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之谜书,关于古代海洋生物的书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1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2003年,一艘监测船意外触礁,差点船毁人亡,科研队员们虽然获救,却失去了追寻目标的信号。
 
谁也没有想到,那次追寻,居然是长江白鲟留给人们的信号。2022年7月21晚,世界自然组织正式宣布长江白鲟正式灭绝。 
 
活了1.5亿年的“水中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白鲟,它逃过了恐龙灭绝的白垩纪,却没有逃过人类,最终成了消失的“国宝”。
 
长江白鲟,身长2-3米,体重可达300公斤,是大型凶猛淡水鱼类。它的吻像长长的象鼻,也叫象鱼。俗话说千年蜡腊万年象,象就是指白鲟。
 
 
我国科学家秉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渔民捕获一头七米多的白鲟。吻部平直似剑,威风凛凛,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江中霸主。
 
不幸的是,在人们的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下,白鲟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住现代社会的残酷。
 
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白鲟的数量不断减少。1989年,为了纠正错误,国家将白鲟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试图通过多种措施保护白鲟。 
 
但随着长江上各种水坝的建立,白鲟等鱼类的洄游产卵路线被阻隔,这大大削减了白鲟的产卵。水坝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江的水文条件,对洄游鱼类的繁育体征造成了影响。
 
据资料记载,有些试图从水坝两侧通过的鱼类都进入了人类的陷阱,尤其以白鲟和中华鲟为多。真是莫大的讽刺!
 
2002年,有渔民在野外捕获了一条长江白鲟,我国水产研究院的教授危起伟立刻率队前去保护。
 
遗憾的是,这条白鲟被船划伤得非常严重。捕获后的一个月,它在圈养中死亡。没能救下这只白鲟,危起伟教授非常痛心。
 
2003年,四川的一个渔民误捕了另一头白鲟,他深知白鲟的重要性,立刻打电话报告给了水利局。听到这个消息的危起伟教授星夜赶来。
这一次,危起伟教授在众人的帮助下成功救活了白鲟。
 
当时已是寒冬,渔民们为了防止白鲟死去,不停地帮它浇水长达三个多小时。有人甚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白鲟包扎伤口。
 
经过众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把白鲟放回了江中。在放生之前,危齐伟教授还特意给白鲟装上了超声波跟踪器。
 
天有不测风云,在放归白鲟后的第二天,监测船便触礁了,白鲟的电波信号也随之消失。当时正是过年期间,很多店铺都关门了,监测船难以及时维修。
 
几天后,科研人员们出发去探寻白鲟的下落时,却再也没有了消息。后来又在此处巡查多次,依然杳无消息。
 
事实上,在2019年,我国就已经宣布了白鲟在国内灭绝的消息。而如今,世界自然组织的确认更是宣告白鲟终究是离我们而去。 
 
很多人都在感慨未曾见过,听说已是永别。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起,我国对长江实行了十年禁渔期,旨在保护长江环境,给鱼类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也算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吧。 
 
白鲟的灭绝告诉我们如果人类再这么无节制地破坏环境,过度捕捞,最终吃到恶果的一定是人类自己!这次是白鲟,那下次呢?
 
我们要向跟危齐伟教授一样保护海洋生物的渔民和志愿者们致敬!希望人类时刻敲醒警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 
 
 
作者肖沐
编辑唐肆的唐

一海洋生物科普书

《海洋生物学(第六版)》该书是国内外少有的较全面地介绍海洋生物及其环境的图书。作者彼得·卡斯特罗博士在高中时代的一次珊瑚礁实地考察时就被海洋生物迷住,并立志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迈克尔·胡伯博士两岁时从阿拉斯加的湖泊中抓到了他的第一条大马哈鱼,水生生物就立刻迷住了他。对海洋生物的痴迷使两位作者投身于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中,他们还热衷于向各类海洋生物爱好者介绍海洋生物学的知识,提升读者对海洋生物学的兴趣。译者茅云翔等老师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教授
如果想全面了解海洋,推荐《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笮的,可以当作科普书看。 如果想了了解海洋调查方面知识,《海洋调查方法》侍茂崇,高郭平,鲍献文著。 如果科普,我推荐以上两本。 我是学物理海洋学的。
1.题名/责任者:海洋生物学/张培军主编
题名/责任者:海洋生物入侵性传播及绿色防治/白敏冬, 张芝涛, 白希尧著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具有驱虫作用的海藻的调查,并先后发表了《海洋药物资源汇编》、《南海海洋药用生物》、《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南海海洋药用生物》等专著。后三本书分别收载药用海洋生物147种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250余种海洋生物214种。80年代在黄海和渤海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已达200余种。
3.关于海洋的书籍有很多,你可以上各大购买网看下的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海洋物种划分等,在大型的购书网都是有的,要你自己去发现了

