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谜 三国演义是什么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0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一道算术题,解开蜀国兵力之谜
第一、记载矛盾
蜀国兵力一直是个谜,司马昭传里说,蜀军战士一共九万,驻守成都和永安等地的有四万,防守北部边界的不过区区五万,但诸葛亮跟华歆王朗写信对骂,自称蜀军有数十万。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刘禅诏书则说,统领步卒二十万人。
吴国大鸿胪张俨评论,“蜀汉之卒,不少于燕”,意思是蜀军跟乐毅连下七十城时的兵力相当,燕军有多少呢?史记称“数十万”,倒是跟诸葛自称很一致。
到了钟会伐蜀时,巴郡太守王崇吐槽姜维“邓艾只有两万疲兵,你要是率领十万大军,先回来灭了邓艾,再赶回剑阁防守也来得及。”
这意思是仅姜维部下,就至少十万人,可刘禅投降后,统计蜀地人口,又称全蜀一共“带甲战士十万二千人”。
蜀国兵力全姜维带走了?明显不可能,因为南中和永安一定有驻兵,而且还不少。比如刘备活着时候,南中闹过一次叛乱,犍为太守李严来不及求救,事实上刘备也鞭长莫及,他正忙着打汉中,所以李严自作主张带了五千郡兵消灭了叛兵。
一个犍为郡就有5000兵,南中各郡加起来有多少?相比之下,永安驻兵肯定更多,比如曹真伐蜀时,诸葛紧急调2万永安禁军赴汉中防御。永安是蜀国东都,驻兵怎么都不会比南中少。
第二、每人有每人目的
话是人说的,人说话必定有目的。比如司马昭说蜀国兵力9万,那是他伐蜀前说的,不能往多了说。而蜀国士大夫一直都不忿姜维这个外来户,王崇吐槽姜维也只是吐槽,十万之众常用作虚数,但不见得就是十万实数。
第三、刘禅户口簿
蜀汉户口簿称带甲十万二千人,给人第一眼感觉是太少了,所以很多人认为不可信。
三国有个常见问题,隐匿人口。那时候是人头税,搁战争还有兵役,按人口比例每家提供壮丁,一般是十分之三,所以有非常充分的造假动机。比如袁绍统治冀州时,为了搞好关系,对地方大户非常宽容,《九州春秋》说,冀州“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一些超万人的大户,上报户口只有数百。
蜀汉户口簿称一共28万户,94万人,这个数字明显太低了,仅仅一百年前,永和五年(140年),东汉政府对益州人口的统计,还是150万户,700多万人。
刘焉父子执掌益州期间,一直没有战乱,相反还接受了不少外地流民,刘备虽然过来打了不少仗,但短短一百年,怎么也不可能搞死80%人口吧,更何况东汉政府这个数字,都可能漏记了大量人口。
第三、隐匿人口跟士兵数量没什么关系
最重要是隐匿户口跟隐匿士兵没什么关系,道理很简单,户籍统计有猫腻,但士兵是军队统计的,只可能多,不可能少。自古以来只有谎报人头领空饷,绝不可能少报人数,因为当兵得吃粮,你不给他报名,让他吃什么?
有人要说了,这太少了,按上面写的,益州实际人口最少六七百万,怎么可能只有十万兵?这也跟刘禅诏书对不上号啊。
这个矛盾就是下一个问题,运兵和战士的区别。
第四,运兵
古代军队里,有大量后勤人员,专门负责运输的就称之为运兵,他们是军人,但却不属于“带甲战士”范畴。
运兵有多少?非常多,邓艾就说,“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每次调集军队,负责运输的运兵就超过一半,而且邓艾说这话,是建议在寿春挖河屯田。江南地势平坦外加河道纵横,运输要省不少事,就这样运兵比例还要超过一半,以蜀道之艰难,蜀军运兵比例,可想而知。
诸葛北伐,粮食全靠从成都运,因为汉中是个“无民区”,魏国先后数次,把汉中大量人口迁走,汉中产粮根本不够北伐所需。所以不要再拿刘邦例子批驳诸葛,此一时彼一时,根本不一样。
第五,一道算术题
不算平地,只算从绵阳到汉中那段栈道,一共792里,我们按800里算。假设天气很好不捣乱,精壮劳力负重一天极限可以走50里,要走16天,空手返程大概需八九天,为了方便我们合计25天。
再假设蜀汉运兵全是彪形大汉,而且吃得很少,所谓吃的是草,挤的是粮,每人扛一百斤粮,但一天只吃一斤,那么每个运兵,往返一趟25天,可以运去100-25=75斤。
假设蜀国北伐出动十万人,需准备半年粮食。蜀军也吃得很少,也按每人每天一斤,饿不死就行,那么需要10万X365/2=1825万斤,则需要运兵1825万/75=24.3333万人。
也就是说,为保证十万大军半年所需,就需要24万多运兵。有人会说,运兵可以多跑几趟,但四川天气不好,一年里也就一两个月栈道能大规模运粮食;二则是这样一趟趟运,汉中大军呆那里没事做也得吃粮,拖得越久,浪费越多,何况还有个存储问题。
所以调集军粮,一定是集中性运输,比如刘备攻打汉中时,迫不得已征集女子运粮。女人运粮很划不来,吃得差不多,运力不足一半,如果能多跑几趟,刘备何苦如此。
从运粮这个角度,简单做个估算,刘禅诏书说北伐步卒二十万,那么其中战士只有6万人,剩下14万都是运兵。
这就是蜀国兵力的真相,所以诸葛自称数十万并非吹嘘,若按投降时十万战士算,蜀国还另有24万人运兵,但这部分人,并不属于“带甲战士”。

一、怎样读懂《三国演义》?

