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背后的故事未解之谜 档案西游记背后的故
一,猪八戒的天罡36变比孙悟空的地煞72变,谁厉害?
地煞72变更厉害。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解,这两个变化之术,一个天一个地,天比地高,所以天罡36变就应该比孙地煞72变厉害。
如此误解还有镇元子大仙的地位,他是地仙之祖,所以在大家印象中,应该把天仙排遍了才轮到他。大错特错,俗话说得好,宁做鸡头不做凤尾,镇元子大仙连三清都能攀上交情比起一般的天仙,地位不知高了多少。
再说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变化之术,孙悟空的72变能变飞虫,变西瓜,变房子,活物死物都能变,多精巧也不怕。可猪八戒呢,只会变山,变树,变石头,变癞象,变水牛,变大胖汉。
唐僧师徒经过通天河时,借宿陈家庄时,听闻灵感大王吃人,孙悟空和猪八戒就变成一双儿女替他们前去。孙悟空轻轻松松地变成了一个小男孩儿,结果猪八戒变成小女孩儿,还得让孙悟空帮忙,所以说,猪八戒的天罡36变是比不上孙悟空的地煞72变的。
二,佛教,道教哪个更强?
西游作者吴承恩并没有明确指出佛道谁比谁高,只是讲的是取经,所以佛教讲得比较多,但并没有故意贬低道教。比如说太上老君化胡为佛,是佛教的启蒙者,但他本经是道教祖师,而道教地位排行是三清、四御、五大长老,如来只排在五大长老之列。
千万不要被电视剧玉皇大帝的窝囊样误导了,其实在原著中,玉帝根本没那么弱,只是诏令如来平乱。如来奉旨前来,还吹了一波玉帝的功绩。一个猴子不知死活,玉帝活了多少岁,历经多少年劫难,所以道教应该是比佛教要强的。
三,龙在西游之中地位有多低?
龙在西游之中就是一盘菜,地位高点的就是合同工。小白龙堂堂龙王三太子失手打碎了一个宝物,结果就变成了唐僧脚力,连徒弟都做不了。而四海龙王遇到孙悟空耍混讨要宝物,四个龙王齐至都没敢动手,还一人一件宝物送走了孙悟空。
最惨的还是泾河龙王,少下了几滴雨就要被玉帝处死,这些还是龙族地位最高的几位,至于其他的普通龙族更惨。金翅大鹏雕每天都要吃龙,吃不到就不高兴,吃到龙王心痛,只能找佛祖诉苦。综合来看,龙在西游中地位不高。
四,天庭中,比玉帝还尊贵的都有谁?
三清。《西游记》中道教的地位排行是三清,四御,五方长老。孙悟空刚被封弼马温时,过得十分潇洒,见三清,称个“老”子,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长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
在《西游记》里,很多神仙并没有出现,所以大家默认的三清指的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四御指的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五方长老指的是东方崇恩圣帝,南方南极观音,西方如来佛祖,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像。三清之中,只有太上老君出现比较频繁,所以他才应该是《西游记》里的大boss。
未完待续。。。
一西游记背后的故事大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鬼王夜渴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禅主吞冷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三藏路阻火焰山 悟空三调芭蕉扇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观音院唐僧脱险 高老庄大圣除魔
1、趣经女儿国。 2、众仙戏八戒。 3、四探无底洞。 4、三打白骨精。 5、大闹天宫。 6、真假孙行者。 7、高老庄娶亲。 8、大战青牛精。 9、祸起观音院。 10、石猴初出世。 11、偷吃人参果
二西游记野史背后的故事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中后期,其生平散见于于《天启淮安府志》,《同治长兴县志》及《射阳先生存稿》等书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苏省淮安市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两座明代古墓被盗掘,出土了吴承恩为其父吴锐撰写的墓志铭。进而肯定这两座古墓埋葬的正是吴承恩父子。
根据地方志的零星记载和《先府宾墓志铭》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吴承恩的生平。
而我们熟知的《西游记》
一,吴承恩的家庭背景。吴承恩的先祖本来居住在涟水县,后来迁移到了山阳县。
吴家是书香门第,世代习儒,也曾出过训导和教谕这样的基层小官。但家境一直不算富裕,只能勉强支持。
