敬畏的存在。因为这里被他们定义为神山,有神灵居住于此保佑着他们长治久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递下,当地人对其保持着崇高的敬意。
卡瓦格博峰是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也是藏区八大神山之首,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传说卡瓦格博有九个头,18只手臂,长得凶神恶煞,后来被莲花生大师教化,成了神将,保护一方。在藏民心里,这座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每年秋末冬初,大批的藏民到这里转山,这一习俗已经延续700多年。
转山一项传统而神圣的活动,转一圈,可以洗清一世罪孽,转十圈,可以免受轮回之苦,转百圈,今生可以成佛。卡瓦格博山神是属羊的,藏历羊年转一圈,相当于13圈,如果是藏历水羊年,转一圈相当于60圈。
卡瓦格博峰所在的山脉实际上叫太子雪山,也叫太子十三峰,而真正的梅里雪山是与太子雪山相连的一座山脉,《云南省志》中,对太子雪山和梅里雪山的范围有确切的说明。
之所以二者被混为一谈,是因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进行大地测量,工作人员错误地将太子雪山标记为梅里雪山。随着时间的推移,梅里雪山的名气越来越响亮,这个错误也始终没有被纠正。所以现在人们把卡瓦格博所在的山脉称为梅里雪山。
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随着人们起初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为这都是封建迷信,这座山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他们这些登山者征服。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一场关于卡瓦格博峰的登山活动就此展开。
1987年,日本京都登山队成功获得了在我国攀登梅里雪山珠峰卡瓦格博峰的申请,与我国登山队员一起,组成了一支17人的登山小队和无数后勤保障人员的巨大组织。在获得我国审批之后,次年登山队立即驻扎在了卡瓦格博峰的山脚下,开始了长期的探测检查活动。
1987年,日本登山队尝试攀登卡瓦格博,当时他们选择了一条最近的攀登路线,耗时3个月,到达海拔5100米的高度,因为天气恶劣,经常下大雪、雪崩不断而放弃。
1988年9月,中日联合登山队打算攀登卡瓦格博,选择的是与1987年不同的路线,到达4500米高度时,他们观察了一下上山的路线,准备第2年年初继续攀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89年1月正式攀登时,天气特别恶劣,下了几天的大雪,因为种种原因,这次攀登失败,只达到海拔4350米的高度,还不及前一年。
这次行程否定了第2次选择的路线。攀登卡瓦格博一共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只剩下了一条——雨崩冰川。
1990年,中国和日本联合组建登山队,主体是彼时日本实力最强的京都大学登山队,队长是日本气象学家井上治郎,副队长是中国登山家宋志义,还有几位科学家。登山队中有1/3的人攀登过8千米以上的高山,为了行程更加顺利,配备了先进的卫星云图接收仪器,很多日本企业愿意赞助这次登山行动。
登山队这次选择的就是雨崩冰川路线,一行人充满了信心,虽然没有成功攀登的记录,但在登山运动者的眼中,7千米以下的雪山根本就不在话下,所以在他们看来,6740米的卡瓦博格只是一座小雪山,没有困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登山遭到了当地藏民的反对。虽然登山队之前进行过长期周密的考察,对地形地貌以及气候都深有了解,但却忽略了文化和信仰的力量。
在藏民心中,卡瓦格博是一座神山,他们所享有的一切都是卡瓦格博赐予的,他们不允许有人爬到神山的头顶上,爬上去,就是对神不敬,爬上去,就会对当地人今后的生活有影响。藏族长老还告诉登山队员,如果攀登神山,一定会有灾祸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当时有一位中方联络官在登山队和村民之间进行联络调解,甚至还带着当地县政府的官员去了日本,希望双方进一步沟通,让登山之行更加顺利。但无论怎样,村民就是不同意。