二关于海洋生物知识的书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海洋捕捞。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经鉴定,它们分隶于鳓鱼、梭鱼、黑鲷和蓝点马鲛等3目4科。说明约在4000~5000年以前,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记述公元前11~前6世纪周朝情况的《诗经》中,多次出现“海”字,并有江河“朝宗于海”的认识。西汉时期,已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据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中国第一篇潮汐专论──严畯的《潮水论》(已佚)。唐宋时期,中国的潮汐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明代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海产动物志──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1405~1433年,明朝郑和 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比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技术水平和对海洋的认识上,也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方。可见,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潮汐和海产生物4个方面。,为了利用滩涂和抵御海洋自然灾害,在海岸防护和围垦工程方面,也取得许多成就。

海陆分布和海洋地貌知识 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公元前305~前240)曾提出一种海洋型地球观──大九洲说,阐述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他认为世界很大,像中国这样大的陆地有81个,彼此被“裨海”相隔,又都被“大瀛海”环绕,再外面才是天地接壤之处。这里所说的“裨海”和“大瀛海”,分别相当于今日的“海”和“洋”。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一书中,提出“东海三为桑田”、明确地表达了海陆屡有变迁的思想。

中国古代主要采用地文导航,所用的水路簿、针经和海图,均尽可能地详载航线上可用于导航的地貌山形、水势、岛屿、暗礁、港湾和海底泥等。例如保存至今的明代胡宗宪《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登莱辽海图》,《郑开阳杂著》中的《万里海防图》、《海运全图》,茅元仪《武备志》中的《海防图》和《郑和航海图》等。其中,记载海洋地貌最为详尽的是《郑和航海图》,该图是中国传统绘图方法绘制海图的高峰, 较正确地绘有中外岛屿846个,并分出岛、屿、沙、浅、石塘、港、礁、硖、石、门、洲等11种地貌类型。

中国古代海塘图实际是河口海岸地貌图,如清代方观承《两浙海塘通志》和翟均廉《海塘录》中的图。图中明显可见海塘分布并不连续,低平的海岸有海塘分布,塘外有大片滩涂;而海岸山地则没有海塘。

海洋气象知识 中国古代有关海洋气象知识的书籍很多,仅《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西汉时海中占验书就有136卷,其中《海中日月彗虹杂占》有18卷。至元、明两代,人们把水手和渔民的天气经验用五言和四言的韵语表达出来。如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中记有“乌云接日,雨即倾滴”,“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断虹晚见,不明天变,断虹早挂,有风不怕”等。

在海事活动中,风是至关重要的天气要素,所以在古代对风的认识较为深刻。中国古代水手、渔民知道用各种方法预测海洋风暴。他们把一年中海上常有风暴的日期记下来,称为“暴日”或“飓日”。一些航海书籍中记有全年暴日及其名称,如《顺风相送》中有逐月恶风条。并出暴风季节发生的规律和暴日在不节的频率,从而找出海上活动的危险期和安全期。古代预测台风的一种办法是观察海洋现象。海洋长浪有很高的运动速度,台风还在外洋时,其形成的长浪已传播到近海,形成涌浪,造成潮汐异常、海底淤泥搅起、海水发臭、海洋动物表现异常等现象。人们把上述现象称之为“天神未动,海神先动”,并把这种无风的涌浪称为“移浪”或“风潮”。

中国很早就以风作动力,用帆助航。东汉时,利用季风航海已有文字记载,把每年梅雨后出现的东南季风称为“舶?风”。唐、宋以后,利用季风航海十分广泛。明代郑和7次出海, 多在冬、春季节利用东北季风启航,又多在夏、秋季节利用西南季风返航,说明他们已较充分地认识和利用了亚洲南部、北印度洋上风向和海流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在航行途中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出没和位移、风向、天色、云状、霾雾、气温及洋面波涛的变化,预测海洋气象、水文潮汐的变化趋势,保证了航行的安全。