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
到吴承恩的爷爷吴贞过世后,吴家愈发贫困,已无力供吴承恩的父亲吴锐上学。但吴锐天资聪颖,特别喜爱读书。
没钱读书的吴锐经常跑到学堂外听先生讲课,久而久之竟无师自通,能背诵四书五经。贫困的家庭使得吴锐没能像别人一样读书考科举,而是早早地进入社会谋生养家糊口。
吴锐长大后入赘到徐家做了倒插门的女婿,和妻子徐氏一起经营一间杂货铺。
他虽然是小商人,但却性格沉静,不喜欢与人争长道短,也从不占蝇头小利。每天坐在店内除了卖货就手不释卷,遍读群书。大街上的人都嘲笑他是个书呆子,吴锐也从不计较。
徐夫人为吴锐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吴承嘉,夫妻俩就这样平淡地过着生活。虽然只是个杂货店老板,但日子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十分快乐。
徐夫人生下女儿后一直没再怀孕,中年的吴锐为了延续香火便娶了一个偏房张氏,张氏生下了吴承恩。由于墓志铭上并未写明张氏是何年生下儿子,故此,吴承恩的具体出生年月不详,仅能推测为正德元年前后。
吴承恩的性格深深受到父亲的影响,喜欢读书,为人平和。也目睹了父亲被官吏敲诈盘剥和被众人嘲笑的情形,故此他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世道艰难,痛恨这些丑恶的现象。
吴锐这个人虽然没上过学,但爱书成癖。又通过读书逐渐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到他晚年的时候,已经是乡里尊敬的长者。吴承恩对父亲十分崇拜,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不少的知识。
二,吴承恩的性格。性无一所好,独爱玩群籍,不问寒暑雨阳,日把一书。每读至屈平见放,伍大大夫鸱夷,诸葛孔明出师不竟,周子隐战没,檀公被收,岳鄂武穆死诏狱,未尝不双双流泪也。又好谭时政,意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云。
吴承恩少年时期,家境良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善作诗文,其风格清丽自然,一扫前人浮华之风,颇受淮安文人称赞。
他却不大喜欢钻研四书五经,而是喜欢看闲书小说。即便如此,自己的功课仍然能十分优秀地完成,在家乡读书时,他和同窗沈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余幼年即好奇文,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苛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殆于既壮,旁求屈致,几贮满胸矣。
吴先生对志怪小说异常偏爱,时常想要自己动手写一部,后来他的确完成了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禹鼎志》,借鬼神的外衣讽刺世间丑恶和可笑之人。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在的人仅能通过序言窥其性质。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昔禹受贡金,写形魑魅,欲使民违弗若。读兹编者, 戃愯然易虑,庶几哉有夏氏之遗乎?国史非余敢议,野史氏其何让焉。
《禹鼎志序》
吴承恩为人诙谐,经常对看不惯的事情讥讽嘲笑。他的心思几乎都用在了写诗文杂记上和读闲书上。
《淮安府志》记载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部叫《西游记》的书,后世便是以此为依据断定吴承恩为白回本神魔小说《西游记》的
也有人指出,地方志中记载的吴承恩《西游记》乃是《西湖记》的误写。并非小说,而是一篇地理游记类的文章,故此百回本《西游记》的
吴承恩因为文采在淮安一带很有名气,他受到了当时的大儒朱应登的欣赏。嘉靖八年,在家乡以才华而名震一时的吴承恩来到淮安知府葛木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为今后的功名而奋斗。
游学期间他结识了李春芳和徐中行等文人,他们一起诗酒唱和,结伴游历,互相引为莫逆之交。
,明清时代以八股取士,像吴承恩这样思想活跃,崇尚自然的性格在科举道路上注定是要吃亏的。
三,坎坷人生。一转眼吴承恩就到了娶妻的年纪,在吴锐的主持下,他迎娶同乡叶氏为妻。夫妻感情和睦,如今只要金榜题名,那人生就完美了。
嘉靖十年,吴承恩到应天府参加乡试,结果以名落孙山而收场,好友沈坤倒是考取进士,跨入了仕途的门槛。
嘉靖十一年年底,吴锐过世,吴承恩伤心欲绝。他没有在父亲生前博得功名富贵,感到十分愧疚,亲自为吴锐写下《先府宾墓志铭》。
孤小子承恩不惠于天,天降严罚,乃夺予父。然又荡游不学问,不自奋庸 ,使予父奄然殁于布衣。天乎?痛何言哉!天乎,痛何言哉!呜乎!