1990年年底,中日联合登山队在取得了国务院批准之后,制定了攀登路线,誓要到达山顶。他们在卡瓦格博对面的飞来寺举行了出发仪式,队员们还带着从日本出发时寺庙里求来的护身符。
另一面,就在这些登山队员信心满满准备攀登时,无数藏民自发跪在山脚下,他们虔诚地叩拜,嘴中念念有词,要山神对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外来者施以惩戒。
1990年11月底,登山队到达海拔3200米的云南德钦县雨崩村,12月1号,在海拔3470米的位置建立了大本营,12月8日至12月26日期间,分别在海拔4900米、5300米、5100米、5900米,建立了4个营地。
值得一提的是,建立3号营地时,中日两方有分歧,中方认为应该将营地建在远离山脊的地方,万一发生雪崩,远离山脊,可以保证队员们的安全。但日方却觉得,3号营地应尽量靠近山脊中部的4号营地,如果3号营地远离山脊,距2号营地太近,没有作用。而且攀登时正处于温度较低时期,3号营地靠近山脊,可以缩短登山的时间。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队长井上治郎派队员上山进行考察,可是山上大雾重重,所以无法对营地建立给出有用的建议,最终方案折中了一下,3号营地建在了争议地点中间的位置。
3号营地建立后的一个中午,突然一声巨响,冰川夹杂着雪浪向营地扑去,十几分钟之后,营地在气浪中重现,雪崩线距离3号营地仅几百米。这会不会是卡瓦格博对攀登者的警告,亦或者是藏民的虔诚祈祷得以应验,无人知晓,但冥冥之中,一切似乎都在示警,提醒登山队员,这次行程危机重重。
12月28日中午11:30,5名突击队员以4号营地为基冲击峰顶,并接近主峰背后的山脊,此时的高度是6200米,在3号营地等待的队友得知这一消息后欢呼雀跃,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攀登高度。
就在大家以为胜利在望时,天气突然有了变化。当登山队到达6470米时,副队长宋志义觉得不远处有云层向他们所在的位置移动,气温也在下降,狂风夹杂着雪粒拍打在每个人脸上,大家渐渐感到体力不支,就地拉起了帐篷。
这次风雪持续了几个小时,直到16:00,队长井上治郎作出决定,大家返回3号营地,不再继续攀登。不过此时突击队想撤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恶劣的天气导致他们连方向都找不到,他们只能做好在山上过夜的准备。
晚上10:15,风雪突然停了。神山似乎在戏弄他们,想下山时让他们找不到路,做好了在山上过夜的准备,月亮却映着雪地,跟之前的乌云密布大相径庭。
晚上11:13,5名突击队员回到了3号营地。也许这次遭遇是卡瓦格博给队员们的机会,让他们知难而返,但他们观察了峰顶后却认为,没有无法克服的难点,他们甚至摆酒庆祝,并打算1991年1月1日登顶。
这一消息很快就被山下的村民得知,村民们特别气愤,不少藏民和喇嘛在飞来寺聚集,诅咒登山队,他们甚至说,如果卡瓦格博不显出神威,以后就不再敬他。
也许诅咒真的管用。12月29日,下起了暴雪,原定的1月1日登顶无法达成,之后的几天里,因为雪太大,3号营地的17人被困在了原地,山上的人下不去,下面的人也上不来,和大本营之间的联络只能靠对讲机。同是这一天,联络官带下山一份电报,是队长井上治郎拟定的,他已预见登顶成功,并告诉联络官,一旦登顶,立即将电报发布出去。也正是这份电报,让联络官成了幸存者。
1月3日晚上10:30,大本营和3号营地的人员通过对讲机沟通情况,3号营地的人说,雪已经有1.6米厚,每隔几个小时,帐篷周围的积雪就要清理一下,有几个人说,眼前出现了一座宏伟的寺庙。关于这件事,曾被解释为人在高海拔地区出现的幻觉。
这次通话之后,山上的队员关闭了对讲机,对讲机使用的是蓄电池,夜晚关上,能省些电。大本营有发电机,对讲机一直是开着的。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真的有神灵主宰。正是这天下午,一位登山队员8岁的儿子在家里不写作业,伏案流泪,说他的爸爸被雪埋了。当时他的母亲告诉他不许胡说,不吉利。