海洋潮汐知识 中国殷商时代已出现"涛”字(),这个字后来被解释为“潮”字的同义词。现见中国古籍最早对海洋潮汐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是东汉王充。他在《论衡·书虚》篇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对潮汐和月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西晋杨泉,唐朝窦叔蒙和封演,宋代张君房、燕肃、余靖、沈括,元末明初史伯璇等,坚持发展了王充的理论。东晋葛洪和唐代卢肇引进了太阳在潮汐中的作用。窦叔蒙指出,“以潮汐作涛,必待于月。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对潮汐周期的推算,也很有见地;并绘制理论潮汐表“窦叔蒙涛时图”(图1)。

封演用“潜相感致,体于盈缩”的论点解释潮汐成因。张君房在《潮说》中,最早定出潮时逐日推迟数为3.363刻(古时一昼夜为100刻)。燕肃则提出潮汐“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的理论,并改进理论潮时的推算,指出潮时逐日推迟数有大尽(一朔望月30天)和小尽(29天)之分,定大尽为3.72刻,小尽为3.735刻。沈括坚持“应月说”,最早对“平均高潮间隙”下了明确的定义,并主张用高潮间隙来修改地区性潮汐表。

中国古代对喇叭形河口涌潮的成因,也有深刻的认识。王充在批驳关于伍子胥冤魂驱水形成涌潮的迷信说法后,指出潮汐在大海中只是“漾驰而已”,进入殆小浅狭的河口后,才激起涌潮。葛洪则提出潮汐的“力”和“势”。卢肇提出江水和海潮在狭窄的河道相遇,激而为斗,形成涌潮。燕肃则更确切地提出,钱塘江涌潮是由于河口存在拦门沙坎所致。清代周春注意到钱塘江潮有南潮、北潮之分。两潮交叉重叠处正好在海宁塘靠岸,海宁成为观潮的胜地。

实测潮汐表在中国发展也很早。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边建有“潮信碑”(今无存)。现存北宋吕昌明于1056年编制的“浙江四时潮候图”,曾被刻成石碑立于钱塘江畔供渡江用。它比欧洲现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馆所藏的13世纪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早得多。明清还出现许多潮汐实测表。

中国古代对潮汐的研究,至宋代达到高峰。由于古代潮汐研究的论述很多,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也较多,仅专论就不下数十种。其中,清代俞思谦

海洋生物知识 中国古代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和研究,多集中在物种的形态、生态、分布和利用方面。其中,不少种类的名称沿用至今。从远古时代至16世纪,中国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主要散见于医书和沿海地方志中。16世纪末以后,出现了叙述海洋生物的专著。

公元前3世纪问世的《黄帝内经》,已提到海洋软体动物乌贼和鲍。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马尾藻和羊栖菜,以及近江牡蛎等6种海洋软体动物的形态、产地、食疗性质和利用方法。宋代寇宗?#93;

古代对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有不少记载。三国吴人康泰《扶南传》提到南海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三国沈萤《临海异物志》,叙述了招潮(一种小蟹)的活动与潮汐周期同步的生物节律。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记载了船蛆“攒木食船”;寄居蟹“寄居之虫……本无壳,入空螺壳中载以行”;飞鱼“鱼长一尺,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乌贼“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海洋生物专著。主要有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和清朝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重点记录了福建沿海的海洋生物。清朝郝懿行和李调元分别编写的《记海错》和《然犀志》,前者记录山东沿海的海洋生物,后者记录广东沿海的海洋生物。

对海洋生物生态习性的了解与掌握,促进了中国古代海产养殖业的发展。据已发现的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就已养殖牡蛎、珍珠贝和蛏,鲻鱼的养殖历史也很悠久。

海岸工程 海塘 中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风暴潮灾十分严重。据史载初步统计就有 213次。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发展农业生产,古代沿海地区普遍修筑起海塘,其中以江浙海塘气势最雄伟、技术最复杂。它和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成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海塘起源很早。史载东汉已开始有江浙海塘,唐代具有较大的规模。以后,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出现板筑法、竹笼实石法、坡陀法、纵横叠石法等,并出现备塘河、坦水等附属工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历代工程基础上,动员较大人力修建了从金山卫到杭州的石塘。

潮闸 中国古代出海河口常设潮闸。北宋时修建的莆田木兰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陂前溪海不分,潮汐往来,泻卤弥天,农田旱涝频繁。建陂后,下御咸潮,上截淡水,灌田万余顷,至今仍发挥着水利效益。

