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神农架野人之谜 走近科学野人之谜 *
神农架,一个原始、奇幻、神秘的名字。它从16亿年前的孕育开始,到10亿年前的陆海变迁,再到2500多万年前的横空出世,亿万年来形成的珍贵地质遗迹和原始的自然风貌、生物资源、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一个原始神秘、生物多样性丰富、世所罕见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神农架是全国唯一作为县级行政区的林区,湖北省直辖,是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
曾经神秘的神农架野人闹得沸沸扬扬,国家还派了专家组到神农架考察,并没有多大收获。
野人之谜还未破解,又发现了白色物种。
陆续出现白熊、白猴、白獐、白金丝猴、白雕、白豪猪、白明宋羊、白鹿、白虎、白蛇、白色乌鸦等多种白色奇异野生动物,成为“野人”之外的第二大谜,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
在我国古代,人们也一直把白色动物视为奇异之物。《中国上古史演义》记载,商周时代纣王囚禁文王,周臣散宜生为求和,以两只“天然全身雪白的狐”作为进献之礼。《史记周本纪》说,周穆王征犬戎时,“得四白狼、四白麂以归”。《醒世恒言》第21回中,描绘吕洞宾“朝骑白鹿升三界,暮跨青鸾上九霄”。清乾隆十六年蒙古吉必力滚达赖把一只白狍子当成贡品贡献给清王朝,皇帝把它敬养在宫中达12年之久。还有陕西白鹿原的地名传说。它们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中科院研究员宋靖曾到神农架考察。他认为是由于人类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致使动物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减少,近亲交配而出现的退化现象。但也有人认为,神农架的白色动物古代就有了,又比其他地方的数量多且集中,不大可能是一种纯粹的白化现象,而有可能是一种新的动物物种。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这些动物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持“基因突变”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认为这些动物出现白色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了动物体内某种物质的缺失而出现的,这似乎有点类似人不常患的白化病。
同一地区,不同物种,集中出现白化现象感觉很不可信。还待科学界继续考察,为我们揭开谜底。
一走近科学神农架野人之谜视频
一个离奇的传说 公元1915年(民国4年),神农架边缘地带的房县,有个叫王老中的人,他以打猎为生。一天,王老中进山打猎,中午吃过干粮,抱着猎枪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一会儿,他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朦胧中,他听到一声怪叫,睁眼一看,有一个2米多高、遍身红毛的怪物已近在咫尺。他的那只心爱的猎犬早已被撕成了血淋淋的碎片。王老中惊恐地举起猎枪…… 没想到红毛怪物的速度更快,瞬间跨前一大步,夺过猎枪,在岩石上摔得粉碎。然后,笑眯眯地把吓得抖成一团的王老中抱进怀中…… 王老中迷迷糊糊中,只感到耳边生风,估计红毛怪物正抱着自己在飞跑。不知翻过多少座险峰大山,他们爬进了一个悬崖峭壁上的深邃山洞。王老中渐渐地清醒过来,这才看清红毛怪物的胸前有两个像葫芦一样大的乳房。他立刻明白了,这个怪物原来是个女"野人"。 白天,女"野人"外出寻食。临走的时候,她便搬来一块巨石堵在洞口。晚上,女"野人"便抱着王老中睡觉。 一年后,女"野人"生下一个小"野人"。这个小"野人"与一般小孩相似,只是浑身也长有红毛。小"野人"长得很快,身材高大,力大无穷,已能搬得动堵 洞口的巨石了。由于王老中思念家乡的父母和妻儿,总想偷跑回家,无奈巨石堵死了他的出路。,当小"野人"有了力气后,他就有意识地训练小"野人"搬石爬山。一天,女"野人"又出去寻找食物,王老中便用手势让小"野人"把堵在洞口的巨石搬开,并且着自己爬下山崖,趟过一条湍急的河流,往家乡飞跑。就在这时,女"野人"回洞发现王老中不在洞里,迅速攀到崖顶嚎叫。小"野人"听到叫声,野性大发,边嚎边往回跑。由于小"野人"不知河水的深浅,一下子被急流卷走。女"野人"奄惨地大叫一声,从崖顶一头栽到水中,也随急流而去。 已不成人形的王老中逃回家中,家人惊恐万状,竟不敢相认。原来他已失踪十几年了,家人都认为他早已死了。 这个离奇的传说,向我们表明"野人"与现代智能人能够婚配,说明二者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只可惜王老中与红毛女"野人"的后代没有留在世上,不能作为考察"野人"的直接证据二走近科学神农架野人猴娃之谜
谢邀。
关于神农架野人,最早是在中学时从《走近科学》中了解到,当时一系列有关神农架野人的节目看得引人入胜,一直想着将来要去神农架看看。