父亲的亡故对吴承恩打击很大,吴承恩不事生产,如今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日子逐渐贫穷下来。
为了能够在下次科考中取得功名,他开始发奋攻书。一连几次科考,全都榜上无名!
唯一值得高兴的就是叶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吴承恩一高兴给儿子取名为“凤毛”,取人间少有,凤毛麟角之意。
此后的吴承恩一直功名蹦蹬,榜上无名,日子过得越发贫困。随着岁月的流逝,吴承恩已经成为一个中年人,依旧是两袖清风,家徒四壁。儿子凤毛还没有成年就一病而亡,吴承恩心如刀绞。
嘉靖二十年,好友沈坤被钦点为状元的消息传回家乡。科考多年,自己依旧是个穷秀才,昔日一起唱和的文友纷纷踏入官场,这大概只能怪命不好吧!
直到嘉靖二十三年,四十多岁的吴承恩终于从秀才被选拔为岁贡,比秀才身份又前进了一步,相比于进士来说,岁贡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更别提那些早就进入官场的好友了。
四,老年生涯。吴承恩获得岁贡资格后,便到北京找机会看能不能谋个一官半职,一无所获,只得返回家乡。
为了穿衣吃饭,他只能靠卖文换取生活费用。到了嘉靖二十九年,在沈坤等人的帮助下吴承恩来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此时的他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而在南京最大的收获就是又结交了许多权贵。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侵犯南京。吴承恩向负责抗倭的总督胡宗宪写信要求参与抗倭,但没有得到回复。
“某学剑无成,请缨有志。”
失望的吴承恩返回家乡,虽然地位低下,但他的好友沈坤,李春芳,徐中行等人无不是当时朝堂和文坛上的高官和宗师,正因如此,其事迹才有所保存。
从留下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吴承恩痛恨倭寇,也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只是命运始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嘉靖三十九年,吴承恩的家境越来越糟糕了,为了奉养年迈的母亲,他必须找个差事。
在老友李春芳的帮助下,他得到了浙江长兴县丞一职。因为性情孤傲,不喜欢巴结上司,所以在官场上混得十分不舒服。
丞廨浮沉,绝无攀援付丽,其贤于人远矣。《天启长兴县志》
可能是因为自己与官场中人不合,又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吴承恩的县丞没当几年,就因为牵涉进贪污案件中被罢官免职。
老友李春芳施予援手,为他谋了个荆王府纪善的官职。此后吴承恩就呆在了荆王府中,此后的经历则不清楚了,据胡适考证,吴承恩死于万历初年。
吴承恩死后数十年,他的外孙邱度考取进士,朋友们帮忙搜集整理了吴承恩的文稿,编成《射阳先生存稿》一书,由邱度出资刊刻。
小结吴汝忠卒几十年矣,友人陆子遥收其遗文,而表孙进士丘子度梓焉。
吴承恩先生的事迹大略如此,关于他的事迹零零碎碎的见于多种书籍中。后人只能得出一个大略的结果,因为大家默认了《西游记》的
《西游记》演化脉络及后来又有弟子撰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在此书中已经有一些神话色彩的内容。
宋元时民间说书艺人根据以上两本书加工成了《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唐僧取经由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彻底转变为神话故事,其中已经出现了神猴保唐僧和深沙神的角色,不过此时猴哥是个秀才模样。
元末的戏剧家吴昌龄则根据民间流传甚广的取经故事创作了六本二十一折的大型剧本《西游记杂剧》,戏文中已经有师徒四人团队及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情节。通过说书和戏台的表演,取经故事已经妇孺皆知。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小说《西游记平话》,此书已经失传,但从保留下来的片段可以知道百回本《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已经基本定型了。
