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纲下落之谜(生辰纲下落如何)
宋江的招安思想事实上不是上了梁山以后才有的,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极力反对“造反有理”的观点。
在《水浒》最早的故事章回里,当他听到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时,他内心寻思道“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犯了大罪,劫了生辰纲,……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由此可以看出,宋江虽然出于江湖义气及时通知晁盖等人,帮众人躲过一劫,在他的意识形态里,他对于当时历史条件下劫取生辰纲这样的革命行动是持反对立场的。
后来自己身陷囹圄,走投无路,一听得李逵说要造反,仍旧连忙喝道“铁牛,你这厮胡说。……再如此多言插嘴,先割了你这颗头来为令,以警后人。”
等他上了梁山以后,不但自己信仰招安那一套,还对身边的人各种鼓吹和宣传他的招安思想。
“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宋江的思想一脉相承,在晁盖死前还有所克制,待晁盖死后则明目张胆的表现出来,把原来梁山泊的聚义厅改为了忠义堂,一字之改,就把原梁山义字当先的思想文化,改成了忠字当头的封建统治思想。
且不说义字当先科不科学,忠字当头,实际上就落实了日后招安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时候开始,招安的思想路线不仅形成了,还随着宋江后来坐上第一把交椅,使得招安思想夺取了领导权,占据了梁山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这是招安路线的第一个实质思想路线。
光有思想路线不够啊,事情得有人去办,仗得有人去打,思想路线有了也需要更多人去巩固,也就是说招安这事光宋江一个人想是不行的,需要更多的人也那么认为,这事才好办。
而其中尤其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梁山的高层领导,所以宋江为了巩固招安思想,并且保障这种思想能够得到落实,还必须为这种思想配套一条组织路线。
这事很好理解,你有一个想法,如果对执行这个想法起到决定作用的一群人里,全是跟你唱反调的,不认可你这种想法的人,那你这事就休想办得下去。即使勉强靠命令执行下去,的结果也一定给你跑偏了。
所以思想路线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组织路线,才能够在现实中有执行的可能。
于是,在宋江上梁山以后,伴随着他招安思想路线出现的,是与之相生的组织路线。
他先是安排和策划了花荣、秦明以及清风寨众人上山,有了自己第一票人,改组了梁山原有的组织成分。
花荣和秦明是什么人?是前政府官员,这两个人在思想深处里都是认可宋江招安的,所以他们两个人后来都是进了梁山好汉排名前十的,算是挤进了第一梯队,高层领导。
随着宋江下山征战,以“及时雨”的名头不断撺掇前朝旧臣、地主代表上山以后,招安的思想路线越发巩固了,这为将来策划招安准备了舆论和票数上的支持,实际上就是不仅巩固了招安的思想路线,还为招安提前准备好了组织路线。
当晁盖逐渐发现梁山形成了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以后,当他作为一个山寨头领,宋派的人却并不买他的仗,只唯宋江马首是瞻的时候,实际上招安的组织路线就形成了。
在晁盖对抗宋江的招安路线的过程中,不幸身死,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宋江招安的组织路线。
为了继续巩固招安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宋江又用卑劣手段,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在核心领导层里,将卢俊义扶上了二把手的位置。
卢俊义是什么人?是当时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代表,他骨子里是不屑于上梁山落草为寇的,待他坐了梁山的二把交椅以后,在最核心的决策团里,宋江、卢俊义、吴用都已经成为了招安路线的代言人,可以说这时候的最高决策层,就形成了宋江、卢俊义和吴用的一个招安三人团。
而在高层领导干部里,梁山好汉前十名,除了中间派的公孙胜,以及被架空了领导权的林冲之外,剩下的不是前政府官员,就是地方绅士和财主,一句话,全是走招安路线的人。