在2012年,笔者有幸第一次去了神农架,去拜访当地的亲戚。此行在欣赏神农架美景的,肯定要去了解一下有关野人的事情。
当地景区有个地方立有一个标志,上面写着发现疑似野人毛发的地方。但对亲戚和其他当地居民的询问得知,野人只是传说,没有人真正看到过野人。
当年目击野人的传闻出现之后,相关科学家来到神农架的原始森林中,想一探究竟。但科考的结果并没有找到野人,只有一些灵长类动物的毛发和骸骨,那都不是所谓的野人的。而所谓的野人脚印也是假的,只是人为伪造出来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始终没有找到野人的确切证据。当年多次目击野人没有留下照片和视频证据很正常,但在目前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却再也没有人有机会拍摄到野人画面,这不禁让人怀疑野人真的只是传说。,野人也有可能存在,它们或许是一种未灭绝的原始人类,或者是一种尚未发现的灵长类动物。
除了神农架野人之外,还有所谓的喜马拉雅山区雪人。同样地,雪人也只是一个传说,没有证据可以表明这种生物的存在。有人认为,雪人可能只是一种熊。
不管野人存在与否,当地景区都能因为有关野人的话题而受到人们的
三走近科学神农架野人调查
满头银发,外加一撇浓密的一字胡,乍看上去,80岁的周国兴俨然一副艺术家的模样。回顾周国兴的一生,身为古人类学家的学者身份跃然纸上——发掘元谋人化石,开发柳州白莲洞洞穴遗址,赴神农架等地追踪野人,设计、布置科普展览……毕其一生,周国兴都在与“人”打交道。而在诸多成就之中,周国兴十分看重“科普作家”这一身份,因为在他看来,将研究成果普及于全社会,是科学家的本职工作。
2008年在湖北神农架
情系古人类学 化石是“历史的文字”周国兴对人类学的兴趣,始于童年。
1937年出生于南通的周国兴还记得,家乡那因战乱而残破的博物苑中,散落四处的骨骼标本,那是他的“科学启蒙”。
及至1949年,高中时期的周国兴,接触到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所著的考古图书,终于促成了他一生的事业——1957年,上海复旦大学招收人类学专业学生,周国兴成为入围者之一。
人类学从来算不上热门学科,周国兴仅有九名同学“走上人类学研究道路的,只有一半左右。”
大学毕业后,周国兴投入到考古工作中,在他看来,大地就是一本奇妙的书,地层是书的“页”,其中的化石则是“文字”,翻动书页阅读文字,人们就可以了解到人类的历史。
而在书页中寻找文字,是古人类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周国兴也不例外。年轻时代的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考察中度过。云南元谋盆地是“元谋人”的发现地,1973年周国兴来到这里,便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本身是很枯燥的,要在地里一点点地挖。”元谋盆地阴晴不定,考古条件落后,周国兴与同事们只能一点点发掘古人类的痕迹,从烧骨到碳屑,再到牙齿、石器、胫骨,周国兴等人逐渐确定了“元谋人”的特性。
与此,除了要吃苦,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古人类研究所必需的。周国兴坦言,这也是当今许多年轻研究者最为缺乏的素质“同样都是头骨化石,孩子和成年人,结构会有很多不同,如果你不懂之间的差别,就可能出现判断错误,得出不正确的研究结论。”
追寻野人50年 却得出“不存在”结论在研究古人类的,周国兴从没有忘记童年时读到的“菜人”故事。充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野人传闻,同样让他着迷。
1977年,周国兴参与了“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队”,与百余名成员一起,走进神农架,寻找野人的足迹。队员当中,既有侦察兵,也有来自大学、博物馆、动物园的专业研究人员。
人之由来展览
“关于野人的传说,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比较有名的有雪人、神农架野人等等。这些野人都有一个特点,许多人目击过,有各种各样的‘证据’,但从来没有发现过鲜活的个体。”1977年举行的考察同样如此,即使之前周国兴等人已经得到了诸如毛发、脚印的各种线索。历时8个月的科考,最终一无所获。
“之后的几十年里,我也收集到许多的野人毛发,甚至是手脚的残肢。但的验证结果是,这些毛发、残肢,很多都是其他动物的,有的干脆就是人的头发。”周国兴回忆,许多野人的线索,最终都被判定为熊、猴类的,而诸如“神农架红毛野人”留下的红发,也被鉴定为人发,还有被染过的痕迹。
至于野人“大脚印”,周国兴也曾做过详细的研究,最终发现,这些大脚印只是大型动物的多个脚印叠加、存留并风化后的产物。
“如今看,很多人宣称看到的野人,很可能是猩猩等动物。”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周国兴追寻野人超过五十载时间。足迹遍及神农架、帕米尔高原乃至美国、前苏联等地,积攒了上千页的文字、图片资料,最终得出结论,“至少在中国,野人并不存在,它只是存在于传说里。”
这样的结论,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领导反驳,如果最终结论是没有野人,那数十年的研究,岂不是白搞了?
