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圣人之谜(圣人的真实样貌)
现在我们来攻克那段“迷之章句”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色”除了代表“神色(脸色)”,还可以代表“眼神(视线)”,比如《史记•孔子世家》的这段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色不在孔子”就是“眼神没有放在孔子身上”,所以“色斯举矣”就是“视线此刻往上”的意思,即“抬头向上看”。那么解释为“看见一群母野鸡(雌雉)在天上飞翔然后又落地集合”,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而孔子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坐着马车去朋友家赴宴的路上!他在车里不回头内视(车中不内顾),不代表他不能向上看啊!
那么孔子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是不是对这群雌雉的“美好生活”表示“羡慕嫉妒恨”呢?这完全就是后代学者们的“自作多情”!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群集合在山梁处的母野鸡来得正是时候啊!而子路完全没有会错意,将母野鸡抓来杀了。这也并非为了要和孔子一起享用“时鲜货”,而是要当作送给朋友的“祭祀供品”,此处的“共”是通假“供”,“共之”是“以之为供”的意思!
无论孔子赴的宴是不是“丧宴”,开席之前将食物供奉一下祖先都是应有之义,那么为什么要把“雉鸡”当作礼物呢?
因为古代“士人“之间互相拜访(孔子除了在鲁国做了一段时间的大官,其余时间就相当于“士”的身份)所用的礼物主要是雉鸡。之所以选择雉鸡,是因为雉鸡有其独特的个性雉鸡是一种难以家养的动物,不食嗟来之食,往往抓住后不久便会饿死。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是班固等人在白虎观根据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描述这种动物说“士以雉为挚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节死义,不当转移也。”古人认为,雉鸡的这种特性好比高洁之士的品性,故而被赋予了士的精神象征。还有一个重要的保存问题死了的雉鸡容易变质发臭,所以一般夏天赠送的雉鸡都是事先风干过的。
《仪礼•士相见礼》的第一句就是“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腒(干腌的鸟肉)。”意思是士相见的礼仪态度真诚,冬季用雉,夏季用干雉。即便你要辩驳说孔子曾经是“上大夫”级别的,那我们再来看《仪礼•公食大夫礼》中的这段
上大夫八豆,八簋,六鉶,九俎,鱼腊皆二俎;鱼,肠胃,伦肤,若九,若十有一,下大夫则若七,若九。庶羞,西东毋过四列。上大夫,庶羞二十,加于下大夫,以雉、兔、鹑、鴽。
上述这段是说上大夫要比下大夫多四个菜,其中一个就是“雉”。,孔子以“雉鸡”作为礼物还有什么可质疑的呢?
现在有人是不是觉得孔圣人怎么会如此残忍对待动物呢?拜托,孔子从来都不是什么“动物保护主义者”!还记得《八佾篇》里的这段吗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在孔子眼里,比起一只动物的生命来,是礼仪更重要。
写到此处,“三嗅而作”的意思各位差不多就该明白了吧?无论是子路还是孔子,谁“三嗅”都无关紧要。“三嗅而作”如同“三思而后行”一样,不代表具体的“三次”而是“多次,反复”的意思。为何要“嗅”?因为十有八九是在夏天捕杀的母野鸡,又是在去往朋友家赴宴的途中,无法风干处理,而“死了的雉鸡容易变质发臭”,所以要再三闻味,确保没有发臭才能送给朋友,否则成何体统?这就好比朋友请客吃饭你却送他发了霉的水果。那么此处的“作”如何解释呢?就是“作供品”的意思,即在确保不臭的前提下当作供奉品送给朋友!
为何我一再认为孔子是去赴的“丧宴”呢?因为这印证了《乡党篇》前面这部分内容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所以,孔子并非在平日里不能粗茶淡饭,否则他何以说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样的话?只不过在祭祀时期对饮食相当讲究罢了。
至此,《乡党篇》这“迷之一段”已全然解开,无论在文理逻辑上、文字释义上,以及彼时的礼仪风俗上都能互相印证,符合我治学的所有标准。
此篇行文不易,敬请点赞、打赏或转发。传道、授业、解惑是苏老师的使命,也是“传授解”名字的来由!能给读者解惑,我同样“乐在其中矣”!