优质答案1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了三国时期,天下纷争,各国之间斗智斗勇、可歌可泣人物以及故事。对于这本书的阅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了解故事发展到结局的浅显阅读,这类阅读适合青少年;另一类是仔细研读,深究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内容。

一、浅显阅读型

对于第一类青少年类型的阅读,我们可以寻找市场上精简白话版的《三国演义》,然后可以先通过网络或者书本开头简介,对故事过程有个大致的印象。这里注意的是只需了解大概即可,即大概讲的是三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争斗,统一的故事。

然后粗略的读完小说。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对读书前对小说大致脉络的印象进行加深。让我们更加清晰了解小说的发展结构。

接着我们可以进行第二遍阅读。在这次阅读当中,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小说的一些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比如人物方面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了解这些人的经历;一些学过的文章或者故事,比如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等。这一遍可以适当记笔记,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故事作重点记忆。

可以通读全篇,这样对之前的文章记忆会进一步加深,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重点人物、重点情节,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故事起因、发展、结果。

二、深入阅读型

因为《三国演义》本身是白话版,,原著可以直接阅读。阅读步骤,我们可以重复第一类浅显阅读的方法。只是侧重点稍微不同。

在阅读名著之前,我们除了对故事有个大概的初印象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先通过所学知识或者历史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因为这个历史背景是整个小说的基础。,这里不是说仔细研究这段历史,而是大致了解三国时期大约在什么时候,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状况即可。

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需要注意阅读时间。这里可以用迅速阅读方法来完成。因为拖得时间越长,容易对前面看的故事情节遗忘。

第二遍需要仔细阅读。第一遍的略读,让我们对整个故事梗概有了了解,甚至我们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还记忆犹新。第二遍弥补的就是第一遍为了追情节而忽略的细节。

第三遍阅读,这里我们需要对每一章回的主要故事进行梳理,适当做笔记。在一些自己人为比较有趣或者有意义的故事及人物加以重点记忆。通过前面几次阅读,一般我们心里会对某一个国家或者某几个人比较有兴趣,对这些人和事做更多的笔记。这样有助于我们对小说建立情感。

第四遍阅读,这里通过自己整理的笔记,对小说整体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把握。,对故事重点脉络进行深究,了解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天下而使用各种谋略、心机等。对重点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重点实际作笔记。

,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再结合小说。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有部分也有现实的意义,我们可以去伪存真或者是当作生活的领悟即可

优质答案2

读懂一部经典,一靠读,再靠实践,再得进行。

所谓读!

一则要详细的阅读原文,进行读书笔记。再则要阅读相关的著作,也就是对《三国演义》进行研究的名著,这是不能忽略的!恰恰许多人在这个地方忽略了,很遗憾。

所谓实践!

不是照搬书籍记载、不是食古不化,是坚持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去提高自己,不断的反省自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所谓!

道理是用来实践的,不是看着好看的。所以关键在于知行合一。阅读经典,关键是学习经典里面的道理和追求,学习做人的道理。把人做好,才有资格做事,才能够担当责任!所以,要不断的阅读经典、不断实践、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用心用心再用心,努力努力再努力!

二、《三国演义》是历史还是小说?

优质答案1

《三国演义》是小说了,四大名著都是小说。

优质答案2

在文学作品中,主要分历史纪实和戏说演义这两大类。O一,纪实之类作品的特点是,作品记载的是真人,真事,真地点,真时间,真情节,真战例等。这类作品很多。比如巜左传》,巜国策》,巜史记》,巜汉书》,《后汉书》,巜三国志》,巜资治通鉴》,近代书有巜长征》,《朝鲜战争内幕全公开》,《抗日战争内幕全公开》,《解放战争全记录》等等。O二,戏说演义之类作品的特点是有少数的人物,地点,事件,时间,情节等是真实的。而书中大部分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例,情节等,大都是或全部是作者虚构的!也就是书中的人和事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类书很多。比如《三侠五义》,巜七侠五义》,巜隋唐演义》,《西游记》,巜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巜聊斋志異》,巜金瓶梅》,金庸和梁羽生的所有武侠小说。现代作品巜艳阳天》,巜第二次握手》等等。O三,巜三国演义》的作者由于参照了史书巜三国志》,,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真的,但其中的不少事例情节,战例情节等都是虚构的!这还算有一部分是真的。像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巜七侠五义》巜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几乎全是虚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些人!,看书一定要分清它属于哪一类。属于演义之类的,只能听之任之,千万不可当真!OO两种文学作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回答或评论悟空问答的提问时一定要分清!比如,若是以三国演义为依据戏问马超与赵云谁能胜时,就应以演义为依据作答。而不应拿史书三国志来说三道四。更不应拿考古那一套来评真论假!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优质答案3

很明显,是小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