1月4日早上,大本营没有收到3号营地的信息,而以往,3号营地的人五六点钟就起来,对讲机里会有说话的声音。
1990年底,中日联合登山队进入云南省德钦县,要攀登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攀登之前,遭遇当地藏民的百般阻挠,阻挠不成,甚至变成诅咒,不知道是不是诅咒应验,一夜时间,17名登山队员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甚至连装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神山卡瓦格博
卡瓦格博是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也是藏区八大神山之首,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传说卡瓦格博有九个头,18只手臂,长得凶神恶煞,后来被莲花生大师教化,成了神将,保护一方。在藏民心里,这座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每年秋末冬初,大批的藏民到这里转山,这一习俗已经延续700多年。
转山一项传统而神圣的活动,转一圈,可以洗清一世罪孽,转十圈,可以免受轮回之苦,转百圈,今生可以成佛。卡瓦格博山神是属羊的,藏历羊年转一圈,相当于13圈,如果是藏历水羊年,转一圈相当于60圈。
卡瓦格博峰所在的山脉实际上叫太子雪山,也叫太子十三峰,而真正的梅里雪山是与太子雪山相连的一座山脉,《云南省志》中,对太子雪山和梅里雪山的范围有确切的说明。
之所以二者被混为一谈,是因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进行大地测量,工作人员错误地将太子雪山标记为梅里雪山。随着时间的推移,梅里雪山的名气越来越响亮,这个错误也始终没有被纠正。所以现在人们把卡瓦格博所在的山脉称为梅里雪山。
攀登梅里雪山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英国一支登山队伍向梅里发出挑战,但攀登的并不是卡瓦格博,而是缅茨姆峰。缅茨姆峰在卡瓦格博峰的南侧,缅茨姆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大海神女,相传缅茨姆是卡瓦格博山神的妻子。
1987年,日本登山队尝试攀登卡瓦格博,当时他们选择了一条最近的攀登路线,耗时3个月,到达海拔5100米的高度,因为天气恶劣,经常下大雪、雪崩不断而放弃。
1988年6月,美国一个名叫克里奇的人率领一支登山队试图攀登卡瓦格博,他的父亲抗战时曾驾驶着一架军用飞机不知是何原因坠入雪山,克里奇想要找到他父亲的遗体,但最终只到达海拔4200米的高度。
1988年9月,中日联合登山队打算攀登卡瓦格博,选择的是与1987年不同的路线,到达4500米高度时,他们观察了一下上山的路线,准备第2年年初继续攀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89年1月正式攀登时,天气特别恶劣,下了几天的大雪,因为种种原因,这次攀登失败,只达到海拔4350米的高度,还不及前一年。
这次行程否定了第2次选择的路线。攀登卡瓦格博一共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只剩下了一条—雨崩冰川。
世界第二大山难
1990年,中国和日本联合组建登山队,主体是彼时日本实力最强的京都大学登山队,队长是日本气象学家井上治郎,副队长是中国登山家宋志义,还有几位科学家。登山队中有1/3的人攀登过8千米以上的高山,为了行程更加顺利,配备了先进的卫星云图接收仪器,很多日本企业愿意赞助这次登山行动。
登山队这次选择的就是雨崩冰川路线,一行人充满了信心,虽然没有成功攀登的记录,但在登山运动者的眼中,7千米以下的雪山根本就不在话下,所以在他们看来,6740米的卡瓦博格只是一座小雪山,没有困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登山遭到了当地藏民的反对。虽然登山队之前进行过长期周密的考察,对地形地貌以及气候都深有了解,但却忽略了文化和信仰的力量。
