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哪古代宝藏未解之谜?
公元1794年,一名渔民在成都锦江打鱼时,打捞出一具刀鞘,引起了当时四川总督孙士毅的注意,他命人前往江中打捞,打捞上来的,除了白银,还有众多珠宝。
一时间,锦江水中有宝藏的说法,甚嚣尘上。寻宝成了很多人的梦想,由于水流湍急,位置难以确认,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虽然寻宝失败,一个关于“张献忠千船沉银”的宝藏传说却流传开来,有童谣唱“石龙对石虎,黄金万万五,谁人解得开,买下成都府。”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石龙”是什么,“石虎”又在哪儿呢?
大西国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极为陌生。实际上,这个不被正史划入王朝序列的政权,诞生于明末,它的立国者,正是一代枭雄——张献忠。
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最终形成两大势力—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李自成逐渐向东北发展,张献忠选择了往西南扩张,最终以成都为首都,建立了大西国,自称大西王。
2012年这批秘密地下交易的出水文物中,出现了多枚印着“西王赏功”字样的钱币,这些钱币正是张献忠所造,它并不是一种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赏用的凭证。
因为是造反者的钱币,“西王赏功”一面世就被销毁,民间是拿不到的,所以这个钱币非常罕见,在此之前,国内发现的只有4枚。
如此多世所罕见钱币的面世,不禁又让人想起那个几百年的传说。
只是,张献忠为何要沉银?他的宝藏从何而来,千船又沉在何处?
一直以来,专家们对沉银是否存在存疑,而这次“西王赏功”钱币的面世,不仅让宝藏的真伪有了结论,也让藏宝的地点变得愈加清晰。
此次“西王赏功”钱币的盗捞地点——彭山江口镇,正是发现石龙所在地的山下。
《彭山县志·杂识》也对石龙有过记载“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爪蜿蜒,髻髭迸露,鳞甲峥嵘,有持云拿雨之势……与石虎山相对。”
2005年,江口镇一村民无意间捡到一枚重达50两的大银锭,一时间,“张献忠沉船宝藏”被发现的消息传开来,无数百姓纷纷到江边寻宝。
警察接到报案后,立刻与文管所联系,经考古专家确认“江口沉银”遗址后,实行了文物区保护。
2012年,暗中盗捞者出现,一些不法分子仍然妄想发一笔横财,他们甚至去专业机构培训潜水,购买价值不菲的金属探测仪,深夜潜入江中打捞。
经过2年半的侦查,江口沉银案收网,警方对6个盗掘团伙展开抓捕,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追回了1000多件涉案文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60多件,有金虎,金印,金册等,其价值估计过亿。
其中,“虎纽金印”被潜水盗宝分子捞出后,第二天便以800万人民币的价格卖了出去,而文物贩子一倒手竟卖出3200万的天价。
“西王赏功”这样的金或银制钱状“奖章”,由于大西国存在时间短,数量极少,一枚的拍卖价格就高达200多万。
透过这些文物,我们似乎能看到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的景象。1644年,经过连年征战,第5次进川的张献忠正式称帝,多年从各地搜刮积累的巨额财富,也让他有了实现宏图霸业的底气。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逃离北京,1年后,大顺朝灭亡。清兵入主中原,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剑指西南,突入四川。
1646年,面对强悍的清兵,张献忠决定从水路撤退,他率领10余万大军,将金银财宝装载于数千艘船上,顺江东下,没想到他的老对手杨展,早已在江口布下天罗地网,等着他的到来。
江口镇是成都向外的水路要地,也是张献忠进川出川的必经之地。
史料《流贼张献忠祸蜀记》中记载“都督杨展起兵逆击之,战于彭山之江口,遣小舸载火器,以攻贼舟,风大作,舟火,士卒鼓勇,皆殊死战,贼败。”
杨展以火攻突袭张献忠,毫无准备的大西军横冲直撞,慌乱之际,张献忠部下多年掠夺的金银珠宝,以及不计其数的银鞘沉入江底。
张献忠在部将的掩护下,逃亡川北,最终被肃王豪格所灭。
根据沉银案中起获的文物,专家一致认为,江口沉银所在的位置,是张献忠沉银遗址的中心区域之一,应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
2017年,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后,水下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出水文物超过40000件,包括金锭,银锭,兵器,火器,金册,首饰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一枚大西国颁发的金册,它见证了张献忠的立国之梦,这是我国唯一发现的农民政权的册封金银制品。
还有一枚“蜀王”金宝,已经四分五裂,专家猜测,大西军得到金宝后,为了流通使用,将其强行砍碎,当做零钱使用了。
这次考古,意义重大,它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实证确认了民间流传百年的张献忠沉银传说,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明末那段战火纷飞的时代,了解大西国,了解张献忠,更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也许,这就是考古的意义所在吧。
一、中国的未解之谜有哪些?