一真实的圣人之谜?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第五十八章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仁爱、政治宽厚,人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谁知道最终结果?这没有定准。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人们对这种正反变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圣贤的人方正却不割疼人,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时给我的感觉是祸福都不是由人定的,人世间是变化无常的,好的事情也会变坏,有的时候坏的事情也会出现好的方面。给人一种很无奈的感觉。人世间的事情真的就不能由我们做主吗?我们是不是要整天提心吊胆的,出现让人高兴的事,脸上有微笑可心里还是要悸悸的?——难后我就觉得这句话太严重了,于是像很多很有名的话一样被我否定了,因为我不相信它,我为什么要相信这样危言耸听的话呢。仅仅它是出自老子或幼子之口吗?我不相信权威。我常常怀疑现制成规,我一向以自己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所以我没有必要相信它。
但我现在已经相信了它。
因为任何事情的出现都只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几率。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一件事情发生了,它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无限接近不好的好事情和无限接近好的坏事情就是我们说的不好不坏的事情。这种事情也是属于好的或不要的一类的。可见事情的确是想老子说的那样祸福可以互相转化,因为是非好即是坏的,非福即是祸的,只有两种可能,天平必将偏向某一边,处于平衡状态的不要不坏的几率是很小的。于是我相信了老子的这句话,当我们去做某件事时,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几率。所以说,成功与失败对于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做了某事失败了,只是正好落在了那一半的失败的区域。也许有些事看上去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会有成功的一天,因为成功对于我们来说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于是一些所谓的奇迹就出现了。
世界有无数种可能,但就具体的某件事来说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好,一种是坏;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所以正处在逆境中和不得志中的人们应该可以相信,成功对于你们来说和那些成功者来说都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没有谁是上帝的宠儿,或者说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因为他给了我们每个人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的可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了,这种可能就会实现。成功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也不只是某些人的幸运。失败对于那些成功者来说也是占百分之五十的可能的。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来制定目标。有信心,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二真实的紫圣人神
所 以 ,圣人清明而不用眼睛来视纷纭外物,宁静而不用来耳朵听喧嚣俗音,闭口惜精而不妄言,放弃心里追求而不思虑 ,以己身为贵而忘却鄙贱之地位。所以位高权重不能打劫他们,他们自乐其道,悠然忘贫;富裕优厚也不能令他们向往,他们适情闲游, 让天地浩然之气满盈于心胸 。所以圣人不养形体而心自会完整无损 ,不劳心费神而道自会源源而来。三真实的圣人是谁
今天我来说一说中国古代的十大圣人,我这里说的圣人不是你们想象当中的三清还是女娲之类的。在这里我说的圣人是指在某一方面极为突出的人,我称之他为圣人。是文圣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至今还有孔子学院。孔子可以说得上是对我国文明造成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说完了文人,我来说一下武人。武圣关羽。称呼关羽为武圣,不仅是因为关羽武艺高强而且他义薄云天,所以关羽就慢慢的被神化,成为了我们现在的关二爷武财神。茶圣陆羽,陆羽的《茶经》是我国历史上第1部专门研究茶叶的,可以说是陆羽一手开创了茶道文化。酒圣杜康,相信大家都应该听说过曹操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里说的杜康不是指的这个人而是酒。相传杜康是第1个酿酒的人,所以他就是酒的始祖。
诗圣杜甫。之所以称杜甫为诗圣,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怀有爱国忧民的心,所以他被称为圣人。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之后由于历朝历代的皇帝推崇王羲之,所以王羲之也就成了书圣。史圣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1部纪传体通史,他可以说是开创史家文化。
医圣张仲景,有人说扁鹊和华佗的医术不是也挺高明的吗?为什么他们不是,其实主要是因为张仲景留下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必读之书,我们后来人学习他的医术,所以我们称为他的传人,所以称他为医圣。然后是草圣张旭,张旭是草书写的特别好,被当时的皇帝所推崇,所以称他为草圣。画圣吴道子,吴道子他个人的丹青之术就极为高明,然后他开创了许多流派,所以他在画作上的成就极大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