“付出这么多努力,证明没有,这也是科学。”周国兴坦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希望”野人存在,但证伪也是科学研究重要的一环,“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没有的东西就是没有。”
“虽然野人是不存在的,但我希望关于野人的研究,今后可以继续下去。”周国兴表示,虽然看似矛盾,但“野人研究”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未解之谜”能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探索兴趣,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科学研究的追求;,野人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释,需要后来者继续努力。
“至少还有5%的线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周国兴举例说,在神农架发现的红色毛发被证明是人类所特有,但这些毛发如何到达神农架,至今没有得到答案。与此相似的,由野人研究带来的人类学、动物学疑点仍然存在“只要疑问还在,就应该不断求索。”
解析人之由来 30年观展者千万计20世纪70年代末,周国兴调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将自己研究领域的成果向公众传达,成为了他的新任务。
“博物馆担负着收集标本、科研和普及教育这三大使命。”自20世纪70年代初,周国兴便开始撰写关于人类起源的科普文章。1988年,由周国兴策划的“人之由来”展览,亮相北京自然博物馆。
只不过,展览推出伊始,并非一帆风顺。
“开展日期都定下来了,上面却提出三点质疑,要求必须更改。”被质疑的,既有展览的内容也有展示的观点。例如在性教育板块里,周国兴使用了一张外国博物馆提供的性教育照片,被视为有“色情”的意味。
“科学普及工作,就是要把科学的内容展示给公众,开拓人的思维。性是人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在谈,我们怎么还要避讳呢?”上级领导的要求,周国兴强硬地表示反对,他笑言这是“科学家的脑袋”所坚持的。由于达不成一致,已准备好的开幕式也被迫取消。
也许正是这样的周折,让“人之由来”的展览,获得了更多的舆论
除此之外,周国兴还在江苏省南通市、广西省柳州市等地,参与、组织建设了多家博物馆,其中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更是中国第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
“一个科研人员不能仅满足于取得重大发现,还要将其转化成科普的内容,推动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周国兴坦言,由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等工作,都基于研究成果,取决于“在核心期刊发几篇论文”,许多科研人员不愿下力气科普,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应从评价机制上改变这一局面“如果不能把他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大众,那只是一种自娱自乐、自私的研究。”
如今,以北京自然博物馆展览内容为基础的《人之由来》第六版图书即将面世,80岁的周国兴将其视为自己几十载科普生涯的一张答卷,也是收官之作“只有做好科普工作,让老百姓看到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才能让人们发现科学的魅力,从而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促进科学的发展。”
四走近科学野人之谜视频