优质答案1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未解之谜一慈禧太后夜明珠
慈禧太后有一个夜明珠,被生生分成两半。据传,慈禧这颗夜明珠极其邪性,一旦夜明珠合在一起,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百米之外都能看见。而分开之后,哪怕半米之内都不见分毫。
这颗夜明珠最终伴随着慈禧下葬,埋在墓中。众所周知,慈禧的墓最终被孙殿英给掘了,而孙殿英在挖了慈禧的墓葬之后又将这颗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可是,在之后这颗夜明珠跑到谁哪里就不得而知了,仿佛人间蒸发一般。
公元1934年,营口人有着这样的传闻某地出现一条真龙,寺中僧侣纷纷为这条龙超度。
并且,当时还有人给真龙搭建凉席,只不过伴随着数月暴雨之后,真龙也消失不见。当时有人传言真龙与画上的龙一模一样,可惜的是照相机没有普及的年代,很难被人心服,也很有可能是以讹传讹。
未解之谜三野人之谜世界四大迷之一的野人之谜在青藏高原也曾经出现过,并且是在1784年。
当时有传言,部分人在青藏高原发现野人,甚至还有女性野人强行抢夺男人去交配的事情发生。
传说和尚僧人的修炼过程达到一定境界后,往往会肉身不腐。
而慧能大师是唐王朝第一个肉身不腐并且完整保存下来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小生在此谢过!】
优质答案2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女儿国”?如果有,她位于哪里?后来怎样了?这是困惑了无数人的千年未解之谜。
很多人是从《西游记》里知道“女儿国”这个名称的。而《西游记》里“女儿国”的原型就是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东女国”。
(取经来到女儿国)
根据记载,东女国是活跃在公元六、七世纪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古国,该国南北长约八百里,东西长约三百六十里,国内由女性执政,设有女王,是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
据《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女王号为"宾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议国事。。。。。隋大业中,蜀王秀遣使招之,拒而不受。。。。垂拱二年,其王敛臂遣大臣汤剑左来朝,仍请官号。
则天册拜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仍以瑞锦制蕃服以赐之。 天授三年,其王俄琰儿来朝。万岁通天元年,遣使来朝。开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其王赵曳夫遣子献方物。天宝元年,命有司宴于曲江,令宰臣已下同宴。又封曳夫为归昌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其子帛八十匹,放还。后复以男子为王。”
(唐僧与女儿国王)
有关东女国的记载很多,《北史》、《隋书》、《通典》都有详细的记载,说明这个国家是真实存在过的。
据史书记载,东女国建筑都是碉楼,女王住在九层的碉楼上,一般老百姓住四五层的碉楼。
《旧唐书》上说“其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
男子“以青涂面”,女王穿的是青布毛领的绸缎长裙,裙摆拖地,贴上金花。
东女国最大的特点是重妇女、轻男人,国王和官吏都是女人,男人不能在朝廷做官,只能在外面服兵役。宫中女王的旨意,通过女官传达到外面。
东女国设有女王和副女王,在族群内部推举有才能的人担当,女王去世后,由副女王继位。
一般家庭中也是以女性为主导,不存在夫妻关系,家庭中以母亲为尊,掌管家庭财产的分配,主导一切家中事务。
(女王和她的臣民)
东女国和唐朝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武则天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女人,所以对东女国更为热情,曾册封东女国王,并赐以瑞锦制蕃服,东女国使者亦多次来朝。