四真实的圣人现在是什么状态
东方既白 著
上一节我们讲了上山求道,以我观道;下山行道,以道观物。转身即得道的问题,并由此得知,圣人在上山求道和下山行道的时候都经历了“道、天、地、人”的四重境界和阶段,在山顶的时候就行无极之道,在山间太极或者五行的时候,就行太极或者五行之道,在山脚的时候,就行人道。
虽然乍一看之下,大家都在山脚、或者山间的不同位置,但上山求道者与下山行道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区别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已经在心性修养上转过了身?达到了与“道”一样的高度和立场,以道观万物。比如唐代佛教禅宗高僧青原行思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几重境界的区别“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其实这与老子所说的“无为”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感悟的三重境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世界万象,有无之妙,皆在其中
人生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意思是看事物只看到了事物具体的表象,和当时禁止不动的状态,这是初步的“肯定”阶段。而没有什么探讨这个事物的背后错综复杂关系网和纵横交织的前因后果,更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以及以后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而一旦进入第二重主观或客观因素干预的阶段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将因洞见主观或客观干预因素的差异而逐渐显现出来。故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意思是看事物已经能透过事物具体的表象,逐步去探讨这个事物的背后错综复杂关系网和纵横交织的前因后果,更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以及以后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以至于深陷其中,满眼都是背后隐藏的关系和交易,而忘了山和水的本来面目。
比如一个人到一个地方久了,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内幕跟实际表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终于明白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都人为地给山水赋予了自己感性的色彩和主观的意识,千人千面,万人万解。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亦是客观事实,待到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进而逐渐进入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终于在那些诸多的变化之中找到了那个始终“不变”的主体,即永恒的主旋律和“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万事万物在他们的眼里又都还原成了混沌无极的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无所谓用,也无所谓不用,不争不抢,与自然和谐相处,合而为一,无为而无不为,顺势而为。
无为而为,顺势而为,御风而行,借势腾飞
,圣人得道之后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在最大程度上顺势而为了,眼界更宽了,格局更高了,可选择和支配的资源也更整体全面了。既可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可以“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更可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既可以“上医治未病”,亦可以“中医治欲病”,更可以“下医治已病”,只是“下医治已病”为“不得已”之法,实乃下下之策,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等名医,莫不是如此;既可以“上兵伐谋”,亦可以“伐交”,更可以“伐兵,其下攻城”。只不过“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实乃下下之策。说白了就是能够站在宇宙万物整体发展的过程和大循环体系的全局,来全天候、无死角地辩证施治了,而不是不问事物发展的整体过程和实际情况,统统只用“无为”的一招鲜,吃遍天。
但这所有的方案和解决对策之中,其最佳方案和上上之策肯定还是“无为而治”,这是毋庸置疑的,老子才在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又在第五十二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怎么理解呢?就是要求人们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为而不争”,在“功成而弗居”、“为而不争”之后并不是什么都不干了,而是要反过头来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为无为,则无不治”,“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贞下起元,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循环过程,老子还是在强调“为而不争,为无止境”的重要性,这是圣人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一个重要原则。
无为而治,为而不争,为无止境,贞下起元,循环往复