而像武松、鲁智深这些人,哪怕是带着股份来的,哪怕上山时间很早,哪怕你武艺超群,都只能往第二梯队里去排,因为这些人是支持造反的,思想就跟宋江的招安路线不一致。
可以说,在梁山落实了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的排名以后,以宋江三人团为代表的招安路线中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都已经准备好了。
这个时候看似是梁山迎来了全盛局面,实际上却是梁山已经具备了投降招安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其后就必然走上这条投降主义的路线。
有了统一的思想,有了组织基础,剩下的就是一个策略问题了,事实上策略不过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的,你想的是招安,那么制定的一系列策略就是以实现招安为原则的。
所以,不管是派人主动去跪舔朝廷,还是不顾兄弟大仇而放了高俅,还是举梁山全军之力攻打方腊,都是为了招安这个最终目标服务的手段和策略。
,在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以后,实际上策略路线也就自然地形成了。
可以说,路线斗争的实质,它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三个方面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策略路线,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行动路线。
……
一生辰纲的下落
北宋末年,政府每年新铸的铜钱。因为商业在发展,货币它每年都得加入一些新的货币,北宋末年的铸钱量,新铸的铸钱量是六百万贯。可想这个十万贯是个多么大的数字。那么这十万贯生辰纲,它肯定都是梁中书搜瓜来的民脂民膏,的确是不义之财。那么这个不义之财,它的下落怎么样呢?劫富以后是不是真的济贫了?不,没有济贫,他们瓜分了。白胜就是那样,白胜分到了自己的那一份以后回去了,回去又去赌博了,结果官府从他家里边挖出一包金银破了案,晁盖等人就被迫上了梁山。那么朋友们可能注意到,晁盖上梁山以后,林冲火并王伦。晁盖就“拿出了所得生辰纲金珠宝贝,还有自家庄上过活的金银财物当众赏赐众小头目,并众多小喽啰”。从这几句话里边看出来,好像夺取的生辰纲也济了贫,也赏给那些小喽啰和小头目了。它没有说数字,没有说比例。那么我们可以从晁盖上山后不久,他们的一次抢劫活动当中,寻找到一些规律。这是二十回,这次一共抢到了二十多车金银财物,他没说值多少贯。我们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假定这二十多车金银财物,价值一万贯。我们看晁盖是怎么处理的。他下令把这些财物分成两份,一半入库,50%,那么相当于五千贯,一半再分成两半,也就是说各25%,各两千五百贯。这两千五百贯当中,11位头领就是晁盖等八人,再加上朱贵、林冲等人,11位头领各得一份,一份是所有的小头目和小喽啰,七八百人平分,11位头领的所得是小头目和小喽啰的70倍。那么我们要注意到,这个70比1的分配,是晁盖上山以后,当了寨主,带领着小喽啰们一块去抢劫所得。而生辰纲不仅跟梁山这些小头目小喽啰没关系,连他庄子上的庄丁都没关系。是他们八个人干的。晁盖不可能拿出生辰纲当中的50%或者25%,不可能拿出一个比较大的比例来赏赐给梁山的这些小头目和小喽啰,这是显而易见的。智取生辰纲的结果是晁盖等八人,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那么对生辰纲的处理是不是带有普遍性呢?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问题,它是一个个别现象,还是梁山好汉们在上山前上山后的一个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现象?
二生辰纲被劫后下落
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打劫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献给岳父蔡京的十万贯金珠宝贝。可以说,身为村主任的晁盖,暗地里发了一笔横财。,当晁盖成为梁山一把手后,腰缠万贯的他,却当众哭起了穷。
在水浒原著第20回中,朱贵探知有数十位客商将于晚间结伴过梁山,当时晁盖说道“正没金帛使用,谁领人去走一遭?”此时,距离打劫生辰纲不足两个月,那十万贯金珠宝贝还没有在口袋里焐热,晁盖何出“没金博使用”之言?他当众哭穷,又是意欲何为?那十万贯生辰纲究竟花到了哪里?