后来,吐蕃强大,统一了青藏高原,东女国成为吐蕃政权的一部分,“其部落,大者不过三二千户,各置县令十数人埋之。土有丝絮,岁输于吐蕃”。
唐朝前期与吐蕃关系比较好,从唐朝中期起便经常与吐蕃交战。
在吐蕃管辖区域内有不少小国被唐朝政府招降,并迁到内地,东女国就是其中之一。
东女国王被唐朝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举国内附。但具体生活在哪里,史书上记载不详,所以后人对东女国之后的命运也充满了好奇。
据近代历史学者考证,提出了一个假想,土蕃灭亡后,青藏高原又重新回归了分裂状态,而东女国很有可能被周边的部落或者国家灭国了,她们的文化和风俗也逐渐被同化,慢慢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
但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现在川藏边界上还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女儿国的遗风,比如泸沽湖畔的摩梭文化。
而摩梭人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女儿国的遗民。 摩梭民居的传统住宅房屋都比较矮小,都是用圆木交叉搭建而成的“木楞房”,与记载中的女儿国建筑比较接近。
摩梭人至今保持着古老的阿夏走婚制。
“阿夏”意为亲密的情侣,“走婚”就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双方各居母家,男阿夏只是夜晚到女阿夏家中居住,清晨返回。
所生子女,属女方家庭成员,姓氏随母,由女方家庭承担抚养义务。
男女一生可结交多个阿夏,但不能结交两个以上,只有跟一个终止阿夏关系后,才能结交另一个。
(摩梭阿夏的花房)
摩梭人的女子终身生活在母亲身边,孩子归母亲抚养,土地、房屋和财产由母亲掌管,这样就形成了以母亲为中心的母系大家庭。
母亲是一家之主,日常生产生活都由她来主管。即使吃饭,也由母亲统一分配,实行“分食法”。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女儿国?她们是怎么消失的?摩梭人的祖先到底是不是女儿国居民?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二、古代的一些人有着天马行空的智慧和想象力,那么至今遗留下来的未解之谜又有哪些呢?
优质答案1
你们真觉得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
(《三国演义》中的木牛流马)
《三国志》里说,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用于运送军粮。还有“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的内容。
由此可见,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应该是运输工具。后来还有资料描述了木牛流马的大概形制,让人觉得非常神奇。
不过,这东西到底什么样的,没人知道了。
这些年来,民间奇人异士不断的研究制造,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木牛流马”。有造型复杂,惟妙惟肖的;也有非常简单,四轮和独轮木车。
客观来说,那些造型复杂,有牛头牛角,甚至有四条腿的,不太现实。诸葛亮造这东西,目的是为了运军粮,还是大规模运输。这一点就决定了木牛流马的产量比较高,没工夫整的很复杂,或者是雕刻出牛头这样的装饰物。
作为运输工具,运量大、操作简单省力,是最重要的。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可载重200至300公斤,而且操作起来“人不大劳”。意思是操作这个,不太费劲。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所谓的木牛流马,就是比较轻便的独轮车或者两轮车。
真是这样吗?不一定。
先不说当时的制造水平到底怎么样,会不会有巧夺天工的精巧设计。单单说运输军粮的工具,独轮车或者两轮车在那时候是很神奇的东西吗?值得作为诸葛亮的发明出现吗?