在藏民心中,卡瓦格博是一座神山,他们所享有的一切都是卡瓦格博赐予的,他们不允许有人爬到神山的头顶上,爬上去,就是对神不敬,爬上去,就会对当地人今后的生活有影响。藏族长老还告诉登山队员,如果攀登神山,一定会有灾祸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当时有一位中方联络官在登山队和村民之间进行联络调解,甚至还带着当地县政府的官员去了日本,希望双方进一步沟通,让登山之行更加顺利。但无论怎样,村民就是不同意。
1990年年底,中日联合登山队在取得了国务院批准之后,制定了攀登路线,誓要到达山顶。他们在卡瓦格博对面的飞来寺举行了出发仪式,队员们还带着从日本出发时寺庙里求来的护身符。
另一面,就在这些登山队员信心满满准备攀登时,无数藏民自发跪在山脚下,他们虔诚地叩拜,嘴中念念有词,要山神对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外来者施以惩戒。
1990年11月底,登山队到达海拔3200米的云南德钦县雨崩村,12月1号,在海拔3470米的位置建立了大本营,12月8日至12月26日期间,分别在海拔4900米、5300米、5100米、5900米,建立了4个营地。
值得一提的是,建立3号营地时,中日两方有分歧,中方认为应该将营地建在远离山脊的地方,万一发生雪崩,远离山脊,可以保证队员们的安全。但日方却觉得,3号营地应尽量靠近山脊中部的4号营地,如果3号营地远离山脊,距2号营地太近,没有作用。而且攀登时正处于温度较低时期,3号营地靠近山脊,可以缩短登山的时间。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队长井上治郎派队员上山进行考察,可是山上大雾重重,所以无法对营地建立给出有用的建议,最终方案折中了一下,3号营地建在了争议地点中间的位置。
3号营地建立后的一个中午,突然一声巨响,冰川夹杂着雪浪向营地扑去,十几分钟之后,营地在气浪中重现,雪崩线距离3号营地仅几百米。这会不会是卡瓦格博对攀登者的警告,亦或者是藏民的虔诚祈祷得以应验,无人知晓,但冥冥之中,一切似乎都在示警,提醒登山队员,这次行程危机重重。
12月28日中午11:30,5名突击队员以4号营地为基冲击峰顶,并接近主峰背后的山脊,此时的高度是6200米,在3号营地等待的队友得知这一消息后欢呼雀跃,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攀登高度。
就在大家以为胜利在望时,天气突然有了变化。当登山队到达6470米时,副队长宋志义觉得不远处有云层向他们所在的位置移动,气温也在下降,狂风夹杂着雪粒拍打在每个人脸上,大家渐渐感到体力不支,就地拉起了帐篷。
这次风雪持续了几个小时,直到16:00,队长井上治郎作出决定,大家返回3号营地,不再继续攀登。不过此时突击队想撤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恶劣的天气导致他们连方向都找不到,他们只能做好在山上过夜的准备。
晚上10:15,风雪突然停了。神山似乎在戏弄他们,想下山时让他们找不到路,做好了在山上过夜的准备,月亮却映着雪地,跟之前的乌云密布大相径庭。
晚上11:13,5名突击队员回到了3号营地。也许这次遭遇是卡瓦格博给队员们的机会,让他们知难而返,但他们观察了峰顶后却认为,没有无法克服的难点,他们甚至摆酒庆祝,并打算1991年1月1日登顶。
这一消息很快就被山下的村民得知,村民们特别气愤,不少藏民和喇嘛在飞来寺聚集,诅咒登山队,他们甚至说,如果卡瓦格博不显出神威,以后就不再敬他。
也许诅咒真的管用。12月29日,下起了暴雪,原定的1月1日登顶无法达成,之后的几天里,因为雪太大,3号营地的17人被困在了原地,山上的人下不去,下面的人也上不来,和大本营之间的联络只能靠对讲机。同是这一天,联络官带下山一份电报,是队长井上治郎拟定的,他已预见登顶成功,并告诉联络官,一旦登顶,立即将电报发布出去。也正是这份电报,让联络官成了幸存者。
1月3日晚上10:30,大本营和3号营地的人员通过对讲机沟通情况,3号营地的人说,雪已经有1.6米厚,每隔几个小时,帐篷周围的积雪就要清理一下,有几个人说,眼前出现了一座宏伟的寺庙。关于这件事,曾被解释为人在高海拔地区出现的幻觉。
