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公主墓之谜(小河公主复原)
这个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楼兰公主是我们发现的。
绝大多数作者和网友把楼兰公主与小河公主混为一谈,小河公主是在巴州尉犁小河墓地发现的欧罗巴公主,距今3800年,那时还没有楼兰这个国家;楼兰公主是巴州若羌县罗布泊楼兰古国出土的木乃伊,是亚洲人种,现存于若羌县博物馆。
96年时,笔者若羌县某事业单位烧锅炉的朋友,因为单位混得太惨,主动申请到楼兰文物检查站去当志愿者,当时笔者在若羌县玉石矿。晚上喝酒时,他告诉我这件事。当时我们都小,喜欢探险,精绝古城、瓦石峡古城、水金滩王国跑过来了,进出楼兰古城不下100次,还曾因一些事受到过派出所警告。
那就去呗,人挪活树挪死。楼兰志愿者工资只有470元。当时315国道为石子路,从53公里处米兰桥向东16公里,再向南8公里到楼兰文物检查站,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米兰镇管辖。
我和公安局一个朋友开了辆“仪征”车将他送到检查站后,各忙各的了。半年后冬天,我从玉石矿撤矿回来,没几天这朋友灰头灰脸(遇到沙尘暴了)从检查站回来,一脸兴奋,告诉笔者,这下发财了,他搞了具木乃伊,就放在胜利路xxx地下室。
我第一感觉太荒唐了——要木乃伊干什么?尽管懂点文物知识,但我们没有防腐知识和材料,会腐烂臭掉。过去打开保鲜膜一看,果然如此,恶臭熏天,楼兰公主眼里都是虱子。
放下去肯定出大事,钱挣不到又保护不了,国家追究起来得做一辈子牢,楼兰是世界保护遗址,法律常识我们懂,三人一商量,直接交给楼兰博物馆,奖了一点点钱。
当时新疆人文物意识较为淡薄,利用思维差,一些“先知先觉”发了财。这个朋友也一样,一年志愿者下来,有了第1桶金,后投资了两个玉石矿,2008年奥运会后身价暴增,成为了首富。
纪录片《石神从昆仑走来》将其吹得天昏地暗,但真也好假也罢,真应了那句话,山不转水转。
所以,希望一些作者别再误导受众,别用小河公主照片冒充楼兰公主,小河公主在尉犁县博物馆,楼兰公主在若羌博物馆,两个县相距380公里,一个是欧罗巴人种,一个是亚洲人种。
一、楼兰古国到底是什么人种?现在还有后裔吗?
优质答案1
“楼兰”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写给汉文帝的书信,主要起到耀武扬威,震慑汉朝的作用。这封信记载在《史记 匈奴列传》之中
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彊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说的是匈奴大军横扫大月氏,并兼并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6个小国。
冒顿单于说起洋洋得意之时,汉朝一方可能压根就不清楚楼兰在哪。直到公元前139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其向朝廷发回的见闻,才明确了楼兰的具体位置,记载在《史记 大宛列传》
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说的是楼兰、姑师两国都有城郭,靠近罗布泊(盐泽)。又因楼兰在丝绸之路上,成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对象,楼兰“不两属,无以自安”,两头都得罪不起。在公元前77年,汉朝采取了主动,派兵进驻改地区,取得该地区的控制权,是时楼兰改名为鄯善。
至于人种,在相距楼兰不远的罗布泊小河墓地,因出土了包括著名的“小河公主”在内的数十具干尸,闻名于世。墓葬共分五层“小河公主”所在的第三层,拥有较为突出的欧罗巴人种特征高鼻梁、长睫毛、眼大窝深、下巴尖翘,亚麻色头发,但最下面的第五层,出土的“老祖母”拥有更多的蒙古人种特征。总体上:越往上,欧罗巴人种的数量越多。
“小河公主”DNA检测结果显示,虽然特征上是欧罗巴人种,但线粒体显示是蒙古人种,线粒体是遗传于母亲的。说明了“小河公主”是混血儿,其陪葬品中包含的六倍体小麦与欧洲品系的牛也更进一步佐证了,小河地区这帮居民是有来自欧洲的元素,从其墓葬出土的丝织品来看,可能来自于南西伯利亚。
之后,有人说小河墓地这些人的后裔成了楼兰古国的居民。事实并非如此,小河墓葬的年代只持续了500余年,即公元前4000年-3500年,便戛止;而楼兰古国通常指的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那个古国。那中间相差的将近两千年呢?并且从遗传学上来说,也不是小河居民直接发展成了楼兰国的。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优质答案2
大家好,本人是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博士,长期关注研究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学。
摆明我的观点楼兰古国的居民属于印欧人种,具体来讲是吐火罗人,他们和欧洲的凯尔特人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今天的新疆依然生活这古代楼兰人的后裔。下面分几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1. 考古发掘所揭示的楼兰人种族特征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楼兰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西域古国,它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初期臣服于匈奴,之后被汉朝吞并,公元前77年西汉大臣傅介子将其国名变更为鄯善国。汉朝灭亡后先后臣属三国的曹魏、西晋、北凉等中原政权,在这一时期鄯善国先后并吞了精绝、且末、小宛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公元448年北魏将其吞并,并在当地实行像内地一样的郡县制治理,至此鄯善(楼兰)正式亡国,前后经历了约600余年的历史。