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为庆贺岳父、太师蔡京寿辰,准备了十万贯寿礼,这已经是江湖尽知的秘密。杨志把这些礼物用十个担子装了,平均每个担子价值一万贯左右。临近上路,蔡夫人又加了一小担礼物,专送太师府中人,合计十一担金银。
,青面兽杨志天生就不擅长干物流。继花石纲出事后,杨志把生辰纲也搞丢了。晁盖、吴用等七人在黄泥岗上不费吹灰之力,就用几麻袋枣子,换走了十一担的金珠宝贝。
那么,这十一担生辰纲,都进了谁的口袋?
分赃的是,智取生辰纲的最佳龙套——白日鼠白胜。
晁盖等人能在黄泥岗上演出成功,一半的功劳应归于白胜。这个平日酷爱赌博、偷鸡摸狗的闲汉,当群众演员居然也是这么在行。举手投足间,把一个斤斤计较的市侩小人,演绎得活灵活现。连惯走江湖的杨志,都没有发现丝毫破绽。
白胜在黄泥岗上的片酬,是一包金银,大约是蔡夫人添加的那一小担。他将金银埋藏于床底,后被济州观察何涛发现,赃物充公。
接下来分赃的是“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的阮氏三雄。
这哥仨擅长在水里鼓捣,陆地上只能整点脏活累活。把十万贯生辰纲从黄泥岗回郓城县,他们是兢兢业业的搬运工。
在水浒原著第18回中,宋江来给晁盖通风报信,晁盖曾说阮氏三雄“已得了财,自回石碣村去了”。
这哥仨一共分去了多少金银?书中并没有明说。但从晁盖撤离东溪村时的情况分析,阮氏三雄大约共有四担金银,平均下来也就是每人一担多一点。
那么,还剩下多少生辰纲?
当何涛、朱仝、雷横等人深夜捉拿晁盖时,吴用、公孙胜、刘唐还并未离去。换句话说,这三人还未分赃。,剩下的生辰纲都在晁盖庄上。
在水浒原著第18回中写道“吴用、刘唐把这生辰纲打劫得金珠宝贝,做五六担装了。”也就是说,十一担生辰纲,除了白胜和阮氏三雄的酬劳,剩下的都在这五六担里了。
吴用押着这五六担生辰纲,先在石碣村阮小五家落脚,后投李家道口朱贵酒店,随晁盖一同上了王伦主政的梁山。
那么,生辰纲的最终下落,就着落在晁盖身上吗?
事实并非如此。
林冲火并王伦,晁盖坐了第一把交椅。在吴用的运筹帷幄下,梁山大败济州团练使黄安。在庆功酒宴上,晁盖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水浒原著第19回中写道晁盖“便教取出打劫得的生辰纲,并自家庄上过活的金银财帛,就当厅赏赐众小头目并众多小喽罗”。可见,晁盖将生辰纲,连同自己的私人财产,都赏给了小喽啰。分得声称的,远非晁盖、吴用等七人。
至于阮氏三雄提前分得的那四担生辰纲,在不在赏赐之列,那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晁盖为何要将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生辰纲,全部大公无私地分给别人呢?