这次通话之后,山上的队员关闭了对讲机,对讲机使用的是蓄电池,夜晚关上,能省些电。大本营有发电机,对讲机一直是开着的。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真的有神灵主宰。正是这天下午,一位登山队员8岁的儿子在家里不写作业,伏案流泪,说他的爸爸被雪埋了。当时他的母亲告诉他不许胡说,不吉利。
1月4日早上,大本营没有收到3号营地的信息,而以往,3号营地的人五六点钟就起来,对讲机里会有说话的声音
7:30分,对讲机里静悄悄的,待在大本营的人心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们不停地呼叫3号营地。山上的17个人每人有一部对讲机,不可能所有的对讲机同一时间都出了问题。但也有人说,登山过程中失联很正常,以前也有登山者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到活着回来了,所以还是再等等。
1月4日早上10点,联络官向云南省体委报告了情况,随后大家等待救援。此时的梅里雪山一改前几日的风雪呼啸,转而变得晴空万里。大本营的队员虽救人心切,但他们不敢贸然行动,因为专业的指挥员及登山队员都在山上,大本营里多数是后勤人员,缺少经验。
艰难搜救
1月8日,中国登山队救援小组到达。卡瓦格博的太阳好像跟人玩捉迷藏,救援队没到的时候晴空万里,可是救援队一来,又开始风雪夹击,之后的几天,天气一直很恶劣。幸存的那位联络官后来说,如果真的有神灵存在,那么他给了我们4天的时间,可是我们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1月9日,一架侦察机在天空中拍下了3号营地的照片,有山体滑坡的迹象,3号营地上有30万吨云团样堆积物,从这个照片来判断,应该是雪崩导致了山难。
1月16日,彼时国内实力最强的西藏登山队到达。
1月20日,日本救援队抵达。几支救援队奋力寻找,但几次无功而返,甚至连2号营地都到不了,3号营地更是遥不可及。
1月21号,西藏搜救队向2号营地出发,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他们甚至连帐篷都没有带,路上积雪难行,他们就用铁铲挖,挖一步前进一步,一个小时只能走十几米,而且危险性也很大。之所以没带帐篷,是因为他们认为2号营地应该有之前登山队员留下的帐篷,可是到达2号营地之后,大家用铁锹挖了足足两个小时,每个人都精疲力尽,还是没有挖到帐篷的影子。有人分析,也许是之前的17个人全都去了3号营地,所以把帐篷也带了过去,2号营地没有留下帐篷。
没有帐篷就没有落脚点,也就不能继续前进了,所以没办法,大家只能撤回1号营地。累坏了的队员倒头就睡,可没多大一会就听到了雪崩的声音,大家判断,雪崩的位置应该就在2号营地附近。这次雪崩让大家睡意全无,穿好了衣服坐在帐篷里等着天亮。
据一位搜救队员说,曾在2号营地找到了一位日本队员的日记本,在日记中,记录了一些离奇的事情
12月28日,看到帐篷外有人影,又有幻听,无线电信号很差,能听见女人的笑声和婴儿的哭声。1月1日,一位日本队员持续高烧说胡话,不停地说着“要来了,趁还有时间,要回家”。1月3日,有部分队员希望早日下山,指挥员同意天气转好后让一部分队员先回大本营,晚上10点之后通讯仪被干扰,外面十分安静,有大雾,看不见月色。后来日记中还有一些潦草的字迹,字体歪歪扭扭,似乎是在特别恐惧的情况下写的,有的看不清,后面还有几页像是被撕掉了他们来了,我们错了,来不及下山,救救我。
失踪的17人都在3号营地,这本日记本来也应该在3号营地,为什么会在2号营地被发现,没有人能解释,也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搜救队上山,经历艰难险阻,一具尸体都没有发现,找到的东西也是寥寥无几。
而且在搜救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一位日本搜救队员随身携带的登山杖掉到了冰封中,后面的队员发现,这根登山杖被冻在冰河下面几米处,这是千年万年才会有的景象。在搜救过程中,几位队员还看到过数次黑影,像是之前的登山队员,但又无法确认。
1月22日,搜救宣告失败,救援队将要撤离。就在这天,大本营附近发生了一次大雪崩,一片宽300米,长400米的冷杉林被摧毁,直径50厘米以上的树全都倒在了地上。这片林子倒得奇怪,林子所在的位置并没有在雪崩线上,仅仅是气浪就把这些树给毁了。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这是山神的又一次警告。