对于楼兰人的外貌特征,古代典籍似乎并无过多记载,直到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探险家的到来,才有相关文物被发掘出来。最早发现楼兰古国遗址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随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先后派出考察团进行考古发掘,大量楼兰文物被劫掠到海外。
1906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楼兰国的伊循城遗址(米兰遗址)发现了一座佛寺,寺内佛塔的回廊上绘制有十分精美的壁画,斯坦因将其揭取下来并带出中国,如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印度国家博物馆等不同的地方。
通过这些壁画人们第一次对古代楼兰人的外貌有了直观的认识。壁画中的人物都呈现出高鼻、深目和皮肤白皙的特征,明显不是蒙古人种,而是印欧人的特点。
米兰遗址出土的有翼天使壁画,藏于大英博物馆
米兰遗址出土的佛弟子壁画,藏于印度国家博物馆
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距离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的罗布沙漠中找到了一座古代墓葬群,他将其命名为小河墓地。时隔六十多年后的2000年,新疆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借助GPS定位系统找到了小河墓地,2002年启动了对这一重要古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活动,出土了非常多重要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女性干尸,在沙漠的干燥气候条件下其面容得以完好保留,她的年纪为二十多岁,双目微合,有着美丽的长睫毛,鼻子高挺,头戴羊毛制成的尖顶毡帽。神情安详,看上去就像是刚刚睡着的样子。考古队将她称作“小河公主”。体质人类学家指出“小河公主”具有明显的印欧人种特征。
沉睡的小河公主
不仅仅是小河墓地,1979年央视和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在小河墓地所在的区域发现了古墓沟墓地和铁板河墓地等几座古代墓葬,也出土了具有印欧人特征的干尸。
碳14测定结果显示包括小河墓地在内的这些墓葬距今约3800年,比楼兰的历史还早一千多年,学者推断以“小河公主”为代表的古代居民应该是楼兰人的祖先。
科学家对楼兰古国所在区域出土的古代干尸(距今四千到三千年)进行了基因检测,其结果显示这些古代居民的父系基因部是R1a1a-M17,而这是印欧人的典型基因类型。
所以,无论是壁画还是当地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以及基因类型都显示出古代楼兰人是印欧人。
2. 吐火罗人来到中国的原始印欧人那么建立楼兰古国的印欧人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考古发掘逐渐弄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不仅仅是楼兰所在的新疆东部地区,而是整个塔里木盆地范围内的古代居民都是印欧人,他们被称为吐火罗人,是分布位置最东边的印欧人群体。
目前学界主流的观点是位于里海到黑海之间的草原地带是印欧人的起源地,考古学上将最早的印欧人创造的文化称为“颜那亚文化”,距今5600年到4200年。随后原始印欧人开始向外迁徙,他们中的一支向东发展,经过南西伯利亚来随后来到了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开创了“克尔木齐文化”,继续向南和向东扩散到整个塔里木盆地,建立了众多的绿洲城邦国家,这一支东迁的印欧人就是吐火罗人。
吐火罗人的迁徙路线从里海到黑海之间的草原地带到塔里木盆地
3. 吐火罗人与凯尔特人的神秘联系在对吐火罗人的研究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逐渐展现出来,那就是中国的吐火罗人居然和远在西欧的凯尔特人具有最密切的关系。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新疆的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的古城以及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大量用婆罗米字母书写的吐火罗语宗教、文学和医药文献。学者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的吐火罗语与其临近的印欧语系东方语支(印度语族和伊朗语族)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反而跟距离更为遥远的欧洲人所使用的印欧语系西方语支有更多共同点,印欧语系西方语支包括凯尔特语族、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等。
吐火罗文书残片
上个世纪在鄯善县吐峪沟乡发现了一处距今三千多年的古代墓葬群,后来被命名为洋海墓地,这个地方曾经属于楼兰古国的疆域。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洋海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古代吐火罗人的文物,其中最让人惊讶的是纺织品。