"野人"是当今世界"四大谜"之一。神农架到底有没有"野人",已经成为举世观注的问题。今年(这里指1995年,因为本文发表于1995年。作者注)2月,由15人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在北京集训,准备在4月和9月到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进行为期近半年的两个单元的静态"野人"综合考察,以期揭开中国的"野人"之谜。在这个科学之谜尚未揭开之前,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神农架的"野人"呢?神农架林区文化局科普作家尹笋君先生向我们讲述的故事,也许会令读者大开眼界。
公元1915年(民国4年),神农架边缘地带的房县,有个叫王老中的人,他以打猎为生。一天,王老中进山打猎,中午吃过干粮,抱着猎枪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一会儿,他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朦胧中,他听到一声怪叫,睁眼一看,有一个2米多高、遍身红毛的怪物已近在咫尺。他的那只心爱的猎犬早已被撕成了血淋淋的碎片。王老中惊恐地举起猎枪……
没想到红毛怪物的速度更快,瞬间跨前一大步,夺过猎枪,在岩石上摔得粉碎。然后,笑眯眯地把吓得抖成一团的王老中抱进怀中……
王老中迷迷糊糊中,只感到耳边生风,估计红毛怪物正抱着自己在飞跑。不知翻过多少座险峰大山,他们爬进了一个悬崖峭壁上的深邃山洞。王老中渐渐地清醒过来,这才看清红毛怪物的胸前有两个像葫芦一样大的乳房。他立刻明白了,这个怪物原来是个女"野人"。
白天,女"野人"外出寻食。临走的时候,她便搬来一块巨石堵在洞口。晚上,女"野人"便抱着王老中睡觉。
一年后,女"野人"生下一个小"野人"。这个小"野人"与一般小孩相似,只是浑身也长有红毛。小"野人"长得很快,身材高大,力大无穷,已能搬得动堵
洞口的巨石了。由于王老中思念家乡的父母和妻儿,总想偷跑回家,无奈巨石堵死了他的出路。,当小"野人"有了力气后,他就有意识地训练小"野人"搬石爬山。一天,女"野人"又出去寻找食物,王老中便用手势让小"野人"把堵在洞口的巨石搬开,并且着自己爬下山崖,趟过一条湍急的河流,往家乡飞跑。就在这时,女"野人"回洞发现王老中不在洞里,迅速攀到崖顶嚎叫。小"野人"听到叫声,野性大发,边嚎边往回跑。由于小"野人"不知河水的深浅,一下子被急流卷走。女"野人"奄惨地大叫一声,从崖顶一头栽到水中,也随急流而去。
已不成人形的王老中逃回家中,家人惊恐万状,竟不敢相认。原来他已失踪十几年了,家人都认为他早已死了。
这个离奇的传说,向我们表明"野人"与现代智能人能够婚配,说明二者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只可惜王老中与红毛女"野人"的后代没有留在世上,不能作为考察"野人"的直接证据。
无独有偶。在神农架附近的巫山县也流传着一个类似的故事。
1938年,在海拔1900米的大巴山区的当阳,有一个树坪。这里,山势险峻,到处都是浓密的原始森林,林的边缘有一间孤孤零零的架式茅草房,房里住着一位叫桃花嫂的女人。那一年,桃花嫂32岁。一天,桃花嫂上山给丈夫送饭,一去便不复返了。30多天后,她衣衫褴褛地回到家。第二年4月,桃花嫂生了一个像猴子一样的儿子,两个月生牙,很利,常常咬破妈妈的乳头,指尖似爪,五、六岁才学会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见人便"嘿嘿嘿"笑个不停,不会说话,偶尔"呷!加上!哦,哦,哦!"叫唤几声。随着年龄的增长,野性愈加明显,常年不穿衣服,不盖被子,把衣、被撕得粉碎,喜欢爬梯子,像猴子一样敏捷,上上下下,钻来钻去,有时还头朝下倒滑下来,人称之为"猴孩"。
60年代初,"猴孩"已20多岁了,身高2米多,头顶有纵向隆起,两耳较大,偏向头顶,两小臂有弯曲。,也有人称他为"猿孩"。"猿孩"性情粗野,见客人到家就猛扑过去,连抓带咬,爬山、过沟坎如履平地,只吃生食,见到树林狂喜乱奔。家里人怕他生事,就用绳子终日捆住他的手脚,精神上受到很大压抑,终日闷闷不乐,一次,不小心被火盆中的火烧伤屁股,身体日渐虚弱,两天后,抱着母亲大笑而死。死时是1962年腊月,当时年仅23岁。f
"猴孩"独特的行为和特征,在他的家族中绝无仅有。他的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都很正常。哥哥还当过生产队长。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也无反常之处。"猴孩"到底是谁的后代呢?