除了晁盖自身仗义疏财的特性外,此举的最大目的恐怕还是收买人心。
此时的晁盖,成为山寨新主,除了自己兄弟七人,其余都是王伦旧部。可以说晁盖仍是立足未稳。当务之急,只有广施恩惠、安抚人心,才是长久之计。所以,晁盖将生辰纲与小喽啰分了,不失为高明的管理之举。
,除了搞好内部团结,晁盖还相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晁盖与吴用等众头领计议,整点仓廒,修理寨栅,打造军器,枪、刀、弓、箭、衣甲、头盔,准备迎敌官军”。这笔开支的军费,绝不是小数目,用的恐怕就是王伦的老本和打劫来的财物了。
三生辰纲下落如何
托塔天王晁盖 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七星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第十四回出场。 天异星赤发鬼刘唐 东潞州人,自幼飘荡江湖,智取生辰纲后随晁盖等人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第14回出场。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郓城县人,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财主家门馆教授。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上山寨后为掌管机密二军师之一。第14回出场。 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 梁山泊石碣村人,打渔为生。智取生辰纲的参加者。上梁山后任四寨水军八头领之一。第15回出场。 组织领导者:晁盖 出场顺序:刘唐、晁盖、吴用、阮小二、七、五、公孙胜、白胜。简要:北宋大名府梁中书为了给其岳父蔡京祝寿,搜刮民脂民膏价值十万贯,由提辖杨志押送去东京开封。刘唐闻知投奔晁盖,吴用与晁、刘二人密谋后又策动阮氏三兄弟加入,公孙胜探得具体押运路线后加入,七人因要在山东郓城黄泥岗打劫故吴用又策动在此开酒店的白胜加入。时日,晁盖等七人扮做贩枣之人,由白胜挑一担酒后在酒中下蒙汗药,将杨志一干押运人等麻翻,打劫成功。此乃智取生辰纲。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杨志被迫上梁山,梁山又多了一条好汉
四水浒传中生辰纲的下落怎样
武松武二郎可谓是梁山上的一员悍将,无论是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还是景阳冈打虎,单臂擒方腊,无一不是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
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同样也是梁山的经典,押运生辰纲的杨志也算是武力指数爆表的英雄人物。
相比之于杨志,武松在武功上无疑更高一筹,硬刚聚义的七条好汉,武松本人是全然不惧的。
但武松和杨志的最大区别在于,武松先是在江湖混迹多年,然后才是进入官场,而杨志是祖传的职业军人出身,落魄之后在江湖中仅仅一段日子就又回归了官场。
所以武松对于江湖上的勾当比杨志熟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江湖,想坑他,可不太容易。而且由于武松出身底层,深知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所以待人也相对平和一些。
倒是杨志是军人出身,所以待人很严厉。杨志运送生辰纲,他知道会有人来夺,但不知道怎么夺,所以他必须得时时刻刻保持警惕,这是一个不如武松的地方,千日防贼必然疲于奔命。
如果换作是武松则要轻松一些,因为他更知道江湖伎俩,该防则防,神经不可能一直绷的太紧,绷紧了是要断的,不该防则可以轻松一点。
由于千日防贼,时时刻刻得保持警惕,杨志把士兵搞得很苦,士兵受不了。而且杨志还不体谅他们,就导致整个队伍的人心散了。
如果是武松,大家不会那么辛苦,,武松更能体恤下属一些,士兵不会有那么大怨气,武松也会安抚下属,人心不至于溃散。
,武松的个人战武力非常强大。杨志虽然也不弱,但走的是上层军队路线,适合那种两军阵前的对战,不一定适合江湖闷战。
应对晁盖一行人,杨志是没有武松有优势的,杨志押运生辰纲对于他来说这可能是的一次机会了,当生辰纲被劫之后,杨志甚至想到了自己干脆一死了之 。如此看来,杨志对此次行动是重视到了极点。
根据墨菲效应,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而杨志则恰恰用了一种最差的方法,最终导致了生辰纲的被劫。
假如他自己轻松一点,可能就会是一种结果了。
武松曾为阳谷县令押送一车财物到东京,点两个精壮士兵,县衙里拨两个知县的心腹,他带着四个人很快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和杨志押运生辰纲时所处的境地相比,武松可是要轻松得多,打虎英雄名声传遍四方,正是人生巅峰,自信满满。所以就用车走官道,没搞杨志那么多怪名堂。
倘若武松来押运这次生辰纲,他不会像杨志一样弃车辆,选择挑担步行。
同样,杨志失败的关键——是喝了那混有蒙汗药的酒,武松显然是不会中这种江湖伎俩。
武松虽好酒,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不能喝是一清二楚,武松在十字坡看穿了孙二娘的花招,没把药酒呑下去。面对吴用他们几人,武松一眼就会看清路数,他们的酒,武松根本也不会去喝,不会像杨志一样也丧失警惕性,随众喝下了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