山难发生后,3后营地的位置成议论了焦点,也许,完全听从任何一方的建议都不会全军覆没,但逝者已逝,假设没有意义。随后的几个月,又组织了几次搜索,但都一无所获。
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准备,但这次登山行动仍旧在短时间内匆匆收场,而且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17名登山队员失踪,这是仅次于列宁峰山难的世界第二大山难。
91年以后,当地下了几次很大的冰雹,有一些水电站的变压器被烧坏了,牲口死了不少,庄稼的收成没有往年那么好。藏民说,这就是对神灵不敬的结果。也有人说,17人登山时卡瓦格博不在家,去印度开神山大会,回来时看到肩膀上有几个黑点,他就抖了一下,把这些人抖了下来。
随后几年,中国登山协会接到了很多国家攀登卡瓦格博的申请,出于对死难者的尊重,云南省为日本京都大学保留了5年的首登权。
1996年,也就是首登权的一年,日本登山队攀登卡瓦格博。
攀登之前,登山队员曾到91年失踪的17名勇士纪念碑前许下誓言,他们还请了活佛,希望顺利登顶,而这次藏民反对的声音更加强烈,他们躺在登山队进山的必经之路上,扬言,想登山,就要从他们身上踏过去。因为当地藏民的百般阻挠,活佛说希望无人登顶,也无人伤亡。
96年2月1日,登山队终于到达91年4号营地的高度,可就在即将登顶的时候,登山队收到了日本气象厅的消息,未来两天的时间,这里会有大暴风雪,比91年的那次降雪还要大。中央气象台和云南气象台证实了这一说法。与此,登山队员手中的气象仪显示天气即将骤变,头顶上的乌云也越来越厚。
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登山队员迅速撤离,当时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只要能活着下来就行,所有的备品都不要了。按照正常速度,从4号营地返回大本营需要6天的时间,而这些队员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回来了,这次攀登止步于海拔6250米。
戏剧性的是,就在他们返回大本营之后,接到了气象局的消息,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把云层给吹走了,未来的几天,天气还是不错的。
此时的登山队员已经没有了勇气和信心挑战卡瓦格博。
也许是活佛祈愿成真,也许是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不让人类染指这座神山。
1997年,日本公开宣布,永远放弃攀登梅里雪山。
1998年,德钦县明永村,牧民在明永冰川发现了91年遇难者的遗物,继而发现了遇难者的遗体。当地藏民说,对山神不敬的人要被拉去做7年的奴仆,而发现遇难者遗体时距离1991年正好是7年。
卡瓦格博神秘的,也带给人们感动与善良。中日联合登山队员失踪之后的几年,有关部门一直举办公祭活动,17名勇士的家属会到卡瓦格博来进行祭奠。有一年,大家刚来到德钦县就下起了大雪,第2天早上雪也没有停的意思,后来又下了雨,能见度很低,有关部门的铲雪车开道。
此时的家属们想见一见雪山真容,也许这样才能让大家心里有所慰藉,他们想知道勇士们为什么那么执着,非要攀到顶峰不可。因为糟糕的天气,大家情绪都很低落,其中一位家属大声地呼喊着丈夫的名字,并且说“我来看你了!”其他的家属也大声呼喊着亲人的名字,没想到此时阴霾突然散开,大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揭开了朦胧面纱的雪山美得惊艳,他们终于知道了那些勇士的执念。仅仅10多分钟之后,天空中又开始阴云密布。
2001年,当地人大立法,不允许攀登卡瓦格博。
2004年,曾不靠外援登上珠峰的冒险狂人王天汉试图攀登卡瓦格博,但被当地村民及有关部门阻拦。
2011年,探险家高家虎在攀登卡瓦格博途中失踪。
灵异也好,宿命也罢,也许真的有一些事是人类的认知无法企及的,也不是科学可以解释的,那似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主宰能力的力量,是信仰,是文化,更是敬畏。
二、国家地理为什么说梅里雪山是世界上最美的雪山?
