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之谜分析材料_传国玉玺什么材料
普遍认为,传国玉玺就是和氏璧,但战国所称和氏璧与后来我们理解的玉璧并不是一回事,和氏璧指楚人和氏锄田时意外发现一块蓝田玉料,后来敬献楚王,楚王不识,敬献赵王!史记中对和氏璧的记载贯穿了不少历史事件,如完璧归赵。秦统一六国后,嬴政伙同李斯将和氏璧制为传国玉玺,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历代以获得传国玉玺为夺取政权的标志,直至五代十国时失传,历时一千余年。传国玉玺很可能用的是蓝田玉中的墨玉,因为受命于天,天玄地黄,而六玺明确记载是白玉,就是为了黑白配。
有人问,怎么还有六玺?其实传国玉玺是镇国神宝,从不使用。皇帝另有六方常用的印章,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俗称六玉玺。
历史只承认那块因为王莽篡汉而失去一角用金代替的玉玺。得到它,就代表得到了天命!失去它,就代表失去了天命! 华夏民族自大唐之后便失去了对周边民族压倒般的实力,或许就是因为失去了传国玉玺!
至于以后,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这块玉玺“奇迹”般地多次出现,连历史学家们都断言,无法论证为真。或许有一天华夏再一次站在世界之巅,传国玉玺说不定就出现了呢? 毕竟,天命或者国运这个东西真的很缥缈,说也说不清!
一、传国玉玺历经千年为何神秘失踪了?
优质答案1
玉玺在封建社会里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拥有玉玺几乎可以号令天下,为争夺玉玺曾掀起了多少场血雨腥风,许多人是志在必得,这样一件宝物在历史上也是几经沉浮,在经历了千年之后竟神秘地失踪了,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传国玉玺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显示权威,命令李斯所铸造的那尊玉玺,用来表达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君权天授的权威性,为此李斯还在上面亲笔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传国玉玺作为一尊巨大的玉玺,那必然是一块整玉雕刻而成,而用来雕刻的玉石也是相当有来头的,正是当年名震九州的和氏璧。
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传国玉玺不知道易过多少次霸主之手,总能完好的传承,因为在大家眼里这就是无价之宝,人们对他怀有敬佩之心,都尽心保护,唯一一次受伤是拜王莽所赐,篡位的王莽因为没有发号施令的玉玺,就派人向孝元皇太后王政君逼要,皇太后很生气,用玉玺砸王莽手下的奴才,玉玺掉落到地上碎了一个角,王莽得到了这至高无上的护身符,于是找高人用黄金修补了玉玺的缺角,这玉玺就成了金镶玉。
三国初期,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吴孙坚带兵攻破洛阳城,在一口枯井中宫女脖子上的匣子里得到了传国玉玺,要不是孙坚找到,恐怕这传国玉玺就不见天日了。
直到曹操统一了北方,这传国玉玺才回到汉献帝手中,而曹操及后来的司马家族也都通过暴力手段拥有过传国玉玺。
隋炀帝的老婆萧皇后在隋朝灭亡后带着玉玺逃往突厥,经过一番周折后完璧归赵,李世民开心的不得了。
要知道玉玺去哪儿了,就要弄清楚玉玺时刻在谁的手里。
据史书记载,玉玺是被后唐皇帝李从珂抱着自焚的,以后就杳无音信了。
唐末天下大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立,传国玉玺再一次经历天下之乱,后唐皇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包围,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据说李从珂当时携带者传国玉玺,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玉玺的踪影,从此人间蒸发。
那李从珂为什么要自杀呢?这都是石敬堂给逼的,儿皇帝石敬堂勾结契丹人篡夺李从珂的江山,并用燕云十六州作为敬契丹人的报酬,李从珂是石敬堂的小舅子,被妹夫夺了江山,李从珂吃了哑巴亏,索性连同玉玺同归于尽,石敬堂非常懊悔,亲自拣了李从珂的尸骨厚葬。
说这玉玺被烧了,那修补的一角总还在吧,看来似乎是被石敬堂给顺手牵羊了,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契丹更是虎视眈眈,石敬堂怕招来横祸,活该石敬堂点背,做了六年皇帝就挂了,当事人一死,契丹找机会灭了后晋,石敬堂的王朝昙花一现,契丹灭后晋肯定也是奔着玉玺来的。
在宋、辽、金三国抗衡的时候,辽国肯定不敢说自己拿走玉玺,后来蒙古灭了宋,成吉思汗纵横天下,玉玺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成吉思汗传位给窝阔台,而其他三个儿子也是野心勃勃,如果把玉玺给了窝阔台,那就是给了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就被兄弟给黑了。
成吉思汗也逃不过一死,蒙古人都是密葬,不给后人盗墓机会,目前还没有挖到元朝的墓,正是因为流传蒙古皇帝不用陪葬品的说法,成吉思汗也不用害怕有人盗他的墓,用玉玺陪葬是最安全的,成吉思汗的墓也是简简单单的,埋下以后用战马踏平,和其他帝王一样把知道秘密的人全部杀掉,这世界上就没有人知道墓地的具体位置了。