其实,独轮小车这种东西,早在诸葛亮之前,就已经很普遍了。
目前考古发现的汉代墓穴中,有公元118年的壁画,上面就有推着独轮车的人;在四川发现的约为公元150年的墓室壁画中,也出现了独轮车。
《后汉书》中记载的“共挽鹿车”的典故,是公元前30年就有的人力独轮车。
所以,早在诸葛亮之前,就有独轮车。像这种结构简单的运输工具,应该不用再发明一遍了吧……那时候普通人都认识的“独轮车”(当时叫鹿车),还取个“木牛流马”的名字,有点奇怪了。
所以,木牛流马应该不是普通的独轮车,或者是稍作改进的独轮车。我们有理由猜测,它极有可能有更复杂的结构设计,才能达到“人不大劳”这个条件。
但愿有一天,能解开木牛流马之谜。
优质答案2
谢邀!@悟空小秘书,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那我就从中国考古发现的角度,来看一些至今未得到合理解释的事情吧。
一、灵动的图案,难解的答案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仰韶时代的彩陶器无疑最让人眼前一亮和叹为观止。极具时代特色的器物造型和以“圆点、勾叶、弧边三角”三组共同搭配形成的纹饰,都给那个时代留下了太多的想象。
如上图所示,在仰韶时代这样的器物在仰韶文化分布核心区陕西及河南地区是常见的器型。一般这样描述“泥质红陶,杯形小口,细颈,深腹,尖底,腹偏下部置环形器耳一对,腹中上部拍印斜向绳纹”。
关于它是由谁创造出来?有人根据考古发现地点分布及先秦文献的记载,推断是由上古时期神农氏创造的。
那么它是做什么的呢?有何功用?在学术界目前大体有自动汲水说、背水说、灌溉说、酿酒说、明器葬具说、礼器说、魂瓶说、欹器、侑卮说这8种。(详见下表)
先前大多认为它是汲水器,(甚至现在在一些博物馆的说明牌上仍沿用此说法)有人据此还做了相关还原示意(如下图),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作为汲水器使用,无论是从模拟或真实的实验,都很难实现。目前考古界一般认为它做礼器使用,但具体怎么使用?用何物祭祀?祭祀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均不清楚。
在这一时期除了极具特点的陶器外,一些器物上面的彩陶纹饰也让人无限遐想。如下图
关于这些图案,由于表现出极强的旋动感,加之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发现类似的纹饰,有人据此认为是古代“阴阳”的表现,体现的是古人的宇宙认知体系。但似乎并不能解决其全部争议,比如这种认知体系是如何创造出来?为何选择?都是未解之谜
二、凡世的存在OR想象的神界读过《山海经》的人知道,里面有各种神怪陆离的故事,比如“摇钱树”的记载。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之前,在汉代一些墓葬出土物中见到过。但1986年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超大型摇钱树,一经面世,举世惊叹。
,在遗址中还发现青铜面具等。
关于三星堆文明给后人留下的谜团更是多之又多,如三星堆文明从何而来?是如何消失的?出土的青铜器为何几乎全部是祭祀用品,而很少有生活用品?为何会有赤裸人像的出现?精美的玉器和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已经展开了较多讨论,但仍旧不能解决争议。
,我认为针对这些古代的未解之谜,之所以无法解决争议与几个因素有关一、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手段局限所致;二、文字记录的缺失;三、研究问题的方法需要调整。
因为过往时间的不可逆性,过往的历史很可能永远也无法还原,这是历史研究的遗憾,但也正是历史魅力所在,更是人类孜孜不倦探索历史动力所在。
为此,您又怎么看呢?
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及评论,谢谢您!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三、太平天国“宝藏”是真实存在的吗?
优质答案1
宝藏就像美女,令无数英雄尽折腰。纵观历史发展过程,木有一个皇帝通过寻宝解决经费,在不确定因素下,寻宝不科学。
优质答案2
不是已经挖出来了吗?国家为了挖,把河都断了!现在叫江口沉银!不看新闻吗?都好几年了!
优质答案3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有宝藏的话会增加神秘性,会有看点。实际上当时国家财政已经面临破产,鸦片战争要赔款。太平天国的运动又使得东南半壁的赋税支离破碎维持日常的运作已经捉襟见肘了。哪里有余财来练兵打仗。所以当时湘军淮军将领打仗大都是自筹粮饷的。第一是截留税收,第二是广开厘捐,还有就是纵兵抢劫。所以当时打下来的地盘,都纵容士兵抢劫。这也是当时很多部队能攻不能守的原因,军纪太败坏了。只有少数几只部队军纪还可以。这也是因为这些部队粮饷有保证。向攻下南京的曾国荃,每打下一个地方都要回乡,就是因为抢来的钱财要回乡置办产业。南京被打下后,干脆放了一把火把洪秀全的天王府烧的一干二净的。就是为了毁灭证据。这也是曾国藩删改李秀成自白书的原因吧。所以我觉得太平天国的宝藏应该根本不存在的,在一百多年前就被抢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