优质答案1
澜沧江源于青海玉树,自藏入滇,在迪庆德钦县境内流程150千米,北起佛山乡,南至燕门乡,在崇山峻岭中曲折迂回,这里水流湍急,船舟不渡。
左岸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晶莹皎洁,直抵苍穹,右岸的白马雪山如神兽守卫着神山圣地。
主峰扎拉雀尼峰高达5460米,它的江面海拔2006米,最大高差达4734米。
“溜筒锁钥”
南北走向的横断山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入侵,湿润空气难以降落到谷底,经常出现山顶降雨山下晴的天气,谷底是典型的横断山脉干热河谷地貌。
江边热浪扑面,山坡上的绿树丛中的寨子却在下雨,山顶苍莽的原始森林如盖,地貌垂直差异十分显著。
山中的泉流不时飞入峡谷中,为干燥的谷底带来生机,片片绿洲如一颗颗碧玉,被澜沧江串联起来。
澜沧江的上游流经洛马河入江口处,称为阴风口岩墙,江水遇到山岩阻挡,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劈开岩石,奔流而下,江岸岩石从水面垂直而上,平直如刀劈斧裁,长约100米,高200米,江面约50米,有“抬头一线天”之说。
风口不时有苍鹰盘旋而过,在岩壁间与风作斗,江水如万马奔腾,掀起巨浪。
大峡谷曾是民族迁徙的走廊,面对地势复杂险峻的峡谷和滔滔的江水,千百年来,人们设法在此开辟舟楫之便,都未成功。
很长时间这一地带的居民过江都要靠篾溜索,当地村庄得名“溜筒江”,即如今的德钦佛山乡。
碗口粗的溜索,由竹篾绳扭成,紧系于两岸的树身或牢固的大石之上,溜索上有硬木做的溜筒,过江时人马及货物绑缚在溜筒之下,借着绳索拉溜过江。
尽管地势凶险,这里却是滇藏交通之枢纽所在,有“溜筒锁钥”之称。
沿着澜沧江峡谷,可到达云南最北端的重镇——德钦。
德钦是入藏的重要门户。
唐代以后,它就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主要通道。茶叶贸易的需求让当地人民相信“苦读十年,不如千里一行”,纷纷赶着骡马跋山涉水,投身古道运输。
人们在岩石的墙上凿石穿木,修成狭窄的栈道。
马帮驮着茶叶、布帛等远赴他乡,换回西藏的羊毛、马匹、药材等。
在德钦,成年的藏族男子不论多么劳苦,都要跟着去拉萨的马帮走一遭,去圣城朝拜。
做滇藏印度生意的商旅冒着坠江的危险,人马财物往来并未间断,不知有多少马队和商人滚岩落江,葬身鱼腹。
1946年,一个丽江籍商人赖耀彩出资在此修建了一座铁索桥,名为普桥,从此人马才可顺利渡桥,免遭葬身江流之祸。
曾经的青石路已不复存在,昔日充满艰辛险阻的古道如今已换作宽敞的柏油马路,古道的风险在历史和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多元的文化在狭窄的峡谷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峡谷文化。
在曲折幽深的峡谷中,几乎步步都有文化遗迹,随手一探就能探出个传奇故事。
茶马古道
盘山绕水的滇藏公路穿越大峡谷,眺望峻峭圣洁的梅里雪山,俯视谷底江水如碧蓝的玉带,在巨石阻拦处又飞溅起万朵白花,江水流过竹卡大桥,来到芒康县如美镇。
距离芒康县城49千米的地方,澜沧江在如美镇优雅地转了一个身,用绝美的身影带着人们走进一个深邃窈窕的梦境。
虽然公路已经覆盖了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但住在峡谷深山里的山民,依然要靠马帮来驮运物资。
在江边那狭窄的山道上和平坦的现代公路上,时常可见山民赶着三五只骡马到山下的集镇里购买生活用品,或到盐井的盐田购买食盐。
马帮穿过晃晃悠悠的江山索桥,让人仿佛又回到了茶马古道的鼎盛年代。
江水如一条玉带环绕穿梭于峡谷中,两岸青山对峙,怪石嶙峋,它绝妙的地理构造给予了江水丰富的感情。
蜿蜒的江水在陡峭的纵谷间时而清澈如镜,照着碧空白云,时而作飞瀑下跌,清流急湍,水花怒放,雨季时又浑浊澎湃,水声如雷。
2005年,中国最美的地方选美排行榜中,澜沧江大峡谷名列“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中,以峡谷深长,飞流急湍而著名。
事实上,因为峡谷地形与江水的相互依托使得山水都多了一份情怀,也令人多了一重感应。
优质答案2