其实最信服的说法,这个玉玺就是随着李从珂一起烧掉了,如果真的被后人得到了,他也没必要掖着藏着,这种身份象征的东西,他肯定要拿出来显摆显摆。
后面的皇帝没办法,只好自己刻个高仿品,将就着用,你也刻,我也刻,就这样留下了一堆的高仿品。
皇权早就没有了,传国玉玺的下落也是个迷,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就让它和那个腐朽没落的时代一起消失吧。
优质答案2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古代人们用他们的无穷智慧创造了许多精美宝贵的物品,有些一直流传至今,比如曾侯乙青铜编钟,改变了世界音乐史,比如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锋利如初,还有一些在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岁月后神秘失踪,下落不明,比如接下来要说的作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凭证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又叫作“传国玺”,相传是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镌刻而成,和氏璧本是楚国的传国之宝,是上好的玉石,后来流传到赵国,再后来才流传到秦国,秦始皇下令用来制成传国玉玺,作为皇帝的御用之物,倒也符合身份跟地位。
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这八个字是由李斯手写,再由玉工孙寿刻上,含义为既然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让百姓长寿,让国运昌盛兴隆。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突然间刮大风,水面上波浪汹涌,眼看着龙舟就要翻了,情急之下,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住风浪,风浪平息了,但传国玉玺沉入湖底,从此失落。不过八年后,有人将玉玺奉上,至于从何而来,不得而知,是传国玉玺又回到了秦国,成为皇帝信物。
秦朝之后,朝代更迭,政权交替,传国玉玺也多次易主,辗转于汉朝皇帝、王莽手中,隋朝一统华夏后,被收入隋宫,唐朝建立后,归于李唐,太宗十分高兴,李存勖建立后唐后,传国玉玺转归后唐,后唐覆灭后,传国玉玺不知所踪,一直到宋哲宗时,有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传国玉玺,上交给朝廷,经过鉴定确实是始皇帝所制,“靖康之乱”后,传国玉玺被金国掳走,从此销声匿迹。
到元朝的时候,“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大都,被权相伯颜出重金购得。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命徐达深入漠北,对残元穷追猛打,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取得传国玉玺,但最终无功而返。明清两朝,虽然屡次出现“传国玉玺”的身影,但经过鉴定后发现没有一个是真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后,鹿钟麟等人在宫中苦苦搜寻金镶玉玺,但最终也是一无所获。
封建王朝社会就此完结,被奉为无价之宝、尊贵之物的传国玉玺在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后不见了踪影,关于其下落一直扑朔迷离,希望终有一天,传国玉玺能够重见天日,为灿烂的中华瑰宝再添一抹绝色。
二、中国古代未解之谜传国玉玺从秦汉一直传到隋唐,为何宋朝时期就消失了?它去哪里了?
优质答案1
传国玉玺伴随着整个封建帝制,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以始皇帝的神话故事而开始,至末代皇帝的一句话而终结。秦始皇赋予它神的力量,清宣统帝则淡淡的说了句“那只是传说”。随着封建帝制的消亡,传国玉玺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此处的存在价值是指它被赋予的君权神授的象征意义。而根据历史的发展来看,传国玉玺很可能就未经传承,或许就随着秦始皇葬入了地宫。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著名的和氏璧为原材料,于“六玺”之外,打造了一个象征帝王神权的玉玺,即我们所说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然后令玉工在玉玺上端雕了五条龙,也叫印钮。
这就是为印玺奠定了等级差异,有了传国玉玺之后,秦始皇规定,从今往后,除了皇帝之外的任何人,公务及个人印叫做印,皇帝的印叫玺。这个玉玺要在大秦王朝世代相传,故而就被称为传国玉玺,成为皇帝执掌政权的信物。
怎么让这个信物带上点神话色彩呢?史书就记载了秦始皇巡行天下时,到了洞庭湖口,遇到风浪,为了平息疯了,就把这传国玉玺扔在了湖里,风浪则立刻平息了。然后过了几年,秦始皇巡行天下走到华阴,半路碰到一个神秘的人物,归还了这尊玉玺,然后就消失了。
这个故事必然是秦始皇以文人之笔树立“君权神授”思想的工具了,所以也成为历代皇帝追捧的对象,有了传国玉玺才象征着正统,象征着天命所归。那么问题就来了,哪个开国皇帝不想拥有它呢?哪个皇帝敢说自己没有它呢?所以后世的传国玉玺,编造和仿制的可能性很大!