70年代,"野人"考察队顾问孟澜从巫山文化馆找到"猴孩"生前的照片,又挖出"猴孩"遗骨,经分析研究认为,"猴孩"的一切特征都符合于从猿到人进化过渡的特点,是本世纪30年代末,一个现代智人的中华妇女生了一个"亦猿亦人"的男孩。从生物学和医学的角度上来说,人与猴杂交,不可能受孕,因为二者不是同种,而不同种的生物是不能繁衍后代的。所以说,猴娃的父亲绝不是猴子。而根据附近多有"野人"活动的情况看,猴娃很像是现代文明人与"野人"杂交的后代,他像人的地方少,像猿的地方多。他更像鄂西北神农架所生活的"野人"的形态习性。这就开始把宁野人"考察与考古人类学、实验人类学结合起来。
神农架关于"野人"的传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到5世纪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山海经·中次九经》中提到"熊山(即今鄂西北神农架)中有一种身高一丈左右,浑身长毛,长发、健走、善笑的"赣巨人"或称为"枭阳"、"狒狒"的动物。西汉时期成书的《尔雅》中记载"狒狒"人形长丈,面黑色,身有毛,若反踵,见人而笑。"这种动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野人"。
更早一些,甚至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24年,即距今3000年前,我国人民就捉到了一对"野人"献给了周成王。
战国时期,出生在神农架附近湖北秭归的、楚国著名的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在他的《楚辞·九歌》中,也曾经以"野人"为题材,写过一首
屈原大夫在这里描写的"野人"形象是似人非人,站在山梁子上,他披挂着薜苈藤,带系松萝蔓,多疑善笑,羞羞答答。
公元400年前的晋朝,在湖北房县(今神农架林大部分地区原属房县管辖)也有关于"野人"的记。如《尔雅翼》中说"猩猩如妇人,披发、袒足、无膝、群行,遇人则手掩其形,谓之'野人'。"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我国人民不仅捉到过"野人"献给皇帝,而且还给"野人"画了图像。
1977年,在房县高碑大队出土的西汉古墓中,一块作为陪葬的铜铸的摇钱树九子灯上,就有"野人"的画像。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野人"资料。
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王严恭纂修的《郧阳府志·房县》中记载道"房山在城南四十里,高险幽远,四面石洞如房,多毛人,修丈余,遍体生毛,时出山啮人鸡犬,拒者必遭攫搏,以炮枪之,铅子落地,不能伤……"这里的毛人即指"野人"。1925至1942年的18年间,房县有多次活捉和打死"野人"的记载,活捉以后,还绑着在房县大街上示众。
原湖北省水利设计院副院长翟瑞生回忆说"1944年我在三五九旅工作,秋季离开延安,1946年秋,五师突围,春节前我们走到兴山县与房县交界处(即现在的神农架林区酒壶坪)时,发现在靠坡边的树林旁,站着两个'野人',正抬头看着我们,嘿嘿笑着,它们满身是毛,身上的毛是黑红色的,头发较长,披散着,颜色是淡棕色的;个子比普通人高,块头蛮大。高的那个是母的,两个乳房很大,它还用树叶围着下身。当时,我们与'野人'相距大约有二十几公尺。由于军纪严,我们没有人理它们,但整个部队的的人都亲眼看见了。"
原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冯明银说"'野人'这东西是有,我还见过。那是1960年,我正在盘龙搞中心工作。一天中午,我看到对面山上有一个'野人',头发很长,颜色很红,身子前面的毛是紫红色。当时我站在一起的5个生产队干部都看到了。他们吼了一声,'野人'才站起来走入老林中去了。"
纵观历史,被人们称为"野人"的奇异动物,在神农架生长繁衍,传宗接代,已有数千年之久了。
历史只能说明过去。那么,当代人与"野人"的缘份如何呢?