考古学者在清理洋海古墓出土的纺织品时发现了一种他们非常熟悉的布料,这种布料上有红蓝两种方形色块组成,其中还穿插有黄色的线条,这就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中国女性追捧的进口货“英格兰呢”。
洋海古墓出土的格子布之一
洋海古墓出土的格子布之二
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吐火罗人居然用着现代的“英格兰呢”,这个事情着实让考古工作者惊讶不已。其实“英格兰呢”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苏格兰格子布”,这种布料源自于英伦三岛的苏格兰地区。苏格兰风笛名扬天下,而每当风笛手演奏的时候都会穿着用苏格兰格子布制作的传统服装。苏格兰人其实是古代凯尔特人的一个分支,制作这种格子布其实是凯尔特文化的遗留。洋海墓地出土的“苏格兰格子布”说明古代吐火罗人和凯尔特人享有共同的服饰文化传统,而服装则是彰显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
苏格兰风笛手穿着用格子布制作的传统服装
除了语言和服饰,中国的吐火罗人和欧洲的凯尔特人在体质上也有惊人的一致性。
《哈利波特》是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这部电影其实反映了英国复杂的民族文化现实。哈利波特的死对头德拉科·马尔福来自马尔福家族,这个家族的特点是拥有一头金发。而哈利波特最好的伙伴罗恩·卫斯理则来自卫斯理家族,这个家族的特点是一头红发。在电影中德拉科·马尔福对自己的血统极度自豪,处处表现出对罗恩·卫斯理的蔑视,经常嘲讽罗恩的红色头发。
金发的德拉科·马尔福
红发的罗恩·卫斯理
其实马尔福家族和卫斯理家族代表着英国的两大族群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而前者是征服者,后者是被征服者。
我们知道今天的英国人也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当代英国就是由这帮人所建立的。他们其实不是英国的土著,而是来自德国西北部和丹麦南部的日耳曼部落联盟,于公元五世纪开始入侵不列颠岛,最终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凯尔特人建立起了新的国度。
建立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属于日耳曼部落
今天的德国西北部有一个下萨克森州,那里就是英格兰人的老家。其实撒克逊和萨克森是汉语对Saxon的不同翻译而已,意思一样。
我们知道今天统治英国的王朝叫做温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温莎王朝统治者的血统其实源自德国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德国图林根州),该公国的数位王子还成为了葡萄牙、比利时和保加利亚等国的国王。
目前统治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是温莎王朝的一位君主,无论是查尔斯王子还是威廉王子继承王位,英国都将迎来新王朝。因为英国王室将改变为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父系血统。不过即便如此,英国王室依然保持着纯纯的日耳曼血统。因为菲利普亲王的父亲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而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帝国奥尔登堡·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家族。菲利普亲王的母亲爱丽丝则来自蒙巴顿家族,蒙巴顿家族源于德国的黑森·莱茵家族。二战时期的英国海军元帅、英属印度的一位总督,制定“印巴分治”方案的蒙巴顿伯爵就是菲利普亲王的亲舅舅。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菲利普亲王都是纯日耳曼血统。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年轻时的照片
伴随着英美帝国的扩张,日耳曼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霸权地位。当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是日耳曼人,其祖父来自德国的巴伐利亚。目前德裔和英裔日耳曼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群体,占据1亿4千万左右人口。
祖籍德国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拥有典型的日耳曼人外貌
日耳曼人入侵不列颠群岛之后占据了核心区域,而土著凯尔特人则被压迫到周边区域,北方高地的一支发展为苏格兰人,西部边陲的一支发展为威尔士人,而生活在爱尔兰岛的则发展为爱尔兰人。作为凯尔特后裔的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人长期受到日耳曼人的歧视。
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的差别体现在体貌特征上,日耳曼人是金发蓝眼,而凯尔特人是红发绿眼。
红发绿眼的凯尔特人
吐火罗人在吐鲁番盆地区域内建立了很多绿洲城邦国家,其中一个就是龟兹。龟兹国以佛教为国教,开凿了为数众多的石窟,保留至今。石窟壁画上绘制有龟兹贵族的形象,而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是一头红发。,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吐火罗人干尸也以红发为主。