水城 山东蓬莱古水城(图2),水城内有小海,风平浪静,为宋元明清海防要地,至今犹存。它始建于1043年,扩建于1376年。水城有平浪台、防波堤、水门等,彼此配合,有效地遏止涌入水门的潮汐和风浪。水城码头高程设计也很合理。


三最全的海洋生物书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告26个水产新品种,分别是镜鲤“龙科11号”、红罗非鱼“中恒1号”、鳙“中科佳鳙1号”、软鳍新光唇鱼“墨龙1号”、乌鳢“玉龙1号”、大黄鱼“富发1号”、凡纳滨对虾“海兴农3号”、青虾“太湖3号”、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拟穴青蟹“东方1号”、栉孔扇贝“蓬莱红3号”、海湾扇贝“海益丰11”、刺参“鲁海2号”、刺参“华春1号”、中间球海胆“丰宝1号”、合方鲫2号、杂交鲟“京龙1号”、杂交鳢“雄鳢1号”、大菱鲆“多宝2号”、金鲳“晨海1号”、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凡纳滨对虾“海茂 1号”、长牡蛎“海大4号”、长牡蛎“前沿1号”、翘嘴鳜“武农1号”、虹鳟“全雌1号”。

您知道它们都是哪些单位选育的吗?适宜养殖环境是什么?请看详细介绍——

(一)镜鲤“龙科1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1-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丹东英波鸭绿江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4年从辽宁丹东鸭绿江网箱养殖的德国镜鲤选育系群体中挑选的5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成活率和无鳞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德国镜鲤选育系相比,24月龄池塘和网箱养殖成活率分别提高14.8%和 31.5%;无鳞个体比例提高23.3 %,占比达60.0%;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适宜在全国水温12~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二)红罗非鱼“中恒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2-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山东恒兴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0年从马来西亚引进的红罗非鱼后代群体中挑选出体表粉红色且无红斑和黑斑的20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体色和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体表粉红色且无红斑和黑斑个体比例达97.0%。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红罗非鱼马来西亚群体相比,5月龄体重提高20.1%;与红罗非鱼中国台湾群体相比,6月龄体重提高19.1%。适宜在全国罗非鱼主养区水温16~35℃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三)鳙“中科佳鳙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1993年从长江武汉和黄冈段收集的20000余尾野生鳙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头长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雌核发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鳙相比,18月龄体重提高14.5%,头长提高5.5%。适宜在全国水温10~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四)软鳍新光唇鱼“墨龙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云南华大基因研究院、文山州水产技术推广站、西畴县养殖业服务中心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7年从云南鸡街河收集的600尾野生软鳍新光唇鱼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肌间刺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软鳍新光唇鱼相比,24月龄体重提高30.3%;肌间刺弱化,复杂型肌间刺占比下降16.4%。适宜在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区水温13~26℃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五)乌鳢“玉龙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5-2022

亲本

育种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四川省浙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8年从四川乌龙河收集的966尾野生白乌鳢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体色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野生白乌鳢相比,24月龄体重提高24.8%;体表白色无黑斑且鳍条金黄色的个体比例提高13.7%,占比达96.7%。适宜在全国水温15~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六)大黄鱼“富发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6-2022

亲本

育种单位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厦门大学、集美大学

简介该品种以2007—2008年从福建霞浦收集的2121尾养殖大黄鱼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大黄鱼相比,18月龄体重提高23.6%。适宜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区水温10~32℃和盐度22~32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七)凡纳滨对虾“海兴农3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7-2022

亲本

育种单位湛江海兴农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4年从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选育群体和凡纳滨对虾泰国群体中分别挑选的2600尾和2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相比,110日龄体重提高13.5%,成活率提高10.0%;与泰国进口一代虾苗相比,110日龄体重提高11.7%,成活率提高12.0%。适宜在全国水温18~32℃和盐度2~35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八)青虾“太湖3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8-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3年从长江、淮河和珠江收集的124千克野生青虾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江青虾相比,150日龄体重提高28.7%;与青虾“太湖2号”相比,150日龄体重提高5.0%,其中雌虾体重提高33.3%。适宜在全国水温8~35℃和盐度0~6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九)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9-2022