1974年5月1日,房县桥上公社清溪大队副队长殷洪发在山坡上砍柴。他猛一抬头,发现从山下爬上来一个直立走、浑身长毛的怪物。这个怪物很快就来到他的面前,伸手就要抓殷洪发。这时,殷洪发想躲避已经来不及了。殷洪发立即用左手抓住这个怪物的头发,右手举起镰刀向怪物的左臂砍去。怪物疼痛难忍,叽哩哇啦乱叫,拼命从殷洪发手中挣脱逃走。但一撮红色头发却被殷洪发拔了下来,至今殷洪发的手中仍然还有30多根"野人"的红毛。
1976年春,东薅坪社员朱国强背着猎枪赶着牛群,到山上放牛。时至午,朱国强十分疲倦,于是,他便坐在一块石头上扶着猎枪打瞌睡。一阵怪叫声把他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啊呀!面前已站着一个似人非人、通体红毛的家伙。他一边狞笑,一边伸出毛茸茸的大手,抓住了朱国强的猎枪,另一只手抓住了朱国强的棉袄。朱国强拼命用力夺枪。由于用力过猛,双方都跌倒在地,顺着山坡滚了下去。正在紧要关头,朱国强平时精心饲养的一只大黄牯牛凶猛地冲了上来,一头向怪物撞去。红毛怪物一惊,掉转头向林中逃去。朱国强见怪物逃走了,连猎枪和棉袄也顾不得拿,没命地跑回家中,吓得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神农架南端的兴山县棒子公社,有一名叫甘明之的青年社员。他于1975年5月的一天与一个"毛人"相遇。这个"毛人"大约身高2米多,与甘明之面面相视。甘明之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只喊"救命"。但那"毛人"并不理会,一把抓住甘明之手中的棒子,一脚踏住了甘明之的左脚,并且眯着眼睛放声大笑。甘明之使劲挣扎,过了一会儿,发现左脚松动了,便丢掉棒子,拔腿就跑。将进村子时,一个趔趄,摔出好远。闻讯赶来救他的人把甘明之扶了回去。他一回到家便病倒了,半个月后才能下地干活。
五、林区党委邂逅"野人"
要说上面遇到"野人"的都是普通百姓的话,那么,下面再来讲一讲林区党委遇到"野人"的故事吧!
1976年5月14日凌晨一时,一辆吉普车正沿着房县和神农架交界处的椿树垭公路蜿蜒行驶。车上坐着刚从郧阳地区开会返回的神农架林区党委的5位领导干部。车刚一转弯,正在聚精会神开车的司机蔡师傅突然发现,在开阔的车灯照射下,公路上有一只动物正弓着身子迎着小车走来。蔡师傅一边高声叫醒打瞌睡的人"注意!看前面。"一边加大油门,高速向这个动物冲去。但就在离它十多米远的时候,这个家伙猛地闪到路旁,惊慌地向公路边的山坡爬去。冲过来的汽车嘎然停下来,差一点就撞到它的身上。由于坡陡石松,这只怪物没能爬上坡去而顺着陡坡滑了下来。它以前肢着地,抬起头来,两只眼睛盯着车灯,形成前低后高,像人趴着的姿势。
这时,蔡师傅猛按喇叭,开大车灯,其他5人急速下车,分两路围住怪物。此时,与怪物相距只有1.2米远。他们惊奇地发现,趴在他们前面的是一个毛色发红、样子像人的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
当时在场的林区党委副书记任忻有事后说"我在山区工作几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动物。"林区革委会舒家国副主任说"我小就喜欢打猎,见过的动物很多,但从未见过这样浑身都是红毛的动物,不知道它的厉害,不敢动它。"林区党委常委、财贸政治部余传勤主任说"当时我在前面,一伸手就可以抓住它的腿。"可惜当时谁也没有带武器,一时找不到可以打击它的利器。只有农业局的周忠义局长在地上摸起一块石头,砸在它的屁股上。这只奇异的动物转过身子,缓缓地顺沟而下,然后拐向左侧,爬上了斜坡,进入林中,解黯里消失了。
后来,根据这6位目击者的回忆,一致认为这动物肯定不是熊,更不是猴子、羚羊等动物,而是以前都没有见过的十分奇怪的动物。它毛色棕红、细软,脸呈麻色,脚毛发黑,背上有缕深枣红色的毛。臂毛下垂约4寸长。四肢粗大,大腿有饭碗粗,小腿细;前肢较后肢短,脚是软掌,走路无声。屁股肥大,身体很胖,好像怀孕似的,行动迟缓,走路笨拙。它的眼睛像人,无夜间反光;脸长,上宽下窄;嘴略突出;耳朵比人大些;额部有毛垂下;没有尾巴。
第二天,林区党委用电话向地委宣传部汇报了这一情况,随后又用加急电报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了汇报。加急电报的消息,很快轰动了湖北,轰动了中国,轰动了世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对湖北神农架"野人"的关注。1977年在神农架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野人"考察活动。