公元前207年底,刘邦进了咸阳,子婴捧着传国玉玺就献给了刘邦。这个是有可能的,但刘邦能封存秦朝府库移交项羽,传国玉玺能蒙混过关私自带走吗?但不管怎么说,刘邦开国也就成了正统,汉传国玺得造出舆论,这传国玉玺就成了汉朝皇权的象征。
到了西汉末年,汉元帝两岁的时候,王太后临时代管玉玺,待王莽篡权后想起了玉玺,令人向太后索要,王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扔于地上摔破了一角。王莽则令工匠以黄金补镶,这也成为后来辨别传国玉玺“真伪”的重要证据。
公元23年,王莽被杀,天下再度大乱,这传国玉玺就那么巧合,落在了远支旁庶一脉皇族后裔刘秀的手里。要知道刘秀是南阳郡(今湖北枣阳)起的兵,河北称的帝,传国玉玺是先飞到了刘秀手里树立的正统,还是称帝之后复刻了一方玉玺收拢人心呢?不管如何,它又成了东汉的皇帝信物,而且在史料里记载的有模有样,是经过了禁军校尉公宾、更始帝刘玄、刘盆子,再献于刘秀。
到了东汉末年,孙坚攻入洛阳,在一口破井里找到一具宫女尸体,脖子上挂着一个小匣子,匣子内就是传国玉玺。要说士兵打仗口渴寻找水源倒还可信,而非要说井口的五彩云气引来士兵的搜索,只能说这小宫女死的冤枉啊!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几经转手,由袁术回到曹操控制的汉献帝,曹丕篡权后由曹氏获得,再到司马家族的晋朝持有。
到了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使北方五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了割据政权,天下大乱。不过不用担心,自带光环的传国玉玺不会丢。它周转了许久,经手前赵政权,再到后赵政权,石勒令人于玉玺右侧刻上“天命石氏”四个大字,又多了一项辨别真伪的证据。后又经过冉魏政权到了东晋将领谢尚手里,谢尚快马加鞭送回建康,传国玉玺由此“南迁”。
公元420年之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传国玉玺又成了“居无定所”。如梁武帝时期的侯景作乱,攻进皇宫得到玉玺,而不久战败身亡,玉玺落入其手下侯子鉴手里。这个侯子鉴倒与众不同,认为玉玺谁拿谁倒霉,于是就扔进了栖霞寺的水井里。而到了陈朝,栖霞寺的一个老和尚,淘井的时候发现了传国玉玺,于是就把传国玉玺献给了陈武帝。
公元589年,隋朝灭南陈,使这传国玉玺重新北归于隋。30年后,隋炀帝死于江都(今扬州),萧皇后啥也不要,带着传国玉玺逃往漠北东突厥处。可是这一路辗转于宇文化及、窦建德处,这俩野心家居然都没点察觉。
所以唐朝建立之初,李渊、李世民手里都没有传国玉玺,所以李靖北伐突厥就被“赋予”重要使命,即寻回传国玉玺。李世民善待萧皇后则也成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动机不纯。萧皇后得到善待后交出玉玺,使之传承到唐末,经后梁传至后唐。后唐废帝李从珂战败于契丹后登楼自焚,传国玉玺就从此消失了。
后继政权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呢?那就自己造呗!后晋造“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玉玺一方;后周造“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玉玺一方、“皇帝神宝”玉玺一方,共计两方。到了宋朝,赵匡胤受禅时,将后周两方玉玺传承下来,又制作一方“大宋受命之宝”;宋太宗时又制作一方“承天受命之宝”;宋仁宗时更为“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到了宋哲宗时期,有一农夫在地里耕田,耕出一方玉玺,随即献给朝廷。经三十多位饱读诗书、见多识广的大学士“鉴定”,此物乃始皇帝制传国玉玺。这种劣迹斑斑的表演必然是招来诸多绯议,所以到了宋徽宗时,又另制印玺十方,这就淡化了传国玉玺的重要地位了。表明玉玺随时随地都能制作,不要再纠结哲宗一朝传国玉玺事件了,也算是为宋哲宗“遮羞”了。