亲本

育种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简介该品种是以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的核心育种群体和2007年从孟加拉引进的罗氏沼虾后代群体中分别挑选366尾和73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相比,150日龄体重提高21.2%,成活率相对提高5.1%。适宜在全国水温22~32℃和盐度0~3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十)拟穴青蟹“东方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10-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3年从海南文昌海域采捕的拟穴青蟹野生群体中挑选的540只已完成交配的雌性个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拟穴青蟹相比,6月龄体重提高15.2%。适宜在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水温18~28℃和盐度5~35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十一)栉孔扇贝“蓬莱红3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11-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9年从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群体中挑选的5360枚个体为基础群体,以闭壳肌重和壳高为目标性状,采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辅以闭壳肌性状高通量活体测定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栉孔扇贝相比,18月龄闭壳肌重和壳高分别提高52.3%和13.5%;与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相比,18月龄闭壳肌重和壳高分别提高20.3%和4.5%。适宜在我国栉孔扇贝主产区水温-1.5~26℃和盐度23~34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十二)海湾扇贝“海益丰11”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12-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1年从山东莱州和青岛胶南海湾扇贝养殖群体中收集的1000枚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色、壳高和耐温性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经连续7代选育而成。壳色为紫色。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海湾扇贝相比,8月龄壳高和成活率分别提高16.8%和15.3%;与海湾扇贝“海益丰12”相比,8月龄壳高和成活率分别提高10.7%和8.2%。适宜在山东、河北和辽宁等沿海地区水温5~28℃和盐度25~33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十三)刺参“鲁海2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13-2022

亲本

育种单位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山东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6年从山东丁字湾海域采捕的野生刺参群体自繁后代中挑选的460头个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耐低盐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盐度16~34的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刺参相比,24月龄体重和成活率分别提高22.5%和26.8%;与刺参“鲁海1号”相比,24月龄体重和成活率分别提高12.1%和 10.8%。适宜在我国刺参主养区水温2~30℃和盐度20~34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十四)刺参“华春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14-2022

亲本

育种单位鲁东大学、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烟台海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7—2008年从山东崆峒岛、海阳、荣成和青岛胶南海域收集的796头野生刺参个体为基础群体,以高温耐受力和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刺参和刺参“崆峒岛1号”相比,12月龄32℃下养殖7天成活率提高33.3%和30.0%;19月龄成活率分别提高49.5%和47.0%,体重分别提高29.0%和5.7%。适宜在我国刺参主养区水温2~31℃和盐度24~34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十五)中间球海胆“丰宝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15-2022

亲本

育种单位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大连海洋大学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0年分别从大连旅顺养殖群体、大连凌水和山东荣成杂交后代养殖群体中挑选的650只和160只个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中间球海胆和中间球海胆“大金”相比,19月龄体重分别提高25.8%和10.9%。适宜在我国辽宁、山东、福建等地水温4~20℃和盐度28~35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十六)合方鲫2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1-2022

亲本

育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岳麓山水产育种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引进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的日本白鲫(♀)与从湘江采捕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获得的红鲫(♂)的杂交子代为母本,以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保存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获得的日本白鲫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即为合方鲫2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合方鲫”相比,12月龄体重提高55.8%。适宜在我国水温5~34℃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十七)杂交鲟“京龙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2-2022

亲本

育种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鲟龙种业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1999—2004年从欧洲引进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群体选育获得的西伯利亚鲟为母本,以1998-2002年从黑龙江流域收集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群体选育获得的施氏鲟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即为杂交鲟“京龙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和父本相比,12月龄体重分别提高22.0%和26.0%。适宜在我国水温4~28℃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十八)杂交鳢“雄鳢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3-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南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7年从山东微山县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引进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群体选育获得的乌鳢雌鱼(XX)为母本,以2005年从广东珠江水系收集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4代群体选育的斑鳢雄鱼(XY)与通过性别控制技术诱导产生的生理雌鱼(XY)交配获得的超雄斑鳢(YY)为父本,经杂交获得的F1,即为杂交鳢“雄鳢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乌斑杂交鳢”相比,7月龄体重提高26.2%,雄性率为93.0%。适宜在我国水温12~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十九)大菱鲆“多宝2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4-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烟台开发区天源水产有限公司、威海市中孚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02—2003年从英国、法国、丹麦和挪威引进的大菱鲆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1代群体选育和3代家系选育获得的大菱鲆生长快群体为母本;以耐高温为目标性状,经1代群体选育和3代家系选育获得的大菱鲆耐高温群体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代,即大菱鲆“多宝2号”。在水温10~25℃的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大菱鲆相比,15月龄体重提高30.6%,成活率提高26.7%;与大菱鲆“多宝1号”相比,15月龄体重提高16.2%,成活率提高11.3%。适宜在我国大菱鲆主养区水温10~23℃和盐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二十)金鲳“晨海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5-2022