,谈到圣人得道之后要干什么的问题?大家想到“退隐江湖、归隐山林”,其实这完全是大家对“无为而治”的一种片面性的解读和误解。为什么大家对道家会有这样理所的解读和片面的认识呢?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老子在第二章所言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圣人外表看起来跟其他人一样,又行“太上,不知有之”的“无为”之事,以至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世人常常误以为圣人得道即“退隐江湖、归隐山林”,其实是他们“无为”的行事手段更加高明了而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法贵天真,顺势而为
二是老子在第八十一章所言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对结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为而不争”,于是大家就更加觉得“太上,不知有之”了。
其实这种现象跟“上医治未病”的道理一样,据《黄帝内经》记载,扁鹊是在一次与魏文王讨论当时谁在医学界名气比较大的问题时,提出了其“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核心论断的,其故事内容大概如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名气响遍全国。”
上医治未病,无为而治
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即书中所说的“治未病”的“上医”。何为“上医”?即在医学实践应用领域“近乎于道”的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医治未病”亦“不知有之”,因为对“无”而“为”,“自然”,“无为而治”,何知之有呢?,“上医治未病”就是名气无法传出去的人,是“太上”,众人“不知有之”的人。
上医中医下医,层次不同,境界造诣亦不同
所以圣人得道之后,除了做“无为而治”的“上兵”和“上医”之外,还要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伐兵,其下攻城”,“下医治已病”。要根据世间万物实际发展的状况顺势而为,而不仅仅局限于“无为”或者“有为”的特定阶段。
于是老子在第二十三章又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思是说这个修行的过程,还有个不同层次和状态之下循序渐进的问题,因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所以人们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修行过程中,应该泰然处之,尽人事,听天命,应该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应该“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层次和格局不同,做事方式亦不同
老子在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的论述中,就接着讲了“上德下德”的差异性问题和取舍问题,以及“道、德、仁、义、礼”的阶段性转化问题。
所以孔子推行的“克己复礼”,就是为了最终的“天下归仁”,并在回答颜渊关于“仁”的问题时直抒胸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故老子既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把它们都纳入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整体发展过程和循环体系之中。因为这些过程都是圣人得道之后行道时该做的事情,也是必须做的事情,所不同只是找准时机、做对事而已,而不仅仅是靠“无为”的“三板斧”,一招鲜吃遍天,一招打遍天下。
道家并不像其他诸子百家那样偏科,只偏重于他们擅长的区域和领域,而是覆盖全域的、综合型的、交叉型的全科生,所以才有“乱世道家盛世佛”的说法,为什么呢?分工和职责不同而已,道家不但要在盛世的时候无为而治,为而不争,更要在“不得已而为之”的乱世挺身而出,捉鬼打怪,降妖除魔。
诸子百家皆圣贤,独树一帜非等闲
所谓“圣人”是指自己得道,并运用道于世间构建人类秩序的人。故老子贵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荀子贵礼,韩非子贵法,墨子兼爱非攻。将“道”运用于书写的,便是书圣,将“道”运用于兵法的,便是兵圣。依此类推,还有诗圣、画圣、乐圣、兵圣,等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有其偏科的圣人。但最最重要的,还在于道家的全科圣人,及其“无心而为,无为而治,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
于是孔子在与老子问礼之后,才回去向弟子不无感叹地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
因为圣人孔子的心中,老子就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而不见尾,“太上。不知有之”的超现象级的存在,其能隐能现,若隐若现,该隐则隐,该现则现,该为则为,不该为则不为,无为而为,顺势而为,把握全局,辨证施治。
既然历史上得道的“圣人”尊崇无为而为,顺势而为,那当代得道的东方圣人又该何去何从呢?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当代“东方圣人”得道之后具体干什么的问题。
上一篇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五真正的圣人真实身份
圣人就是圣人。
我尊你是我的圣人,你尊我是你的圣人,众人尊是众人的圣人。
被人的假象蒙蔽了,尊他是个圣人,又被他骗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圣人。
在这一时期我尊你是圣人,你是这个时期的圣人过一段时期你不被我尊敬,你就不是我的圣人了。
真正的圣人在你的意识里,在我的意识里,在大家的意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