而百回本《西游记》,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万历二十年的金陵世德堂本,为其作序的明代人陈元之也不知道
明代刊印的《西游记》除百回本外,还有杨致和编订的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与朱鼎臣的十卷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这两种版本故事情节与百回本基本相同,但文字简洁,不如百回本生动细腻。
这三个版本到底谁先谁后,哪个是祖本也还是存在争议的。目前最通行的说法是杨致和与朱鼎臣各自删减缩写百回本重新写成两本简略的故事。也有人认为百回本是从简本扩充加工而来。
又因为《西游记》中有许多道家思想,便有人猜测此书是元代全真教的掌教丘处机所作。一些人也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借取经故事阐述道家如何修炼内丹的书,清代的版本还在书前加上了丘处机弟子李志长为《长春真人西游记》所写的序言。
李志长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其实一部地理类书籍,此书保存在《道藏》中,故此李志长说被推翻。
明清时代的各种百回本《西游记》刊本都并未写
明清的文人对《西游记》
直到民国时期胡适和鲁迅两位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才最终将
三西游记背后的故事真相
我相信,在大家童年的时候肯定都看过《西游记》,而且有些人也许还看了许多遍。其实这些年来,中国改编出了许多版本的《西游记》。仅仅在我的印象中,便存在了三四个版本的《西游记》。每个版本的《西游记》都各有特色,剧情也千奇百怪,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86版的西游记。
86版《西游记》是我看过的最贴合原著的一版《西游记》,事实上大家看过最多的正是86版《西游记》。
而这版《西游记》之所以拍得这么真实,整个剧组的人员也耗费了千辛万苦。是因为当时的资金问题,整个剧组只有一个摄影机和一个摄影师。为了最大程度的贴合原著,电视剧那所有的背景都是真实的,所以剧组人员跨越了26个省,耗费了六年才拍完这部电视剧。
除此之外,在拍摄过程中,《西游记》剧组也遭遇了很多问题,但他们都一一解决了。
技术不发达,不会特效?没关系,那我们就选择用抠图,变换视角的方式?没有找到适合的白马?没关系,那就把黑马染成白色的。剧组群众演员不够?没关系,主演亲自上阵,一人能顶三个。拍摄效果不佳?没关系,那就一遍一遍地重复,知道满意为止。
有人说,《西游记》团队拍摄的艰难程度完全可以媲美真正的西游记,我觉得他说的很对。
毕竟在那样的条件下,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简直是一个奇迹了。
四档案西游记背后的故事
每逢寒暑假,国内一些电视台总会不约而同地播放一部老剧,虽然画质稍显模糊,但依然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它,就是1982版《西游记》。
谁都知道,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得来并不容易。前不久,一部《1982版西游记拍摄档案》的出版,也全面揭开了经典幕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拍摄82版《西游记》时,“吊威亚”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
一人饰多角有人既演唐僧又演猴子
82版《西游记》预算不多,为了省钱,也是为了拍摄方便,很多演员都演过其他角色妖怪、路人……扮演唐僧的汪粤,甚至还客串过花果山的猴子。
“一人饰多角”是《西游记》拍摄中的一个特点,随着电视剧大红大紫,也早已不是秘密。但有些人演的其他角色,观众毫不费力就认得出来,有些角色却未必,甚至在一闪而过的镜头中,很可能都没来得及仔细看一眼。
比如,当年82版《西游记》唯一摄像师王崇秋在接受中新网
徐少华饰演过天宫文臣。
迟重瑞一共演了十集唐僧,还演了“乌鸡国的井龙王”。在拍摄《传艺玉华州》时,因饰演沙僧的闫怀礼患了眼病,部分沙僧的镜头由迟重瑞替拍。