一头红发的龟兹国贵族
唐朝时期回鹘人迁徙到新疆并建立起统治之后,这个地区开始了回鹘化进程,土著吐火罗人不仅和回鹘人混血,而且也被迫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开始说回鹘语,两个族群的融合产生了今天的维吾尔族。不过在南疆偏远地区,很多当地人还是保留了比较多的吐火罗血统,而这些人表现出了强烈的红发特征,甚至有的人还拥有绿色瞳孔。
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女子,拥有一头红发和绿色瞳孔
,从语言、服饰文化以及体貌特征上看,东方的吐火罗人和西方的凯尔特人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研究发现历史上印欧人的对外迁徙浪潮一共发生好几波。第一次大规模对外迁徙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凯尔特人和吐火罗人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从其祖居地分别向西和向东发展的,他们共享很多原始印欧民族文化。凯尔特人是最早到达欧洲的印欧人,他们几乎占据了整个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而吐火罗人则占据了整个塔里木盆地。
日耳曼人则属于第二次对外迁徙的印欧人,他们到达欧洲后驱赶先来的凯尔特人,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伴随第二次迁徙浪潮到达东方的印欧部落是斯基泰人,中国古籍将其称为塞人。塞人到达新疆地区后跟吐火罗人发生了交流和融合,今天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应该就是塞人的后裔。
至于谁是吐火罗人后裔这个问题,除了维吾尔族以外,在汉族中也有古代吐火罗人的后裔。前面提到了以楼兰人为代表的古代吐火罗人的父系基因部为R1a1a-M17,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汉族中约有2%的人携带这个基因,例如著名的投资人薛蛮子前不久做了DNA测试,结果显示他的基因就属于R1a1a-M17类型。
著名投资人薛蛮子的基因就是吐火罗人R1a1a-M17类型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愿意与大家分享更多历史文化类资讯。
二、罗布泊发现千具干尸,专家鉴定有惊人发现,《山海经》记载是否属实?
优质答案1
《山海经》是我国一部著名的神话书籍,里面记录的是上古年间的神话故事以及各类传说大部分是并不能当作真的被证实。
至于罗布泊发现的千年干尸,只可说相对的保存方面,比较完整,并且只是说大约是公元前15世纪的事情,山海中确实有记载,但只是流传于民间之中。
山海经之后记载,公元前15世纪之时,中国跟西欧国家发生了一场大的战争,位置确认正是在罗布泊附近,这才引起了猜测,尸体尚未明确是否就是当年战争的遗留。
在没有确立出干尸身份之前,根本无从得知是否就是先民,是否由山海经之中记载的属实。
民间的传说并无从考证,只能由时间给更多的答案,目前就算是专家也没办法去妄下定论,所以也就不存在确定是否属实的论断。
优质答案2
沙漠曾被称作为荒芜之地,在千百年前沙漠或许是一片绿洲,受到沙尘暴的侵袭被一层层黄沙掩盖逐渐荒漠化。有绿洲的地方就有人,虽然沙尘抹去了他们在地球上存在过的痕迹,但这些禁锢在黄沙底下的历史依旧等待后人的探索和挖掘。
新疆,一个神秘的地方。因为楼兰古国在此的神秘消失更有了某种奇幻的色彩。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这里存在着楼兰古国的遗址,吸引了大多数探险者前来探索。
2005年,一支探险队在横穿罗布泊的时候,有了重大发现。
(一)罗布泊发现百具外国人干尸
2005年,一支探险队在穿越罗布泊的时候,发现了几百具干尸。
经过碳14的鉴定结果,这些人死亡的年代应该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也就是夏朝建立的那个年代。那是个蛮荒的时代,经常有残忍的屠戮或是战争,所以这种大量的尸体集中在一起也算是比较常见。根据样貌还原,这些人有着西欧人的特征,不过几百具干尸并不都具有西欧人的特征,有的有着亚洲人的特征。也就是说这几百具干尸当中混杂了西欧人和中国古人。当地人对此见怪不怪,根据当地老一辈的人回忆,他们曾看到过几千具尸体,但经过黄沙的掩埋,只剩下这几百具尸体了,虽然老人的话有些难以证明,但几百具尸体给探险者们带来了解开罗布泊神秘的线索。
(二)干尸的发现与《山海经》记载意外吻合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西欧人和中国古人的尸体混杂在一起?新疆位于边境地区,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这里曾经发生过战争。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夏朝是一个莽荒时代,夏启结束了三皇五帝时代,成立第一个国家,关于夏朝的记载大多数都是《山海经》《史记》中的。《山海经》中记载当时夏王朝曾在此地和西欧人展开了生死搏杀,鏖战数月,最终双方兵败,多数男儿都战死沙场。《山海经》是记载古代志怪的古籍,很多记载都很荒诞,不过罗布泊的干尸似乎可以证明《山海经》也有一些记载是真实存在的里就有记载与这些干尸的发现相吻合。
但遗憾的是,夏朝的传说并不被西方国家认可,西方也并不承认中国商朝以前的历史。是真是假已无从考证。只能当成给后世留一个念想了。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三、新疆发现了距今4900年的墓葬,这些人是从哪来的?