亲本

育种单位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湖南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海南大学

简介该品种是以1996年从广东收集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3代群体选育获得的卵形鲳鲹(♀)与1995年从台湾收集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4代群体选育获得的布氏鲳鲹(♂)杂交获得的子一代为母本,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3代群体选育获得的卵形鲳鲹为父本,经杂交获得的F1,即为金鲳“晨海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和父本相比,4月龄体重分别提高14.9%和23.6%。适宜在我国沿海地区水温21~31℃和盐度18~32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二十一)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6-2022

亲本

育种单位渤海水产育种(海南)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5年从渤海水产育种(海南)有限公司保存的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和厄瓜多尔引进的群体为基础群体,分别经连续4代家系选育获得的生长快速兼耐高盐和耐高盐兼生长快速的群体为母本和父本,经杂交获得的F1,即为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与母本和父本相比,仔虾盐化(盐度从30升至55)成活率分别提高15.8%和21.2%;在盐度50—60养殖条件下,140日龄成活率分别提高14.5%和18.6%,体重分别提高10.8%和15.8%。适宜在我国水温18~32℃和盐度30~60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二十二)凡纳滨对虾“海茂 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7-2022

亲本

选育单位海茂种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金海角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卓越海洋集团有限公司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6年从美国普瑞莫种虾(PRIMO)公司引进和美国虾改良系统夏威夷有限责任公司(SIS)引进的凡纳滨对虾群体为基础群体,分别经连续2代家系选育获得的抗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生长快选育系为母本和父本,杂交获得的F1,即凡纳滨对虾“海茂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相比,110日龄体重提高18.5%,成活率无显著差异;与父本相比,成活率提高15.8%,体重无显著差异。适宜在我国水温18~32℃和盐度2~35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二十三)长牡蛎“海大4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8-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1年从紫壳色与黑壳色长牡蛎杂交后代中获得的橙色突变体并以橙壳色和壳高为目标性状、经连续3代家系选育和5代群体选育获得的壳橙选育系为母本,自2014年以长牡蛎“海大1号”为基础群体并以壳高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选育系为父本,杂交获得F1,即为长牡蛎“海大4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相比,10月龄体重提高62.5%,成活率提高11.5%;与父本相比,10月龄体重提高12.2%,成活率提高16.6%。适宜在我国黄渤海区域水温5~28℃和盐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二十四)长牡蛎“前沿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9-2022

亲本

育种单位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乳山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心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1年从青岛鳌山湾收集的2150枚长牡蛎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高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二倍体长牡蛎选育系为母本;以采用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制备四倍体后并以壳高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长牡蛎四倍体选育系为父本,经杂交获得的三倍体F1,即为长牡蛎“前沿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相比,14月龄壳高提高15.4%,体重提高16.8%;与父本相比,14月龄壳高提高20.2%,体重提高22.4%;三倍体倍化率为100%。适宜在我国黄渤海区域水温5~28℃和盐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二十五)翘嘴鳜“武农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4-001-2022

亲本

育种单位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简介该品种是以2010年从长江湖北嘉鱼江段采捕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4代群体选育和1代异源雌核发育获得的翘嘴鳜子代雌鱼(XX)为母本,以性别控制技术诱导雌核发育翘嘴鳜子代获得的生理雄鱼(XX')为父本,经交配繁殖获得的F1,即为翘嘴鳜“武农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翘嘴鳜相比,7月龄体重提高22.0%,雌性率为99.7%。适宜在我国水温22~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二十六)虹鳟“全雌1号”

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4-002-2022

亲本

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简介该品种是以1959年和1983年从朝鲜和美国引进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家系选育和2代雌核发育获得的虹鳟子代雌鱼(XX)为母本,以性别控制技术诱导雌核发育虹鳟子代获得的生理雄鱼(XX′)为父本,经交配繁殖获得的F1,即虹鳟“全雌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虹鳟和虹鳟“水科1号” 相比,22月龄体重分别提高19.3%和10.2%,雌性率为96.7%。适宜在全国水温7~20℃和溶氧6mg/L以上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监审郭平稳、蔡薇萍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