靖康之后,北宋皇室尽掳于北方,而当元灭金之后,并未发现传国玉玺,说明当年金国在汴京城里也没找到传国玉玺。忽必烈去世的当年(1294年),元大都(北京)的市面上居然有人公开叫卖传国玉玺。左丞相伯颜花了重金购得,蒙古人也不信汉人的这些神啊鬼的,人家只信长生天,生长在伊利汗国的伯颜说不准还是个萨满教或者伊斯兰教徒,所以他将蒙元收缴各国的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传国玉玺很可能就在这一波被磨平了,所以徐达打进了大都并未找到传国玉玺。但元顺帝是带上家眷、财宝以及大臣退回了蒙古草原。徐达深入漠北则被扣上一条目的,即寻找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玉玺。直到打下应昌(今内蒙赤峰市),截留了北元带走的财物,但仍未发现传国玉玺。
据传,这个传国玉玺是元顺帝带走,传承到了他的后代林丹汗手里,所以明朝就从未拥有过传国玉玺。而林丹汗战败于皇太极后,玉玺就落到了后金手中,所以皇太极“顺应天命”改国号为大清,登基称帝了。
传国玉玺或许就不存在秦始皇在“六方玺制”以外制作传国玉玺,说明传国玺的现实意义是树立君王权威、树立正统之象征。所以秦始皇要为之添加一些尊贵和神话的成分。
从尊贵上讲,就是以和氏璧做玉玺,而这个说法有很多破绽。就是和氏璧的故事具有杜撰性,它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一书中,此书记载了诸多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所以“卞和抱玉”的故事很可能是为怀才不遇的志士鸣不平的,由于历史上出现了献壁之类的事件,所以又被收录于《战国策》这样的史籍。
是“卞和抱玉”的主人公,三次献玉的时间跨度太大,前后逻辑难以成立。卞和发现玉石的时候应当算是经验丰富的“玉石鉴赏家”。如今天的赌石一般,不切开就能断定它是一块美玉的一定都是道行颇深的老玩家。再经过三代楚王,尤其是楚武王在位50年,被砍断双脚的卞和熬到100岁,仍然执着的献出美玉,这种可能性微乎极微。
,和氏璧被切开后,应当是制作成了圆盘式的玉壁,《尔雅.释器》日“肉倍好,谓之壁”,即外圈半径是内圈圆孔半径的三倍,这样的玉器被称为壁。一个很薄的圆形玉器,中间还有孔,应该不可能改造成四寸见方的传国玉玺。
所以从原料的采用上,秦始皇很可能是为了提高传国玉玺的高贵性,才宣称以著名的和氏璧制作而成。而再有镇湖、仙人归还等神话的点缀,使得传国玉玺成为宝器,再由它传达出君权神授的意图,这非常适合天下初定,且社会形态走向大一统的需要。所以不管制作它的材料如何,它所体现的含义就成为历代皇帝所追捧的根源。
而秦始皇的本意是百世传承于秦,而非历代帝王来替代他创立的江山。所以在传承上,历代帝王重视的是它对统治基础的影响,使官僚集团和人民拥戴自己。而不是对皇位的护佑,毕竟秦二世而亡是定在了史书中的,秦的命运并未因它而改变。那么就说明,只要宣称持有传国玉玺就行,就能令百官臣服、万民拥戴,所以后世仿制的例子比比皆是。
“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汉书.元后传》
从汉代开始,就不一定是秦制玉玺的传承,且不说刘邦入关获得玉玺后是否棘手,但说他从得玺到称帝,经历了4年,此间远赴巴蜀、入三秦、出关中,大小战役亲临指挥,楚汉战争前期常惨败逃亡,甚至连儿女都被踢下马车,还顾得上传国玉玺吗?再有汉传玉玺到了王莽篡权时破了一角,王莽令人镶金补上,可后世文献诸如《资治通鉴》皆不提及破损一处。所以汉传玉玺可能与“斩白蛇起义”异曲同工,是以神话色彩树立刘邦政权的统治权威,事件的真与假都不重要。
所以后世不管在井里、河里、还是田地里,只要发现了传国玉玺,那就达到了目的,再造一方更加精美的玉玺都不是问题。造玺的数量增加也印证了传国玉玺难以“传承”,两汉至南北朝都坚持了“六方玺制”。到了唐朝则增设受命宝和神玺,建立“八方玺制”;武则天时又增至九玺、北宋增至十二玺、南宋增至十七玺、明朝增至二十四玺,清朝则手握“传国玉玺”,达到二十五玺,加之前朝收藏,清朝入关后,在紫荆城里居然存了39方历代国玺。而这39方玉玺中,有一方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到了乾隆帝时,直接将此玺定为赝品,着实打脸。
传国玉玺传至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东晋的那一块自然是作为正统“传承”下来,毕竟是汉族政权。从五代之后,大多传国玉玺的传闻皆由野史杂记收录,这也说明了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格局政权,都对玉玺的影响力打了折扣。宋朝制玺趋于频繁,其意图也是削弱传国玉玺的光环,从宋太祖的“大宋受命之宝”、宋太宗的“承天受命之宝”来看,二者制玺都包含了更多政治意义,前者树立柴氏禅让的合法性,后者树立“兄终弟及”的正统性。二者皆未从传国玉玺入手,也不屑于编造谎言为政权买单,反而是宋哲宗时期的献玺事件,令人嗤之以鼻。