优质答案1
今年5月5日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联合对墩麻扎至那拉提高速公路沿线(尼勒克段)的112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近日项目已告结束。考古人员依据墓葬形制的差异,将墓葬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石室墓、竖穴土坑偏室墓及石圈石棺墓。共出土文物96件,包括陶器、青铜器、铁器、骨器、金器、珠饰品、石器和角器等,多为当时的生活用品或随身佩戴的装饰品。有两座墓葬封堆较大,规格较高,墓主身份地位可能较高。
墓葬涉及的时代跨度很大从铜石并用时期至战国秦汉时期,显示了若干个不期的文化遗存。封堆中出土的水波纹陶片可能属于匈奴文化因素。而发现的在早期铁器时代至汉代的墓葬,可能与伊犁河流域塞人-乌孙文化有关。
在竖穴偏室墓中,早期的墓葬年代结果显示距今4953-4937年。其中两个为单人葬,仰身屈肢,头西足东,发现的随葬品有尖底橄榄形陶罐、小平底陶罐和一个圆角长方形青铜器。一个墓葬是夫妻合葬仰身屈肢,头东足西,在人骨腹部出土砺石和骨耳环等2件配饰。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三座墓葬也是新疆境内最早的墓葬,属于早期青铜时代墓葬,将伊犁河谷青铜时期的文化往前推移1000多年,以前在新疆通过考古发现的青铜文化在距今3600到3500年。
挖掘介绍及图片来源于网络。
优质答案2
根据颅骨测量,最早的一批大致与欧洲发现的原始印欧人极为相似。时间越往后,蒙古人种的颅骨就越多。而印欧人的颅骨越来越像印度阿富汗人种。
学术上有种观点,居住在新疆的吐火罗人与欧洲人在文化、语言更为接近,可能是欧洲人的祖先。欧洲人原来以为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后裔。不断发现的新疆吐火罗人遗迹和文字,证明了这些人比雅利安人更早从原始印欧人分离出来,与欧洲的语言文字更为接近。
由于吐火罗人的历史记载不多,但月氏人无疑是这些人的后裔,还有龟兹人。
如果假说成立的话,欧洲人也许发源于新疆。新疆作为文明的碰撞地可能变成文明的发源地。所以世界的目光聚集在新疆的古墓。
今年5月5日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联合对墩麻扎至那拉提高速公路沿线(尼勒克段)的112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近日项目已告结束。考古人员依据墓葬形制的差异,将墓葬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石室墓、竖穴土坑偏室墓及石圈石棺墓。共出土文物96件,包括陶器、青铜器、铁器、骨器、金器、珠饰品、石器和角器等,多为当时的生活用品或随身佩戴的装饰品。有两座墓葬封堆较大,规格较高,墓主身份地位可能较高。
墓葬涉及的时代跨度很大从铜石并用时期至战国秦汉时期,显示了若干个不期的文化遗存。
封堆中出土的水波纹陶片可能属于匈奴文化因素。而发现的在早期铁器时代至汉代的墓葬,可能与伊犁河流域塞人-乌孙文化有关。
在竖穴偏室墓中,早期的墓葬年代结果显示距今4953-4937年。其中两个为单人葬,仰身屈肢,头西足东,发现的随葬品有尖底橄榄形陶罐、小平底陶罐和一个圆角长方形青铜器。一个墓葬是夫妻合葬仰身屈肢,头东足西,在人骨腹部出土砺石和骨耳环等2件配饰。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三座墓葬也是新疆境内最早的墓葬,属于早期青铜时代墓葬,将伊犁河谷青铜时期的文化往前推移1000多年,以前在新疆通过考古发现的青铜文化在距今3600到3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