闫怀礼在剧中除了沙僧外,还演过很多角色,这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二集中跟孙悟空“拜把子”的那个牛魔王也是他演的。
不光主演如此,其他人也一样“多才多艺”。王崇秋说,饰演二郎神的演员叫林志谦,还扮演了一位天宫武将,如果不是照片摆在这儿,镜头停留又短,估计谁都看不出来。
“二郎神”林志谦饰演过天宫武将。
演过唐僧的有3个人?不,是6个!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有些行为也挺“招黑”,比如中了白骨精的圈套,赶走忠心耿耿的孙悟空……
但他还有温情和矢志不渝的一面,杨洁导演在拍摄《西游记》时也突出了这一点,让这个人物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最终成了观众眼中的经典艺术形象。
好玩的是,如果问82版《西游记》里几个人扮演过唐僧,可能大多数人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汪粤、徐少华和迟重瑞,一共3位演员。
第一位“小唐僧”的扮演者是个女孩,名叫胡雯倩。
严格来说,这个答案并不准确。王崇秋说,第一位“小唐僧”的扮演者是个女孩,是剧组拍摄《困囚五行山》“满月抛江”时在镇江当地临时找的“小演员”,当时她还是个婴儿,名叫胡雯倩。
“因为怕出危险,木盆飘江时里面放的是玩具娃娃。”王崇秋回忆,木盆在近处飘时,里面是真孩子,水底下有人托着盆。木盆飘到远处时,就放进去了玩具娃娃。拍完戏后剧组也没给胡雯倩家长“稿费”(注当时演员的报酬称为稿费),就把这个娃娃送给了胡雯倩。
到了第四集《困囚五行山》,“敲木鱼的小唐僧”饰演者叫王磊,是第二位唐僧扮演者;第三个扮演唐僧的,就是观众比较熟悉的蔡远航,在剧中用一捆柴换了鱼,然后放生了。
两位“小唐僧”的扮演者。
所以,这么一算,在82版《西游记》中演过唐僧的,还真是6个人。
那些没有放进剧中的戏份和镜头
除了角色的调配,一些剧组拍好的镜头和戏份,也由于各种原因被舍掉了,最终没能放在剧中播出。
许多《西游记》粉丝都知道,剧组拍摄过一组“陈家庄”的戏份唐僧师徒从水里把经书捞出来晒干,后来发现一座“救生寺”,供奉的是师徒四人的像。
陈家庄的陈清告诉他们,感激他们打败鲤鱼精,所以才为师徒四人塑造金身像……,在现在播出的电视剧中,并没这些镜头。
原本拍摄的“陈家庄”戏份,也没有使用。
王崇秋解释,拍82版《西游记》时,由于资金原因甩掉5集,杨洁原本有意在加这一场戏,给拍摄续集留个悬念,但仔细斟酌后,发现它跟前面的内容确实衔接不上,只能忍痛删掉。
在《西游记》的拍摄过程中,类似情况还有。王崇秋说,例如拍摄“天河牧马”时,最初就是因为景片选择不合适,导致与本集风格不一致,所以删掉重拍。
有一场在海南椰林水边拍摄的小戏,也因为演员换人被放弃了。王崇秋说,原本师徒在水边嬉戏的镜头挺有意思,但因为汪粤离组,导致后来无法接到任何一集里。
椰林水边的小戏,没能放入剧中。
“开始,剧组希望能多有一台机器,拍一套风光片和一个纪录片,记录祖国大好河山和拍摄过程。”王崇秋说,可最终还是只有一台机器,干不了这些事儿,“这是我始终遗憾的一件事”。
为什么它能成为经典?
1988年的2月1日起,完整的25集《西游记》播出。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长盛不衰。很多人也越来越好奇,这样一部作品,是如何拍摄完成的?
拿着剃刀的是饰演猪八戒的马德华,你看出来了吗?
2017年,杨洁导演去世了。整理旧物之余,王崇秋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许多剧照、工作照甚至从未见诸报道。
他说,从拍摄之初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当年的幕后故事感兴趣。为了让大家了解到那些“秘密”,才有了《1982版西游记拍摄档案》的出版。
就像王崇秋说的那样,一部影视剧的成功,总是靠着许多人的心血和努力浇灌而成,82版《西游记》的拍摄,有遗憾,也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在拍摄82版《西游记》间隙,杨洁导演和小猴子“嬉戏”。
而演员精湛的演技、余韵悠长的音乐、简练但颇有深意的台词……也早已悄无声息渗透到大家心中,成为许多人记忆的一个符号。
所以,至今仍有人说,听见82版《西游记》片头曲,会激动到想流泪。无论岁月变迁,它依然是观众心中,当之无愧的经典。(本文图片均摘自《1982版西游记拍摄档案》)