很重要的一点,封建君主专制在不断的发展,“君权神授”的造势趋于弱化,因为儒家思想已经构建了忠君爱国的思想体系。且在皇权不断加强的进程中,帝王的权威更多的是以律法制度为基础,而非神话的加持。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三司分权、明朝则直接废除丞相制,皇权逐步加强。到了清朝,在关外时尚且使用着“军事民主决议”性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皇太极确实需要通过神话树立权威,且需为入主中原打下舆论基础,所以才有了赝品传国玉玺的存在。待入关之后,康熙朝的南书房、雍正朝的军机处,彻底将君主专制推向鼎峰,传国玉玺还有何用呢?所以乾隆皇帝可以大胆的鉴定出祖上供着的是A货!
综上,传国玉玺的谜题至今难解,或许是从源头就注定了它无法传承至今。1924年,11月5日,当溥仪被赶出紫荆城时,鹿钟麟追问其传国玉玺的下落,溥仪笑着说“那只是传说”,末代皇帝看透的这一切或许就是神话的真相,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打破。就像袁世凯称帝登基时,不敢面对金銮殿龙椅上方的轩辕镜,正是因为沉迷在化身为龙的美梦中无法自拔。始皇帝或许早已将传国玉玺带入地宫,留给后世帝王的是他们自欺欺人的贪婪、以及终日不得安宁的内心惶恐。
参考史料《史记》、《资治通鉴》、《旧五代史》、《宋史》
优质答案2
说到玉玺,那是皇帝的象征。在圣旨上盖上玉玺,代表的就是权威,是皇帝的金口玉言。玉玺是有很多个的,不同的文书,盖不同的玉玺。有一枚玉玺,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唯一而又神圣,那就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老皇帝在驾崩之前,当着各位大臣的面,亲手交到继承皇位的太子手上,以示将朕的天下传给下一任新皇。它的创造者,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传国玉玺是什么做的?也许有些读者并不太清楚。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叫“完璧归赵”,可能大家就恍然大悟了。没错,传国玉玺就是用当年蔺相如从秦昭王手中拿回赵国的和氏璧做成的。
秦灭六国,和氏璧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觉得这就是天意,于是把这枚珍贵的宝玉制成了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希望它能跟秦帝国一起,千秋万代流传下去。
而后,传国玉玺便成了皇权和天下的象征,得传国玉玺者,才是真命天子,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从此,这枚传国玉玺就随着后世的王朝更替,开始了它辗转流传的征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传国玉玺的流传之旅。
秦二世而亡,刘邦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献上了传国玉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立新朝。此时,传国玉玺在王莽的姑母汉孝元皇太后手中。太后痛斥她不仁不义的侄子,试图把传国玉玺狠狠砸碎,也不让侄子拿到它,结果只摔碎了一个小角。王莽拿到掉了角的传国玉玺,很是得意,命人用黄金把这个角给补上了。后来,王莽被杀,传国玉玺经过刘玄、刘盆,最终落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被宦官张譲劫持,传国玉玺被扔到洛阳城一口井里。孙坚带兵入洛阳,听闻一口井里居然冒出五色之气,派人一打捞,捞出了传国玉玺。袁术得到消息,抓住了孙坚的妻子,以此威逼孙坚,拿到了传国玉玺,在寿春称帝,没过多久就兵败身死。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
此后,传国玉玺就传到了曹丕建立的魏国,司马炎建立的晋。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称帝,传国玉玺被匈奴人建立的前赵所获,就一直没有回到汉人王朝,而是在少数民族的王朝中传递。