梅里雪山,与其说是最美雪山,不如说是最难见其真容的雪山。太子十三峰一字排开,峰顶终年云雾缭绕,无缘之人真的难以一睹风采。当地政府立法禁止攀登后,至今仍是一座处女峰,加之各种优美的传说,让梅里雪山更加神秘莫测。但与其它雪山不同的是,梅里却是最接近人间烟火的雪山,冰川直抵森林,周遭村落密布,阡陌桑田。山脚下有明永村、雨崩村这样的世外桃源,徒步花上三、四个小时,可抵近其冰湖和冰川末端,仿佛感觉无限接近常人不可接近之处,这也许是梅里的魅力之所在。
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仪态庄严。缅慈姆峰和皇冠峰(也叫将军峰)峰型优美独特,被评为中国最美雪山(必须要写之一吗)实至名归,到底美不美,还是用图片说话吧。
三、为什么香格里拉的梅里雪山至今无人登顶?
优质答案1
梅里雪山位于西藏察隅县东部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云岭西部的一座南北走向的庞大的雪山群,全长有150公里,它在藏区称卡瓦格博雪山,大山里面盛产各种名贵药材,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才6700多米,跟珠穆朗玛峰相差了2000多米,像我们人类本来就喜欢征服这些耸入云端的高峰,那这样一座山为啥没被人类“征服”,至今无人问顶,一览众山小呢?
梅里雪山是雍仲苯教圣地,是四大藏传后教神山之一(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多觉沃),被当地人民看重的圣地,这里每年都有很多信仰宗教人士来这里烧香转山,他们认为转山可以消除今生罪孽,为来世祈福,他们认为如果人类登上他们的顶峰,神灵便离开了这里,会给这里带来灾难,更不会保佑他们为他们带来福气;
梅里雪山的纬度低(坐标为东经98°30′~98°46′、北纬28°10′~28°32′),低纬度的雪山气候多变,很多高山都有专门的攀登季节,若你攀山经验丰富,带好合适的装备,在攀山季节的时候去攀登,可能就可以成功,而对于梅里雪山这种低纬度的高山来说,积雪松散,气候无常,天气变化的随机性更大,而这些不稳定因素影响是靠你经验做不到的,那这就不是你技术能不能达到的问题了,就看你在攀登的时候运气怎么样了,显然对于这种靠运气攀登的高山,人类征服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1991年,由日本发出的中日登山队,曾经对主峰发起冲击,而在快到主峰的时候,发生了雪崩,不幸的是这些人全部遇难,长眠主峰之下了,而比如像珠穆朗玛峰这样的高山,纬度高在秋冬季节冰雪覆盖稳定是不可能发生雪崩的;所以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登山这项运动,登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竞技精神,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像赌博一样交给运气;
据官方记载,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面,总共有记录的攀登15次,(均为到达主峰),可以说付出过代价,也以失败告终,攀登高度记录是出现事故那次,记录高度达到6400多米,可以说非常接近主峰了,后面基本攀爬高度都在5000左右,主要是受在攀爬过程中的多变气候影响;
其实政府已经严禁组织或者个人进行登顶活动,一是我们对藏族文化的尊重保护,二是我们要跟自然和谐相处,现在很多人都会去梅里雪山当地旅游,鉴证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丽,那我们何必在纠结要不要登顶呢?欢迎关注,谢谢!
优质答案2
曾有无数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的登山队员尝试登顶此雪山,皆无功而返。1990年,中日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尝试攀登其最高峰,皆不幸长眠半途。
2000年,此神山被正式归为不允许攀登雪山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