在湖北省委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1977年组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野人"考察队。考察队员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四川、湖北等省市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博物馆、动物园的专业人员,武汉部队33700部队派出了侦察支队,房县和神农架林区派出了熟悉情况的干部和向导。办公室设在神农架林区文化馆。这次考察历时140天。考察队员在当地群众的热情支持下,登险峰,爬悬崖,在山洞栖身,与野兽共宿,足迹遍布神农架及其周围方圆1500多平方公里的深山峡谷,用辛勤的汗水换回了大量的资料。
1977年6月19日晚,"野考"一队李健(原湖北省郧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报告了房县桥上公社群力大队女社员龚玉兰和她的4岁的儿子杨明安在水池垭路遇"野人",疲惫不堪的"野考"队员黄石波等人立刻赶到现场,找到了龚玉兰了解情况。在龚玉兰的带领下,找到"野人"蹭痒的那棵大松树,并在那棵树上取下几十根棕褐色的毛。毛是从1.3米到1.8米高处的树干上找到的。从形状、粗细来看,与人的头发十分相似。后经武汉、北京等科研部门用显微镜观察,并与灵长目的动物--猕猴、金丝猴、白眉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以及现代人的毛发作了比较。结果证明"野人"毛主要形态结构特征明显不同于上述灵长目动物。以后又从7个地方找到了7份"野人"毛发,均是如此。
这次毛发鉴定,使用了微观水平的实验方法,标志着我国"野人"之谜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神话传说、目击者提供证词这样的原始初级阶段向科学考察阶段进展。
1977年6月中旬,"野考"队员沿着100里无人区阴峪河一线向海拔3000多米的主峰攀登。就在那残积的雪地上,考察队民工刘大个子发现了一行清晰的脚印,一左一右地排列着,每一步跨度都在1米左右,足印长25厘米,弧度30度,大脚趾与其它四趾分开,脚掌前宽后窄。显然是一种两足行走的动物脚趾。在神农架板壁岩下,一次发现100多个脚印,最大的脚印长达42厘米。考察队灌制出5个石膏模型。经公安部门技术员鉴定,判断出既不是人的脚印,也不是其它动物的脚印,可能是"野人"的脚印。这个"野人"应该身高大约2米左右,体重约150公斤。
1977年8月30日,青年工人萧兴扬在林区泮水公社的龙洞沟发现了一个个子不高的"毛人"。这个"毛人"两足直立行走。考察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左赴现场,虽未捉到"毛人",但发现了它留下的脚印和粪便,拍了照片,并对脚印浇铸了石膏模型。脚印全长24.5厘米,前宽后窄,大趾与其它四趾分开,缺乏足弓,脚掌微向内弯。这一脚印肯定不是熊的,而是属于灵长类的,似乎兼有人和猿的特点。
1980年"野考"队发现近千只"野人"脚印,最大的脚印长度为48厘米,步幅最大为2.2米。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执行主席、华东师大生物系副教授刘民壮断言脚印是"野人"的间接证据,脚印多证明神农架是"野人"的老窝,有"野人"的群体。
作为旁证的另一手材料,就是关于"野人"窝的3次发现,其共同点是用多根竹子束扭编成沙发状。1980年6月上旬,考察队员在红岩子西南坡海拔2680米的竹林中,发现用箭竹编成的窝,每束竹子约七、八根旋转编织,形成沙发椅。长约89厘米,高约1米。同年6月5日,考察队员在枪刀山也发现了用竹子编织的窝,把90根竹子扭成一把,互相压在一起,成圆椅状,长1.5米,距离50米处又发现42厘米长"野人"脚印。没有用手劳动,是编不出这种窝的。人又没有这样大的力气,当时认为这是力大无穷的"野人"的杰作。
作为另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化验"野人"的粪便。1976年11月前,在靠近神农架的房县蔡子洼东侧,曾有多人多次在这个地方发现过"野人",考察队对这里进行了现场搜索,在山梁半坡一个陡崖顶部发现了"野人"的6堆粪便,都已干燥。经观察,有较多未消化的果皮,野栗皮等残渣,在萧兴扬发现"野人"的地方找到的粪便中,还发现大量昆虫蛹皮,粪便直径2.5厘米,这些粪便与熊、猴、猩猩的均不相同,且又与人的粪便有差异。人是不会吃昆虫与野果皮的。1980年考察队又多次找到"野人"的粪便,经分析粪便内有未消化的竹笋、橡子和小动物的毛骨,粪便呈盘状,在2个呈八字形的脚印之间,这明显和其它动物大便方式不同,而与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