隋朝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拿回了传国玉玺,随后又由隋朝传到唐朝。在这1000多年里面,传国玉玺要么父传子、子传孙,要么被将军或者宦官夺走,改朝换代。大家对传国玉玺有一种神圣的追求,唯有传国玉玺在手,当皇帝才是天命所归。
到了唐朝末年,中国历史又一次坠入到五代十国的纷乱中,皇帝换得跟走马灯似的,在这样的乱世里,传国玉玺不见了。所以传国玉玺传到了宋朝就已经失踪,宋朝、明朝、清朝,都曾到处寻找传国玉玺,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传国玉玺到底去哪了呢?现代考古专家还能找到它吗?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唐亡时,掌管传国玉玺的官员把它扔进了皇宫池塘,池塘淤泥甚多,后来又经乱世,也一直没再打捞上来。
第二种说法,说五代后梁初年,有人得到过传国玉玺,此人觉得不能把传国玉玺献出来,自己又没能力当皇帝,就把玉玺深埋地下,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第三种说法,五代十国,争当皇帝的都是些不懂礼法的武夫,心中已经没有以前那种得玉玺者得天下的正统观念,很有可能把传国玉玺毁掉了,制作成了一些玉质饰品了。
根据这三种说法,如果事实是前面两种,那么现代的考古专家或许有朝一日能够找到传国玉玺,但如果是第三种事实,考古专家怕是再也找不到它了。我们也希望传国玉玺能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三、传国玉玺真的是和氏璧做的吗?
优质答案1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李斯用和氏璧制作的!镶金角是王莽所为,后朱元璋灭元时传国玉玺消失不见,直至今日!
优质答案2
这个问题以前曾简单作复,现再探讨一下其可能性及所存在的疑点。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将所获和氏璧改制为玉玺,由李斯篆刻。此玉玺此后成为传国玉玺,历经多代,屡遭劫难,甚至摔掉一角而被修补,最终神秘失踪,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和氏璧因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玉璧,其出处虽有记载,但现今亦有多处竞争,试图成为和氏璧的故乡。至于其形状型制,虽可推断,但也无法证实,只知道这件璧如果蔺相如用力掷出,必碎无疑,秦王恐其碎裂才递还给蔺相如,这才有了完璧归赵的佳话。
那么,传国玉玺究竟是不是和氏璧改制的呢?
如果是,则与我们认知的璧及玺的器型不符。玉璧历来为圆片状,迄今尚未见到超过10厘米厚的玉璧。有人说和氏璧至少厚过10厘米,试想,这么厚的玉璧,秦王还会担心蔺相如摔碎吗?还有人说,和氏璧仍为一块璞玉。如果仍是一块璞玉未经雕琢,又怎么知道玉质好坏呢?根据这个逻辑推理,传国玉玺不太可能是和氏璧改制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传国玉玺也许并不太大,如汉初吕皇后玉玺仅2.5厘米见方,厚点的璧也许够用。虽玉玺可大可小,但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字,应该比皇帝皇后印玺大一倍以上,当不至于小到普通印章那样。后来的传说,王莽篡权时命其弟索要玉玺,长乐宫皇后怒掷玉玺而致其失去一角,经王莽以黄金修补。这样描述的玉玺,至少也应在8-10厘米见方吧,不致于如骰子般大小。如果以和氏璧改为玉玺,玉材不够大或不够厚。
近年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王博士认为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是两个独立的国宝,琢璧为玺没有文献和事实根据。此说有一定的道理。更何况连卞和与和氏璧的故事,历代也有人质疑其真实性。
图示清代玉玺和汉代玉璧,没有可比性,仅说明二者型制相差甚远。秦玺可能小一些,但用玉璧改制也太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